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09-04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09-04》

本期內容
  ◎世界傳真:學生制服的意義 
  ◎請教育部長換個方式巡視考場 
  ◎英國大學試行2年學制 
  ◎面臨分崩離析的英國社會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世界傳真:學生制服的意義
  譯寫■盧季寧
開學的季節已經來臨,學生該怎麼穿是家長非常頭痛的問題,穿校服也許是最簡單也最不花錢的方法,許多學生認為卻不喜歡被校服束服的感覺。不管喜歡或者憎恨校服,校服是全球無數學生成長歷程的一部分,但最近德國政府建議學校應規定學生穿校服,引發社會各界激烈的辯論。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由於波昂的兩名穆斯林女學生戴面紗進入學校,遭校方退學,德國司法部長布列吉蒂‧曲培莉思(Brigitte Zypries)提出規定學生穿制服的建議,她說規定全國學生穿校服可以避免日後發生類似的問題,掩蓋貧富之間的差異;然而,對許多德國人而言,校服總會被聯想到與納粹份子和希特勒青年軍。

那麼,校服在其他國家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在日本,中學男生穿著模仿19世紀普魯士陸軍軍服的校服,稱為中山裝(gaku-ran),包括前排釦深色直領外套加上長褲,另一方面,日本女學生穿著模仿歐洲海軍軍服的水手服。

但英國卡爾地夫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克里斯多弗‧胡德(Christopher Hood)指出,這種設計與日本軍隊的歷史無關,而可以追溯到1870年代日本正規教育體系建立之際,當時日本向法德國、法國和英國取經。

克里斯多弗‧胡德表示,日本社會中學生校服的興趣非常農厚,不同的服裝走秀經常展示各所學校最新的設計花樣,甚至連漫畫與卡通人物也常穿著中山裝。就像許多國家一樣,日本學生必須嚴格遵守的校服規定。克里斯多弗‧胡德表示:「日本女學生的裙子有規定的長度,而且老師會用尺丈量,當然,與其他地方一樣,日本女學生會找到方法鑽漏洞。」

在歐洲,英國有規定學生穿校服的傳統,歷代的家長規定小孩得穿戴裙子與領帶、運動外套與奇形怪狀的帽子,但幾年前發生的一件案子,將校服的問題提升到不同的層次。

2002年9月,英國魯頓市的穆斯林女學生莎賓娜‧貝根(Shabina Begum),因穿著伊斯蘭教傳統長袍上學,被學校請回家,自此之後她就沒有上學了,莎賓娜‧貝根向法院提出告訴,爭取穿伊斯蘭教長袍上學的權利。儘管英國上議院最後裁定同意學校的作法,但宗教信仰如何適應校服規定的爭議,又再度引起討論。

而法國2004年通過的一項法案,嚴禁法國公立學校學生穿戴伊斯蘭教頭巾與其他具有明顯宗教意涵的服飾,仍然頗受爭議。

對許多非洲國家的學生而言,校服可以是一種驕傲、對殖民歷史的回憶、或是沈重的經濟負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駐肯亞的教育顧問蘇珊‧恩金雅吉(Susan Nkingyangi)表示,若干非洲國家實施免費小學教育,對貧窮家庭而言真是憂喜參半。蘇珊‧恩金雅吉表示:「規定學生穿校服,目的在於縮減貧富差距,但事實上,家長常付不起制服費。」

蘇珊‧恩金雅吉說,許多學生只有一套校服,而且可能是他們唯一的一套服裝,每到學期末,這套制服常變的破舊不堪,招來同學的嘲笑與欺凌。

德國教師工會主席約塞夫‧克勞斯(Josef Kraus)認為,德國司法部長布列吉蒂‧曲培莉思提出規定學生穿校服,可以解決學校宗教融合和社會差異的想法太過天真。約塞夫‧克勞斯在德國網路報撰文警告,一講到校服,德國有非常不光彩的歷史。

布列吉蒂‧曲培莉思的發言人強調,部長只是提出建議,最後應由聯邦各州決定。發言人指出,部長心裡所想的不是英國式的校服,而是一種標準化的服裝,可以增強對學校的認同。

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副教授大衛‧布隆斯曼(David Brunsman)表示,美國在20幾年前才出現的穿校服規定,背後隱藏著一段暴力的歷史。

大衛‧布隆斯曼指出,校服出現於1980年代,當時若干都會學校規定學生穿效服,希望能解決學生因名牌運動鞋而相互開槍的問題,但美國正式實施穿校服的規定是在1996年,當時柯林頓總統在年度國會報告中強調,這是解決幫派問題的方法,不到10年,將近4分之1的美國小學和近12%的中學已開始規定學生穿校服。

大衛‧布隆斯曼指出:「人們聲稱穿校服可以鏟平經濟不平等,建立一種校園氣氛,讓學生覺得學習比自己外表重要多了。」

然而,大衛‧布隆斯曼說,長達10年的研究顯示,被迫穿校服和自願穿校服的學生在課業表現幾乎沒有差別,這項研究值得德國參考。
(回目錄)



請教育部長換個方式巡視考場
  李孟儒(國中教師)
每年,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我們的教育部長會到考場巡視,並幫考生「加油、打氣」,伴隨而來的大批人馬,常引起考場不小的騷動,如果靠著部長加油、打氣,可以使考生有如神助的話,那其他考生是該群起抗議部長偏心,要求部長也到他們的考場打氣,可是考生沒有,可見打氣與否並不怎麼有效,這只是一種形式,就好像發生各地災情,大官都要到現場走走看看,不走就不像當官的。

曾有教育部長巡視時,對著蹲坐走廊埋首苦讀的學子說:「加油!平常心以對。」旋即走往下一棟大樓,只留下一臉茫然的考生問道:「剛才那人是誰?」(不能怪學生,可能他從國小到高中這幾年,部長一直換。)也有傳出部長隨扈要求在場考生、家長鼓掌歡迎,被指為拍馬屁、虛偽,更有考生直接表示,希望部長不要來考場擾民,足見那個以巡視考場表達關心的年代已經過去,教育政策良瓠與否,學生感受是溫度計,與其到考場表達一日關心,還不如不去以免自取其辱。

如果部長真的要去巡視考場,請換個方式。你平時帶著隨扈,被媒體記者促擁著,當你停下腳步問候家長、考生時,十幾支麥克風、鏡頭正對著家長、考生,這樣的環境過於拘束,只能客套寒暄,講的都是場面話,不能深入交流。如果部長可以輕車簡從,帶張小板凳,帶本筆記,就是不要帶隨扈,選個涼蔭和家長話家常,少講話多傾聽,相信此舉比蜻蜓點水式的巡視有誠意的多,也不會讓考生、家長反感。

去問問家長,你們家小孩有沒有補習?補幾科?花了多少錢?這是來自現場第一手資料,絕對真實,無可迴避。立委質詢教育部長,教改10年補習班增加5倍,老杜部落格卻說:「補習班的增加,並不單純只是因為教改,還有其他現象因素造成(英檢造成語文補習班增加、證照制度造成技藝補習班增加,雙薪家庭造成補習班增加)。」你去考場問家長,家長會給你意想不到的答案。

去問問家長,解除髮禁你們高興嗎?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高興,我不高興,想讀有髮禁的去讀有髮禁的學校,不想有髮禁的去讀沒有髮禁的學校,教育部幹嘛通通解禁,我要孩子有安心的環境讀書,不要在頭髮上爭奇鬥豔,你們教育部有沒有想過……」

去問問家長,懂不懂基測的量尺分數?家長會說:「每科錯一題上不了第一志願,錯兩題上不了前三志願,錯三題市立高中也飛了,每科答對10題跟全錯的竟然同分,這種近乎苛求,又悖離常理的計分方式只有笨蛋才會心服口服。」原本當作篩選標準的基測卻成為升學考的依據,沒有一個人笑得出來。

甚至,勇敢一點,去問家長「教改成功嗎?」「你對教育政策滿意嗎?」相信反應會遠比御用學者發聲的公聽會要真實。部長,明年要不要換個方式巡視考場?慰勞闈場工作人員可以交給次長,考場的家長倒是很需要你傾聽他們的意見。
(回目錄)



英國大學試行2年學制
  譯寫■盧季寧
英國學生為了取得大學學位,需支付的費用越來越高,從今年9月的新學年開始,英國各大學可以向學生收取多達3千英鎊的學費,不少學生和家長都擔心,這將導致學生在畢業時負債累累,若干財務顧問紛紛建議家長必須盡早未雨綢繆,為子女上大學做好準備,部分大學生則表示,希望可以靠打工來補足學費。

為了因應大學生畢業後可能負債累累的情況,英國政府即將在5所大學試行2年學制,減少大學生在校就讀的時間,以方便他們及早就業,減輕他們的貸款負擔。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泰晤士報等媒體報導,英國政府考慮引進美國式的大學學位學分制度,讓本科生可以在學業上有更大的彈性,依照英國政府的構想,這種設計將導致更加密集、時間更短的學位課程的出現,可以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畢業。

英國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及终身學習的副部長比爾‧賴梅爾(Bill Rammell)指出,新制度將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學業進度完成課程,取得大學學位。

比爾‧賴梅爾同時指出,到了2012年,英國所有新增的就業機會中,將近一半要求求職者需有大學學位,但目前就讀大學的人口比例,低於英國政府設定的50%目標。

比爾‧賴梅爾坦承,不少人覺得現行的3年學位制度,讓學生可以在大學就學期間學到很多很有價值的經驗,但他強調這並不代表同一模式適用於所有人。

英國政府希望今年9月可在5所大學的不同學科試行這種新學制,英國教育部官員表示,這是一種更為靈活的學制,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需要和喜好,在適合自己的時間與地方攻讀學位課程。

部分學生認為,在政府即將調漲學費之際,新學制有其吸引力,但不少學生擔心,新學制將剝奪學生在大學就學期間學到不同經驗的機會。

英國全國大學生協會地區事務協調員安德魯﹒威爾福德(Andrew Wilford)說,他們擔心學生將不會有時間可以參與大學生活的其他部分,讀大學並不只是為了取得學位,學生讀大學以後,就變成另外一個人,但這並不完全是為了學位,而是因為學生在大學內交友,參加其他課外活動。

有些學生家長也擔心,時間壓縮的學位課程會給學生造成更大的壓力。但若干僱主團體則認為,新學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
(回目錄)



面臨分崩離析的英國社會
  Celeste
之前在英國恐怖行動引發英國國內關於族群的許多討論,某大報斗大的頭版頭條以某位有中東背景主筆的評論「過度的多元文化主義」(excess of multiculturalism)作為標題,提醒英國境內有愈來愈多的移民,但分別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著,彼此沒有交流,假以時日可能引發類似南非以前的種族流血衝突。

主筆的評論中肯,但「過度的多元文化主義」的辭彙可能誤導了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解。多元文化主義是以肯認(recognition)為基礎的,彼此站在同等的位置,享有團體成員一樣的權利,不管有形或無形,其中不能涵括鄙視、不對等或有高下之分。因此,多元文化是永遠不會過度的;反之,最缺乏的是對不同文化(包含族群、階級及性別等)的關懷與理解。

7月中旬英國廣播公司(BBC)做了一系列的專題「穆斯林到底要什麼?」(What Muslims want?) ,這標題一看就含有上下的意涵了。果不其然,主持人到東倫敦穆斯林聚集的社區採訪,包括問他們為什麼讓自己的小孩念穆斯林學校,而不到一般的學校就讀;問他們為何對英國的學校沒信心;討論到穆斯林與英國社會的疏離現象,其間還用一個統計數字:8成以上的穆斯林認為在英國被歧視。這數字被用英國主流觀點進行詮釋:我們該給的都給了,並沒有歧視啊!

整個專題報導,重點在探討一個「問題」──穆斯林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穆斯林到底要什麼?為什麼他們不融入英國社會?從頭到底,我沒有聽到主持人檢討主流英國社會為何讓穆斯林寧願自成一群,或最後的結果「只能自成一群」。

作為英國的一個外籍學生,我反而對穆斯林的處境抱以更多理解與同情。

英國的階級分化問題也愈益嚴重。依稀還記著有一次拿著遙控器亂轉,看到一個節目《Dragon's Den》,覺得有趣就繼續看下去。約有5個企業家決定要不要贊助創意發明家一些資本,讓他們有創業的機會。其中一個中年女士先說明她的創意來源:因為她覺得蘇格蘭的天氣很冷,上廁所一屁股坐下去會覺得冰到很不舒服,尤其是公共廁所有時不太乾淨,因此發明了拋棄式的暖暖墊。

其中一個企業家很自以為是的說:「我從小在蘇格蘭長大,我從不覺得蘇格蘭冷,因此我認為沒必要做這個投資!」該女士回答:「那是你家的暖氣夠強!」其中一個女性企業家也一付高高在上的說:「公共廁所喔,我從來沒這個困擾!」這女士難過加憤怒的說:「一樣是女性,妳竟講出這樣的話,我以妳為恥!」「你們知道我們這種人,有哪個銀行願意出錢讓我們創業?」

在英國,連撲克牌遊戲都十足階層化!上一場最輸的在下一場拿到牌後,要把最好的兩張跟上一場第一名的最差兩張牌交換,如此一來,「賤民」就永無翻身之地,而「上流階級」永遠保持著他/她的「上流美」!

這是英國,一個正在分崩離析中的英國!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