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外省人同學,可能因為南勢角有很多眷村的關係。從國中的時候,我就明顯注意到了這些朋友與我的不同。他們跟我很好,可是他們會糾正我的國語。除此之外,他們平均來說功課上的表現也比較好。好像還會彈鋼琴、吹長笛、寫書法什麼的。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讀了蔣經國的好多書;像是『風雨中的寧靜』這一類的,其他的名字我記不清楚。基本上我是很受感動的。於是常常有時在蹲廁所的時候,竟就開始了如何反攻大陸的計畫。總之一定是先從福建開始打起來的,想像力也不是很夠,有點類似像課本裡面教的蔣介石北伐的故事,一個打完一個收編,似乎只是改了一些路線,年代久遠的白日夢,已經記不清了。其實那些蔣經國的書文筆很好,我很羨慕,那時覺得,寫寫日記就可以出書,好像滿爽的。不曉得是讀的時候,還是後來回想的時候,隱隱約約覺得怪怪的:為啥麼他都不用提一些日常瑣事,像是今天便秘很痛苦這一類的。為啥他老是反省自己,卻沒把做了哪些錯事說出來。他的世界似乎太正氣凜然了點,不像是真實的故事。也許還來我才懷疑到真正的重點,這些東西也許不是他寫的。
我的思想綠化的過程倒是很自然的事情。我讀了好幾個版本的台灣史,把賴澤涵寫的關於二二八的那本書啃完,讀了洪帷仁一本關於台語漳泉分佈的書,雜七雜八讀了很多台灣研究以及各種主張台灣的主體性的的主張。我的族群背景使我沒有理由去排斥這方面的資訊與史觀。而另一面的想法與看法反正在正規教育裡該教的都教的,倒是沒有資訊不對稱(讀過經濟學的人會說我是在濫用詞彙,的確,我是)的問題。
我相信接收正反雙方的資訊是件好事。至於你讀完了兩邊主張,你怎麼想是你家的事。我們總不能矇著頭不研究、不試著瞭解二二八,又要對二二八發表議論,要受害者家屬寬恕、原諒。
我黑臉,所以我存在——作為第三勢力的人權運動
2006台灣人權促進會募款餐會
台灣人權促進會
|
◎集會遊行法,該不該適用於倒扁運動?馬英九又有幾套執法標準?
◎主張外勞人權,是要看成民進黨內部派系鬥爭,還是揭開總統府高層貪瀆真面目的手段?
◎樂生療養院保存運動,是要找前任台北縣長蘇貞昌算帳,還是現任的周錫瑋縣長該負責?
藍綠兩股幽靈,盤踞在台灣上空,透過媒體操弄放大之後的刀光劍影,逼著台灣人民在各種新聞事件上選擇立場。難道,我們只能這般受限來看待上面三個問題嗎?
絕不是的。我們邀請您用人權的角度來一起解讀台灣諸多的社會議題。
台灣人權促進會今年已經滿二十二歲了,因為有您長久以來的智性與熱情的支持,我們才能夠毫不愧疚的向您報告:在這塊內有藍綠惡鬥與族群裂痕,外有中國武力以及全球化巨變威脅的土地上,台權會始終扮演著黑臉的角色,凡是侵犯人權的政治與社會力量,都是我們所批判的對象:在過去一年裡,上到中央政府下到地方機關,不論是學術機構或者企業財團,抽象如文化霸權或具體如制度法令,都曾經留下我們實際行動的痕跡。
同時,從基本人權的角度出發,台權會也與其他社會運動團體並肩作戰,一起關心台灣社會中的環境正義、性別人權、司法改革、勞動人權、媒體改革與文化運動等在藍綠鬥爭中長期被忽略的議題。而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擴張,台權會也把觸角伸向國際,不僅以實際行動關懷中國、菲律賓、香港、尼泊爾等地的人權迫害事件,也與亞洲、歐洲以及國際人權組織加深了合作關係。
在這個政局紛亂,是非不容易講得清楚的年代,人權運動像是一面扮演黑臉角色的照妖鏡,因為普世人權價值並不容任何的扭曲與變形。希望透過台權會的存在與批判,台灣人民能夠分得清楚隱藏在藍綠二分背後的黑與白。我們也深信,一股強大而進步的人權運動,就是最能有效制衡現今藍綠惡鬥的第三勢力。因此,除了日常的行動之外,我們持續舉辦志工培訓、演講座談與教育訓練,希望能再滾動更多的草根力量加入捍衛人權的行列。
我們期許:台灣公民得以跳脫政治私欲貪念的競技場,我們的社會能維持一種不受法西斯裹脅的最低道德標準,同時追求與國際民主社會同步的最高人權法治基準。台權會,作為一張照妖除魔的黑臉,作為一股追求社會進步的第三勢力,急需要您的支持與投入!在此,全體執委以及秘書處伙伴敬邀您出席:
2006年台灣人權促進會募款餐會
‧時間:9月29日(週五)晚間7:00
‧地點:Y17青少年育樂中心(台北市仁愛路一段17號,林森南路交叉口)
會 長 吳豪人
副會長 劉靜怡
秘書長 吳佳臻
暨 全體執委與秘書處
敬邀
餐券售價:2000元
聯絡電話:02-23639787
郵政劃撥帳戶:19066111(戶名:社團法人台灣人權促進會)
電子郵件:tahr@seed.net.tw
★ 預購期間:即日起至9月27日
★ 如有任何疑問請洽台權會秘書處
(詳情請見)
|
|
獨立與統一各有一套論述。台灣在這個議題上順著民主化的過程也拉拉扯扯了許多年。一個個的台灣人都被拉扯著。台灣人大眾從政治冷感在短短也許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變成了政治狂熱。演變到了這次總統大選的藍綠大戰如楚漢相爭,以及那人人情緒激動的選後一週。
陳水扁當選,爸爸說:「國家該敗。」阿伯說:「早慢台灣抑是愛予人管,毋免佇暇吵。」在一桌不巧只有我一個人是反國民黨立場的晚餐中,堂妹問我如果投票我會投給誰。我心裡一聽就煩,想:「你明明知道還要問做啥?」我是說了我當然是投給陳水扁。她說:「你還是投給綠營喔?」我心裡厭惡這些藍軍綠營的詞彙已經很久了,聽到她在問我「為啥麼還是會投給他?我真的不明白你是怎麼想的,很想聽聽看。」這樣的話,趕緊就說不用了,沒啥麼好談的,不要談比較好。一來她的話在語意上是說「為啥麼你們執迷不悟呢?」二來,經驗證明,這種對話永遠沒有結果的。就像2100全民開講,比較像是對罵與各自表述。難道這就是那許許多多年前,人們推動民主的初衷嗎?
這就是縮小版的台灣吧!同樣立場的人聚在一起罵爽的;不同立場張的人難以對話。多年以前轟動一時的大和解咖啡,如果不能說只是喝幾杯咖啡的話,也只能說那幾杯咖啡像是詛咒,因為那些喝咖啡的人已經統統從台上下架了。
我相信,在這樣的兩造不同國家認同的拉扯之下,正是醞釀第三種主張的溫床。當然,現在已經有許多的第三種主張了。我喜歡其中一種否定國界意義(因而也否定了民族主義)的說法。
之二
在台大教經濟史的葉淑貞老師說:在經濟上我們定義一個國家,就是看他有沒有獨立的貨幣和關稅。於是,國界就這個層面來說,帶來的是貨幣兌換的麻煩,以及一個市場規模的限制。這是因為,貨幣兌換的交易成本以及匯兌風險,加上不同國家不同制度,以及國界所造成的國與國文化歧異的加深,這些種種都使得在不同國之間的交易不方便。而同一個國家內,由於制度的統一、文化的齊一化,使用同一種貨幣等等,使得,在同一國之內的兩地交易比在不同國的兩地交易來的容易多了。就是這個基本原理,使得國際貿易成為一個專門的學問。但是基本上我們認為交易多比較交易少來的好,因為基本上交易是兩相情願的事情。所以,國界的存在這樣想來並不是一件好事。寫到這裡,忽然警覺到了似乎已經冒了反全球化的大不諱。我曾讀過一些解釋全球化壞處的經濟學理論,但是不曾知道有什麼新理論取代了剛剛所講的這樣的基本原理。
澳洲Monash大學經濟系的楊小凱教授曾在199?年在「北京之春」上發表一篇「中國統一的利與弊」。文中他論述兩岸統一與台灣維持一個獨立國家的好處。這麼說雖不精確,但基本上他文中所認為統一的好處,就像是泯除了國界所能帶來的好處。在他的詞彙和理論脈絡裡,他認為消滅國界使得網絡效果能夠發揮,使得交易的好處能夠倍增。其實,另一個直觀的類比,就是拿size差不多的美國跟歐洲來比較。美國顯然能夠充分利用了網絡效果,但歐洲卻因為了重重國界的關係而不能。當他論述獨立的好處的時候,他舉出歐洲近代史的進展諸樣事跡,可以說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制度競爭。在那段大變革的年代理,一個個國家勇於嘗試實驗新的制度,當一個好的制度被證明有效的時候,別的國家會起而傚仿。如果只有一個國家,這樣制度的競爭與淘汰的過程就不容易被發展出來。用一個演化論的比喻,我們知道基因庫越大越歧異對一個物種的生存是有利的。使得基因庫歧異的重要動力是基因突變。維持獨立,在楊小凱的看法,是在給華人世界維持一個實驗室。特別是在民主進程上,台灣能夠做的到的事,其他華人國家的當政者就不方便用國情不適合這樣的理由來搪塞人們對民主的要求。
兩年前當我讀到楊小凱的文章的時候,感覺如醍醐灌頂。楊教授是一個在湖南成長的中國人,但他的論述並不以所謂「血濃於水」為基礎。我們在台灣吵了這個議題這麼多年了之後,至少要能夠認識到,統與獨各以中國和台灣為主體的兩種民族主義為基礎的論戰,永遠不會有結果。至少在可檢證的真理這一事來講,真是八竿子碰不到岸邊的一粒沙。當台灣的選舉淪為兩種民族主義的拉扯的工具與戰場,那麼我們比較像是在玩民主而非實踐民主。
我把這看成一種失焦的現象──虛擬一個主體,然後為這個主體慷慨激昂,兩軍對陣,是一個簡單但是沒有出路的故事。民族主義簡化了世界的分類,提供了一種個人可以投射的心理對象,然後「國家/民族」從一種被關注的對象,成為究極的目標和主體。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