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2006.9.26/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本週媒大事
媒轉載
媒活動
媒邀稿

編輯室報告

民眾與媒體皆犯錯 但媒體更當反躬自省 

916媒體遭攻擊事件傳學鬥聲明稿

 
9月16日下午,台北街頭瀰漫著濃濃的政治味。挺扁與倒扁的街頭運動,在極為相近的兩地同時吶喊。就在挺扁活動開始未多久,一群民眾登上架設於廣場中央的兩家電子媒體主播檯,大聲斥責媒體政治立場的偏頗並阻礙媒體的現場轉播報導。事後,各家媒體無不大肆報導民眾的行為,並同聲譴責暴力作為的不是。
 
的確,激情的民眾對媒體工作者作出威脅與阻擾的動作,這樣的行為不恰當,而必須譴責。這些民眾做錯了,他們錯在選擇了讓自己陷入被抹上暴民形象的激情行為,錯在此不理性行為反讓自己更可能陷入商業媒體欲意激化政治對立的陷阱當中。而這樣的行為,就教育而言,對於學童亦是不良示範。這些民眾當必須反省與檢討自己的作為。
然而,民眾固然有錯,但媒體卻更不能卸責。
 
若我們觀察此一事件整體歷史脈絡發展,或許會有不同認識。自9月初倒扁靜坐行動展開後,每每打開電視新聞頻道,台灣的新聞似乎只有倒扁一則。在這段時間內,無論平面與電子媒體,皆重蹈總統選舉時的覆轍,將其政治立場展現的一覽無疑。不是極度的報導倒扁的各項消息甚至引導群眾,就是忽視這樣的一場靜坐遊行的力量。若我們仔細回顧10日來,傳統三大報的頭版,不難發現,中時與聯合至少連續5天以上頭版皆以倒扁為題,而自由則完全忽略此一消息。若看電子媒體,則無趣到連衣服上的顏色,都可隨意猜測其政治立場,甚至猛追藝人是否有捐100元倒扁。
 
這種偏頗、單向、重複次數高、意見一元、急促而緊張的現場連線等,諸如此類的新聞報導,連日來與政客同聲一氣地逐漸激化台灣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對立。916活動之前,幾乎沒有任何媒體不預言當日活動產生衝突性的可能。而這樣的媒體作為,若不引起社會大眾的反感與不安,絕無可能!
 
由此脈絡可知,當日群眾的暴力行為,事實上是對於媒體直接間接的「政治與視覺暴力下」的無奈。民眾在主播台前對著主播作勢喊著:「我已經忍耐不住了~!」這樣的聲音,更是其發自內心的怒吼。而無辜的主播與記者,以及那條被扯斷的轉播用電纜線,則成為民眾面對著龐大媒體巨獸,情緒宣洩的直接對象。
 
是的!媒體亦有錯,錯在將其政治立場過度加入新聞報導之中,錯在不去包容與報導其他政治意識形態的聲音,錯在其似乎只認為「倒扁」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聞大事,不斷加以報導而忽略其他公共議題。
 
因此,傳播學生鬥陣在此強烈呼籲!商業媒體作為龐大的企業組織與社會公器,在此事件上,更應「躬自反省」自己的作為。群眾固然有錯,然事出必有因,暴力事件並不會無端落在媒體身上。媒體更不能因群眾不理性,就全將責任卸給所謂的「暴民」。民眾不理性自有司法裁量,但媒體所造成的錯誤社會將勢必承擔。我們沉重呼籲!台灣的商業媒體們,請停止你們的惡性競爭行為,並向社會大眾為你們的錯誤道歉、反省。


本週媒大事

1. 中國新法 規範外國媒體報導
 
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中國大陸10號發布新規定,嚴格規範外國媒體的報導。未來,外國通訊社在中國發布新聞,將必須透過所謂的「法定授權管理機關」新華社批准。此項規定並賦予新華社保留刪除不當內容的權力,違法的通訊社,最嚴重者會被取消發布新聞的資格。而這項法令,亦適用於台灣,香港和澳門的媒體。
 
小編媒批:若詳細閱讀中國此項辦法內容之規定,其直接以法令限制媒體言論,著實是限制媒體新聞自由最明確而適當的例子。就此,國家政府若是直接以限制與事前檢查媒體之言論,則必有所不妥,但若國家政策法規輔導獎勵媒體產業之發展,並加入公民團體共同審議與嚴格審核規範媒體之執照發放,則國家之規範才有正當性。
 

2. 連線報導口出穢言 法院判罰媒體
 
據媒體報導,被主管機關新聞局因此開罰,去年為搶拍藝人夏禕回國,媒體記者在現場以三字經互批的事件。東森由於不服提起行政訴訟,上訴至高等法院,而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仍然判決媒體敗訴。
 
小編媒批:這一個事件經由網路流傳,已成為媒體亂象的經典註解之一。這一聲三字經,透過各大電子媒體的強力放送以及網路的四處流傳,罵出了媒體工作者工作環境的緊繃,罵出了媒體工作者新聞倫理素養的亟待加強,同時也罵出了媒體商業競爭環境的極度惡劣。媒體,你還不檢討嗎?
 


3.傳Yahoo將併購無名小站 但遭否認
 
據報載,雅虎奇摩有意購併台灣最大的個人網路空間服務網站「無名小站」。該媒體指出,雅虎奇摩近日正進行實地查帳、稽核的工作,並傳出併購金額高達新台幣七億元左右。消息傳出後,「無名小站」隨即否認此消息的正確性。
 
小編媒批:「無名小站」自從學術網路分離而商業化後,便引發多起爭議問題,並一直受到許多使用者與網友的批判。小編認為,無論商業化過程原因為何,若無名小站今仍維持學術網路公共服務的角色與精神,將會給予台灣諸多網路使用者更多更為便利與更具創意的服務。然商業化後,該站使用者的使用權利每每無法完全受到保障,無名站方亦早已失去當初開站的原始公共精神,這實為無名小站可惜之處。


媒轉載

1.事實,更多的事實

文/魏玓    轉載自2006.09.15 中國時報 

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反貪腐」倒扁運動邁入第七天,隨著今日再一次的大規模集結,即將引起的政治和社會效應,實難預估。放大視野來看,無論運動的結果如何,作為近年來少見的非政黨直接動員的群眾運動,以及對於當前政績和清廉表現都極為糟糕的陳水扁政權的唾棄和反抗,其歷史重要性已然確立。 
   
面對如此重要的事件,以及如此關鍵的時刻,大眾媒體作為一個守望社會變化、促進公共溝通的機制和空間,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已經有學者觀察到,在電視新聞台方面,主要的問題是大篇幅的現場馬拉松報導,提供了零碎化、花絮化的報導格式和內容,缺乏系統性、深入的資訊和分析。而在報紙方面,各持贊成與反對立場的報紙旗幟鮮明(新聞台也有同樣的狀況),前者火力全開地為「反貪腐」運動「催力」;後者也則毫不掩飾地抹黑運動,或者刻意以其他人情、勵志等軟性新聞,刻意淡化「反貪腐」議題。 
   
媒體如此的表現,除了政治立場,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媒體市場的邏輯和形構使然。電視新聞台因為收視率至上原則以及惡性市場競爭之故,早已養成「零碎化」的新聞實務模式。報業同樣因為市場萎縮擠壓,必須尋求特定政治立場的讀者以穩定發行量,於是主要報紙將市場區隔與藍綠區隔緊緊重疊在一起。面對目前一觸即發的政治情勢,媒體表現也就重複或者加強了既有的生態邏輯。 
   
在這個時候,我們到底期待媒體能夠做些什麼?在媒體環境結構一時無法改變的狀況下,我們還是要呼籲和期待,大眾媒體能夠體會和發揮此一關鍵時期自己的關鍵功能。這個關鍵功能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那就是:事實、事實,和更多的事實。 
   
倒扁運動當初之所以一呼百應,迅速獲得超過一億元的捐款,依恃的是人民對於政府無能和貪腐的不滿,靜坐發動前夕,將訴求轉向「反貪腐」、清廉、公義等基本民主價值,其正當性無庸置疑。 
   
因此,願意為社會普遍的不滿代言,並期待見到政治生態能有重大改變的媒體,應該提供的不是施明德的悲劇英雄形象,或是運動現場裡的個別感人故事,而是更多政府貪腐事實的揭露、更多失敗施政的探討,以及更多無法到現場的人民的困境(就在凱道一旁的中正紀念堂廣場,由社運團體組織的「台灣社會論壇」露天討論實質的政策和社會議題,就遠遠比凱道上的花絮更值得媒體報導)。唯有如此,才有辦法為「反貪腐」以及後續必要的社會動員,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並且化解隱隱作痛的藍/綠疙瘩,進而擴大支持基礎。 
   
同樣的,反對這場運動的媒體,確實擁有一定的正當性,畢竟他們代表了一部分人民的聲音。但是面對貪腐失格的政權,除非擺明就是要做執政者的公關護衛隊,徹底放棄媒體在民主社會中應有的角色,否則也應該立即放棄選擇性抹黑和片面性資訊,在報導另外一些人民的挺扁意見時,不要忘了同時也要報導,這些人民的生活狀況,在過去六年裡究竟下降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充分報導這些社會事實,以及政府的各項貪腐和施政弊病,再讓公民們自行去判斷:「我要繼續挺扁嗎?」 
    
一個民主社會並不預期大眾媒體毫無政治立場,但這些立場的最終考驗,只有事實,而且是基於促進公民能夠對於政治和社會情勢做出自主理性判斷的目標,提供最充分深入的事實。唯有事實,能夠讓媒體有尊嚴,讓公民有力量,讓執政者更懼怕。若媒體僅僅執著於這場運動本身的催力和阻擋拉鋸,不僅是辜負公民社會的期待,分化了原本有著相同困難處境的公民群體,而且,隱身在高牆之內,不讀報也不看電視的執政者,將會更快樂。 
    
(作者為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媒體改造學社、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成員)



2.遭兩極化踐踏的知的權利 

文/管中祥   本文轉載自媒體小舖電子報第201期


9月9日「反貪腐靜坐」正式展開後,媒體大幅且一面倒的報導方式,已引起許多人的不滿與不耐。媒體會有這樣的表現其實不讓人訝異,2004年3月總統大選後的一連串的抗爭新聞,台灣社會早已見識過媒體如出一轍的作為。無論如何,這樣的報導方式,對反扁的主事者或支持者而言,是一種宣傳,也是發洩,甚至也會有人認為是媒體展現「正義」的表現,但同樣的報導,在挺扁的群眾眼裡,卻可能如刺在身。

不過,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報導方式,對在這簡單二分之外的民眾來說,反而是一種強迫收視,因為在「藍」、「綠」;「挺」、「反」的對立論述外,我們很難看到有別於兩端多樣觀點,同時,諸如環境、社福、經濟、文化、政策的其它新聞,更受到嚴重壓縮。然而,台灣並非「非藍即綠」的社會,世界也不是只存在凱道的反貪腐靜坐,只是媒體基於政治利場及商業利益的考量,扼殺了我們的「知的權利」。

其實,經常作為媒體侵犯人權、推卸責任藉口的「知的權利」只是媒體怪獸的禁臠,一但「知的權利」不符合媒體私利,便會自然地折服於政商趨力構築的利益網羅中。

9月9日開始,大多數的新聞台,以及中時、聯合在內的主要! 報紙,便大量、單面、即時轉播靜坐活動,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宛若反扁陣營的宣傳工具,甚至出現不少「引導」群眾運動的報導;而民視新聞雖未大幅報導倒扁活動,卻用嘲諷、指責的語調大量呈現抗議現場的零星衝突,以及該運動對社會安定的負面影響,同樣的,綠營色彩鮮明的自由時報,除了和民視一樣打出安定牌,忽視這次運動的價值外,9月9日以來的頭版新聞,幾忽完全無視這場近10萬人的靜坐活動,這種座落在天平兩端的極化表現,媒體的政治偏好不言可喻。不過,當然不只是政治選邊的問題,商業利益對許多新聞台而言,更是媒體大量報導此次活動的重要原因。

雖然,各大新聞台派了數十名記者及工程人員,不畏風雨全天守候凱道,然而,從某個角度來看,「反貪腐靜坐」的新聞其實是最廉價的,因為。只要2、3台SNG 車,讓分佈凱道不同角落的記者四處觀察各樣的偶發事件,再加上一群有話想說的民眾,以及主動尋找舞台的政客,記者無須用力採訪,自然會有不少新聞議題與人物自動湧現,填滿不斷重播的新聞時段。有趣的是,不是每個人的演說都很精彩,觀眾對一再重複的零星衝突新聞也沒太大興趣,因此,記者便啟動更低的採訪成本,在原地蒐尋紅衣辣妹、昏倒的老伯、! 明星臉女郎,以及對主人反扁行動點頭稱是的靈犬,於是這種廉價與膚淺的資訊,再次透過新聞頻道強暴我們的視野。

在政商趨力聯手策動下,群眾運動的報導已經走向表面化、對立化與瑣碎化,這對挺扁或反扁的支持者,甚至是兩極之外的社會大眾都不公平,因為,他們看不到多樣的資訊與觀點,也看不到這場靜坐的在台灣民主化進程中的歷史意義,媒體一面倒的反扁或挺扁,不僅喪失其應有的公共論壇特質,踐踏知的權利,忽視社會多樣群體的需求與感受,更是簡化社會關係,強化社會對立。  



3.群眾的性質與倒扁運動的高度

文/張時健(前傳學鬥成員)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http://cgi.blog.yam.com/trackback/2153404


據媒體稱,由施明德號召的倒扁運動,能量持續不衰,日日有反扁群眾主動加入,在今夜的「圍城」遊行達到了最高潮。倒扁總部稱,有七十五萬人參與。我很好奇,這些滿心倒扁的群眾,究竟是為了什麼理由,能夠連續幾日頂著雨淋日曬,匯聚在凱道上不散呢? 

首先,鏡頭前的群眾蘊釀的氛圍,與其用悲壯嚴肅形容(這是倒扁總部策畫活動的初衷),不如說是興高彩烈更為貼切。凱道上人人身著紅衣,卻各有裝扮道具,稻草紙人、貓狗龜鱉,各有特技,全都出籠,大家嘻笑怒罵著傳頌倒扁的共同語言。幾個穿著入時的小女生擠在ENG 鏡頭前說,街頭運動為什麼一定要邋遢見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不是很好嗎?重點在倒扁。

這些點滴當然不足以概括群眾的相貌,但是總召集人施明德連日來的微笑,總還有一點代表性。施儘管一再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自己的身體病痛、自己的年齡、以及自己的遺書,強化自己殉道者的形象。但是當施出場與群眾揮手、對比倒扁手勢之時,瞇著雙眼配合著高揚的嘴角與小鬍子,那和身後幾步之遙的宋楚瑜的開心表情,幾乎是同一個模子印出來的(也許說明了,那是由同一種的心態反射出來)。在這場運動中領導與群眾普遍的笑容,大大沖淡了悲情的成份,和運動開始前號稱的嚴肅與神聖性,很不相稱。

而廣告人范可欽接管運動路線的主軸後,規畫出來的一連串活動,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一會兒是紅衣聚凱道、一會兒是禮義廉恥掛景福門、一會兒是那斯卡線、一會兒是小鏡子照總統府。這些花樣內容� h血,用意在搏媒體版面(這是范可欽也承認的),是純粹的廣告創意。而且樣式之多,群眾的配合度之高,前所未見。

那麼,先暫時這樣給運動定調吧,這是一場有政治目的的嘉年華會,儘管這個說法范可欽一再矛盾地否認。而大力鼓吹活動的聯合報,早就給群眾定性,這是「中產階級」(布爾喬亞)的集會。群眾普遍的笑容、群眾對廣告創意的高度配合,大約也就說明了他們自身的性質:這是習於笑容、裝扮與遊戲的一群人,他們確確實實是布爾喬亞。

布爾喬亞的性質是什麼呢?他們不像大資本家腰纏萬貫,雙手沾滿鮮血,滿腹野心與權力,但習於對之投以欣羨之情;他們雖然日益接近無產階級的位置,但因勞動性質的差異,還沒淪落終日勞苦受盡剝削的悲慘境地,卻常對無產者流露鄙夷之意。他們懷有樸素天真的道德與正義感,最愛掛在嘴邊的是和平、民主與自由(前後重要性有次序之別),見到路有凍死骨都會一掬同情淚,但是很少去問深層的原因。和大資本與無產者相比,他們的性格保守怯懦,目光短淺,面對變革時立場搖擺。

這樣的性質,在這場運動中暴露無遺。這些群眾不是退一步即無死所的被壓迫者,而是渾渾惡惡的玩票參與者,所以人數時多時少、或聚壟或�鰲瓷A沒有統一的路線綱領、沒有積極的對立主張。全部的運動主軸僅是不著邊際的「反貪腐」、「公義」,辦法是「倒扁」。所以凱道講台上的「人民聲音」,頂多是「阿扁的臉皮和肚皮一樣厚、子彈都打不穿」、「禮義廉恥是國小學生都知道的事,阿扁不知道」、「阿扁貪成這樣,我們以後不知道怎麼教育下一代」。總的來說就是四個字:「阿扁下台」。

這些空洞的、意識形態的批判充斥著集會現場,而有沒有人拿出一丁點科學證據,認真地討論「貪腐」的成份呢?在凱道的講台上,幾乎沒有。我身邊積極鼓吹上凱道的朋友,甚至不知道陳水扁貪的數目幾何。而貪腐何致?他只知道是陳水扁拿名目不符的發票報銷。而這種忽略與不認真,是刻意為之的。

陳水扁的貪腐證據,據立委邱毅的暴料,是三年國務機要費中以「機密」報銷的八千萬,這也是邱毅暴料階段的終點(或說最高點)。若說這是「反貪腐」運動的主要根據,那真令人不解:蒐集發票報假帳,實在是太小兒科了。以立法委員為例,國家派給他們的本俸不過每月十七萬五千,四年任期下來總額也才840萬,這個數目拿來搞選舉都不夠,實在不合理。不過如過我們加上一堆助理費、差旅補助、選民服務費等等,一年就保守估計就有860萬,四年是3440萬,這樣就合理得多。要不台灣立委都用陳水扁那一套核報預算,維持風光體面的派頭;要不就是兩袖清風,四年下來還得負債跑路。我想台灣的立委是前者多過後者。事實上,僅邱毅而言,他檯面上查得到的所得遠超過公發薪資,卻不曾在這波反貪風潮中被追究。

而貴為總統的陳水扁,貪污的辦法竟是拿發票報假帳,簡直是比縣市鄉鎮首長還不如。前雲林縣長張榮味蓋個焚化爐,和圍標廠商一開口就要八千萬。真要貪污,這才像話。若說台灣人如此不能忍受三年來用發票報假帳來貪污的總統,台灣應該會是個清廉乾淨、接近無塵狀態的社會,又為什麼我們會年年選出有黑底,甚至被起訴的地方首長、民意代表呢?

前兩段的說法不是要為陳水扁脫罪,而是要把事件放到具體的歷史與社會中加以理解:為什麼長期以來,台灣人對鄰近的、更切身的政治人物(包括陳由豪、曾正仁一類的商場敗類)的貪污習以為常,而卻在2006年九月,突然對陳水扁拿發票報假帳這種小兒科式的貪污手段爆發如此憤怒?

群眾(以及政客)昨是今非的標準,正是民進黨人至今死皮賴臉不肯認錯的根據。然而我們都得承認,若是非標準一夕變易,顯然是非之爭只是表象而非根本。�狴H,反貪污不是集會的真正理由;而以為集會是要反貪污的,是無知群眾的短淺認識,比如那些上了講台的高中生。

根本上來說,凱道上群眾的情緒,直接反應了近幾年來台灣經濟成長衰退,社會貧富差距擴大、治安惡化的趨勢。布爾喬亞近年來薪資成長停滯、資產縮水、生活品質倒退,是對這趨勢感受深刻的一群人。一般以為,陳水扁作為國家領導人,原本要為這經濟衰退及其社會效果負起總的責任。但陳水扁不但負不了責,而且還搞貪污,於是他成為群眾唾罵的對象,理所當然。由此,「反貪污」只是要號召無知群眾夾帶日常怒氣的便宜藉口。我們應該把經濟問題理解為是真正超越藍綠統獨階級,匯聚人潮的深層理由,而不是陳水扁的貪污。

但是,檯面上的領導者卻反覆地強調「反貪污」的神聖性。這要不顯露領導者的無知,要不就是顯露領導者別有居心。我以為後者的可能性遠大於前者(僅管前者也可同時存在)。

事實上,要陳水扁為經濟衰退負總責任的這種主張,禁不起宏觀分析,因為這趨勢是以全球規模在發生,不獨是在台灣而已。然而宏觀比較並不能為陳水扁脫罪;相反,因為持續維持兩位數GDP成長的中國就鄰近台灣,正好強化了陳水扁及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僵硬與「錯誤」。這也很可以轉化為,叫陳水扁下台的理由。

然而,兩岸政策也僅只是表面爭議,英法義德美等先進國,都沒有台灣的兩岸政策問題,但都和台灣社會面臨類似的趨勢與處境(他們的國家領導人,大部份才剛被換掉,還在任的聲望也低到歷史谷底)。況且,除了浮面的統獨議題,民進黨和國民黨還能有根本上的不同嗎?或問,陳水扁/民進黨的錯誤,豈是換國民黨執政就能彌補或矯正?這不是比爛,而是現實問題。陳水扁政權的「貪腐」,直接反映了首長特支費報帳的陋規、公務人員財產申報辦法,乃至於證交法中內線交易行為認定的相關條文,有著許多漏洞可鑽營。國民黨作為國會最大黨,對鑽營漏洞的陳水扁用力落井下石,卻無意提案修改條文補起相關漏洞,八成想的是日後還可藉之鑽營。此種居心,昭然若揭,卻無人聞問。更深層的,國民黨曾經在國營事業民營化、勞退新制的推動上,和民進黨有過根本不同的主張或路線嗎?答案也是,No。

這也就說明了,他們是同一性質的政黨,是資產階級政黨,是會出賣工人,並持續地將布爾喬亞推入廣大勞動預備軍的政黨。這種深層問題,在倒扁集會中提出「罷工」訴求時,特別突出。國民黨和民進黨,在第一時間異口同聲反對罷工,泛藍機關報聯合報更是期期以為不可,因為會傷害台灣經濟發展。

但是這樣的問題有沒有讓凱道上的群眾知道呢?沒有。施明德與倒扁總部,沒有(刻意沒有?)把握群眾大量集結的機會,教育組織群眾,讓他們認清現實,轉化、深化群眾樸素的憤怒,使其成為進步的積極力量。卻偏愛把「人民自主的力量」掛在嘴邊,滿足於向群眾揮手致意的快感,放任群眾站在講台上發揮簡單的倒扁「創意」,呼喊蒼白的批判口號,這種集會的進步性實在太有限了。

民進黨引用體制與安定來否定群眾運動,這種退步保守不在話下。但是如果帶群眾上街的領導人與知識份子,也無意讓群眾走得更遠,這種領導人的心態和民進黨相比又好到哪裡去呢?

至於暴動和流血革命,是個被過度認真看待的笑話。這種性質的集會裡的衝突,頂多只會是流氓互幹的規模而已。
 
延伸閱讀;
http://blog. yam.com/chang17/ archives/ 2161596.html
http://blog. yam.com/chang17/ archives/ 2170679.html


媒活動

媒觀講堂:看媒體的好方法


在秋日的涼晚,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邀請您一起來「看媒體」。

在《觀看之道》一書中,John Berger提到,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身置身於周遭世界,但是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所知道的世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卻從未確定。如今發達的媒介社會,繁多的媒介,更使得我們所處的、所看到的、所知道的世界之間的關係,便得更加撲朔迷離。

反省媒體的聲浪,也不在少數。許多人抱怨媒體,也將社會的亂源直指媒體。許多民間組織開始對媒體表達不滿,許多社區大學也開設了「媒體識讀」的課程。目的在以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方式了解媒體。

然而,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發出怒吼,卻似乎一點也沒有傳遞到媒體巨獸的耳裡,否則他們怎麼還是如此肆無忌憚地狂亂,喧鬧並翻動著此地。於是我們必須集結更大的力量、需要串連更多關心媒體議題的人,以集體的力量,把媒體巨獸看的更清楚,也要帶給他們更大的威脅。

於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邀請了許多經驗豐富的講者,包括傳播系所教師以及長期監督媒體的公民團體,與您一起分享「看媒體」的經驗與方法。我們規劃了一系列免費的精彩演講,從基本概念、批判性角度分析媒體現象、深入探討媒體生態中的電視劇與綜藝節目、討論媒體中對於少數群體的再現、媒體與兒童之間的關係,最後當然還有實際「向惡質媒體說不」的方法。

生動的演講加上熱烈的討論,將會帶給您認識媒體、解讀媒體以及分析媒體的能力,進而聚會成一股監督媒體、影響媒體進而改造媒體的力量。歡迎您一同前來,並在此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

講堂時間:如下表課程內容簡介。
備註一:舉辦地點於青輔會Youth Hub。地址: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舒活區 (板南線善導寺站6號出口)
備註二:本講堂費用完全免費。
備註三:如要報名,請下載報名表。下載處:http://www.mediawatch.org.tw/doc/mw_let1.doc
填寫報名表後,以電子郵件方式寄至media.watch@ msa.hinet.net 
或傳真至 (02) 2703-4695如有疑問,請來電至 (02) 2703-4035、(02) 27002620如要了解更進一步資訊,歡迎前往本會網站:http://www.mediawatch.org.tw/


10/2(一) pm6:00 ~8:00     
猶抱琵琶半遮面?-揭開媒體的神秘面紗--媒體識讀的基本概念   
第一次是導論性質的課程,旨在用思考的、深入淺出的、以及批判性的思維來介紹媒體   
管中祥(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10/23(一) pm6:00 ~8:00  
誰是幕後大黑手?從傳播政治經濟學的視角,切入了解媒體與社會的關係。
魏玓(淡江大學大傳系助理教授、媒體改造學社執委)

11/6(一) pm6:00 ~8:00   
媒體與文化【一】台灣電視戲劇面面觀   
台灣戲劇節目生態如何?韓劇、日劇、港劇、中國劇與我們的戲劇節目,各具特色,差別何在?本週課程讓我們更瞭解我們對電視戲的好惡,以及探討其原因。   
陳一香(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副教授)

11/20(一) pm6:00 ~8:00   
媒體與文化【二】嬉笑怒罵的舞台背後--綜藝節目類型探討   
台灣的綜藝節目有什麼特色?訴求什麼、忽略什麼?以及為什麼如此?綜藝節目與觀眾間發生了什麼關係?辨明關係,才能在歡笑與淚水中,當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管中祥(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12/4(一) pm6:00 ~8:00   
媒體再現【一】媒體中性/別與再現  
以「再現」的視角出發,從第三課程開始,議題包括「女性」、「同性戀」、「精神疾病者」,展開為期兩次的「解讀媒體」之課程。藉由相關人士的說法,來了解媒體所呈現的族群和現實中的族群之差異。   
洪貞玲(台灣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

12/18(一) pm6:00 ~8:00
媒體再現【二】媒體中的精神疾病者  
以「再現」的視角出發,從第三課程開始,議題包括「女性」、「同性戀」、「精神疾病者」,展開為期兩次的「解讀媒體」之課程。藉由相關人士的說法,來了解媒體所呈現的族群和現實中的族群之差異。  
孫一信(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

1/8(一) pm6:00 ~8:00    
媒體與兒童:如何陪小孩看電視-兒童傳播權   
台灣的媒體很多,製作給兒童青少年觀賞的節目卻很少。讓我們的小孩只能看大人的節目成長。如何讓小孩能夠安心的、正確的觀看電視,是家長的責任。我們要教你如何陪小孩看電視、選節目。   
張嘉倫(北新國小老師、國語日報小小媒體觀察家作者)

1/22(一) pm6:00 ~8:00    
聰明的公民!坐而言更要起而行   
當我們對媒體有所不滿的時候,我們是有能力、而且絕對有方法對劣質媒體説不的。有哪些方法呢?媒觀講堂一一告訴您。   
余陽洲(世新大學新聞系講師、永和社大「媒體防身術」課程講師) 


媒邀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 @yahoo.com.tw)。此外, 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enews.url.com.tw/category_new.asp
集思廣義讀書會:
twmedia.org/benla/bb/viewforum.php?f=17 
招賢聚義部落格:
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報主的話:
1.感謝讀者來函建議整理列出各家媒體監督專線之資料,但由於本次稿擠,故於下次刊登。 2.出刊異動公告:感謝各位讀者長期對本鬥電子報的支持,為了回饋大家更精緻的內容,本週起電子報改為二週一刊,敬請各位讀者繼續支持傳學鬥電子報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