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蟲@給你報- 發報日:2006.10.3 |
「典藏毛毛蟲」 通訊/月刊合輯預約專案
「毛毛蟲通訊/月刊」記錄基金會一步一腳印的痕跡,收錄多位知名教授學者、作家、畫家、教師講師探討兒童哲學與兒童文學的文章,留存民間故事團體與毛毛蟲行動書坊的發展歷程和推廣事蹟,還有許多觸動人心、新鮮有趣的小小故事,都值得大朋友、小朋友細細品味、好好珍藏。現在,我們推出「典藏毛毛蟲」預約專案:
立即典藏專線:
02-27715799 傳真:02-27716788 |
兒童哲學【故事思考、思考實驗與思考故事】
媽媽,妳要先救誰 .....文/楊茂秀(原文刊於毛毛蟲月刊185期)
1981年,是我在輔大任教的第三年,那時候我熱終於兒童思考的研究,從輔大到台北的校車上,我喜歡坐在有小孩的同事身邊,和他們談論小孩的事,漸漸的,他們都知道,我愛聽人家講孩子的事。
那時候西班牙系有一位老師,她有兩個小孩,一個八歲,一個六歲。
有一天,她問我:「我那六歲的孩子常常問我:『媽媽,如果我跟哥哥一起掉到水裡去,妳要先救誰?』」
「妳怎麼回答?」我問。
「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她停了一下說:「起先我說,救比較危險的。」
「那他怎麼說?」我問。
「他說:『媽媽,是一樣危險的呀!你要先救誰?』」
「然後呢?」我又問。
「我就說,救比較遠的。他又說:『媽媽,是一樣遠的呀!你要先救誰?』我怎麼回答都沒有用,他每天都這樣不斷的問,煩死了。」
我把她的問題帶回輔大研究所,與教方法論的王教授討論。
他建議:「救比較乖的。」王教授的理由是:要是小孩說一樣乖,那麼他媽媽就可以要求小孩再乖一點,那她就會先救他。
當時我有一點猶豫,不過我還是把王教授的意思轉達給這位媽媽,沒想到這位媽媽果真拿回去試了。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小孩竟然哭了。
他說:「媽媽,那你一定會先救哥哥,因為,他一直都是比較乖的。」
媽媽立刻遵照王教授的建議,
對她的兒子說:「那你就更乖一點,我就先救你。」
沒想到孩子起先破涕為笑,接著又轉笑為哭。
「為什麼?」我問。
「可是,那--哥哥不是沒命了嗎?」小孩說。
敘事的討論
這個故事有兩點很值得我們重視:一個是,親子間的對話。另外一個是,專家學者,給他們提供的意見。
親子間的對話,其實是富有連續性,內容多樣,情緒複雜的故事。故事在進行中,父母因為擔負著教養的責任,所以心思上難免沉重,考慮常常是包含著教養的考慮,面子的考慮,還有要求正確的心理作用在內。尤其在我們這種原子家庭的條件之下,社區的協助,以及其他親人的協助,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思考就難免步步為艱了。
這是一個氾濫的時代,父母或老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生活教養跟成長。而專家面對的是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可是,教養是一種藝術,父母所擔負的責任,誠如威廉詹姆斯所說的:「是藝術」。是藝術家的工作。培育幼弱生命的人難免要向專門的人請教,可是專家的話,只能拿來當參考。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將他們提供的方法,依樣畫葫蘆的拿來教養孩子。
思考實驗
上面的例子,對於故事中孩子問的問題,我不是沒有興趣,但是我確實不知道要怎麼做比較好。可是,更令我感到興趣的是,這麼小的一個小孩,怎麼會曉得用這種方式來檢測父母關愛的心思?
這個小孩用的問話方式,等於是在做科學研究。他有了假定之後,就追查關鍵性變圓的手法。我想孩子想要知道:媽媽到底比較愛誰?可是,媽媽也知道,愛不愛誰,實在不能在孩子面前顯示出來。小孩不能直接問,大人又不能直接答。所以他就設計出這種方式,來檢驗大人的心思。科學家研究裡有一句重要的格言:在比較現象的時候,必須在其他條件都一樣的時候〈Other
things being equal〉,才能觀察一項重要的變化因子。
我的興趣是:這個小孩是怎麼學會這種方法的?我想這恐怕不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辦法。
有一次,這位媽媽與我聊天,她告訴我,她家晚餐之後,常常玩一種遊戲。遊戲內容是這樣的:
「噯!兒子,」爸爸說:「你比較喜歡爸爸或媽媽?」
「當然是喜歡爸爸啦!」孩子把頭靠在爸爸懷裡。
爸爸神氣的把報紙放下來,眼光投向孩子的媽。
媽媽把毛線針放下來,說:「真的?你過來。」
孩子走過去。
「兒子,你比較喜歡爸爸或媽媽?」
孩子把頭枕在媽媽懷裡,認真又有點不好意思的說:「我比較喜歡媽媽。」
這時,爸爸就站起來說:「嘿!那你剛才說的呢?」
這種遊戲持續玩了一陣子之後,小孩對於「孩子,你比較喜歡誰?」的問題。答案就變成了:「我一樣喜歡。」我們把「媽媽,我跟哥哥掉到水裡,你要先救誰?」和「孩子,你爸爸跟媽媽,你比較喜歡誰?」這兩個問題拿來做比較,我猜,這個孩子的問話方式,是從這個親子活動裡學來的。
當然,不只是這種問話方式有關,其實是和整個活動過程都有關聯。
有人說歐洲科學革命,其實受了依拉斯慕司〈ERASMUS〉的《餐桌禮貌》這本書的影響。據說這位神父寫這本書之前,歐洲人的飲食,沒有什麼規則,不只是食物的準備,跟用餐的過程,毫無章法可言,就是用餐時的場景,也都不成體統,雞呀!鴨呀!烤好了,就整隻端出來,羽毛還插在上面。而湯就是一大鍋盛著,要喝的人自己去舀,有時太熱,或者不合口味,就再倒回鍋裡攪一攪。擺食物的桌子,周邊狗貓走動,骨頭呀!穢物呀!什麼都丟在地上。
依拉思慕司那本書,被教會看中,也被皇室遵守。漸漸的,歐洲人吃飯就有了嚴格的規範:菜餚怎麼準備。上菜的程序。餐桌的禮儀等。種種的生活規範,影響到人的思考,進而使人的思考有了規範,使大眾的生活按照思考的規範來進行。
如果,上述的分析有理可取,那麼我們家庭裡的生活,很可能就是小孩思考模式最早的典範。我的觀察不一定正確,但是如果是正確的話,那也是藉著長期跟這位媽媽聊天所獲得的結果。
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地址:106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16巷33弄14號7樓
網址:http://www.caterpilla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