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月光光,心慌慌……

月光光,心慌慌……
2006.10.4/報主.俞伶

本期內容:
也許只餘虛浮、空蕩蕩地掠過眼際
說得極輕、極淡,然而有一種灰,卻攏聚不散

也許只餘虛浮、空蕩蕩地掠過眼際

看紀錄片的頻率不是太高,然而看過的卻總是印象深刻。新近上映的《醫生》便是其中之一。然而該怎麼形容這部影片?戲已經終場,卻兀自以為只是剛開始。

何故紀錄片總偏愛黑白形式?映後座談會,有人提問呼應了我心中的困惑,向來已慣於自問自答的自己,想像如果影片還原實色,那會是怎樣一種景況?也許只餘虛浮、空蕩蕩地掠過眼際,無法深刻感受到那份無需言說的哀傷;淡如風卻沉如大石壓境,教人只想將自己深深掩埋在漆黑之中,深不見底之處。

刻意避免在觀看影片之前閱讀相關資料,觀影的樂趣就在一無所知;那是與影片間一種私密的對話方式,不想被干擾受影響,因此,初初想像影片紀錄的是一個關於醫生的故事。揣測並沒有出錯,只是關注的重點轉而成為醫生的稚子。

座談會講者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林文淇提到《醫生》這部影片只想誘引觀影者深思而不是提供答案。而我的確滿心困惑,在戲落幕之後;一種企圖謀得答案的困惑,而非思索生命的真義。


說得極輕、極淡,然而有一種灰,卻攏聚不散

兩個小男孩,來自不同的國度,卻聚合在美國這個大熔爐,醫生成為兩人的交點,儘管時間點並沒有重疊,然而都是生與死之間的搏鬥,只是主被動的差異。

罹癌的小男孩,在尚未全然體驗生的喜樂,已被迫與死亡正面交手,然卻渾然不覺,只是頻頻詢問何時可以終止化療所衍生的種種疼痛、不適。初始父母仍心懷冀望,淡淡地訴說對孩子未來的期許,根據幼兒平日的喜好、希望孩子可以成為怎樣的一個人。

而對死亡充滿好奇的小男孩,認為生命就是一連串的體驗,而死亡也是其中一部份,因此,他規劃了自己的葬禮,需要哪些陪葬品,對照著自製的精美圖畫,說得興味盎然,並且試著想方體驗……

紀錄片藉由兩位小男孩生活的片段交錯呼應,不全然絕對,但有許多相同的特質,像是同樣聰穎、對某些事物有著雷同的執著、喜愛,總是朝氣蓬勃、依然純真等等。當然還有一致的天下父母心。

對於變故,那些突如其來地、教人錯愕甚至不解的生死謎團,兩方父母當下的對應方式、心情,在言談之中一一顯露,說得極輕、極淡,然而有一種灰,卻攏聚不散。

影片其實沒有什麼章法可言,甚至是有些零散的,在寂靜與喧嘩之間擺盪,以旁物銜接,更加突顯了寂靜的深沉、喧嘩的不羈……

我淚流在驚見一方父母,為彼此與孩兒的墓碑合影……那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彷彿小男孩只是定居遠方,相距的只是一個海域、一塊陸地而不是生死之別。

我質疑男孩的姐姐如何承受想及自己其實是有機會可以不讓死神得逞的自責。

我困惑為何要是這一天?在年事已高的祖父母,遠渡重洋來享受天倫之樂的當下。

影片在淚水和種種疑懼之中尬然中止。直到此刻,依然未能有所釋疑。一格格黑白影像在我心底漸緩掠過,無聲卻悄然刨出一小道裂縫,一絲絲,以肉眼無法察覺的極細微方式偷偷裂了開來……
              
 



報主的話:
【照片出處&官方部落格】http://blog.xuite.net/cimage/doctorthe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