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有趣,飲食蔚成品味顯學的年代,能不能在餐桌上言談間信手拈來、抖落一篇篇識見講究,早已成為今日自詡上流人士必然配備的基本功。
遂而,以前所謂品味,需得名牌時裝手錶皮件之設計師系列名字源流背景工法技藝演變系譜如數家珍;現在,葡萄酒要Chateau d'Yquem還是Chateau Margaux,握壽司要銀座久兵衛還是次郎,macaron小圓餅是青木定治還是Pierre Herme,純米大吟釀喝獺祭二割三還是大七箕輪門的超扁平精米,生火腿是西班牙Jabugo地區Bellota等級的Iberico還是義大利Culatello,鹽用的是布列塔尼Guerande鹽之花還是沖繩粟國島的粟國の鹽,咖啡豆得哥斯大黎加La Minita還是牙買加藍山Blue Mahoe……。
——好不好吃味蕾能不能分辨都在其次,夠不夠能耐可以各款洋名兒咕嘟咕嘟舌尖上順溜繞上個一圈,才是重點。
影響所及,只要某個飲食類別或項目本身擁有一定程度廣博的體系、淵遠流長的發展歷史,若還具備足能扣合上諸如「達人」、「產地」、「品種」、「年份」等當紅不二關鍵門道的潛力,便能在此時間幡然崛起,從某特定區域或家常食物,一躍而為全球饕客間引領風騷的美味時尚。
這其中,巧克力,可說是近幾年正當逐步發光、蔚成今日飲食品味主流的一員。
而我,從多年前的絕少碰觸,到漸漸得識其中味;同時間,還近距離觀看其從「巧克力糖」、一路發展成此刻如葡萄酒般可以極精細地不斷往各精微細目深入窮究的一門學問,以及美食圈內漸漸人人從名牌到名店到名師琅琅上口的「名品」,不禁多有領會感觸。
的確最早,我是很少很少吃巧克力的。從小,也許是受當時市面上看得到的商品所囿,只覺得這些巧克力糖們又甜又膩味道單調,遂而總是敬而遠之,等閒不願輕易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