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10-11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10-11》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教師組織文宣工作初探之三 公聽會與記者會SOP 
  ◎英語充電站:英語文進化中的變與不變之修辭特質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教育論壇:教師組織文宣工作初探之三 公聽會與記者會SOP
  羅德水(教師)、閻玉華(台北市教師會公關活動部主任)
身處資訊爆炸的年代,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幸運的是,任何資訊信手拈來皆能為我所用;不幸的是,我們的努力與聲音,可能短時間內就被淹沒在這訊息的海洋中而不復見。因此,如何吸引媒體的

注意、報導,進而提升組織的能見度、喚起社會的關心與討論,就成了所有非政府組織的重要課題。

在各種吸引媒體報導的策略中,召開記者會與公聽會可以說是所有壓力團體的基本功。組織在決定召開記者會與公聽會前,應先審慎考量兩個關鍵問題,其一,記者會或公聽會的內容是否有新聞性?能否吸引媒體採訪報導?再者,經由媒體報導之後,能否達成組織設定之傳播效果?評估完成後,接著就是著手準備了。

大體上來說,記者會與公聽會之準備流程大致相同,茲提供以下作業流程供教師組織參考:

一、設定議題

不論是記者會或是公聽會,首先必須確認主題為何?事件造成之影響為何?組織之立場為何?訴求為何?組織想要達到之傳播效果為何?

二、確定時間

確定主題之後,接著就是找尋合適的召開時間。

議題為臨時發生:如果事件緊急,需立即反應者,則應儘速召開,以爭取時效。例如,台北市教師會在北市教育局宣布「零體罰政策」後,於短時間內假立法院召開「釐清管教與體罰爭議公聽會」;亦曾在教育部公布有特定目的之「教師法修法意見調查」後,於第一時間隨即與各工會友會召開「一起幫教育部上勞動人權教育課記者會」,即時做出反擊。

議題是主動規劃:如果議題係由組織主動規劃,則可以找尋合適的時間點再行召開,以創造新聞性搏取版面。例如,台北市教師會就曾配合教師節召開「大台北地區教師憂鬱指數調查」記者會;也曾在五一勞動節前夕,與立委聯合召開「工會法修法」公聽會。

三、確定地點

免費場地:立法院、縣市議會的場地不僅設備完善,且又具有無需場地費、媒體群聚效應、民代、官員出席率高的優勢,實為教師組織召開記者會與公聽會之首選,場地可請友好民代協助商借,並依議題決定是單獨主辦或與民代合辦。

租借場地:萬一立法院或議會無法提供合適場地,只好考慮自費租借場地,惟仍應以媒體記者熟知之地點並便於採訪為宜,例如台大校友會館、NGO會館等。

四、確定出席名單

確定邀請名單:組織應視實際需要邀請民意代表、學者專家、主管當局、社會公正人士、團體或機構代表等出席,邀請出席人員時應考量其專業性與代表性,以增加媒體採訪意願。

確定主持人及引言人:記者會或公聽會均是組織重要的文宣傳播管道,主持人通常以理事長為宜,聯合主辦時則可請相關民代共同主持。至於公聽會的引言人尤需慎選,相關發言應以能精確表達組織立場為最大考量,方能達成組織交付之傳播效果。

五、邀請媒體採訪

召開記者會與公聽會之主要目的,即是希望能吸引媒體前來採訪、報導,因此,各級教師組織平時就應建立各家媒體聯絡方式,並於活動進行前1至2日發送採訪通知,特別重要之媒體或記者,尚需電話邀訪。

至於採訪通知的內容則應力求簡潔有力,一頁篇幅即可,主要目的是讓媒體清楚知道記者會或公聽會的舉辦主題、原因、時間、地點、組織訴求重點等,以吸引媒體到場採訪。

六、加強記者會效果

為加強記者會之傳播效果,可輔以行動劇加強效果,行動劇之編排演練與道具製作,則應事先完成,呈現方式以能清楚表達組織訴求、增加媒體報導意願為佳。

七、會前準備

一場成功的記者會與公聽會,除了主題本身的新聞性外,事前的準備功夫更是不能疏忽。包括記者會要發的新聞稿、與事件相關的資料文件,都應事先備妥,並以資料袋分裝,以利於現場分送。此外,出席人員之立牌、海報、簽到單等前置作業亦應提早完成。

八、提供新聞稿

值得組織召開記者會或公聽會之議題,勢必攸關教師權益與組織專業形象,為讓媒體正確理解組織的理念與立場,應同步備妥新聞稿。新聞稿之撰寫應以事實為基礎,以行文流暢、段落分明,能清楚表達組織訴求為佳。

為讓媒體廣為週知,新聞稿除應於記者會、公聽會現場發送,亦應將文稿電子檔寄送各家媒體,並於組織網站內同步公告,以增加傳播效果。為配合媒體作業流程,晚報記者最好早上11點以前發送;日報記者最好是4點以前;電子媒體則配合三節重點新聞以搶佔版面。

九、事後追蹤與宣傳

記者會、公聽會召開後,組織應蒐集各平面、電子媒體之相關報導,從媒體報導之內容即可得知記者會之傳播效果,如有媒體錯誤解讀組織立場,會務幹部更應於第一時間與採訪記者溝通澄清,若報導已達成原定之傳播效果,更可彙整媒體報導向會員宣傳,增加其對組織之認同。

十、檢討改進

任何成功都必須從從錯誤的經驗中吸取教訓,舉辦記者會與公聽會之經驗也是累積而來,因此,為免再犯相同錯誤,每一次會議後會務人員都應召開檢討會議,以收集思廣益、共同成長之效。

綜合上述,我們大致對於記者會與公聽會之召開有一初步之瞭解,雖然兩者的召開流程上大致上相同,但仍有相異之處,試簡述如下:

一、目的不同

決定召開記者會主要是事件具有值得宣傳的價值(新聞性),於是主動出擊透過傳媒向大眾宣傳,或是事件已經發生,組織迫於情勢必須立即澄清回應者,無論如何,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藉由記者會正確傳達組織立場與理念,為免各說各話分散傳播效果,出席記者會之人員應以能認同組織理念者為宜。

至於公聽會之召開原因,通常是針對重大教育事件或法案的修法方向進行討論,此時各方代表之立場不見得與組織一致,儘管如此,組織仍應於會場清楚說明立場,並以專業意見說服與會人員,期能通過組織版本之教育政策或法案。

二、參與人員不同:

召開記者會的主要目的是要清楚表達組織訴求,因此,邀請之出席人員或民意代表不宜過多,以免模糊訴求焦點。至於召開公聽會時,為呈現各方觀點,雖可廣邀相關權利義務當事人出席,惟仍應以能達成組織既定傳播效果為最大考量,切忌邀請之來賓有反客為主之情事,甚至淪為對手表演或攻擊組織的舞台。

三、場地不同

因公聽會參與人數較多,以大型會議室為宜,記者會之場地原則上以媒體採訪之便利性為最高考量。

四、時間長短不同

由於記者會之訴求相對單純,會議時間以30分鐘至一小時為佳,不宜過長,主持人應鎖定主題主導議程,並保留時間供記者發問、互動。

公聽會方面,由於出席人員較多,各方立場又不一致,因此需要較長時間,通常視主題而定,以2至3小時為宜。此外,為增加報導機率,召開時間可視情況配合媒體採訪需求。

透過以上說明,對於召開公聽會及記者會之流程應該能有初步的認識。組織是需要行銷的,對資源貧乏的NGO來說,妥適的運用記者會與公聽會,就是宣傳組織理念、建立專業形象的重要途徑,惟要全面提升組織文宣戰力,仍有待各級教師組織共同努力。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英語文進化中的變與不變之修辭特質
  李振清(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最近在複習了《莎士比亞全集》(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中,Brutus與Antony(頁1044)的精采辯論後,又細讀了12篇十分精采的現代英文散文、報導文學,與1995年後美國10所知名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說稿。讀後感慨至深。各種創作內容之新穎與啟發性不用說,光是文章裡辭彙之優美、句子結構之簡潔洗鍊、引用典故與延伸意涵之精妙,在在凸顯出修辭功能的歷古常新。更重要的是,在英語文進化中的漫長歲月中,雖是物換星移,但修辭特仍有其「常變」與亙古「不變」的常模。從莎士比亞《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中,布魯特與安東尼雄辯兼說服性的詞句、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動人的「蓋茲堡演說」(The Gettysburg Address)、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的啟示性「I Have a Dream」、甘乃迪(John F. Kennedy)總統震撼年輕世代的就職演說、尼克森得意簽署的模糊性1972年「上海公報」(Shang-hai Communique),到捷克前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於1995年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說「-Civilization's Thin Veneer」,無不令人讀來動心。

其中,《紐約時報》的「Nation Marks Lives Lost and Signs of Healing」(「緬懷911的喪生者,美國走出陰霾」, 2006年9月21日)、「In Water, Fortune and Misery: Economy Surges, But India's Rivers and Pipes Strain to Meet Demand」(「水中的財富與不幸:印度的經濟攀升,但河水與管線緩不濟急」,10月9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China's Achilles' Heel」(「中國的罩門」,10月9日),均令人讀來不忍釋手(註一)。還有,即將來台北參加世新大學10月14日「國際高等教育論壇」(Interna-tional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的塞吉諾密西根州立大學(Saginaw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Michigan)校長Eric R. Gilbertson之演說稿,其所呈現的精緻現代英語內涵,則可跟前述的演說家、作家們相提並論。基本原因很簡單,修辭、內容與思維使然。

深入閱讀這些英語文行家的作品後,確可讓人揣摩出「英語文進化中的常變與不變之修辭特質」。以《紐約時報》的「Nation Marks Lives Lost and Signs of Healing」(緬懷911的喪生者,美國走出陰霾)為例。文章開頭的破題句(Topic sen-tence),令人讀來彷彿可感受到911受難者往生剎那的那一股撼動,與事後親朋好友們懷念時的堅強意志。試讀該句以領會其脫俗的修辭與語感:

Once more the leaden bells tolled in mourning, loved ones recited the names of the dead at ground zero, and a wounded but resilient America paused yesterday to remember the calamitous day when the terrorist explosions rumbled like summer thunder and people fell from sky.

首先,只要提到「911」,全人類都會立刻聯想到2001年的紐約「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 - Twin Towers,雙子星大樓)被恐怖份子劫機炸毀、2,973名無辜者,在熊熊大火與漫天飛灰中喪生的慘劇。除了這45字的句法結構讀來擲地有聲外,用字的意涵與修辭聯想,也可在朗讀中隱隱浮現。例如,「leaden bells tolled in mourn-ing」(沈重的鐘聲在哀禱中敲響)這個詞組中,bells的搭配詞(collocation)可用ring,也可用toll,但一聽到toll時,語意中浮現的大都是「哀禱、悲戚」的語境。在這同時,人們必定會聯想到《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作者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另一知名著作,《For Whom the Bell Tolls》(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是一齣悲劇小說;書名則引用自英國17世紀大詩人John Donne(1572~1631)的作品,「Meditation XVII, from Devotions Upon Emergent Occasions」(冥想第十七章)。此詩的結語為: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句中的the dead是英文裡以定冠詞the加上形容詞而形成的複數集合名詞片語;常見的例子有the rich、the poor、the young、the old、the living等。後面的名詞如people均應省略,而且動詞必須使用「複數」型,如:

(1)The poor are being treated unfairly by the corruptive ruler.

(2)The dead have been remembered for their valor in World War II. They did not die in vain.

「a wounded but resilient America」(受創傷但已復原的美國)詞組中,因wounded與resilient形成強烈對比的修飾,所以必須使用but。這種語法性的修辭,許多台灣學生經常忽略了這項原則。若能儘量多讀些向本文所介紹的精采作品,取其精華而用之於寫作與口語表達中,則直接學習的效果會更顯著。

「the calamitous day」等同「the day of calami-ty」;這種與法與詞性的轉換(transformation),學習者只有靠廣泛閱讀及瞭解修辭的內涵,才能正確使用。

「the terrorist explosions rumbled like summer thunder」(恐怖份子引發的爆炸聲,如同夏雷轟隆),此處的比喻,十分貼切。如何利用修辭的原則,寫出此種強調意境與語感的比喻詞句,則首需發揮聽、說、讀、寫、譯相輔相成的功能,方可體會精緻文章的修辭之美,從而獲得預期的學習成效。

《紐約時報》撰寫「Nation Marks Lives Lost and Signs of Healing」的記者Robert D. McFadden,必然是在修辭、文學、文化、語言、國際事務上頗多造詣的資深新聞從業人員,否則無法寫出如此深入、感性,兼又具有文學內涵的作品。果然,上Google網站一查,Robert D. McFadden已經在《紐約時報》上寫了2,073篇專文,而且是位廣受歡迎的資深記者。

分析英語文進化中的變與不變之修辭特質時,我們可將林肯總統動人心弦的「蓋茲堡演說」用詞,與金恩博士的啟示性「I Have a Dream」之修辭重點,提出分析與對比。林肯總統和金恩博士演說稿的共同點是用字精簡有力、鏗鏘有聲。除了修辭之洗鍊外,語法結構的妥善運用是另一個原因。這種現象,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也有類似的處理原則。

林肯總統的「蓋茲堡演說」一開始就精湛的用語(如紅色字詞所示):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金恩博士是牧師。他曾經受過專業的演說、辯論與佈道訓練。因此,口才、修辭與邏輯觀念自不在話下。他在簡單的開場白(I am happy to join with you today in what will go down in history as 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之後,立即直接引用林肯總統的修辭模式,切入正題: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This momentous decree came as a great beacon light of hope to millions of Negro slaves who had been seared in the flames of withering injus-tice. It came as a joyous daybreak to end the long night of their captivity.

林肯總統「蓋茲堡演說」的第一句,與金恩博士是牧師正題的對照如下:

Lincoln: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ntinent a new nation, ...

King: 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林肯總統與金恩博士同時避免使用累贅的87 years和One hundred years ago,而分別用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與Five score years ago,這不但是巧合,也是兩人的修辭素養所致。Score等於20;代表複數的s可加,也可不加。金恩博士在score之後另加years,則是較為普遍的現代用法。林肯總統發在賓州(Pennsylvania)的蓋茲堡(Gettysburg)發表演說時間為1863年11月19日;金恩博士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發表 「I Have a Dream」的時間則為1963年8月28日。兩人的演說時間、剛好相距100年(1863 vs. 1963)。所以,金恩博士一開始就用「Five score years ago ...」,等於一般人講的「One hundred years ago」。

金恩博士文中的a great American,指的就是林肯總統。原文若省略掉「形容詞片語」「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則可簡化為:

(3)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

然而,外加了「形容詞片語」「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後,句子好像畫龍點睛了一般,辭氣語意境完全不同了:

(4)Five score years ago, a great American, 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 today, signed 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一百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如今我們正站在他象徵性的影子中。)

金恩博士在演講中引用的in whose symbolic shadow we stand,也常可說為「Stand on the shoul-der of the giant, so we can see farther and go further.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更廣)。這也是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競選演說與辯論時,引用的名言。

金恩博士承接了林肯總統的「Gettysburg Ad-dress」氣勢後,立刻轉換為挑戰美國傳統與社會對非裔美國人「不公不義」的指控,因為林肯總統「一百年前」所開的支票尚未兌現,所以金恩博士在這次「the greatest demonstration for freedom in the history of our nation.」(我國歷史上最盛大,為爭取自由而舉辦的遊行)中,要來「兌現一張支票」(to cash a check)。

細讀下面這一段文字,特別注意為加強語氣而將One hundred years later重複講四次的修辭目的。接著,再繼續朗讀全文,就能感受為什麼金恩博士能怎動那麼多美國人的原因。

But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still is not free.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life of the Negro is still sadly crippled by the manacles of segregation and the chains of discrimination.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lives on a lonely island of poverty in the midst of a vast ocean of material prosperity. One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Negro is still languished in the corners of American society and finds himself an exile in his own land. And so we've come here today to dramatize a shameful condition.

In a sense we've come to our nation's capital to cash a check. ...

相對於從林肯總統和金恩博士的演說,即將於10月14日在世新大學發題為「Looking Back with Gratitude and Ahead with Hope」教育國際化演講的Eric R. Gilbertson校長,也在感性與前瞻內涵的作品中,提出當前台灣高等教育在全球化趨勢中,應如何走出一條適合台灣社會現況的道路。

從修辭的角度來是說,無論古今,大家都會在開場白中展現真誠與願景。塞吉諾密西根州立大學校長Eric R. Gilbertson也不例外。

It is an honor and a joy to be with our colleagues at Shih Hsin on this auspicious occasion. And it is a trib-ute to this institution's founders that, on its Fiftieth Anniversary, its current leaders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imperativ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Century a-head even as they look back with appreciation for the forward-thinking vision of those founders half a cen-tury ago.

(在這溫馨的時節前來與我們世新大學的伙伴會合,令人感到無比榮耀與興奮。值此50週年校慶之際,當前世新的領導人在回顧半個世紀前的創辦人遠大願景之際,能以展望並落實21世紀前瞻宏觀為職志,此舉令個人萬分敬佩。)

仔細閱讀這段精采的開場白,不也可以傾聽到林肯總統與金恩博士的類似辭氣與聲音嗎?相對地,Gilbertson校長用the Century代替the 21st Century;用half a century ago取代fifty years ago,以便展現修辭與語感的精美。這是我們在研究優質語言溝通時,最需講究的要點。同時,Gilbert-son校長廣結國際學術善緣與推動國際學術交流約合作,是為「our sacred mission」(我們的神聖使命)。這是當前台灣各高等學府都應聽到的響亮聲音。

優質的語言表達要長時間的歷練。從林肯總統、金恩博士與Eric R. Gilbertson的文本中,我們都可獲得極為珍貴的啟示。

註一:在古希臘的神話故事裡,女海神(Nereid)Thetis生下了Achilles。這孩子被預言比其勇士父親Peleus更神勇,且將成為希臘史上最偉大的英雄。母親Thetis為了讓Achilles擁有金鐘罩鐵布衫的功夫,因此帶他到聖河,雙手緊握Achilles的腳踝,讓經過聖河洗禮的Achilles,可以獲有金鐘罩鐵布衫的功夫。但Achilles唯一的罩門就是腳踝,那是母親Thetis緊抓著他的地方,全身就這點沒被聖河洗禮到。後來Achilles在特洛(Trojan)戰役中,也因為腳踝被箭射中而戰死。現代人就以Achilles' Heel 比喻為「罩門、致命點」。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