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媒體小鋪電子報

媒體小鋪電子報
無/報主.媒體小鋪

本期內容:
「媒觀論壇—青年媒體與青年發聲」歡迎參加
歡迎收聽「Watch Media」
「媒觀」針對聯合報十月十二日頭版標題「愛滋人判搬離社區」報導之聲明
「黨」控商營的台灣媒體
公視轉播王建民比賽的核心意涵
消費原住民的白色巨塔
除了關心台長身份,更應關心原民台的制度性保障

「媒觀論壇—青年媒體與青年發聲」歡迎參加

我們常說,媒體是社會的公器,但除了一些網路或是小眾媒體之外,一般民眾很難接近大眾媒體,更別提寄望這個媒體能發揮「公器」的功能。 或許現今的Calling In節目多多少少有讓民眾接近使用媒體的機會,然而在只有20秒的發言時間裡,恐怕連髒話講完都快不夠用了,更遑論暢談自己的理念。然而在現今的媒體環境 裡,身為青年的我們,感受更是如此。

E. Said在其著作《Covering Islam》(遮蔽伊斯蘭)中談到,西方媒體用「cover」表示「報導新聞」之意,然而「cover」另有「遮蔽」的意思,目的是使我們只能看得到媒體 在醜化伊斯蘭的形象,而「故意」看不見的伊斯蘭其他好的面向。有事曾相識的感覺嗎?沒錯!媒體只讓我們看到年輕人的「草莓」、「七年級生」、「敗家」、 「抗壓性低」、「衝動」,卻鮮少讓青年發表自己的看法、說自己該說的話。

顯然,青年人雖然名之為這個公民社會的一份子,卻猶如泡棉般地飄浮在這個社會上,不斷吸收外界的資訊,膨脹後卻找不到著力點紓發;因此,我們需要更多青年 發聲的機會,讓青年自己來暢談媒體理念。「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籌辦了一系列媒觀論壇的座談會活動,針對不同主題與新聞事件,邀請相關領域的朋友與學者專家一起與您對談。我們將在10月20 日舉辦第一場媒觀論壇活動。內容:

論壇主題:青年發聲與媒體改革
時間:2006/10/20(五) 晚上:6點到8點
地點:Youth hub青年交流中心:一樓。(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 舒活區 (板南線善導寺站6號出口))
與談來賓:

1.《大聲誌》編輯-何東洪。
2.「30雜誌」總編輯--游常山。
3.《挑戰者月刊》總編輯-林依俐。

主持人:「龜趣來嘻」部落格blogger-鄭國威


報名表請由此下載

*備註:如要報名請填寫報名表後,以電子郵件方式寄至media.watch@msa.hinet.net 

或傳真至 (02) 2703-4695。如有疑問,請來電(02) 2703-4035、(02) 2700-2620


歡迎收聽「Watch Media」

所有過期節目與節目預告
盡都在此:http://podcast.blog.webs-tv.net/watchmedia
歡迎收聽!


「媒觀」針對聯合報十月十二日頭版標題「愛滋人判搬離社區」報導之聲明

針對聯合報於十月十二日頭版標題「愛滋人判搬離社區,關愛之家收容二十多病患違反住戶規約台北地院判應搬家」新聞報導,雖然聯合報對於愛滋病患報導出於善意,並針對愛滋病患面臨的處境進行相關討論,然而標題使用「愛滋人」之歧視性字眼與不適切措辭,恐加深社會大眾對愛滋感染者之污名與恐懼之負面做法,除表達嚴正抗議之外,並呼籲聯合報秉持媒體專業態度,日後報導相關新聞時,宜使用「愛滋病患」、「愛滋感染者」等字句,以免造成社會大眾加深對於愛滋感染者之污名與烙印。

發起團體: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滋愛小組、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黨」控商營的台灣媒體

文/管中祥

隨著「紅潮」的擴散與起落,社會越來越能清楚地看到媒體立場偏頗、引導運動、擴大衝突、弱智議題的荒腔走板行徑,不過,最令人拍案稱奇的是,十月十日廣播電台的「錯置」現象。

倒扁總部要群眾收聽NEWS98接收指揮中心的命令齊呼口號,這種場景宛若十多年前地下電台扮演的群眾運動轉播站、前進指所的角色;有趣的是,現在的地下電台卻打算發動「蓋台」抵制NEWS98,這種作法有別於國外或過去的非法媒體常有的反政府性格,相反的,倒像是執政者的禁衛軍。此種「合法電台地下電台化」、「地下電台保皇化」的現象,恐怕是舉世罕見。

媒體超乎常理的表現,讓人仿佛置身百年前的「黨報」時期。黨報的最大特色在於多為私己利益,或為自己認為的「公益」服務,各抒理念,排除異己,對黨報而言,媒體不是社會公器,而是宣傳機器。

不過,如果單純用「黨報」的概念分析台灣媒體似乎過於簡單。某種程度,黨報仍具有理想主義性格,但,台灣的媒體卻未必如此,相反的,現在的「黨報」反倒具有濃厚的商業性格。

「承平」時期,雖然,雙方政治立場大不相同,但利潤擺中間的經營準則倒是大同小異。主流媒體強調腥煽、侵犯人權、便宜行事、置入行銷,極盡撈錢之能事;而地下電台以「台灣主體性」包裝藥品,兩者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只是到了對戰時刻,兩軍退回陣地,固守基本盤,拉壟基本教義派,即使不能大賺,但只要成本控制得宜,至多也只是小賠。

顯然的,台灣媒體並沒有因為合法化之後就成為公共論壇或是客觀中立,相反的,依然各擁其主,黨同伐異,有趣的是,頻道開放後,媒體的政治版圖雖然並沒有多大的改變,但地上、地下媒體的角色卻十分錯亂。

進一步來看,雖然,媒體所有權不像過去由政黨或政府直接經營,但媒體擁有者的政治傾向與政治態度卻是昭然若揭,明顯反應在媒體的內容偏向。在此之外,媒體名嘴與論壇節目主持人更是大喇喇地以「社論」之名,作賤媒體應有論壇角色,群聚顏色相同的狙擊手,建構媒體一言堂。

傳播學者李金銓曾批評台灣開放前的媒體是「官控商營」,黨政軍控制媒的威權時代,媒體不但受到官方控制,在經營上也充分展現了商業媒體的惡習。.如今,表面上黨政勢力已退出廣電媒體,但實際上,政治勢力仍持續操控,只是從過去「官控商營」形式,轉換到「『黨』控商營」的形態。不過,這個「黨」未必就是登記有案,傳統定義下的「政黨」,而是為了政治利益(或理念)集結棲身在特定媒體的「朋黨」,他們可能是資深媒體人、是名嘴、是得意或失意政客,也可能任何場域的當紅炸子雞,他們正結合媒體所有者的商業利益,透過政商並進的方式,一步步刨去媒體應有的公共論域與價值。

來源:http://blog.yam.com/benla


公視轉播王建民比賽的核心意涵

■魏玓

隨著美國職棒大聯盟洋基和道奇隊在季後賽的提前出局,王建民和郭泓志球季結束,今年國內觀眾的大聯盟熱潮終於逐漸退去。不過根據報導,由於收視情況太好,下一球季王郭二人比賽的電視轉播權爭奪戰,已經緊接著開打。過去兩個球季由公視獨家轉播的情況(衛星體育頻道ESPN雖然也有轉播部分大聯盟賽事,但不是以人或隊為準,而是每逢週五到週日轉播),將面臨包括來自無線電視台和衛星電視台等至少6家電視台的競爭,大聯盟方面也藉此提高價碼和轉播條件,包括不能只轉播洋基和道奇比賽。

當初公視獨力開始轉播王建民比賽,贏得不少觀眾的讚賞和肯定,公視的知名度和認同度也因此大大提高。不過,也有不少人質疑過,公視拿的是納稅人的錢,不應只服務喜歡看棒球的觀眾,甚至因此在經費開銷上,擠壓了其他節目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如今一旦因為商業電視的競爭,轉播權利金水漲船高,公視還需不需要去花大錢爭取,是一個很值得考慮的問題。

其中一個考慮的方向是,由目前已經納入公廣集團的華視來播出,而不是原來的公視頻道。華視在定位上應該允許較為通俗休閒的節目內容,而且華視可以因此收取廣告費用,為經費貧乏的公廣集團挹注重要的收入,並將收入轉投資到其他節目的製作上,以此造成良性循環。

不過即使如此,也只看到了問題的一半。更準確來說,公視真正帶給我們的,其實不是王建民,而是「商業電視因為種種原因不願意做,但是民眾有需要、有期待的節目,公視願意來做」的這樣一種公共服務的精神。如果大聯盟轉播權利金漲得太離譜,公視沒有理由繼續去轉播,因為商業電視會主動來做這個服務。但是重點在於,公視是不是能夠有穩定足夠的資源,讓他們再碰到下一個公共服務機會的時候(也許是下一個旅外運動員,也許是乏人問津的社會議題報導,也許是某些新興但缺乏營利前景的新類型節目等等),是不是能夠很順利、很積極地去製作或轉播這些節目;還是要像轉播王建民比賽一樣,到處去找贊助,然後再讓商業電視去接收收視成果?

讓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公共媒體可以為台灣社會做非常多的事情,王建民只是其中的一件,如果華視能以合理的價格爭取到下一季的轉播權,我們樂觀其成。但無論這條路行不行得通,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我們究竟給了公視什麼樣的資源?


消費原住民的白色巨塔

文/劉昌德

身陷醫院權力戰場的蘇怡華醫師,因為前女友關欣的一封信,去了一趟位於南投的某處不知名原住民部落,而重新體認醫者必須以患者為念的原初精神。這是改編自小說《白色巨塔》的電視劇在上週末的句點;不過,這並不會是改善原住民部落醫療資源不足問題的句點,也不會是眾多醫生在權力遊戲中迷失醫道精神的救贖。

更令人慘不忍睹的是,這代表台灣社會當前對原住民的一種島內東方主義式想像的寫照。電視劇《白色巨塔》的結局,暴露了主流社會的漢人,對於原住民部落的一種浪漫刻板印象,認為透過「貧窮」原住民的天真純樸「自然天性」,可以治癒都市叢林中貪婪的人性,重新賦予主流族群的漢人一股重生的力量。

這樣的想像,造就《白色巨塔》對弱勢族群的最廉價救贖與消費。一方面,是個人式的贖罪行為——漢人長期透過政治經濟結構的剝削行為,只要透過劇中的關欣與蔡其書等幾個少數善良醫生,不計報酬到原住民部落行醫的個人無私奉獻,就可以得到解決。而逃避情傷的關欣,也可以從無力負擔醫藥費的患者家屬所送的高山蔬菜中,得到了天啟式的救贖。就這麼簡單,台灣的城鄉醫療差距、以及原住民經濟弱勢的根本問題,從此化解在幾顆蔬菜與一顆善良醫生的心中。

另一方面,則是對原住民刻板印象的立即消費——主流社會中令人厭惡的爭權奪利行為,可以依靠貧窮族群的純真善良作為對照,讓身在塔頂的蘇怡華只需透過「上山一趟」的「購買行為」,就能立即體悟而獲得心靈平靜。同樣簡單的邏輯,使得許多善良醫生迷失其中的白色巨塔,因為這麼快速而缺乏脈絡的個人頓悟而轟然瓦解,重新回到醫病平等的烏托邦。

原住民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根源或在於醫療政策不當、或在於原漢之間的不平等、或在於台灣經濟發展的城鄉差距等等。台灣醫師的醫德問題,根源或在於官僚體制的形成、或在於社會對其地位的過份推崇、或在於龐大醫藥業利益的商業壓力籠罩等等。這些龐大而錯綜複雜的議題,特別是原住民族群面臨的困境,當然不是《白色巨塔》一部電視劇都需要處理的問題。但是,電視劇情與導演在結局硬要牽扯原本並未埋設線索的原住民部落,作為男女主角迷失於感情與事業的解方,這種「無意識」的安排,不僅僅是劇情處理上的牽強疏失而已,更成為一種對原住民部落影像與意識型態剝削的代表。

《白色巨塔》作為一齣相對精緻的本土電視劇,其用心與成果都應該受到肯定。但正因為如此,當中顯現對原住民刻板印象的消費,以及過於簡化的個人式救贖,更讓人心驚。流行文化不必然要負擔深刻盼討原住民等社會議題的責任,但同時,卻也應該切忌用廉價手法來消費與二度剝削弱勢族群。




除了關心台長身份,更應關心原民台的制度性保障

文/管中祥、林福岳

自從公視公布原民台準台長為非原住民以來,相關的爭議未曾間斷,近日不但愈演愈越烈,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也紛紛表達不同意見,然而,這樣的發展已將焦點侷限於台長身份,反而較少從制度面保障原民台自主的討論,再這樣發展下去,原民台所蘊含多元文化想像的可能,將會一步一步消蝕。



原民台台長是否具有原住民身分很重要嗎?當然重要,大家都希望原民台的台長是原住民,但是這件事有必要無限上綱到鐵律和唯一條件嗎?身分與認同本來就是流動的概念,但是現在論者都將經由行政機關──原民會──的身分認定做為是否為原住民的判準,這種做法就已經僵化且矮化的對於族群認同的想像和內在驅力。坦白說,台長遴選委員會或公視董事們會甘冒整體原住民社群的大不諱,刻意去挑選一位漢人台長來激怒原住民嗎?這種說法大概沒有人會採信吧!但相對來說,公視有事先充分了解不同位置原住民社群的意見嗎?或者善盡告知和溝通的義務,讓原住民族和整個社會了解選擇虞戡平的原因和用意?以及有耐心一一面對來自族人的質疑和不滿嗎?這些重要的溝通作為,不是公視召開一兩次記者會或說明會就可以說清楚,而是需要以更積極和誠懇的態度來從事的「任務」,也難怪公視會引來態度「傲慢」的批評。

質言之,這也可能是史上唯一一次以漢人來擔任原住民台長,以後也不會再有了,與其用全力去爭議現在要不要換一位原住民來擔任台長,何不同時將焦點放在如何設計一套制度和規章,來保障原民台的主體性和自主權,畢竟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還是需要以制度來確保原民台的長久運作,過去兩年的經驗已經讓我們體會到缺乏長遠規劃的原民台會呈現出什麼內容,這不是僅僅任用原住民擔任台長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我們一直期望,將原民台置於公廣集團之下,其實只是暫行階段,真正的長遠目標應該是建構一個真正屬於原住民及各族群而具有獨立自主性格的族群傳播媒體,要達到此一目標,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去醞釀由下而上的集體參與和具有公共意涵的決策機制。如果現在公視決策單位的構思和做為,可以朝這個方向去形塑明年出現的原民台,那麼我們可以期待一個具有草根基礎、活力充沛、充滿想像的原民台。我們不覺得對於原民台該如何運作的決策,要交還到行政機關的手中,讓政府單位來決定原民台台長該是誰、節目要怎麼做、內容要播什麼……,這種做法恰恰好扼殺了由下而上建構原民台自主性的可能性,如此,原民台不但無法落實原住民媒體公共性的目標,反而招來更多的政治控制。

我們建議公廣集團可以朝幾個方向慎重對於原民台將來的規劃:一、建立新任台長退場機制。如果任用漢人台長是基於某種目的的不得已選擇,那麼就必須說清楚他的任務和目標,並且訂定一定的時間,讓這位台長將階段性的任務完成,將原民台交給一套完整的運作制度和下一位台長──毫無疑問的一定是原住民。二、訂定完善的制度,強化現有以原住民為主體的諮議委員會決策決權力,確保原民台能夠守住並實踐原住民的主體性,並朝向一個原住民專屬獨立並具有公共性的媒體此一方向規劃。三、未來原民台台長遴選,公廣集團不宜作為唯一的決策者,必須充分諮詢原民社群意見,平時建立與不同位置、部落原住民的溝通管道,將原住民意見納入決策機制,以達到族群頻道主體性、獨立性、公共性的目的。

公廣集團若能積極規劃出這些內容、誠懇而耐心地和原住民社群和全體社會溝通,或許我們反而能夠讓新的原民台在開播之初,獲得來自族群的認同和共識。當然,除公廣集團需調整相關機制外,也應盡速修訂公共電視法,將族群頻道制度性地與現有公視整合。我們最擔心的是,為了台長身分這個議題,讓政府的行政權力和立法院的利益交換運作得以找到切口強力介入,主導了原民台的發展方向,限制了自主性和公共性的可能,那麼就喪失了原民台最可貴的獨立、想像和創造,從長遠來看,這才是原民台最悲哀的宿命。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