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10-17》 |
本期內容 | |
◎我們應是一家人||給大眾媒體的一封信 | |
◎媒體中的「外籍新娘」形象 | |
◎書介《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 |
◎南洋姐妹大不同 | |
◎從識字到培力發聲 簡介美濃識字班與南洋台灣姐妹會 | |
◎我們是誰? |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我們應是一家人||給大眾媒體的一封信 | |
林金惠(南洋台灣姐妹會理事長) | |
我是林金惠,來自越南,對於媒體記者有一些些的請求,請各位記者朋友要寫我們之前,先想想看「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何況我們是一群來自異國,語言又不通,但不代表我們沒有正常生活呀! 有很多姐妹在母國時書讀到大學以上呢!但是來到這邊要從零開始,這樣的姐妹,難道她們也不會教小孩嗎?各位有去真正的了解原因嗎?知道媽媽不能教小孩的原因是什麼嗎?是因為媽媽不懂中文?是因為文化不同?還是因為婆家不讓這些姊妹用母語和孩子交談……? 有很多姐妹想要出來上學,但是婆家不准,理由是「讓她學太多了,回來會有自己的想法,會變不聽話」;有一些姐妹就因為家境困苦要出來上學,但時間不允許,因為要上班,下班回家後還要照顧公婆和小孩,那有時間出來上課啊! 可是這些「好媳婦」從來沒有看到各位媒體記者報導過,只報導一些負面的東西, 讓社會對我們有了「刻板印象」,讓社會從負面的角度了解我們,請問:這樣對我們公平嗎?還有我們的小孩也是,出門就被排斥,上學也被同學取笑,被老師列為有問題的小孩,請問:這些事情難道也是我們的錯嗎?社會給他的壓力,給他不健康的環境,讓他感到有外籍媽媽是一種「抬不起頭」的事情。我想這些因素媒體也要檢討一下,雖然因為有新聞報導我們才了解社會的現況,但是你知道嗎?你們的報導就像皇帝下了令一樣 ,善良的人民都會相信的,但是他們忘了換個角度想一想「一而再再而三」無心的去傷害我們,也因為各位報導出來的負面事情,我們被鄰居指指點點。像我有看的很多報導寫是:「外籍新娘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家境清寒也是問題、外籍新娘家庭的小孩,除了缺乏家庭教育,幾乎也都是因為家境清寒,不過這些『新台灣之子』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未來又能給台灣多少希望」。我想這些都是姊妺的責任嗎?都是姊妺的錯嗎?我希望媒體記者不要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們,請給我們鼓勵吧!讓我們在台灣過個普通一點的生活吧! |
|
(回目錄) |
媒體中的「外籍新娘」形象 | |
蔡蕙如 | |
大眾媒體時常是一家不良加工廠,當我們試圖以電視、報紙雜誌、廣播等散布的訊息作為我們瞭解世界的圖像並且加以消化時,不得不去注意那些被扭曲的、誇張的圖像就像是「黑心食品」一樣侵蝕我們的「身心健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去相信媒體呈現的是所謂的「事實」的品質保證呢? 「外籍新娘」在媒體的建構下,搖身一變成為「社會問題」,相關的報導所建構的新移民女性形象大多是「假結婚真賣淫」、「降低人口素質」、「家暴受害者」;而他們的丈夫也多是「台灣社會底層階級」、「身心殘障者」、「騙徒」、「沙豬」等負面形象;而這群新移民女性的家鄉也被描繪成「獅子大開口的娘家」與「以女兒的婚姻作為營生工具」等。而這些報導在台灣目前惡質的媒體生態中(其中一家過度渲染的「獨家」,其他媒體便毫不思索的跟進),各家互相抄襲、利用尖銳且數量過多的形容詞與僅僅只有官方的說法,就建構成一篇篇查證不實與過度推論的報導,這些模擬兩可的論述便構成了對外籍配偶不當的刻板印象。 最近在9月初東森新聞兩則不當的新聞報導〈外籍新娘子女缺乏家庭教育,家境清寒也是問題之一〉與〈屏縣鹽洲國小混血兒全縣最多,家庭教育貧乏思想出現偏差〉引起了社團團體的注意,南洋台灣姐妹會、國際勞工協會、婦女新知以及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一齊向東森新聞歧視與污名化外籍配偶表示抗議與建言。在這兩則新聞當中,不斷傳遞出兒童出現偏差思想與缺乏家庭教育皆是因為母親的外籍身份,並且以「用錢買來的」將新移民女性物化,剝奪她們的基本人權。在記者的報導中,完全忽略外籍配偶沒有環境學習中文的困境而大肆強化「不會說中文是造成兒童緩慢學習的主因」,完全地倒因為果。並且以個案訴諸悲情,指陳「外籍母親與行動不便的父親這種困苦的環境,兒童只能自生自滅,無法帶給台灣希望」等不當的形容。報導中幾乎都是一種「呼告式的悲情訴求」,完全忽略台灣社會中的結構性問題,像是官方政策法令的苛刻、社會大眾的刻板印象等,不過好笑的是,這些隱而不見的問題也是媒體再現所造成的結果。Van Dijk認為社會大眾對於各個族群的特定形象認知不僅來自媒體也受到媒體左右,而歧視的態度與行為也因此反覆再製,而人們不僅從媒體呈現學會對族群的歧視也一再以媒體內容作為偏見的辯解。 而雖然在這次拜會東森新聞部得到善意的回應,東森新聞部願意在《面對觀眾》節目中讓新移民女性有發聲的機會並且為這兩則做法不當的新聞道歉之外,也希望未來可以與社運團體合作,對內部記者舉辦在職訓練,加強記者對於弱勢團體的瞭解與正確的報導呈現。但是,對於媒體普遍地以簡易的方式錯誤污名化弱勢團體的報導層出不窮,身為閱聽人的我們更應該在瞭解媒體慣用的再現手法後,監督媒體並加以反應。(監看表下載:http://www.t4u.com.tw/benla/mw1.doc/) |
|
(回目錄) |
書介《不要叫我外籍新娘》 | |
蔡蕙如 | |
一句「我都是老娘了,還叫我新娘!」深刻地提醒我們過去所使用的「外籍新娘」或「大陸新娘」等詞彙是如此地充滿對這群新移民女性的歧視,而這些污名化的詞彙皆來自媒體大量的偏頗報導進而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 而當我們透過大眾媒體以一種「渲染式」的激情手法或是「污名化」的抹黑方式觀看這一群新移民女性時,所呈現出來的形像是模糊、扭曲甚至是不真實的,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關「新台灣之子發育遲緩」、「又添一樁 假結婚真賣淫」以及「婚暴外籍配偶」等的標題,這些訴諸悲情、憤怒或質疑的指控,一再地傷害了新移民女性的基本人權與對這塊土地的情感認同。 由左岸文化出版、夏曉鵑主編的《不要叫我外籍新娘》一書,是由一群新移民女性在台灣生活經驗、相關志工與組織的工作心得與學者專家的研究專著所構成,有別於一般大眾媒體淺碟化的報導模式,本書深刻地分析當今婚姻移民女性在台灣生活的處境與困頓,其中包含了缺乏社會關係、國家管理政策失當、家庭暴力與經濟困境等,除了這些外在客觀環境上的之外,還有媒體與一般大眾無所不在的污名問題,都清楚地被點出來。在這本書中,您將可以看到這群新移民女性與志工們以他們自身實踐的觀點,讓我們真正了解到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在地經驗。隨著美濃識字班到南洋台灣姐妹會的成立,從認識中文字到討論自身問題與新移民女性的主體發聲,在字裡行間都可以看到這群姐妹們的生命力量在發光發熱。 延伸閱讀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唐山。 邱琡雯(2005)。《性別與移動─日本與台灣的亞洲新娘》。台北:巨流。 延伸觀影 蔡崇隆(2003)。《我的強娜威》。台北:公共電視。 蔡崇隆(2003)。《黑仔討老婆》。台北:公共電視。 |
|
(回目錄) |
南洋姐妹大不同 | |
管中祥(南洋台灣姐妹會董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
前陣子人家常開玩笑地介紹我說:「這是『南洋台灣姐妹會』第一位男性理事。」朋友們會這種方式介紹,大概覺得兩個有趣的「突兀」點,一是「姐妹會」聽起來應該是由女性組成,怎麼會有個「男性」理事?「姐妹會」應該都是來自於東南亞的外籍媽媽,怎麼會有個台灣人? 沒錯,成立於 2003年的「南洋台灣姐妹會」有8成都是從東南亞及中國來的新移民,不過,在1995年開始,就有「美濃愛鄉協進會」開設「外籍新娘識字班」。而「姐妹會」就是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而隨著名稱的轉變,「姐妹會」的工作也漸漸從早期培養識字、語言能力,到目前以推動修法爭取公民權、辦理各項文化活動,以增進台灣人民對南洋歷史文化的認識與尊重,共創多元社會等培力工作為主。 作為「姐妹會」的理事,其實和我另一個身份──「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觀」)董事長」相互呼應。「媒觀」要務之一在觀察與監督媒體,並且推廣媒體識讀教育,揭露媒體的「再現」與社會事實之間的差異,同時指出造成此種差異操作方式與所存在的(隱而未現)價值觀,而不論是新聞、廣告、戲劇對東南亞移民、移工的報導,便充滿了許多偏頗的價值觀。 這兩個工作讓我充分感受到,從媒體了解與實際接觸外籍媽媽有多大的差異。媒體中的新移民女性大多只存在「可惡」與「可憐」兩種刻板印象,但事實上,姐妹們的實際生活卻和媒體報導大相逕庭。她們會為不平等的移民法和官員據理力爭,會因為立委的歧視性的言論和權力者對嗆,會因為媒體的不當報導登門抗議,姐妹們更能在國際會議中擔任翻譯,在社區大學裡自己編寫教材教授東南亞文化的課程,當然,她們有時還得在承重的家庭負擔下,扛起經濟、家務和教育的工作,這些姐妹們的勇敢、多樣的真實形象,是不是和媒體慣有的偏見大大不同呢? |
|
(回目錄) |
從識字到培力發聲 簡介美濃識字班與南洋台灣姐妹會 | |
  | |
高雄縣美濃鎮自民國84年7月開始,由龍肚國小申請教育部補助款,委託「美濃愛鄉協進會」連續開設了7期「外籍新娘識字班」,88年7月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加入了內政部「輔導外籍新娘融入我國生活實施計劃」,課程中除原有的語文訓練以外,加入了有關居留、定居、生活適應及優生保健方面的課程,俾利「外籍新娘」早日適應我國生活。「美濃外籍新娘識字班」截至92年1月共計辦理13期,約計450人次參與。 而在美濃識字班的相關活動進行下,這些新移民女性逐漸關注到自身與台灣之間的生活關係與處境問題,同時在此過程成中也與許多熱心的志工、學者、其他地區的外籍配偶結盟,進一步組成「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姐妹會」(以下簡稱「姐妹會」),且於92年12月7日獲得內政部之立案。這個組織成立的目的便是希望能以多年來凝聚之默契及能量,更為積極地推動台灣外籍配偶相關事務,南洋台灣姐妹會,奠定了培力南洋姐妹的基礎,形成了南洋姐妹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窗口。 目前姐妹會開設外籍姊妹中文班、多元文化課程以及電腦班,在各項進行活動時並有樹德科技大學幼保系同學來支援托育事宜,讓外籍媽媽能無後顧之憂地專心學習。在多年的賦權課程之後,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已經在旗美社區大學開設「南洋文化課程」「南洋媽媽廚房課程」「親職教育課程」,自信滿滿地與在地婦女交流南洋文化以及育兒經驗。除此之外,會員的參與尚有:進行南洋婦女生命史製作,討論托育公共化議題,進行美濃外籍配偶家訪,美濃辦公室煙樓整修工作,參與移民移住移工人權修法聯盟,並與其他城鄉的婦女團體連結。 南洋姐妹會的培力模式與課程提供了美濃在地東南亞姐妹的連結與進修,透過漸近式的課程設計,提供公共托育服務,讓外籍姐妹們不致於在家中被照顧工作所壓垮,而能彼此形成一個支援網絡,彼此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參與公共事務。 而從今年10月份開始,台灣南洋姊妹會和中華電信合作推出一支0800-080-508的免付費專線,提供5種語言的接線服務以利外籍配偶順利融入台灣生活,如果外籍配偶有婚姻生活或是親子互動的困擾,都可以撥打專線尋求協助。除了這支0800-080-508的免費專線,提供各種諮詢服務,協會也持續在北中南各地開辦語言輔導班和親子教育工作坊,藉由情境式教學,帶領外籍配偶一方面學習中文,同時掌握各項實用的生活技能。 資料來源 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姐妹會網站http://61.222.52.198/user/sisters/ 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http://www.dfun.com.tw |
|
(回目錄) |
我們是誰? | |
  | |
我們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立於1999年,是台灣第一個建制化的媒體監督暨改造團體。我們是由學界、媒體實務界以及關懷媒體環境的公民所組成,致力於媒體識讀教育的推廣、媒體公民權利的維護、媒體勞動權益的伸張、媒體公共性格的確立、媒體多元結構的建制。我們深信,透過公民的集體力量必能創造合理、尊重、公義、多元的媒體公共空間。 你/妳可以作個有力量的觀眾! 再也受不了爛媒體嗎?看到媒體太過份的表現,快要抓狂了嗎?除了自己生氣,您還可以給他一點顏色瞧瞧: 一、在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的討論區留言 二、到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的網站首頁下載電視節目監看紀錄表,填好寄給我們。或傳真到02-2703-4695。 三、打電話給我們02-2703-4035,我們有專人接聽。 不論您用什麼方法表達意見,我們會立即整理並轉告該媒體或製作單位,請求回覆解釋。若該媒體於一週內未回覆,我們將正式發文給媒體及主管機關請求處理。收到回覆後會立即公告於網站上,並每月彙整監看電視節目紀錄。 您也可以撥打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電處專線電話02-2351- 5717,或傳真到02-2351-8511。若被申訴的節目確實因此而被罰鍰,申訴者有可能拿獎金哦! 如果是新聞節目,您還可以直接打電話、傳真、寫電子郵件,向電視台反應您的聲音喔。 |
|
(回目錄)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