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10-24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10-24》

本期內容
  ◎漫步印度支那:溫馨理髮師家庭料理 
  ◎漫畫讀者的面貌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漫步印度支那:溫馨理髮師家庭料理
  圖文■飛十一
我一直相信所謂的「在地口味」,並不存在那些印刷精美、圖片炫耀的旅遊指南、美食地圖上推薦的超高貴時尚餐廳。我相信,最鮮美的食材一定靠近產地,賣相也許不夠精緻、價格可能不便宜,但是一吃就知道,啊,就是這個味道!

我在越南吃過最難忘的海鮮料理,是理髮師「高」的太太「琳」的手藝,她的啤酒蝦令我念念不忘,回到台灣還不斷叨念,可惜本人不甚賢慧,連活蝦都不知該上哪兒買,只能期望這回到越南,可以再享受一回琳的好手藝。

果然在抵達越南的第三晚,終於輪到要去高家吃晚飯。高家位於胡志明市的郊區,計程車從高樓大廈林立的區域,一路蜿蜒,兩旁建築物越來越低,穿過湄公河支流,還可以看到水上高腳屋人家,計程車轉入巷子,巷子裡如迷宮般錯綜復雜,左轉右轉,終於轉到了高的家。

高工作的理髮店就在我住的房子附近,每天經過都看到一群理髮師在門口下棋,他們總會招呼我進去剪頭髮,第一個幫我剪髮的師傅,就是高。

那候我剛開始學越文,每天經過跟大家哈拉幾句,後來變成了朋友,偶爾休假時會一起相約喝酒。我發現不少越南俚語和中文很像,如「不醉不歸」,還有一些像是「喝酒保肝、抽菸保肺」之類自欺欺人的成語,拿到課堂上問老師,還可以舉一反三聽到更多其他的成語,對學語言很有幫助,這種半生半熟的語言能力,對開拓社交很有幫助。

上回來越南,到高家吃過一次飯,對越南人家「現買現做」的飲食習慣很驚訝。我們抵達高家,打過招呼後,高居然說:「我們先喝酒吧,你太太和我太太去買菜!」嗄?越南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體現在真實生活裡的,就是這種父權當道的文化,男人喝酒聊天,女人做牛做馬,而且一切理所當然,沒什麼好商量。

驚訝歸驚訝,聽到可以去傳統市場瞧瞧,雲小小還是很興奮,跟著琳到市場買活蝦、活魚,跟著回來擠在小小的廚房幫忙。她平時在家不作飯,可以跟琳學做越南菜覺得很新鮮,高一臉驚訝地說:「每個越南女人都要會做菜!」他的理所當然態度讓人有點不舒服,不過他不是故意批評,只是陳述了越南社會普遍對已婚女人的態度。

這回聽說要到高家晚餐,我興奮又期待。果然,一踏入高家,送上禮物,琳和高就推出機車,準備帶我們上市場買菜。

這回的市場和上回不同,雖然時間已近傍晚,仍然可見眾多攤販,市場上出售各式生鮮蔬果、魚蝦貝類種類之豐富,看得我目不暇幾,賣香菜的攤子,幾十種我無法辨識的韭菜、香菜,琳熟練地挑了幾種青蔥、韭菜,我們挑了兩種不同的貝殼,又去買蝦,買了好多的蝦,大概超過三台斤,幾乎就要把攤子上的蝦都掃光了。

東買西買,天色漸漸暗下來,回到高家,琳和雲小小到廚房準備晚餐,我和高上街買冰塊。雲小小蹲在廚房幫忙刷貝殼,大貝殼上長著黑色的鬚,得拿刷子用力刷,琳和高的媽媽則開始洗蝦子,剪蝦鬚,炒胡椒鹽、炸花枝圈。

兩回造訪越南人家廚房,發現廚房空間都不大,杯碗瓢盆都很陽春,水槽、砧板、菜刀也是迷你尺寸,但即便這樣,她們仍然可以變出一道道佳餚,手藝絲毫不因為工具的不便利而受到影響。比如搗蒜泥,用的是缽,蹲在地上舂;沒有現成胡椒鹽,拿鹽在鍋子裡乾炒,加入胡椒,哇,那香味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最原始的方式,很純粹的感動。

配料都上桌了,卻看到生蝦和貝殼裝盤,只有酥炸花枝圈孤獨地飄散著香味,其他都是生的,生菜、小菜,還有我始終不敢嘗試的鴨仔蛋。高搬出一個電烤爐,原來要做貝殼BBQ,把大小不同的貝殼排上電烤爐,開始烤貝殼。

還是席地宴,琳把磁磚擦得很乾淨,所有菜通通擺地上,大家圍成一圈盤腿而坐,開始玩「摩嗨巴,呦!」的乾杯遊戲,沒多久,貝殼有了動靜,一個個陸續張開來,琳拿著一碗油蔥(把蔥末浸泡到油中),拿小湯匙一匙一匙加入打開的貝殼中加料。

吃之前,還要沾一下胡椒鹽檸檬汁、再添上一些碎花生,那味道既有海洋的氣息,還飄著檸檬胡椒的清香,碎蔥增添了辛香風味,花生豐富了口感和香味,舌頭和味覺都很忙碌,貝殼不能烤太久,大家輪番吃著,手和嘴都停不下來,邊吃邊玩,有趣極了。

不是每一種貝殼都能這樣做,必須是肉質比較堅韌,才能搭配花生蔥末吃出扎實的口感,肉質輕盈的蚌殼,拿香茅清蒸味道就很鮮美。

吃過貝殼,啤酒蝦上場,也是現燙現吃,沾胡椒鹽檸檬汁(幾乎所有食物都可以沾這個),還有蟹,一頓很豐盛的海鮮大餐,口味看似清淡,都是烤或煮,可是那多樣的沾醬,讓簡單的食物都豐富了起來。

我曾在飛機上遇到一位返鄉的移工,她說雖然台灣人的生活「似乎」過得比較富足,可是比起越南人來「我們比較窮,可是過得比較好」。

她說,台灣雖然有很多24小時開放的大賣場,可是那些冷凍食物不新鮮,她的雇主每次都要她一次買足一週的菜,可是她覺得每天上市場買新鮮菜,才能吃到好東西,買回來塞在冰箱裡,再新鮮的東西也會過期,她認為,台灣很多人得到癌症,就是因為冷凍食品吃太多。

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這也許是庶民智慧。但我相信,每天上街買新鮮蝦蟹魚貝,對於擁有長達3千多公里海岸線的越南人民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市場裡眾多小攤販挑著扁擔,盛裝著季節蔬果、艷紅的辣椒、青綠的檸檬,各式蔬果色彩斑斕地展示陽光的恩賜,像是剛從田裡摘下,趁新鮮拿出來賣錢,一會兒回頭再買條魚,回家準備晚餐那樣理所當然的自在神態。

走在越南菜市場,我感受到食物鮮明的個性,每一樣,都是那麼生猛有力。
(回目錄)



漫畫讀者的面貌
  張約翰
漫畫的閱聽人,到底呈現什麼樣的面貌?是文字掌握能力不足的孩童?是閱讀品味低落的青少年?是與世隔絕的御宅族?抑或已經等同於整個社會的面貌?

漫畫讀者在哪裡?

學者蕭湘文曾羅列的台灣漫畫研究總表47篇中,12篇以兒童、青少年或學生為題;讀者研究的15篇裡,有7篇專以兒童、青少年或學生為研究對象,幾乎佔了一半。

以兒童、青少年或學生為研究對象,與早期傳播研究中重視媒體效果,或說媒體對閱聽人的影響有關。渥善(F. Wertham),這名紐約德高望重的心理醫生,1954年出版了《誘惑純潔的心靈》(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探討漫畫書對兒童態度和行為上的影響。他的結論是,漫畫書對兒童有曲解事實、製造性變態、有害閱讀能力等影響。不論渥善研究是否可信,他的確使漫畫被烙上污點。

然而,漫畫雖然在媒體研究中被忽視、在社會中被輕視,但隨著漫畫、動漫互為文本的現象普遍化,以及漫畫讀者年齡的增長、漫畫題材的不斷擴展,漫畫已成為無所不在的媒體或表現形式。若仔細觀察身邊的商品、大眾媒體的內容,漫畫總出現在各個角落,無論是運動會的吉祥物,印有漫畫人物的文具、日用品或服飾,報紙的政論漫畫,電視的廣告商標,漫畫早已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當中。

當然,如此寬鬆定義漫畫閱聽人,對於呈現漫畫閱聽人的面貌也許並無幫助。那麼,且讓我們回到原點:誰在看漫畫?

歷史上的漫畫讀者

漫畫的出現,可以追溯至一萬五千年前的拉斯科洞穴(Lascaux Cave)壁畫。當時的閱聽人,可能是一群少年,由長老帶領,舉著火把,彎腰涉水近入洞穴,觀看前人在石壁上以彩色線條留下的故事,或是過往英雄出獵征伐的戰績。它的閱聽人並無異於希臘羅馬時期群聚於劇院或露天劇場的觀眾,同樣是一群人同時於特定地點接收由專門的製作者傳遞的訊息。雖然作畫的人可能早已死去,但這些或許是參加成年禮的少年們可由引路的長老為其解說,並互相分享閱後的感覺。

現代漫畫,則咸以1896年出現於普利茲的紐約世界報「黃色小子」(The Yellow Kid)為鼻祖。當時該報以漫畫與對手赫斯特的紐約日報競爭銷售量,而報紙銷售量的提升顯然不能寄望未成年人對漫畫的興趣。可見至少在當時,漫畫閱聽人還是以成人為主。其後連環漫畫成為報紙吸引讀者的重要內容,超人、泰山等角色風靡大眾,30年代甚至成為百萬美國人忘卻經濟恐慌的娛樂。

30年代中,紐約東方彩色印刷公司想出將漫畫印成書的點子。漫畫書在美國大行其道,1947年銷量達6千萬冊。如此龐大的媒體,不可能不吸引研究者的目光,於是有了渥善醫師,出面將漫畫書「荼毒」未成年人的「真相」曝之大眾,漫畫與兒童、青少年的等號自此確立。直到1980年代,西方媒體描寫日本上班族在電車上看漫畫時,仍以嘲諷的語氣說「日本成人仍舊閱讀漫畫」。

漫畫讀者的市場

研究者與媒體也許盲目,但業者並不。漫畫讀者群是業者眼中的市場,只要肯消費,管他是什麼性別、階級、年齡、學歷、職業,自然都有創作者提供合適的文本。2002年日本漫畫雜誌銷量比率,少年雜誌雖最大宗,但只佔38.4%,不到唯我獨尊的地位,少年、少女誌總合的47.2%,也佔不到一半。至於當年日本出版業產值,漫畫就佔了四分之一,營業額30億美元。

漫畫閱聽人的口味,在多元化的出版市場出,漸漸變得個人化,並形成某種針對特定類型文本而成的群體──御宅族(otaku)。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日本著名的社會經濟研究團「野村總合研究所」,於2004年提出了「御宅族市場報告書」,指出這個市場有著兩兆三千億日圓的規模。

網際網路的出現與對「御宅族」此一名詞的重新定義,使御宅族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同類型文本的讀者,藉網路交換心得、發現、對文本的再定義,使御宅族的社群更形穩固。有時,他們甚至打破產製/消費之間的界限,成為作者。如「宅王」(otaking)岡田斗司夫,帶領一群御宅族開設GAINAX,製作動畫,並得到市場的良好反應,展現了漫畫閱聽人反攻媒體產製結構的能力。

呼吸這空氣

至此,漫畫閱聽人的圖象,已不再是等著被傷害未成年人,也不只是人際溝通有問題的狂熱御宅族。當漫畫滲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漫畫文本跨國跨媒體流動,由效果研究或市場解讀這個顯然龐大的族群,都失之偏頗。近來,台灣有學者嘗試由政治經濟學與文化研究雙管其下,探討漫畫文化與漫畫迷的關係;也有漫畫迷結合成小團體,生產並出版論述,試圖讓漫畫文本能有更深入多樣的解讀。總之,當漫畫已進入空氣時代(手塚治虫語),而呼吸這空氣的你我被研究者與媒體矮化、被市場視為待宰的禁臠,對你我都是一種誤解,甚至侮辱。深呼吸漫畫這空氣而不必羞恥的日子何時來臨,尚待漫畫閱聽人自身的努力。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