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劇與童話劇
mime and pantomime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默劇與童話劇
【外文詞條】religion
知識分類:人類藝術>戲劇
穿戴著面具和短袖衣的古羅馬童話劇演員。
|
默劇亦稱啞劇;拉丁語作mimus and pantomimus,希臘語作mimos and pantomimos。
嚴格說來,是希臘與羅馬一種取材於生活的戲劇性娛樂,常以荒謬可笑的方式演出。廣義言之,今日默劇與童話劇已成為一種就表演與表演者而言,均是僅靠肢體動作(如寫實或象徵的表情動作)來塑造扮演角色或敘述劇情的藝術。類似的非西方傳統劇,有時也以默劇或童話劇的形式演出為特色。
早期西方形式
希臘羅馬式的默劇是一種強調滑稽模仿動作但包括歌謠與口白在內的笑鬧劇。文學形式出現前的戲劇表演僅能憑臆測想像它的樣子;甚至從西元前5世紀喜劇作家埃庇卡摩斯(Epicharmus)所留下來的短劇片段,也只能得到一個不完整的知識,即他賦以文學氣質的默劇不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情境就是作神話的滑稽模仿。其他希臘默劇作家有索夫龍(Sophron,創作時期約西元前430年)和赫羅達斯(Herodas,創作時期西元前3世紀)。
義大利本土的默劇形式毫無疑問是存在的;拉丁語planipes(赤足)一字是指一個不穿鞋表演的默劇演員。首先賦予羅馬默劇以文學形式的是騎士拉貝里烏斯(Decimus Laberius,105~43?BC),但他卻被原為奴隸的塞路斯(Publilius Syrus)弄得黯然失色。默劇演出是每年花節的傳統特色,其精神淫蕩,讓裸露的默劇女演員在一般的舞台上表演。儘管只有零星片斷存在,我們仍可明顯看出當默劇毫無顧忌沉溺於影射當時事件的手法時,其劇情通常環繞著通姦與其他罪行的發展。現存的證據顯示,羅馬帝國時期通姦行為在默劇舞台上真實地演出,而以罪犯來代替演員演出處死刑的情景亦有記載。早期基督教作家譴責羅馬戲劇,主要是在對默劇這種墮落的情形加以攻訐。古典默劇中長期演出的角色與緊要的情節場面,均可歸諸普勞圖斯(Plautus)的喜劇,並經大幅修正後重現於即興喜劇中,後者為文藝復興時期源於羅馬戲劇傳統的一種即興娛樂。
羅馬啞劇與默劇不同之處有二︰它的主題通常較為高尚;其次,啞劇演員不同於默劇演員,戴著各種面具來表明他的角色,但也剝奪其說話和面部表情運用的機會。因此他的表演藝術主要在於姿態與手勢,其中以手的動作特別重要且富有感情。啞劇演員像悲劇演員一樣披著斗篷,穿著長的束腰衣,通常在一個含有鈸等節奏樂器、長笛、管樂器和喇叭的管弦樂隊伴奏下獨自表演。劇中歌詞由一個合唱隊演唱或朗誦,通常來自著名的悲劇改編。啞劇的音樂與歌詞被認為不具什麼藝術價值,其演員本身的才能與技巧才是頭等重要。傑出的表演者受到富有的貴族,甚至像尼祿、圖密善這些皇帝的喜愛。
東方舞劇
默劇在西方獲得明確形式之前,東方早已發展出默劇藝術。西元前好幾世紀,印度已產生音樂、歌謠、舞蹈與角色扮演的結合。這樣的本土劇加上旁白,發展出一種印度古典舞劇婆羅多(bharata-natya),該劇在論著梵文戲劇各方面問題的《舞論》(Natya-sastra)中有詳細的敘述。《舞論》成書於西元3世紀前,據傳是神話中的聖者婆羅多所撰。婆羅多舞劇是多位樂師和一位歌者配合的獨舞,長達兩小時的表演為其特色,舞者不離開舞台也不更換服飾,以舞蹈與傳統的手語交替演出。源於毗濕奴神話的默劇情景有時仍在民族舞劇拉沙(rasa)及孟加拉結合語言與傳統默劇的露天歷史劇查特拉(jatra)中出現。20世紀真正的印度古典舞蹈由香卡(Uday Shankar)引介至西方,以配合本土樂器演奏的印度音樂。在中國和日本的戲劇中,默劇獲得一個不為西方所知的角色,成為構成主要戲劇類型整體的一部分。中國戲劇裡傳統的手勢、身段及象徵的舞台道具、服飾,對不熟悉這個傳統形式的人而言算是大開眼界,卻又如墜五里霧中。
英國童話劇
源於18世紀早期戲劇演出中受人歡迎的丑角餘興節目。與法國的丑角滑稽喜劇舞蹈相似,採用了即興喜劇中載歌載舞的一些特色,原先無言演出,後來才加了一些台詞。維多利亞時代,童話劇的題材轉向童話故事,伴有戲法和雜技的幕間演出,提供有益身心的娛樂供兒童觀賞。19世紀中葉後,童話劇的演出限於聖誕節期間的幾天。在傳統的演出中,由一個年輕的女演員扮演男主角,由男丑角扮演老太婆,以引人發笑。20世紀受人歡迎的童話劇包括《灰姑娘》、《森林中的嬰兒》、《阿拉丁》、《魯賓遜漂流記》、《鵝媽媽》、《藍鬍子》及《夢想中的鞋子》(Goody Two-Shoes)。
現代默劇
現代西方默劇發展為一種純粹的沉默藝術,僅靠手勢、動作及表情來傳達意念。芭蕾舞曾深受默劇的影響,由古典風格的正統舞姿調整為現代戲劇性舞蹈動作的無聲擬態。美國像卓別林、圖賓(Ben Turpin)這些默片演員,像凱撒(Sid Caesar)之類的電視藝人及凱利(Emmett Kelly)之類的馬戲團小丑,均是舊傳統的默劇大師。現代默劇的高度藝術在法國建立了殿堂,德克魯(Etienne Decroux)、巴勞爾(Jean-Louis Barrault)及馬歇o馬叟把默劇表演提升到富哲學意境的崇高地位。馬叟將默劇定義為「藉看法來表達情感的藝術,而非透過姿勢來表示語言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