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6-11-01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11-01》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評教育部版18%變革案 
  ◎英語充電站:口譯專業的語言藝術和英語文歷練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教育論壇:評教育部版18%變革案
  羅德水(教師)
教育部日前提出部版「教育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方案」,有別於銓敘部備受批評的肥大官瘦小吏方案,教育部的新方案排除了官階職等的影響,改以重新計算舊年資公保優存基數的方式進行變革。毫無疑問,新方案的提出將使18%變革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勢必牽動各方敏感的神經,探討各界對教育部新版本提出後的反應,有助於我們進一步釐清問題的爭點。

首先,談談教師族群的反應。基本上,已經退休的教師大抵多持公保養老給付優存方案應有信賴保護原則之適用,以及制度變革不應溯及既往之見,因此有不少退休教育人員既反對銓敘部原方案,對教育部所提備案亦不支持,在此,個人完全尊重退休教育前輩有爭取自身權益的權利。

相較於已退休人員,據筆者初步觀察,在職的中小學教師同仁意見則相對較為分歧。其中,有部分同仁仍從根本上否定任何片面改變原契約的所謂改革方案,他們認為:無論是銓敘部原先的版本或是教育部此次提出的修正版本,都是片面毀約的作法。然而,也有不少同仁表示,先不論相關利害關係人對新版本的接受程度,持平而論,此一新修正方案以重新計算舊年資基數的方式,取代原先以不嚴謹的所得替代率為基礎的變革,不再出現職銜、薪級越高者,退休所得扣減越少、甚至完全不減的怪象,確實大幅減少了銓敘部原方案中備受批評的「肥高官瘦小吏」問題。至於85年2月1日後才從事教職而完全適用退撫新制者,念茲在茲的則是,原本就無公保養老給付優惠存款的他們,過去一年所受的污衊抹黑能否隨新方案的提出同步獲得澄清?

可以看到,雖然具體主張容或有所不同,多數中小學教育人員面對公保優存變革時的態度至少一以貫之,尤以反對假公假義的銓敘部方案更是具有高度共識。相對而言,比較尷尬的大概是原本在銓敘部原方案中分毫未減,此次卻一體適用的公立大專校院教師了。

目前教育部的新案似乎尚未在大學校園內形成大規模討論,或許以下意見相當程度能夠代表不少大學教員的心聲。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於9月27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學校教職員退撫制度應該尊重專家的專業規劃,並應保留原來已經承諾的福利,從大學立場來說,任何新制都應避免資深教師提前退休的動機,讓資深優秀教師願意留在學校繼續貢獻。」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羅昌發亦指出,「此舉恐打擊教師士氣,會讓老師有後顧之憂。」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教授彭明輝則於95年10月6日投書聯合報表示,「教育部日前公布所謂的『18%改革案』,標榜的是『更公平』。但是這種公平是極其粗糙而短視的假公平,更且會斷送未來整個社會的教育品質。因為教育部公布的版本一味追求齊頭式的平等,以致於將會出現部分大學教授退休金接近中小學教師,或低於部分中小學教師的現象。這無異於共產黨當年合作社『共貧』精神的再現,能謂公平嗎?」

基本上,正如尊重退休教育人員一樣,筆者同樣尊重大學教師擁有捍衛自身權益的權利,不過,比較起來,政大吳思華校長與台大羅昌發教授的發言大抵以大學本位立場出發,內容或許仁智互見,倒也是人情之常,至於清大彭明輝教授上述投書內容則似有曲解職業退休金意涵之虞。無論如何,此處必須嚴肅以對的是,如果大學教師無法接受此次教育部版的公保優存變革,其真正原因究竟為何?是新版仍然不符公平正義與誠信原則?或是此一方案竟連一向地位崇高的大學教授也一併遭殃?

答案若是前者,吾人不禁好奇,當銓敘部醜化中小學教師,並提出肥大官瘦小吏、只減中小學教師、不減大學教師的方案,甚至以階級鬥爭進行所謂改革時,難道又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若否,可曾見到同屬教育人員的大學教育人員為中小學教師說句公道話?如果當初對於中小學教師遭致惡鬥尚且不置一詞,對銓敘部版假公假義方案都可置若罔聞,今日指摘教育部方案不符社會公義的道德正當性何在?要說教育部版本打擊大學教師士氣,那銓敘部原版本為中小學教育現場帶來的罪惡與傷害豈止百倍?或者難道只有削減中小學教師或是基層人員福利才是「真公平」?而只要影響層面波及大學教師與高級官員就是打擊士氣與「假公平」?事實上,依先進國家通例,恰恰是基層人員才應享有高所得替代率,職等越高所得替代率越低反而才是常態。

答案若是後者,那就更讓人益加不可思議了。此一原因無異表明:只要侵害的不是我家權益,對於任何不符社會正義之事,我都可以視而不見,萬一自身權益受損,則又是一番說詞;因此,只要沒有損及自身利益,縱使銓敘部版不公不義,又與我何干?而雖然教育部版比諸銓敘部版相對較具公平性原則,但由於傷害自身利益,當然要誓死反對?若此,豈非此地無銀三百兩,原來被期待為社會良知的學者專家,不過也只是短視近利自掃門前雪之輩?看來教育部長杜正勝有關大學教師「不好意思」出來反對這項方案的說法,似乎是言之過早了。

事實上,正因為部分大學教師前後態度矛盾,此次,確實有許多中小學教師同仁寧願犧牲自身權益也要支持教育部的方案,他們認為,如果真的非改不可,方案至少應該做到公平的對待所有公部門員工,而教育部版明顯比銓敘部原方案更為公平。筆者雖然反對不同層級的教育人員為此互相攻訐殘殺,然而,所謂自助人助,同樣身為政府雇員的大學教師難道不是自食其果?

當然,在批判的同時,我們也應再次澄清:公立大、中、小學教師同為政府員工,都是退撫基金的相對提撥人與原公保優存制度的適用者,公立學校教師之退撫與所謂的公保18%變革,並不存在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間層級的矛盾,相反地,在面對公保優存變革與退撫基金財務危機時,雙方更有一致的利益與壓力,例如,85年2月1日後任大學教職者,同適用新制的中小學教師一樣,全然沒有公保優存18%的問題。又如,不分學校層級,在面對退撫新制財務危機時,同樣面臨新舊人員的內部矛盾。

再回到當初考試院進行公保優存變革的始點討論。當初政府部門為了炮製改革的正當性,反覆提出的就是所得替代率的問題,說什麼退職人員的退休金竟然領得比現職人員的薪俸還多,再不改革不符社會公義云云。問題是,若要談及所得替代率,如何輪得到中小學教師?退休後轉任政府出資之財團法人機構者,或是自公立學校退休又到私立學校專任的大學教師,其所得替代率豈不達到200%?此種一方面扭曲、擴大中小學教師於退撫新舊過渡時期的所得替代率問題,一方面又對部分退休公立大學教師坐領雙薪視而不見的雙重標準,如何稱得上符合社會公義?又如何讓基層中小學教師服氣?

最後,主管機關的反應亦頗值得玩味。據媒體報導,教育部雖然基於公平正義提出新版本,卻又表示「仍以考試院改革版本為主」,銓敘部方面則說現行改革方案是經由考試院會討論決定,銓敘部仍主張維持現行改革方案內容云云。

對此,我們再次重申,公保優存制度事涉人民權利,任何變革應循法定程序進行並兼顧公平正義,而如果真的非改不可,目前看來,教育部的方案顯然比銓敘部原方案更符公平性原則,我們除了支持教育部堅持合理方案外,更鼓勵銓敘部提出更進步的方案與教育部競爭,例如,提出職銜、薪級越高者,退休所得扣減越多的方案,勢必大大增加方案的正當性與社會支持度,不知言必稱公平正義與改革的官員們以為如何?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口譯專業的語言藝術和英語文歷練
  李振清(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秋高氣爽的10月,台北來了兩位國際「口譯」(interpretation)專業與學術界的稀客:歐盟執委會口譯總署總署長班尼德惕(Marco Benedetti, Di-rector General of DG Interpretation, Euro-pean Commission),及該署「雙語暨口譯訓練處」處長史考特(Anthony Scott, Head of Unit "Multilingualism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 Support")。

班尼德惕總署長在全球的國際組織,如世貿組織(WTO)與聯合國(UN),及先進國家的翻譯界中,無人不知。這位出生於義大利比薩,成長與於巴黎,如今服務於布魯塞爾(Brus-sels)歐盟的語言傳譯界「奇人」,精通英、法、西、義、葡五種語言。他一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歐洲各大城市間奔波,因為國際會議的即席口譯需要他的安排與協助。同時,全球各地從事口譯訓練的機構也需要像班尼德惕總署長這種德高望重、溫文儒雅的專業口譯大師來指導──包括台灣的台師大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以及其他新興的口筆譯學術單位。

10月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發表了一場題為「歐盟機構的會議口譯」(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 the Institutions of the European Union)後,班尼德惕總署長應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博士之邀,在圓山飯店與師大及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的學者們餐敘,並交換當前國際間口譯人才培訓與前瞻發展的問題。筆者因過去在師大英語系所、國語中心及翻譯研究所服務的關係,也應邀與會。從事口譯工作的人通常友善隨和,因此很容易跟初來乍到的人打成一片。很快地,一場探索跨文化的語言翻譯、英語文歷練、國際合作、以及口筆譯人才培訓的學術研究,與國際合作問題,在極為熱烈的討論中,讓大家幾乎忘了圓山飯店金龍廳的佳餚美食。在兩個半小時的餐敘中,我們好像藉著國際口譯問題,天南地北地談個沒完。也難怪,口譯這種人類有史以來「第二種最古老的行業」,必然隨著全球語言與人類的永續發展而生生不息。

事實上,遠在1989年11月17至19日在美京華盛頓(Washington, D.C.)舉辦的「美國外語教學研究學會」(AFT-FL),跟「全美中文教師」(CLTA)聯合年會時,中、英口、筆譯的學理與國際實用問題,已經由筆者、加拿大愛德蒙頓亞伯特大學的穆思禮教授(Stanley Munroe),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的蘇張之丙等學者,提出積極培訓中、英口譯人才的呼籲。當時,筆者在論文(Syntactic Irregulariti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Interpretation/Translation)中,引用許多口筆譯學者如Peter Newmark、Eugene Nida、Danica Seleskovitxch、Wilhelm K. Weber 等人的創新理論與實務經驗,倡導加強中文英譯的文化與社經研究。事隔16年,班尼德惕總署長的有關歐盟國際口譯的詳述,果然驗證了1989年一群學者在華盛頓所呼籲的中英口譯人才培訓與合作計畫。這也是為什麼目前各大學在教育國際化的大前提下,紛紛開設「翻譯系、所」的原因。然而,在台灣高等學府裡的「翻譯系、所」大量成立之際,我們應該特別審慎地提昇本國語文或外國語文的品質;而英語文能力的踏實基礎與永續淬練,尤為重要。

中文裡所界定的「翻譯」,應分為「筆譯」(translation)與「口譯」(in-terpretation)兩大學術與專業領域。「筆譯」和「口譯」在教育與訓練上,相輔相成。從原語(source language)到目標語(target language)的筆譯或口譯,有經驗的專業譯者所要處理的問題,包括了嫻熟與充沛的雙語對應詞彙(lexi-con)、語法結構轉換(syntactic transfor-mation)、語意詮釋(semantic interpre-tation)、語篇或言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修辭(rhetoric)、文體(style)、文化(culture)等層面的內涵。到了即時立刻傳譯的「口譯」(又稱「同聲傳譯」,或「即席翻譯」)境界,則又要涉及語音的感知和辨識、認知心理學、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神經語言學等學術研究領域。(參考劉和平著:《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2001)。除此而外,浩瀚淵博的知識、終身不斷的吸取新知,與充分的臨場經驗,是口譯員勝任工作挑戰的基本條件。在這大前提下,當代台灣大學生的中英口譯培訓,必須從中文與英語文的基礎能力開始歷練。接著在漫長的訓練過程中,不斷地加以充實。這種淬練,也就是歐盟執委會口譯總署總署長班尼德惕的最基本要求。

班尼德惕總署長的專職是協調歐盟國際會議的日常運作。由於口譯專業人員的需求量太大,因此他也利用時間協助各國訓練口譯專業人才。同時,他更到各國去發掘、招收可用的優質口譯人才。

根據班尼德惕總署長的數據,每天在歐盟會員國的會議中運作所使用的語言,總計有28種。其中有8種為亞洲語言。除了當前的世界強勢語言「中文」之外,越南文、馬來語、泰語等,也已跟日語、韓語、粵語、阿拉伯語等,列為正式的官方翻譯用語。

面對每天使用的28種語言,歐盟除了口譯總署的200名職員外,在編制上有520名正式的專業口譯員,外加3百名兼任聘僱口譯人員。如此方能應付每天13萬人次的國際會議所需的28種語言之口譯服務。班尼德惕總署長認為當前的口譯人才還是不足,主要原因是口譯品質、廣博知識、臨場經驗、身心適應、記憶商數與觀想(visualization)策略的挑戰,以及團隊精神與人和等,均要能充分具備。

遺憾的是,這些班尼德惕總署長所提出的優質雙(多)語語文之理論,其理解與實用能力、廣博知識、合群、耐心、毅力因素,正是當前台灣大學生的致命傷(Achilles' heel)。因此,如何在台灣當前價值倫理普遍流失的社會中,培養班尼德惕心目中的優質口譯人才,以便讓台灣的口譯專業人員踏入歐盟與全球各國際組織的舞台,則高等教育的外語教學品質提昇,是大家亟應考慮的要項。

在全球的口譯人員培訓中,歐洲的高等學府如巴黎高等翻譯學院、美國的喬治城大學、加州的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德國的梅茵茲大學、英國的巴斯大學等,都是國人耳熟能詳的口譯人才培訓學府。較為小型的專業學府如美國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 of Hawaii, Manoa)、英國的聖凱瑟玲學院(St. Catherine's College),甚至戴維斯加州大學的推廣部辦理起口譯訓練班。亞洲地區除了日本之外,韓國首爾的韓國外國語大學、香港、大陸等地的大學口譯課程,均跟台灣一般,積極地成長。可見全球各國對口、筆譯人才之重視。如何把握住與更多國際機會,讓台灣培養出來的專業口譯員能參與歐盟與其他各國際組織的國際會議,至為重要。

成立於1959年的「美國翻譯學會」(American Translations Association - A-TA)目前已經擁有70個國家的9千5百名會員。曾為該會會員的筆者,深感A-TA蓬勃的成長,與班尼德惕總署長所談的歐盟口譯專業活動和需求,互為表裡。在提昇口譯品質與歷練的觀念中,班尼德惕認為真正在口譯達到一個相當的境界後,整過口譯過程好像已經跳脫出語言的範疇,而成為一種跨越種族與語言的共同思想之傳遞。同時,同步口譯「一心二用」的語言藝術,也轉化為多種語言歷練與運用的最高境界。(參考1887年7月11日聯合報拙文:〈一心二用的傳思類型〉。)

在近代的美國,政府與民間均隨時在注意國際展與口譯人才培訓的需求與策略。美國加州矽谷的《聖荷西水星報》曾在1989刊載一系列以「迷失的傳譯」(Lost in Translation)為題的專文,報導美國法院及廣大社會中,口譯人才不足所造成的人民利益受損,以及「違憲」現象。經過15年的努力,以聯合國與歐盟眾多口譯人才需求的影響,口譯人才短缺也逐漸在緩和中。(「Lost in Trans-lation」一詞後來變成了常用的提示詞;Sofia Coppola導演的電影也用「Lost in Translation」為劇名。中譯為《愛情,不用翻譯》。)

台灣的口譯人才培訓學府雖然不少,但政府部門的配合和重視仍然不足。儘管在「挑戰2008: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的推動下,雙語建制、雙語網站、外語服務等政策已在推動,可是距實際功能的發揮仍然有一段距離。1988年5月11日的中國時報曾刊載的「進入國際的頻道:從充實法院通譯人才談起」一文中,積極呼籲政府重視通(口)譯人才的培養。到了今(2006)年,老問題還是存在。

口譯人才不容易培養,而且流動率也高。跟班尼德惕總署長深談後,深深感到政府當局對口譯人才系統化培訓的欠缺重視,可能影響未來台灣的全方位國際化發展效應。而在這同時,政府如何有效提昇各級學校英語文的教學與學習品質,更是因應培養口譯人才的基本工作。唯有積極有效加強年輕一代大學生的英語文歷練,提昇其聽、說、讀、寫、譯之互補能力,才有發展國際性功能的口譯專業的語言藝術之空間。
(回目錄)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