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南方 20061101】行政院,這回您錯了!(李佳燕)
南方電子報  
讓商業邏輯下失去戰場的理想在網路發聲  
今日主題文章

※ 以下文章均不代表「南方」立場。歡迎點選文末連結參與討論。如有正式回應,希望南方電子報刊出,請註明「投稿」寄到投稿信箱: editor@esouth.org

轉型正義與公民社會

(本文發表於「公民社會與台灣民主論壇」)

作者:黃長玲(台大政治系副教授)

當前政治的基本問題,一言以蔽之是由於轉型正義未能實現,以致於公民社會無法壯大,導致民主化進程受挫。對於綠營民眾不倒扁,甚或挺扁的情形,已有評論指出是因為轉型正義未能實現的關係。這樣的觀點,清楚指出了公民社會所面臨的挑戰,過去的不義沒有得到解決,現在及未來的正義就很難建立。從民主化的角度而言,對於政治人物的要求持續提高,本來就是民主化應有的進程。轉型正義沒有得到處理雖然不能成為政治人物貪腐濫權的理由,但是它在台灣當前認同分歧的情形下,確實使得公民社會不但無法團結,持續呈現分裂。

延伸閱讀

◎還給苦難的國家與人民──轉型正義(Freddy)

◎楊渡與轉型正義(張鐵志)

◎ 有「轉型」,沒有「正義」!(楊渡)

◎轉型正義的再釐清 (張鐵志)

◎ 光「護」台灣(茄苳樹巢)

◎ 肉麻當有趣的「蔣公養生餐」(oj)

轉型正義的範圍廣泛,此處我想討論的是一個一直缺乏系統性處理的問題:族群文化平等的問題。當代對於文化權 (cultural rights) 與群體權 (group rights) 的討論,已經清楚的顯示語言使用及文化再現是否平等,是民主社會的重要議題。文化權最核心的概念是,一個人作為某個文化社群成員的權利不能被剝奪,而文化權的保障,取決於個人所屬的文化社群是否存續。換言之,文化上的平等,是當個人表現出文化社群的特徵,譬如語言,服飾,以及其他相關作為時,能得到尊重。國際上對於文化權的討論往往和少數族群的議題有關,主要焦點是少數族群的語言及文化如何得到尊重及保存,使得它們在面對多數族群的強勢時,能享有文化的尊嚴與權利的平等。然而,在台灣的歷史情境及社會脈絡下,文化權的問題除了涉及少數族群如原住民外,也涉及多數族群。民進黨執政前,「台灣人的尊嚴」往往是用來挑戰過去國民黨權力分配的不合理性。在民進黨執政後,「台灣人的尊嚴」似乎喪失了國內意義,而著重強調台灣在國際場域上所受到的壓制。 然而,就民主化的歷程而言,「台灣人的尊嚴」在國內政治上的意義其實一直有兩個層面:政治權力分配不公,以及本土語言文化遭受壓制。政治權力是否公平分配比較容易判斷,但是文化是否得到尊重卻沒有同樣清楚的標準。前者可以在體制變革下,有比較明確的改變,但是後者的改變卻往往需要時間。也因此,民進黨執政後,藍營支持者覺得民進黨既然已經掌握權力,還在國內政治的脈絡下談「台灣人的尊嚴」,明顯是操弄族群議題來規避自己的責任。但綠營支持者卻覺得雖然民進黨執政,但是「台灣人的尊嚴」仍然沒有建立,政治權力並未能創造文化平等,而這之中,綠營支持者感受最強烈的就是媒體的表現。

台灣歷史學會

轉型正義—台灣歷史問題系列座談之1

臺灣接收的歷史糾葛

長期以來,由於國人欠缺應有的台灣歷史知識,立基於歷史事實的歷史意識沒有建立,無法成為社會的主流。大眾傳播媒體對歷史的認知,往往容易延續過去官方宣傳內容,過去「正統」歷史論述也往往在未經過學術檢驗的狀況繼續籠罩台灣。台灣社會在得之不易的自由化、民主化同時,並未經過適當的歷史檢討歷程,導致對歷史事實的無知,或是錯誤認知所形成的歷史記憶,成為影響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歷史,朝向正常國家發展的障礙。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可以忘記,遺憾的是許多歷史事實未曾彰顯,更遑論記取歷史教訓。有鑑於此,我們特別邀請專家學者,選取深具歷史意義的課題,規劃一系列的座談會,期待以客觀歷史事實為基礎,傳達台灣主體歷史意識,彰顯歷史應有的正義。

竭誠邀請,歡迎蒞臨!

‧時間:2006年11月6日(星期一)上午10點~12點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3樓A室(台北市濟南路一段2之1號)

‧主持人:李永熾(前台大歷史系教授,現任政大台史所兼任教授)

‧主談人:
李筱峰(世新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陳翠蓮(政大台史所副教授)
陳儀深(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薛化元(政大台史所教授兼所長)

‧座談主題:
1.終戰的世界史意義
2.戰後台灣接收的國際法爭議
3.接收與劫收的爭議
4.文化差異與衝突

※注意事項:

1. 座談會採自由入場聽講,不需報名;現場資料有限,發完為止,請提早入場。

2. 若有任何問題請洽: 台灣歷史學會 曾秋美 小姐 / 陳朝海 先生電話: 02-27122836 、傳真: 02-27174593、 E-mail : juventus@mail.twcenter.org.tw

詳情請見

九一六綠營群眾發生攻擊媒體事件後,學者和民進黨政治人物都公開的討論了長期以來媒體不公的問題。事實上媒體不公只是一個粗略的看法,台灣媒體的表現中,經常被討論的是新聞節目品質低落,政論節目立場偏頗。文化偏見,缺乏專業,以及媒體有監督政府的責任等不同層次的問題,在目前我們的媒體環境中可以說是夾纏不清。譬如說不分黨派,很多民眾可能都會支持媒體揭弊,但是揭弊與胡亂爆料畢竟不同。同樣的,媒體評論政府政策或作為本來是民主國家的常態,但是如果評論人用輕蔑嘲諷,甚至幾近人格謀殺的方式來評論政治人物或國家元首,會激起反感也就不足為奇。從轉型正義的角度而言,媒體表現中一直未被有效面對的問題是語言的使用,以及使用的方式所導致的文化再現。在過去的國語政策下,國語成為台灣公共空間以及媒體上的強勢語言,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新聞及政論節目以外,和人民生活更為接近的戲劇及綜藝節目也處處呈現國語所創造的文化位階。以兒童節目為主的東森幼幼台,沒有一個卡通是用國語以外的語言播出。近年在台灣創下收視熱潮的韓劇,從標榜俊男美女都會時尚的偶像劇,到製作嚴謹深刻精緻的歷史劇,在台灣播映時,幾乎完全以國語配音播出。如果劇情誇大但以台灣話 ( 福佬話 ) 播出的本土劇能創下高收視率,那麼很值得探究的是為什麼當韓劇選擇不是原音播出時,總是選擇用國語而非台語播出。即使「台客」「台妹」的討論之前曾經引起文化界及知識界關於「挪移」關於「顛覆」的種種討論,但是直到今天在年輕人的流行語彙中,「台」代表的意義仍然負面多於正面。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加上過去本土文化遭受壓制的記憶猶新,對於很多綠營支持者而言,「捍衛本土政權」和「台灣人的尊嚴」當然是密切相關的。這種感受和其他轉型正義的問題如黨產,或戒嚴時期對於人權的侵害,乍看之下無關,但是牽動的是人們最直接最底層的感受。在政治場域中涉及語言及文化的很多例子,對綠營支持者而言,都是本土文化不被肯定,不受尊重的證明,它們呈現出國語強勢,以及其他本土語言文化備受嘲弄的情形。譬如國軍軍歌是否唱台語歌一事,就曾經在立法院遭到反對黨立委質詢是否未來將出現客家話及原住民語的軍歌。事實上,出現客家話及原住民語的軍歌並不是什麼不可以的事,軍歌如果這麼多元化,其效果不但不是分裂,而是團結。因為它讓不同母語的人覺得軍歌是有親近性的。政策施行的成本也許會有所提高,但是它帶來的社會團結在意義上卻更為深遠。類似的例子也出現在所謂「台灣地圖呈現」的爭議中﹐當時反對黨立委譏嘲教育部長的建議是讓台灣倒下。然而,古地圖很多是橫向的,台灣古地圖也不例外,反對黨議員的質詢暴露的是自身的無知,但是多數媒體的報導卻只呈現立委理直氣壯的質詢。

如果當前台灣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轉型正義未處理,以至於影響民主化進程的情形,公民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問題,不但應該有更多的關注,也應該有更具體的作為。譬如以語言及文化的平等而言,除了持續的在各個相關領域中努力以外,也許我們應該有一個「語言平等日」,由公民社會集結說服主流媒體,特別是電視頻道,在那一天所有播出的節目,都不使用國語,但是可以使用國語之外的任何語言,包括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或是英語、日語、印尼語、越語…等等。這麼做的意義是使台灣媒體上,或是公共生活中,長期以來最強勢的語言,被其他語言取代。讓所有習慣使用強勢語言的人,在這一天體會平常不習慣使用強勢語言的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感受。這樣的一個「語言平等日」,不僅是面對歷史的,也是面對未來的。因為,在那一天,我們不僅可以面對過去不當的國語政策中,對於本土語言文化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在東南亞新移民持續增加的情形下,學習接納新的語言及文化上的差異。因此,它既有轉型正義的意義,但又不只是轉型正義的問題,也表示在全球化的年代中,台灣社會有追求文化多元平等的決心。

民主政治的發展以及民主化的進程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一個社會整體學習的過程。從國際比較的角度而言,過去二十年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是相對平靜的,但是近年來在朝野對抗下所形成的社會動員與對立卻持續發生。走到今天我們已經理解民主化終究不可能「繞道而行」,沒有充份的面對歷史,沒有妥善的處理過去的不義,是使得民主化的進程受阻的原因。對於民主生活中所牽涉的不同議題,公民社會必須有更寬廣的理解,以及持續對話的意願。要讓台灣的民主再度大步前行,這個社會必須一同面對過去,而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一同面對未來。


[留言 / 轉寄]

 
投稿文章摘要
 

公民社會的實踐與發展:一個社會運動的觀點

(本文發表於「公民社會與台灣民主論壇」)

作者:邱毓斌

一、民進黨與社會運動

◆民進黨與社會議題

回顧從黨外到民進黨的歷史,少數的左翼始終沒有在黨內形成一股穩定的力量。是以,民進黨是一個沒有左翼的政黨,在看待諸多社會矛盾的時候,民進黨多以功利的角度出發,希望可以藉由對社會議題的發聲與關切,好能壯大反國民黨政權的陣營——而非把解決矛盾視為政治上的首要目標。

[留言 / 瀏覽 / 轉寄]

 

台灣綠黨*的環評經驗** -分享「源頭管制」的社運戰略

(本文發表於「公民社會與台灣民主論壇」)

作者:潘翰聲溫炳原(兩人皆為綠黨黨員)

◆前言

「環評」是環保運動與國家體制關係的中介形式之一,透過法律行動及草根運動的實踐經驗,本文想藉由綠黨「黨員擔任環評委員」及「監督1410億治水預算」的例子,分享「源頭管制」之社運策略,而這些經驗告訴我們,邀請環保運動進入國家體制的代表-政府,無論是中央地方、立法或行政,甚或其黨籍藍綠屬性,在「永遠是兩個既得利益集團競逐」的兩黨政治下,其政策不僅不因屢屢無效而遭受唾棄,反而因其結合了台灣特殊的政官商學文化,而成為政黨分贓、選舉綁樁、官商勾結之體制的一部份,結果政策品質不是偷工減料,就是極端浪費,甚至政黨為了繼續掌有權力,不斷地用開發的利益,不惜以這種剽竊我們子孫未來、犧牲台灣環境永續發展(1) 的模式,作為選票的召喚。

[留言 / 瀏覽 / 轉寄]

 

主題文章摘要

從轉型正義的角度而言,媒體表現中一直未被有效面對的問題是語言的使用,以及使用的方式所導致的文化再現。在過去的國語政策下,國語成為台灣公共空間以及媒體上的強勢語言,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新聞及政論節目以外,和人民生活更為接近的戲劇及綜藝節目也處處呈現國語所創造的文化位階。以兒童節目為主的東森幼幼台,沒有一個卡通是用國語以外的語言播出。近年在台灣創下收視熱潮的韓劇,從標榜俊男美女都會時尚的偶像劇,到製作嚴謹深刻精緻的歷史劇,在台灣播映時,幾乎完全以國語配音播出。(本文責任編輯:周馥儀

 

活動訊息:


十分國小老師為學生招募底片傻瓜相機
《手作文藝復興》2006九座寮工坊秋展‧女性創意講座(11/10-11/25)
典範轉型下的中國研究: 台灣研究社群的觀點研討會(11/10)
第一屆蔡瑞月舞蹈節 文化論壇 2006「身體與自由─凝視台灣文化史中的蔡瑞月」(11/11)
2006 TOYOTA蝴蝶月-彩蝶舞劍南 勇闖蝴蝶關 駐站導覽(11/4)
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國際研討會(11/5-11/7)
「民間婦女團體和性別學者抗議行政院版生育保健法草案!」敬請加入團體及個人連署
緬甸華人與緬甸的過去、現在及未來--聆聽留學德國的緬華前輩貌強之經驗分享(2006/11/7)
永續台灣文教基金會近期活動
「延續大龍國小下個百年」連署書(
至11/4)
《我們同國》三部族群故事系列影片 11/3起公視播映
榮民與外省族群 返鄉故事照片徵集(至11/30)
《快樂新父母》讀書會(11/9-12/28)
「台灣人文研究的新境界」全國博碩士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徵稿(11/20截稿)
溪底遙學習農園的綠柳丁醋已於10/
20起甕,預計在10/30可以出貨
2006全國眷村文化研討會(11/6截止報名)
2006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10/27台中開跑(-11/5)
從鏡頭看西藏─來自喜馬拉雅的智慧」(11/11-12/3)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建築展及演講(-11/12)
對抗地球暖化全球大遊行(11/4)
莎妹劇團《當我們巡迴去討論愛情》到台東囉!
女書當代講讀會 系列「看見女性移民」在世界的隙縫中──越界流離的女性身影(-2007/2/3)
「合法排斥?這就是歧視!——針對95年10月11日台北地方法院 95年度重訴字第542號 判決」民間團體共同聲明
2006高雄人本募款餐會實況新聞稿「募款餐會溫馨感人,共募得220萬,仍不足150萬」
連署:被分贓的次文化/我們的聲明
搶救環盟:2006年募款餐會(11/4)
「台灣文學藝術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11/10-11/12)
泰緬邊境訊志工團徵求校園協力合作
文化研究月報第58期
2006青年文學會議:台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12/16、1
2/17)
《動物教材》 校園推廣計畫
後竹籬笆時代—眷村文化園區營造論壇(-11/28)
「婦女‧憲法‧悄悄話」全台巡迴講座
懇請一人一百贊助桃澗堡
荒野保護協會「第二期環境守護培力工作坊」(-11/12)
關心環境、守護綠色家園〈綠色生活〉系列講座

八東病房DVD出版了 歡迎訂購
民族教育教材編撰研習班
2006年演繹經典秋季作品-玻璃動物園 開始售票
台灣優良社區產業培力與獎勵計畫─「2006台灣優良社區產業獎」徵獎辦法
搶救保存沙美百年老街行動
暴力的北縣府將於一月內拆除樂生
法律扶助基金會急徵律師!
圓原桃花『緣』~水蜜桃預購行動
台灣風信子協會財務告急
一人一信反湖山水庫
小額捐款推動學生電影「女神Aphrodite」

反湖山水庫,全民行動!
搶救大肚山古堡緊急連署!
「國中教育正常化」的連署書
恢復課稅不可以「課多少、補多少」:頭家,咱來提案公投
《地動的花蕊》台灣九二一地震社區重建的故事~慎重出版
靜默.行動.守護樂生

捐款公告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23)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4/12/30)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06)
◎ 感謝陳豐偉捐贈稿費 1000 元。
(2005/01/20)
◎ 感謝潘忠政捐款 3000 元。
(2005/04/12)

◎ 南方需要您的捐款
◎ 直接進入南方信用卡線上捐款

請用南方免費撥接

電話號碼(第一線):
  • 全台灣(苗栗、台東、金門除外):4066-1234
  • 苗栗地區:4266-1234
  • 台東、金門地區:4666-1234

電話號碼(第二線):4496611
撥接帳號、密碼:esouth
初學者學習網頁
南方免費撥接協助 921 災區組織生存

南方電子報
出刊日期:2006/11/03

創刊: 1995 年 5 月 24日
執編周馥儀
顧問張育章 張釗維 陳文瀾
創辦人陳豐偉
編輯部信箱 :: 首頁
訂閱∕退訂南方電子報
姊妹報:南方人文報
閱讀來稿:blog 模式∕南方文章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