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搬遷木柵二十年嘍!一起來看看動物園有哪些老寶貝,又有什麼改變?

日治時代與圓山動物園大門
台北市立動物園從圓山搬遷至木柵,已經走過整整20個年頭,動物園今日的成果,是許許多多曾經參與過的員工揮汗換來的。
20多年前,動物園幾乎都是柵籠式的展示場,有著獅子跳火圈、猴子騎單車等馬戲表演,卻少有教育解說服務。經過20年,今天的台北動物園處處呈現符合自然生態的展示,提供豐富遊憩與解說教育的場所,每年遊客量超過300萬,是「保育、教育、遊憩、研究」的多功能現代動物園。

隨著人們對動物態度的改變,動物表演早就從動物園消失,
而以解說教育、推廣保育為主
動物園近年來努力推廣動物認養活動,讓動物福利及動物保育的觀念深植人心,除了支援國內的野生動物保育,如台北赤蛙、台灣黑熊、台灣狐蝠、諸羅樹蛙的保育,還與國際合作,對於泰國亞洲象、澳洲無尾熊、越南金頰長臂猿的域內保育盡一份心力;在環境教育方面,節能屋的示範,節水設施及濕地公園的設置,如何節水省能和保護濕地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林旺爺爺在圓山
在社區營造工作上,動物園也結合社區的活動,讓民眾關心周遭的生活環境,例如基隆河、景美溪的保育教育計畫,喚醒居民「愛鄉護河」的鄉土意識。95年暑假更增加了週六夜間開放的活動,讓市民有了一個夜間參觀動物園的新體驗;為了帶動文山社區的觀光休憩活動,市府今年年底即將開發完成的貓空纜車,也將在動物園設站。

現在動物園最受歡迎的無尾熊
回顧歷史,我們看到從民國50年省府開鑿全台第一條地下人行道,供遊客從中山北路通往圓山的舊動物園,到民國85年全台第一條捷運為木柵的新動物園與市區交通接軌,動物園始終與市民的生活緊密結合著。
今天廣場特別展示動物園在保育上努力,包括因濕地的喪失和污染使得族群量銳減的台北赤蛙,動物園協助讓三芝的台北赤蛙與蓮花田共存共榮,替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找到一個雙贏的平衡點;透過道具的模擬讓民眾多瞭解穿山甲,並創下飼養穿山甲達十年的世界紀錄,更不容易的是穿山甲肚子裡有小寶寶了;發現原本已被認為絕種的台灣狐蝠3隻,而且拍攝到珍貴影像;與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老師合作研就台灣本土食物鍊最高層的台灣黑熊,建立野外台灣黑熊糞內分泌資料庫,希望能對黑熊的繁殖有實質的貢獻。
動物園老寶貝排行TOP 10
1.白犀牛犀源(雄性,非洲動物區),1965/8/9出生,1970/1/22入園,年資37。
2.黑猩猩阿美(雌性,非洲動物區)
,1969/8/14出生,1972/4/28入園,年資35。
3.大長臂猿長后(雌性,亞洲熱帶雨林區),1972/5/14出生,1974/11/18入園,年資33。
4.人類園長陳寶忠(雄性,動物園),1977/1/27入園,年資30。
5.查普曼斑馬美華(雌性,非洲動物區),1977/8/30出生,1977/8/30入園,年資30。
6.河口鱷爾于(雄性,亞洲熱帶雨林區),1978/3/21出生,1979/9/23入園,年資28。
7.亞達伯拉象龜老大(雄性,兩棲爬蟲動物館),1975/3/1出生,1981/3/1入園,年資26。
8.豬尾猴朱莉(雌性,亞洲熱帶雨林區),1983/3/1出生,1984/3/1入園,年資23。
9.侏儒河馬亞當(雄性,非洲動物區),1982/9/14出生,1986/10/10入園,年資21
。
10.非洲象藍波(雄性,非洲動物區),1980/8/17出生,1986/10/13入園,年資21。
|
看看更多動物園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