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百貨業女強人徐莉玲,復出辦學創立「學學文創志業公司」,延攬400多位名人授課,下個禮拜就要開始招生,但卻引起「學學」究竟是不是補習班的爭議?這是除了近日瘋狂追逐炒作政治貪污卻沒有焦點的媒體,另一個可以深入探究的文化議題討論,然而媒體卻沈溺於捕捉學學補習班各種花邊新聞,卻少了更深入的文化政策議題追蹤討論。 文化政策一直是目前政府主要的政策,「學學文創志業」是不是補習班,不僅點出台灣對於相關環境規劃上的措施,並未做好準備,如同在面對許多重大公共建設的弊端時,陷入水泥沒鋪好,就急著鋪柏油的窘境,因此只好不停忙著事後補救;同時象徵台灣的文化政策傾向「文化觀光」,即使在「社區總體營造」的推動,以及各方人士投入搶救美學環境,依舊缺乏深層的人文涵養,主要因為文化政策缺乏歷史深度,隱藏著國家基於經濟退化的憂慮,為了促進內需市場的活絡,產生的短期的政策規劃目標,將文化速成為商品的淺碟操作。 近年來,韓國與大陸文化創意產業正在往前邁進,韓國搭上了戲劇電影化的列車,將韓劇透過電影製作方式,推向全世界,加上數位科技發達,數位內容產業一併向前發展,除了改變過去韓國漫畫(浪漫滿屋),必需偽裝成日本漫畫才能受到歡迎的方式,到現今建立自我品牌,受到各方肯定,韓國的卡通漫畫(賤兔)廣受青年歡迎,甚至電玩遊戲業逐漸追上台灣對市場的掌握度。 北京更在國家重點計劃栽培下,逐漸重視起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並在北京開放藝術表演中心,讓年輕藝術家進駐其中,今年更在北京舉辦「藝術北京2006」當代藝術博覽會,這場博覽會主要由十二個國家,ㄧ百一十個參展單位,吸引兩萬人入場,其中主要是吸引一千多位來自全球重要的收藏家、企業家與藝術家出席,參展期間交易金額高達台幣十億元,而其中獲利最大的是來自於台灣與大陸的藝坊,青壯派參展藝術家受到注目,也包括來自台灣霧峰林家的林明弘。 從北京與韓國的例子,明顯的是經濟數字的成長,但更值得注重的是多元文化匯流,也隱含著提升本身文化的能量,這兩者發展步驟都似曾相識,台灣不僅在北中南東都要建立文化園區,也有藝術村開放進駐,如位在新竹的「沙湖壢藝術中心」,這些都是口號響亮的政策,如沙湖壢藝術中心現在雖然開放給民眾參觀,但是在自營的狀況下,經營十分辛苦,比較其他國家,的確,台灣創作環境相對弱勢,這與台灣整體文化印象在國際間流失,以及政府未能跳脫政策提供者的角色,成為主動投資者有關,即使本身擁有許多表現出色的藝術家,文化政策卻在不能突顯台灣文化的包容性與清晰度。 看到「學學文創志業」的出現,以行銷創意作為定調,高品味與高價格的營造氛圍,究竟是培養工匠或是培養藝術能量,可以進一步觀察,但是人文意識的涵養,主要來自於對於品格的重視,以及生命能量的累積,藝術家也是由此發出創作的光芒,如果只注重科技與資訊的硬體建設,無法養成深層文化與落實人文精神,美感應該是來自於尊重生命,而不是來自於消費的品味觀念,文化政策與經濟發展思維進行調和的過程,避免追求發展的緊張感形成兩面刃,期待文化政策具有深度反思的歷史感,並配合基礎的教育規劃,才能真正促進文化深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