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勞動者電子報http://labor.ngo.org.tw ◇政治民主 社會民主 經濟民主◇ ★ ★ ★ ★ ★ ★ ★ ★ 2006.11.28 ★ ★ ★ ★ ★ ★ ★ 您正與 5731位讀者共同分享「勞動者電子報 」! ---------------------------------------------------------------- ------------------【勞動者】------------------------------------ 標題\當社運團體進入校園 作者\何明修/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 ----------------------------------------------------------------觀察台灣教育體制的近年來演變,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社運團體不只在體 制外的社區大學建立了陣地,更成功地在大專院校搶灘,將公民政治的理 念帶入正式課程的討論。 在青輔會的補助下,台灣勞工陣線最近在各院校進行巡迴演講,主題是關 於青年人為何要關切公共事務,要如何參與民主政治。台灣環保聯盟也曾 接受教育部的委託,在大學校園進行環境教育的宣導工作。許多地方文史 社團、保育團體的幹部也紛紛受邀,擔任通識教育課程的講師。在若干學 校,人權運動團體參與了人權教育學程的規劃與執行。校園外的團體帶來 了新的刺激,提供了教科書所沒有講授的知識。 對於某些科系而言,社運團體所傳遞的訊息不但不會排擠既有的課程,反 而是專業能力培育的延伸。舉例而言,在社工、教育等需要服務熱忱的工 作中,有了勞動權益的基本認知,才能確保職場上的長期投入。在具有權 威性的醫療、法律等專業中,人權理念的灌輸也才能夠避免專業的濫用。 更重要地,大學生本身就是公民,學校應該更積極地提供他們更多元的理 解、參與公共事務管道,而不是讓他們錯將電視談話性節目當成民主政治 的真諦。 在以往的威權控制下,大學校園勉強地維繫了公民社會的幼苗。在七○年 代,保釣運動點燃了素樸的參與熱情,大學紛紛成立了山服、農服、漁服 等社團。在八○年代中期的鹿港反杜邦運動與煤礦災變的衝擊下,大學生 的社會實踐從服務者轉變成為運動參與者。隨著後續的學運興起,校園內 的異議社團建立起通往校園外社運團體的管道,許多學運分子在畢業後成 為優秀的社運幹部。換言之,一批批校園新血的投入壯大了台灣的公民社 會,使得我們的民主生活更為豐富而多元。 從九○年代中期開始,茂盛的公民社會開始回饋大學校園。一些開明的社 工、行政管理系所將社運團體認證為學生暑期實習的機構,而不再只侷限 於原有的服務性團體。社運幹部被邀請來課堂客串演講,他們不再被當成 洪水猛獸。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的進一步民主化是不可抵擋的趨勢,校 園與公民社會的連繫也勢必走向制度化。 近年來高等教育迅速擴充,使得許多原先沒有辦法唸大學的學生也獲得升 學的機會。大學生的平均素質降低是不可能避免的,但是重點在於接納他 們的學校又是提供何種的教育環境。事實上,除了必要的數理、語言與專 業素養以外,關心公共事務的態度以及參與公民社會的能力也是有待提升 的。要促成公民社會進一步融入校園,是需要諸多當事者的配合協助。 相關的政府部門(例如青輔會、教育部環保小組、行政院婦權會等)需要 持續地挹注資源,否則研究績效的壓力容易迫使校園主管忽略了教學的面 向。學校的學輔與通識教育中心也需要更宏觀的視野,不只提供生涯規劃 、就業輔導方面訊息,更能夠納入公民參與的相關課程。最後,社運團體 也需要從倡議者轉變成為教育者,他們需要設計可行的教案,在尊重大學 生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進行具有啟發性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