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11-28》 |
本期內容 | |
◎傳播線上:日常生活中的專家 | |
◎被害人,漫畫讀者 |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傳播線上:日常生活中的專家 | |
傳播學生鬥陣 | |
1997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兩位教授Robinson與Godbey如此區分一個當代典型的人類生活區段:支薪的工作(paid work)、不支薪的工作(unpaid work)、自我照護(self-care)以及空閒時間(free time);人們的休閒生活往往發生在空閒時間。 不論你同不同意這樣的分法,在我們生活的世代,生活模式絕對與農工時代的人們不同,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世界競爭力年報》,台灣人去年平均工時已經超過2千3百個小時,居全球之冠;當然,如此勤奮努力工作的結果,也讓台灣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發布的《2004-200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調查中,排名全球第4。 人在工作之餘是需要休息的,而在休息的時日,人們去休閒;認真(serious)通常是指工作,休閒通常是快樂的,是人們努力追求金錢及追求職位地位之後的快樂避難所。但是這個觀點目前似乎要失去立場,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作與休閒的價值與行為類型顯示出休閒的「認真」導向,且佔休閒明顯比例,比例在未來有持續爬升的趨勢;人們不單單只是「隨意休閒」,甚至在他們的生活中分別出「認真的休閒」的時段;一開始,娛樂化的隨意休閒被工作中排除,然後又從休閒時段中排除,最後剩下的只有最佳化後的認真休閒時間。Witold Rybczynski在《等待週末》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轉變:「人們以前『玩』網球,現在則是『苦練』他們的反手拍。」而今年暢銷書大前研一的《OFF學》則是表達了另外一種工作取向的休閒方式,即練習一些有助於工作的技能,能夠在星期一來臨時以最佳狀態繼續投入工作。 這樣的休閒典範明示了追求資訊的熱情,即有別於大眾傳播媒體餵食的定製內容;脫離工作,每個人都是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專家(Master of life),閱聽人可以關掉電視在網際網路上尋求自己生活中的休閒資訊;或是投入自己的興趣社群中進行資訊的取得與分享,可以不完全受到議題設定的威脅,與使用與滿足理論不同的是,閱聽人不只是暴露(expose)、近用(access)在媒體面前,更進一步的企圖取得資訊標的物(object)、以及自行組織資訊的意義。以籌備旅遊計劃而言,一群退休婦女也許容易對電視台定製的行程充滿興趣、價格亦看似合理;但大學生情侶也許願意追求更不受拘束的自由而決定自己規劃行程。 往往我們憂心的是公共議題受到結構層次的操弄,知識或文化產品受到同一個所有權的壟斷,在全民近用的大眾媒體面前,失去了多元的議題選擇,在Web2.0時代這個全民參與、庶民集體智慧抬頭的風潮下,網際網路不能確保弱勢聲音不會消失,但是站在閱聽人的立場來看,日常生活的休閒為他們的自主,爭取了很多機會;至於意識型態層次不在此討論。 媒大事 蘋果血腥照片惹翻讀者 台中市長胡志強和夫人邵曉鈴18日晚間發生重大車禍,隔天蘋果日報立刻以頭版刊登邵曉鈴在車禍現場鮮血淋漓照片,此舉引起許多社運兒福團體的抗議,認為蘋果日報此舉,已經嚴重侵害到個人的隱私以及人權,並在24日集結於蘋果日報門口前大聲抗議,這次參與抗議的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台少盟、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十幾個社運團體,在聲明稿中指出,1125是聯合國國際防暴日,蘋果日報的媒體暴力除了道歉之外,更應該發誓從此不再犯。 小編媒批:蘋果日報發生侵害人權的新聞,這次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之前蘋果日報也曾為了這樣的行為道歉,但是看看現在這樣的行為依然繼續出現,每次頭版總是喜歡刊登死者的照片、或是車禍的照片,這種不尊重人權的行為,我們呼籲,如果蘋果日報繼續這樣下去,大家要勇敢的向蘋果日報說不,拒買他們的報紙,讓蘋果日報知道,我們並不喜歡這樣的新聞出現。 東森林李退黨新聞烏龍 在日前,民進黨兩位立委林濁水以及李文忠宣布辭去立委職務,為政壇投下一顆震撼彈,而就在11月14日當天的東森新聞中,東森記者把這兩位得辭去立委職務的新聞,把它當成「退黨」來報導,新聞當中這樣報導:「和林濁水一起退黨的,還有民進黨立委李文忠,兩個人都是來自埔里山城的小孩……」這樣的錯誤新聞報導也造成了新聞上的笑話。 小編媒批:雖然電視新聞要求速度,造成新聞在查證上有許多不可避免的錯誤會發生,但是記者把辭去立委與退黨劃上等號的新聞報導,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並且突顯出新聞播報時的粗糙守門現象,這樣的電視新聞品質除了令人發笑,真的是不敢令人不敢恭維。 |
|
(回目錄) |
被害人,漫畫讀者 | |
張約翰 | |
台灣學術界對網路、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甚至雜誌的重視程度,都勝於漫畫。在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的37萬多篇論文中,以「漫畫」二字不限欄位搜尋,只有870筆,次少的「電影」也有2,890筆,更別說新貴「網路」有7萬9,036筆,差了將近百倍!(註1) 在這樣的學術環境中,要談論漫畫研究,只有向其他媒體借鏡;要談論台灣的漫畫讀者研究,不但得取經,恐怕還得有點想像力和勇氣;而想像力和勇氣正是漫畫供應讀者最豐富的養份(也許仍然有人說應該是暴力與色情)。 身為台灣的漫畫研究者,不得不羨慕其他媒體研究技術與方法的討論之廣、之深。心情好比張三豐為治重傷的張無忌望少林寺興嘆,只好自己想辦法。 讀者,被害人 我們看看台灣是怎麼研究漫畫讀者的。 研究方法,通常分為量化與質化兩種取向,傳播學門的量化研究有實驗法、問卷調查法與內容分析法。後者針對文本,不在討論範圍;實驗法針對閱聽人沒錯,但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內,沒看過任何一篇本土漫畫研究採用。在2000年之前,大部份的漫畫讀者研究都採用量化方法(註2)。問卷調查法是早期台灣漫畫讀者研究唯一的量化研究方法。 修過研究方法的人都知道,問卷設計應該由理論發展,而台灣的漫畫研究問卷問些什麼呢?使用與滿足、涵化、認知,或者是行為調查。當然也有針對識讀能力的調查(如蕭湘文〔2001〕,註3)。不過,總體上是以訊息生產端與接收端的關係中,「漫畫(訊息)是否對青少年、兒童(接收端)產生影響,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為主要目的。對照台灣看待漫畫的態度,可說是視漫畫為需要防範的媒體,也就是一種「讀者=被害人」的俯視角度。 何不從基礎作起,調查台灣社會中真實的漫畫讀者群人口特徵、規模、使用模式、消費行為?成年人不會自動從漫畫讀者身份畢業,是政府、學術界與媒體共同壓迫,使成年人不自覺地向漫畫說再見。從這層意義而言,讀者的確是被害人。 消費者,被害人 漫畫與讀者關係,還包括了產製者與消費者。讀者也許並不等同於消費者,因為有些人是看免錢的(借來的、下載的),但去租、甚至去買漫畫的讀者,必定是消費者。那麼台灣的學術界又是從什麼角度解析產製與消費的關係呢? 90年代的漫畫興盛期,使政府有了「漫畫是門好生意」的念頭(註4),相應地,也總算有學術論述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研究漫畫(雖然篇數可能只有個位數)。但這個研究角度的結果,產生了台灣漫畫市場是日本文化工業殖民地的結論(註5)。於是,「消費者=被害人」的等式成立。 傳播政治經濟學被批評的弱點之一,是弱化閱聽人的主動權,這曾是文化研究學派與其論戰的焦點(註6)。陳仲偉(2004、2006)曾批評,這種論述忽視政策壓迫造成的市場真空使讀者自行擁抱日本漫畫,與日本官方並未積極向海推廣漫畫的事實。因此,消費者的確等於被害人,只不過應該是指消費者形象又被學術抹黑了一次。 其實,若視閱讀為一種權力,青少年、兒童為一種階級,則特定階級傳播權力遭到剝奪的現象,正是傳播政治經濟學應該關心的範圍。 迷,被害人 漫畫的讀者,也可以是影響產製過程、取得詮釋權力,甚至生產文本的行動者。讀者與文本、作者甚至產業之間的關係,是有化被動為主動的可能。同人誌、Cosplay(角色扮演)、同好論述團體,都是深度涉入的例子。 但是,在蕭湘文整理的「漫畫傳播研究總表」中,相關研究只有兩篇,與整個傳播學門相比,滄海一粟都不足以形容。 媒體在每年動漫祭、同人活動的獵奇式報導,與必定可見令人難過的「書展驚見限制級色情漫畫」抹黑,一再對漫畫迷的形象造成傷害。「迷=被害人」的等式,不勞學術界提出,早就活生生的存在。 有些漫畫迷本身在國家機器與媒體長期洗腦下,將漫畫迷受打壓的形象歸咎於漫畫文本本身(有點像是「我被強暴,是因為我裙子太短」的情結),而忽略了何以同為大眾文化的電影文本不受打壓,甚至某些文本能享有高度讚譽,漫畫的傑作卻只有在合於教育論的要求時受到推崇。讓被害人認為自己被害是應該的,不得不令人一嘆。 雖然,迷文化是日本動漫畫全球化的重要推手,也是建立漫畫文化的中流砥柱(陳仲偉,2004、2006),但在只見漫畫市場、不見漫畫文化的台灣,建構漫畫迷的形象,是人人袖手的艱困任務,只有論述團體傻呼嚕同盟、刊物如《挑戰者》、研究者陳仲偉等人埋頭努力。 開啟長老之眼 身為漫畫迷,身為漫畫評論者,身為漫畫研究者預備隊的一員,對於整個台灣傳播界吝於研究漫畫的現象,我深感無力。學院中願意投身漫畫研究者,多半是對漫畫有熱忱的研究生,但學位到手後船過水無痕,很難累積什麼。 台灣掌握學術部落權力的長老們,也許對於漫畫研究有看沒見、有聽沒有到,難得在研討會或期刊施捨一點發表空間;但當一整個漫畫世代成長到社會中堅的地位時,漫畫研究仍毫無撥雲見日的蹟象,這其中的政經結構、文化建構、階級關係,顯然有極大的問題。 麥克魯漢的代表作《認識媒體》為連環圖畫開闢專章,施蘭姆的遺作《人類傳播史》從漫畫的祖宗──洞窟壁畫談起,Shearon A. Lowery與Melvin L. DeFleur的《傳播研究里程碑》(王嵩音譯),也以專章談到1950年代紐約心理醫生渥善(F. Wertham)著名的漫畫研究。反觀台灣學者出產的傳播學專著,除了蕭湘文的《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似乎還在對漫畫視而不見的階段。 建構一種文化,只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產業界與從業人員在商言商,掙扎求活,談文化對他們太奢侈;漫畫迷還陷在有錯怪自己的內在歸因現象內;還能有點餘力的就是學術界了。請學術部落的長老們向大師們多多效法吧!目前還在學術部落中牙牙學語(註7)的我,只能這麼期待著。真是傷腦筋。 註1:2006/09/27擷取。見張約翰(2006.10.3),〈漫畫讀者:低人一等的邊緣人〉,《台灣立報》8版。 註2:蕭湘文(2002)。〈漫畫傳播研究總表〉,《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頁185至187。台北:五南。 註3:蕭湘文(2001)。〈國中生漫畫識讀能力之研究〉,《民意研究季刊》,215期,6月,頁20-44。 註4:陳仲偉(2006)。《台灣漫畫史:從文化史的角度看台灣漫畫的興衰》。台北:杜威文化。 註5: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註6:Vincent Mosco著(1996),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註7:現在讀到碩二,雖然寫了兩篇漫畫研究,不過目前只有一篇以《生存遊戲》為對象的論文正式發表。張約翰(2006)。〈漫畫《生存遊戲》暴力內容分析:不同陣營性別角色暴力手段、動機與程度關聯性研究〉,《2006傳播與媒體生態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義守大學。 |
|
(回目錄)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