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六(12/2)即將在金石堂汀州店展開第一場。最有創意的你,趕緊來跟李欣頻做互動創意對談吧~:) |
|||||||||||||
|
|||||||||||||
|
|||||||||||||
■ 本週推薦 ■
生活哲學大師傅佩榮,以精闢獨到的見解,正面的思考,告訴我們-- |
|||||||||||||
傅佩榮教授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告訴我們生命的奧秘、人生的意義。從社會整體看人生,使我們在簡樸與高貴之間、在平靜與豐富之際安頓身心,美化生活,在面對問題和困境時,能得到更深刻的智慧,掌握自己精采的人生。 全書共分五輯:第一輯〈以樂觀積極改變逆境〉;第二輯〈以生活經驗奠定成功〉;第三輯〈以家庭親情學習愛人〉;第四輯〈以宗教信仰啟發心靈〉;第五輯〈以休閒文化品味人生〉。 本書原名《人生取向》於民國八十一年出版,現由作者重新修訂,更新書名《生命的精采由自己決定》。文末附加世界名人勵志格言、雙色精美印製。
藉思考的方法說明問題 不能問「人生有什麼意義?」只能問「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若是離序開了主體,意義是無法呈現的。今天許多人告訴我們如何自我實現與生涯規畫,提出一些公式與表格,好像只須照著去做,就可以旋乾轉坤,活出一個全新的生命。 然而,生命的真相是什麼?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還是一個神奇的奧祕?若是問題,不管如何複雜,總可以運用精巧的方法與解析的工具,化繁為簡,再找出合宜的答案。答案一出現,問題不再使人困擾,人生就此順風而行,萬里無雲了嗎?可惜,我所了解的情況並非如此。那麼,生命是神奇的奧祕了?所謂奧祕,包含以下三點: 一、人是問題製造者,只要有人,就有問題,並且花樣翻新,層出不窮。 二、人必須與問題一起生活,在問題中學習與成長。 三、人由於沉思問題而得到智慧。 我們可以依此分辨人生三境:一是困陷於經驗世界,面對使人眼花撩亂的問題,覺得茫然無助,於是到處尋找速成的解答。二是接受現實,知道自己既然不能完全避開問題,那麼不妨學會應對的能力,或者以平常心待之。在此階段,最高準則是:我雖不能改變自己的遭遇,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對這種遭遇的態度。 進到第三步,則須孕生主體的智慧了。智慧的表現在於創意。人生的創意又是什麼?是把握「知情意」三種潛能,適度發展為知識、藝術、道德等修養;在此,所謂智慧,必須能夠分辨:如何達成此一目標?譬如,我在學生時代,自然以求知為努力方向,但是知識之中與藝術、道德、宗教有關者,值得特別留意。否則,若僅僅以知識為求職謀生的條件,等到生活安頓之後,又會面臨新的困擾,想要追求更高價值,卻找不到線索,也喪失了品味的能力。 …… 正如我向來強調的,哲學不能也不必解決問題,但是卻可以說明問題。如何說明?藉由提供思考的架構與方法。個人經驗必有限制性,但是較為生動,相互對照之下,使哲學的效用更為清晰。《生命的精采由自己決定》就是依上述構想,一篇篇寫成。 |
|||||||||||||
■ 媒體迴響 ■ 孫康宜《我看美國精神》 |
|||||||||||||
記者劉郁青/報導(轉載自《民生報》2006.11.25) 孫康宜在美國與東亞文學有其學術地位,1968年移民美國後,不僅是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更是耶魯大學東亞語文系文學研究所首個華裔系主任。學術頭銜驚人,但孫康宜本人親切幽默、快人快語,昨在台灣發表隨筆集《我看美國精神》(九歌),從牛仔文化、911事件、斷背山等例子深入淺出談美國精神,現場還有粉絲慕名旁聽。 在蔡文甫眼中,孫康宜是學界才女,英文著作不少早由李奭學翻譯成中文,中文著作同樣別有韻味。而孫康宜當初答應九歌約稿寫書卻是因為與蔡先生相談甚歡,一時開心就信口答應了,答應後才想到手邊正在編纂《劍橋中國文學史》,但仍從夾縫中擠出時間發揮「夾縫繆思」,一有時間就寫一篇,累積成這本書。 討論美國精神,但孫康宜第一篇寫的卻是「蔡文甫現象」,孫康宜看了蔡文甫的自傳吃不下、睡不著,一氣呵成把書看完,認為蔡文甫一生刻苦奮鬥,人生哲學接近美國殖民精神,就像一個拓荒者,也像攀爬高山,當他爬到中途時,會替他捏把冷汗,但看到他成功了,又替他感動,而美國正是這樣刻苦奮鬥的移民國度。 美國精神也是寬容和回饋,孫康宜以她十分敬佩的美國企業家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為例,他不僅捐出大部分財產做慈善事業,卡內基愛看書,也捐助成立美國三千多個圖書館,還捐給普林斯頓大學一座人工湖,雖然當時普大校長期待他捐的是大樓或實驗室,並以「我們需要的是麵包,你卻捐蛋糕」來形容,但卡內基捐的湖卻成為普大的精神標竿。 孫康宜不僅以自己亞裔的身份來看美國,也用比較文化的觀點,分析牛仔文化,也談電影的《冷山》是受中國寒山詩啟發,應該譯成《寒山》,更從斷背山與中國描述同性愛的典籍中提及的羅浮山對比。中原大學通識中心主任李宜涯不僅請好友孫康宜到中原演講大受歡迎,也認為這本書是認識美國文化最好的通識教材。 |
|||||||||||||
■ 小說連載 (四)■ 臥斧《舌行家族》│12月1日上市 |
|||||||||||||
向公司請事假得扣薪水。 這項規定聽起來天經地義,但如果把月薪除以卅得到概略的日薪,不難發現,請一天事假被扣的薪水,比拼了一天老命工作掙來的日薪還多。辦公室裡如果有一個人請事假,其他沒請假乖乖上班的同事工作一定會變多──別的不提,光是少一個人接電話就夠忙的了;不過這些乖乖上班的同事雖然事兒變多了,當日的薪水卻沒有隨之調整。 如果照這個邏輯推衍下去,就會得出「員工愈是請假、公司就愈是節省成本,也就是說,愈多員工請假,公司獲得的利潤也愈多」這種弔詭的結論。唔。數學真是不可思議的東西。 我一向討厭數學,沒想到現在一邊開車一邊思索,居然會推導出這套縝密的理論。我想了想,記起這條推理路徑的最初,發源自姪子與我的一席短暫對話。 葬禮結束後,我自墓地回到老家,渾身溼透像尾現撈的活魚。同留下來安慰(但事實上應該很想早點兒回家換套乾爽衣物)的親族們應酬了會兒,把已經沐浴更衣但堅持不肯上床的母親留在客廳裡發呆,我連洗個熱水澡躺在軟床上好好閤會兒眼的打算都沒有,就悄悄地溜出門,坐上車插進鑰匙發動引擎。 車燈亮起,一個人影突然浮在車前頭的兩團光亮裡;我瞇起眼看了看,發現那個籠在兩團不怎麼明亮車頭燈光下的傢伙,是我的姪子。 姪子其實只小我幾歲,大學剛畢業,窩在一個研究所裡,正打算寫一篇關於百年前朝的奏摺寫作範本之美與後現代小說之間關係的論文。家族裡頭與我同輩份的堂親們大多資質平凡(當然,在長輩們的眼中,「資質平凡」還是比我的「不堪造就」好得太多了),所以對我這整個輩份都不抱什麼成就大事的期望,但姪子可就大大不同了,他不但是再往下一輩兒的親屬當中所有人都寄予厚望的新秀,甚至有不少親族認為,他將來在家族裡的成就,會比我剛過世的父親更加輝煌。 我頑劣他優秀,不過奇怪的是姪子對我這個叔叔挺有好感,老愛纏著我問東問西。我明明記得他剛已經被我送走了,現在怎的還在這兒?難道是忘了什麼東西? 「叔叔,您上哪兒去?」姪子走近駕駛座旁的車窗,開口問我。 「你怎麼又折回來了?」我反問,「忘了什麼東西嗎?」 「本來是想問您明天幾時有空,」姪子回答,「我想過來找您聊聊。」 「明天?不成;」我拍拍方向盤,「我得回去了。」 姪子皺起眉頭,「幹嘛這麼著急呢?」 「這位好命的研究生同學,」我沒好氣地回答,「叔叔我得工作養活自個兒,沒那種閒功夫休息。」 「工作?有意思;」姪子揚起眉毛,「這讓我想起一句名言:『工作讓我著迷──別人工作總讓咱看得渾然忘我』。」 這下子換我皺起眉頭,「這是什麼見鬼的名言?我怎麼沒讀過?誰說的?」 姪子聳聳肩,「加菲貓。」 「喂喂。」我無可奈何地搖搖頭,不知說什麼才好──這傢伙真的會成為家族裡的明日之星嗎? 「說正經話,」姪子收起嬉皮笑臉,「您難得回來,住幾天再回去吧。」 「不行,我不想請假。」我還是拒絕。
「請假有什麼大不了的?」 在馬不停蹄地返回自個兒上班的客居小城途中,我想起自己那句理所當然的回答,於是這套理論漸漸成型,讓我覺得如此奇妙的數學推理,正是這假根本請不得的最佳鐵證。 回到租賃的小單位套房,我看看鐘、估量一下時間,準備縱容自己瞇個半小時左右,然後整裝上班。 雖然已經開了幾小時的車,但吸飽夜半雨水和墓地鬼氣的外套,依然沉沉垮垮看起來很有剛剛告別人間的姿態。我脫下外套,掛在小小的浴室裡頭,一面無濟於事地回憶著外套送洗的價碼(這件西裝外套買了三年穿過兩回,一回是同事婚宴、一回就是父親的葬禮,平均一年穿不到一次,我為什麼會覺得自己記得起洗衣店的價錢?),一面把滴著髒水的領帶襯衫長褲汗衫內褲和那雙散著鹹臭的黑色休閒襪,全扔進收集待洗衣物的桶子裡(幾小時的車程後它們還是溼得像溺死鬼一樣,不知道駕駛座下頭現在是不是也有一漥水塘?)。 換上四角褲和破 T 恤,我抓過一條毛巾擦擦頭髮,四下翻找著附近商號餵給我家信箱的傳單和舊報紙,打算撕個幾張揉成紙團,塞進皮鞋裡頭吸吸溼氣。怪的是我翻找了半天後,掏出的一大堆垃圾宣傳品全都上了蠟,又光又滑,根本不符合我的需求(而且我也想不起自己留著它們要做啥?)。只有幾張來自盜版光碟商的目錄,還算反應出從前的樸素年代──那個大家都用難看三色影印紙印傳單的時代,怎麼好像在瞬間已然遠去? 做完了以上諸多動作,原來我認為能夠用來小憩的半點鐘,已經鐵面無私地過了二分之一。事不宜遲,我在小套房裡頭那張折疊躺椅上橫下身子──經驗告訴我,回籠覺要是睡在床上,一定會拉伸延長、變成一場昂貴的黑暗,代價需要以損失不得的工資來支付;對我而言,這當然是種可望而不可及、看看就好不要伸手去玩的奢侈消費品。今天這場小憩嚴格說起來不算回籠覺,不過反正意思差不多。 膀子一橫腿一伸,我的兩片眼皮一點兒也不浪費時間地蓋下。 然後,電話響起。……待續(看上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