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
http://0rz.tw/522bv
打開有線電視,一般觀眾可以收看八、九十個電視頻道,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有些頻道雖然取得營運執照,但卻在有線電視上看不到!業者都說,頻道很多,要看什麼自己選,但我們真的有多元選擇? 您或許也會感到奇怪,有線電視頻道已經進行區塊化規劃,為何「購物頻道」仍然散落各地? CNN及BBC World 等等著名的國外新聞頻道卻在「新聞區塊」之外?難道,他們不是「新聞頻道」?而且,還只能待在「雪花台」?
有線電視市場表面上看似競爭激烈,實際上卻像一灘不動的死水,新的頻道若無足夠的財力,或不屬於特定媒體集團,便難以進入市場,舊的頻道在既有結構的保障下,繼續保有優勢地位,消費者如同遭到綁架,只是幾個集團談判時的籌碼,不具有真正選擇頻道的權利。 我們認為,電視頻道的經營不僅是商業機制,也攸關消費者權益、多元文化、多元享受、多元欣賞。因此,政府有責任和業者以及公民共同營造一套良性競爭的上頻和進退場機制,提升節目品質,贏得觀眾的信賴與肯定。 希望您一起來關心「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的議題,為了維護觀眾的收視權益,為了提升整體文化視界與多元選擇,我們必須打破長期以來的有線電視壟斷現象,我們亟需一套公平合理的機制。
討論題綱: 1. 有線電視頻道規劃的基本原則為何?頻道進退場機制該如何建立?需具備那些標準與原則?如何規劃頻道、建立進退場機制以健全產業秩序、促進有效競爭、保障消費者收視權益? 2. 有線電視頻道變更及進退場機制,如何引進公民評鑑,促成公民參與?NCC於此過程應扮演何種角色?使其發揮媒體管理機構應有的職能。
主辦單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協辦單位:當代新聞與數位媒體研究中心 時間: 2006年12 月8日 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 NGO會館:中正區青島東路8號 主持人: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擬邀單位: 公民團體:王正彤(婦女新知教育與媒體部主任)、媒改社、王育敏(兒福聯盟秘書長) … 業者代表: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陳繼業理事長)、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鍾瑞昌秘書長)、新頻道代表(新唐人電視台)、獨立頻道代表(好消息)... 主管機關: NCC(李祖源委員、林東泰委員)、消保會(劉清芳委員) 學者專家:柯舜智(玄奘大學助理教授)、張錦華(台大新聞所教授)、陳炳宏(師大大傳所教授) 現場開放、紀錄全程上網,歡迎公民踴躍參加!
團結勞動媒希望 傳播教育更寬廣 – 「媒希望聲明」
http://www.wretch.cc/blog/mediahope&article_id=8539246
1990年初開始,隨著高等教育的膨脹,在短短10年之間,本地也新增了49 個傳播相關系所。大眾媒體方面,電子媒體自由放任,大量籌設,24小時的新 聞台,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
與此同時,大眾媒體卻也出現諸多異象:新聞內容娛樂化、置入行銷頻率高、 報社裁員又倒閉、勞動條件日日糟。媒體問題一籮筐,不滿現狀意圖改變結構 者,如要求成立且擴大公共廣電集團的規模;或強調個人途徑者,呼籲記者反 叛,在主流媒體中激進。
前述方法都將產生不同效果,也都可能成為媒體改革動力。但一個較少人關注 的現實是:本地媒體工作者普遍缺乏勞工意識,也無團結權觀念,擁有或參與 工會者稀稀落落,鳳毛麟角,即便繳了會員費,也幾乎沒有進入工會組織,參 與實際運作,更遑論團結。
我們認為,如不重視媒體工作者的團結權,如何奢求改善勞動條件以及堅持專 業義理?如果媒體工作者不能體認其勞工身分,仍然自許為「高級白領人才」, 則任何反叛行為,將流於個人層次,無助於改變整體惡劣環境。
政客官員和媒體主,或可共謀無語,傳播系所學生教員和媒體工作者,卻不能、 也不應該毫無想像。站在前述基礎上,我們於2006年11和12月,籌辦了媒 希望影展,廣邀傳媒和影像工作者,巡迴校園,與傳播學者及學生共同座談。
因此,除了期待這是媒體改革的開端,我們也同時與全國傳播系所學生組織接 觸連繫,對本地傳播教育的現狀,提出看法。目的在於讓傳播系所學生踏入職 場前,能有更多機會武裝思想、體察現實。
我們認為,傳播教育課程提供的種種技術課程固然需要,但勞動者在職場上所 面臨的不僅是技術問題,而且也需要勞動意識的自覺與反省、勞動權益的保障 與爭取,以及勞動者結盟的相關知識與經驗等。然而,這樣的訓練在傳播教育 的課程中卻始終缺席。
我們認為,傳播高教課程嚴重缺乏對現實傳媒工作場域勞動條件的認知,也沒 有檢討現狀是否合理的探討,更對任何未來彼此團結一致,凝聚共識、甚至進 一步組織發聲的可能,毫無想像。
我們因此呼籲,台灣當前的傳播教育,應有大力調整:
1. 傳播教育應培養媒體工作者即是勞工之認同。 傳播教育應使學生明白:媒體工作者和媒體主之間是僱佣關係,他們必須主 動捍衛自己應有的勞工權益,而非僅以握有第四權之無冕王自居。
2. 傳播教育應增加關於勞動意識的課程比重。 傳播教育應該講專業操守,重視新聞倫理,鼓勵媒體工作者充實自身以求發揮 更高的個人影響力,固然是必須;但從結構面上看來,專業義理的實踐有賴於 工作權的確保、勞動條件的改善等,而這都需要媒體工作者透過集體行動的方式產生影響,與資方抗衡。因此,傳播教育更有其必要從勞動意識出發,以促 進學生未來進入職場,以集體力量悍衛專業義理、實踐新聞倫理。
3. 技術課程與業界實習應重視反思與批判性。 技術課程培養學生勝任媒體工作的能力;實習課程使學生提早體驗媒體工 作環境。但在賦予能力和就近觀察之外,應該引導學生反思和批判現今 媒體勞動條件不良的現實狀態,培養積極改革的能動性,在「同流合污」 與「拂袖而去」中,尋求其他可能。
4. 強化傳播教育中的媒體素養(識讀)課程。 媒體素養(識讀)除了揭示媒體商業邏輯的概念,教導閱聽人該如何辨識 真假新聞外,應該更細膩地描繪媒體工作者的勞動環境,分析他們所面 對的可能剝削與龐大壓力,從勞工的角度看待媒體工作者。如此一來, 方能改變將媒體問題直接歸咎於第一線媒體工作者的情形。
本地媒體現狀招致不滿,並非一日之寒。我們認為「媒體改造,希望無窮」, 應該從基本傳播教育著手,才共同集結以發表聲明方式,提出看法,期待拋磚, 能夠引玉,為傳播教育的變革,貢獻心力,共同建構更寬廣的康莊大道。
共同聲明單位: 媒希望工作團隊、傳播學生鬥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