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無/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本期內容:
道歉與更正啟事:
血腥蘋果專輯:


道歉與更正啟事:


   各位讀者您好,上期電子報中,我們刊登了媒希望影展的聲明。然因為傳學鬥小編一時不察,誤植了宣言內容,以致於把尚在討論中的宣言發出,在此向媒希望團隊致上萬分歉意,並亦讀者道歉! 對此,本刊向讀者聲明:

1.宣言形式仍未定稿

2.這份宣言聲明仍有許多團體持續加入討論中,若各位以及社團對媒希望團隊宣言有興趣者,可主動與媒希望聯絡,並參加宣研擬訂,傳學鬥在此致上抱歉與感謝。

以下為傳學鬥電子報本刊的媒希望宣言:

「媒希望」並非沒希望,我們對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呼籲與期待!

80年代末以降,台灣島內浸淫在一股開放的風潮之中。1987年7月國民政府宣布解嚴、1988年1月報禁解除、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93年7月有線電視合法化。在經濟起飛與政治的逐步民主開放的同時,也帶動著台灣媒體產業的「開放與發展」,於今造就了上百個有線電視頻道,與數不清的平面媒體。於此同時,在這十年之間,台灣的新聞傳播相關系所數量,亦大幅的快速成長,至今至少已超過80所以上。以此看來,我們所處的新聞傳播環境榮景處處。

  然而,近年來,商業媒體的激烈競爭以及政府整體傳播政策的付之闕如,使得這些商業媒體逐漸被視為是台灣的亂源。過往,新聞工作者被視為是「有良心的知識份子」、是「第四權」,有著「無冕王」與「第四階級」的稱號,甚至,好萊塢電影中的「超人」亦是由「記者」所轉變。這樣的形象,於今卻由於商業媒體所產生的問題,導致在其中辛勤工作,包括記者、編輯、攝影、助理導播…等在內的新聞與媒體工作人員,社會|地位受到影響而逐年下滑,而? F得今日台灣社會的記者或新聞工作者早已不受人們所尊重,其身分與社會地位,也從舊時的「知識份子」逐漸轉變為「勞工階級」的樣貌。

   回頭來看,作為新聞傳播工作者搖籃的大學新聞傳播教育,在此時,我們卻感受不到足夠的鼓勵與保護的力量,能讓莘莘學子具備在就業之前做好自我保護與認清媒體環境本質的能力。   在大部分新聞傳播的科系裡,我們被大量的授與專業技術,不斷地被要求作一個「專業的」媒體工作者,不斷地灌輸我們是「知識份子」,具備善盡社會責任的道德使命。然而,這些被教導的技術,都是原則性(或稱陳述性的知識)卻少為記實避禍(或稱情境性)的技術知識,再者,學校對我們所建構的一套新聞傳播工作的想像,與台灣現實社會的媒體環境亦存在極大差距,甚至,有的學校潛移默化間,灌輸著我們應服膺於商業媒體= 6捘顝R令的態度。就此,實際上,我們都被這一套知識體系所矇蔽,乃至於無法認清自己已將成為新聞媒體財團下的「知識勞工」!從而,進入就業市場後,大半學子必須昧著良心,為五斗米折腰,迫不得已與商業媒體一同沉淪下去。   而此次「媒希望」影展中所放映的四部紀錄片,正補強了這塊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缺憾。我們從公視紀錄觀點「有怪獸」中,了解到商業媒體為了競爭不惜集體聯合操弄閱聽人與觀眾的手段;在「那一天,我丟了飯碗」中,我們體會到商業媒體為了自身利益考量而犧牲其基層工作者的真實面目;在「舞影者」中,我們追隨著不同時代攝影記者前輩的腳步,看見了這些前輩們在不同時代的環境下的其社會地位與自我認識的演變;最後我們在「走…該往哪裡走」中,看見了傳播科系學生對當今媒體環境的憂慮與期望。

   這四部紀錄片,正好讓我們能再次反省,台灣的新聞傳播教育,該重視什麼?以及,該往哪裡走?

   台灣的新聞傳播教育,其50年的發展歷史深受國家的政治與商業媒體的經濟力量所影響,而處於一種被「工具化」的危機之中。如今,媒體紛亂至亟,作為媒體人才培育的搖籃,「新聞傳播教育」已到了必須深自反省檢討而有所改變的時機!

   在此,我們強烈呼籲同時也希望「所有的」新聞傳播相關系所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在新聞傳播的教育制度與教育心態上,有所改變: 新聞傳播教育必須體認媒體環境的轉變,媒體工作者不再是單純的知識份子,新聞傳播教育應納入「工會與勞動意識」的相關知識與認識,以及重視工作者在媒體內工作時能夠「記實避禍的情境知識」,讓學生得以具備就業時保護自我的能力! 新聞與傳播教育的人才訓練,不應以「媒體需要什麼人才」作為課程安排與媒體教育本質調整的考量,而是要以「市民社會的公民媒體素養」作為教育與課程的核心基礎精神! 學校教育不能完全取代實際工作的經驗累積,原則性與陳述性的技術知識,並非大學與新聞傳播教育的重點。大學並非職業訓練所,傳播教育應當回歸大學教育訓練學生具備批判思考能力的功能與本質,而非教育學生完全服膺於媒體老闆的命令! 傳播教育工作者必須再反省自己的教學、研究工作,與政府以及媒體業者之間的關係。新聞傳播教育與學術工作,與媒體同樣負有「社會責任」,必須保持高等教育的獨立性。若新聞傳播教育工作者自己本身落入染缸,成為被政府與商業企業體控制的「學術資本主義」長工,又如何教育學子,進而導正台灣的新聞傳播與社會環境?

  時代正在改變,而「媒希望」並非沒希望,它正是希望的開始。在此,作為台灣新聞傳播相關系所的學子,我們希望藉由這次影展,能夠促成與喚起台灣新聞傳播教育的制度性改革,讓台灣的媒體與社會能夠邁向更美好的未來!



血腥蘋果專輯:


梅嶺車禍新聞 血腥蘋果仍死性不改(林靖堂,傳學鬥成員)

 

昨晚(12月3日)聽聞台南梅嶺發生重大死傷車禍後,一方面為死者默哀替其家人難過;二方面對政府交通客運法貴的尚未落實與客運業者的草菅人命痛心;三方面則立刻想到,隔日的平面媒體(尤其是蘋果),大概又會嗜血的將車禍傷殘的照片大幅刊登在各報頭版上。 今日,特到便利商店報架一瞥(蘋果登台至今我從未花錢買過這份小報)。果然,不出所料,包括中時、聯合,與蘋果,皆以車禍作為頭版頭題。中時聯合的新聞照片,是以車體殘骸作為主題,而蘋果,不消多說,以逝去的往生者作為其新聞照片的主體。 蘋果的照片中,往生者被包裹著棉被,或許對於該小報而言,沒有直接讓讀者眼見破碎的身體與顯而易見的血泊,已經是它很大的改變或者說讓步了。 然而,對於讀者、對於往生者、家屬來說,仍舊是不尊重!對讀者知的權利的不尊重、對讀者視覺權利的不尊重、對往生者仍在世上遺留的人格權與隱私權的嚴重不尊重、對家屬心理創傷的再次打擊。 最該被批判的,便是這樣的新聞照片與新聞呈現,仍舊是把往生者的遺體當作商品,以此交易,換取其報社利潤。

這樣的商品化,對讀者與往生者,又是再一次的不尊重! 蘋果日報此等小報的賺錢與營利邏輯,往往是拿別人的性命,當作是自己的利潤來源。此等作為,實為可鄙可惡,我們為何要此等媒體來傷害自己?這樣的媒體更該被拒看、拒買。 如果可以,我們更應該發起「拒絕血腥蘋果」的運動。組織你周圍的親朋好友,組織你的同事、同學或學生,到各處的便利商店與各種報紙營銷通路管道,遊說店家將血腥蘋果下架。並且到蘋果總部,貼上「拒絕血腥蘋果」的貼紙。我們「拒絕血腥蘋果」!

 

該如何進行網路串連呢?請見:http://che-kevinsigma.blogspot.com/ 

蘋果日報抗議現場:http://www.flickr.com/photos/89405875@N00/?saved=1




牯嶺街蘋果殺人事件(胡耿維,傳學鬥成員)

今年3月2日,《蘋果》以「包養13歲女/師生戀上床」為題,大幅報導張姓老師及學生的戀情,電視以及其他媒體也不留情地大幅跟進,當天下午,張老師上吊自殺。張老師的父親在兒子公祭上,直稱:「蘋果日報害死我兒子!」另外,在去年10月在捷運淡水線強吻12歲少女,被士林地檢署提起公訴的徐姓大學生,在今年2月也是因誤信蘋果日報的頭版誇大報導,以為自己將被判處10年重刑,在臺北市租屋處以童軍繩上吊自縊身亡。 除此之外,蘋果日報侵害人權的新聞更是頻繁,這包含時常刊登死者照片、暴露家暴受害者身份、扭曲精神病患等新聞報導出現,兒福聯盟與媒體觀察基金會就在去年(11/23)傳出男童遭母親及同居男友過當管教,蘋果日報以標題「虐3小時 6歲童慘死」報導的時候,舉行記者會抗議蘋果日報將這名受虐男童的姓名、身分、照片、甚至全身傷痕累累的遺體畫面,並且未經匿名、保護處理便直接刊出,嚴重侵犯兒童隱私權,當時,兒福聯盟以及媒體觀察基金會嚴正要求主管機關予以處罰,並且重視這樣的媒體亂象,沒想到,做為國家媒體主管機關的NCC至今沒有任何動作,而另一方面媒體侵犯人權事情也就依然不斷上演。

蘋果日報一名離職記者陳俊斌,在《目擊者雜誌25期》中,揭露蘋果日報的新聞主管蓄意誇大新聞事件裡頭的性、亂倫、金錢與羶色腥,每次遇到這類新聞事件時,不是頭版頭就是菜刀版侍候,甚至蘋果日報主管還會把記者的新聞稿改的面目全非,以符合蘋果日報聳動、腥羶的調性,這些舉動讓身為蘋果日報的記者們感嘆,蘋果日報已經讓成了問題製造中心,而這問題製造者,也正是蘋果日報的主管。

 

 漠視問題的存在,並不會讓問題自動消失。

蘋果日報19日的頭版再度把胡志強市長,以及夫人送醫的畫面血淋淋呈現,這種侵犯人權的新聞報導,更使得其他新聞媒體業者有樣學樣地跟進報導,還一副見怪不怪,刊出這樣的照片、畫面是為了大眾知的權利,新聞本身有採訪自由,請民眾不必大驚小怪。 蘋果日報本身的新聞報導,在實際上已經害死過許多人,除此之外,蘋果日報以及其他媒體更不斷地誇大報導各種侵犯人權的新聞,這些侵犯人權的新聞,都是可能會導致被報導者遭受身心傷害(甚至他們不同意被報導)、也因此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生命,而作為殺人兇手的蘋果日報卻可以不必負責,這其中,讓蘋果可以這樣不斷害人的幫兇,體制環境是需要負最大的責任,作為媒體主管機關的NCC責無旁貸。

 

 楊德昌導演曾經說道:「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不是一個單純的謀殺案件,促成殺人事件的是整個環境,兇手是整個環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兇手。」而今,蘋果、台灣的媒體亂象,作為體制規劃的NCC責任無法逃脫,而除了體制環境殺人之外,購買蘋果日報的民眾也讓報社有一個順理成章的藉口,讓它可以繼續實施暴行,所以是選擇站出來譴責蘋果日報的時候了,告訴侵犯人權、扭曲錯誤報導的媒體企業,我們要拒買、拒看,更要求我們的媒體主管機關不要再漠視這樣的媒體亂象,因為我們不想看到任何一個人、一個生命因為蘋果日報、以及媒體亂象而走上絕路,更不想看到每天報紙一打開、電視一打開,就都是赤裸裸屍體。

 

 

「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

打開有線電視,一般觀眾可以收看八、九十個電視頻道,不過,你知道嗎,其實,有些頻道雖然取得營運執照,但卻在有線電視上看不到!業者都說,頻道很多,要看什麼自己選,但我們真的有多元選擇?

您或許也會感到奇怪,有線電視頻道已經進行區塊化規劃,為何「購物頻道」仍然散落各地?
CNN及BBC World
等等著名的國外新聞頻道卻在「新聞區塊」之外?難道,他們不是「新聞頻道」?而且,還只能待在「雪花台」?NCC打算將新聞及購物頻道區塊化,但
業者卻表示:為了不被約束,明年可能不會改變頻道表,不必送NCC審查,因為若將頻道變更送審。若是如此,閱聽眾豈不受控於強勢業者,永遠無法看到新的頻道?!

有線電視市場表面上看似競爭激烈,實際上卻像一灘不動的死水,新的頻道若無足夠的財力,或不屬於特定媒體集團,便難以進入市場,舊的頻道在既有結構的保障下,繼續保有優勢地位,消費者如同遭到綁架,只是幾個集團談判時的籌碼,不具有真正選擇頻道的權利。

我們認為,電視頻道的經營不僅是商業機制,也攸關消費者權益、多元文化、多元享受、多元欣賞。同時,NCC又正推動「促進多元文化及保障弱勢權益政策綱領」,但若無法解決商業媒體壟斷問題,多元文化的價值又如何能實現?因此,政府有責任和業者以及公民共同營造一套良性競爭的上頻和進退場機制,提升節目品質,贏得觀眾的信賴與肯定。

希望您一起來關心「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的議題,為了維護觀眾的收視權益,為了提升整體文化視界與多元選擇,我們必須打破長期以來的有線電視壟斷現象,我們亟需一套公平合理的機制。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將於12月8日上午10:00邀集公民團體、學者專家、業者、NCC、消保會召開「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機制」民間公聽會,歡迎大家一起來表達您的看法!

討論題綱:

1.
有線電視頻道規劃的基本原則為何?頻道進退場機制該如何建立?需具備那些標準與原則?如何規劃頻道、建立進退場機制以健全產業秩序、促進有效競爭、保障消費者收視權益?

2.
有線電視頻道變更及進退場機制,如何引進公民評鑑,促成公民參與?NCC於此過程應扮演何種角色?使其發揮媒體管理機構應有的職能。

主辦單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當代新聞與數位媒體研究中心

時間: 2006年12 月8日 上午10:00-12:00

地點:台北 NGO會館:中正區青島東路8號

主持人: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出席名單:

公民團體:王正彤(婦女新知教育與媒體部主任)、王育敏(兒福聯盟執行長)、顧玉玲(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張時健(媒體改造學社執委)...

業者代表:鍾瑞昌(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黃小銘先生(新唐人亞太電視總經理/新頻道代表)、李春生(好消息電視台頻道部副理/獨立頻道代表)、陳繼業(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理事長;邀請中)

主管機關:
林東泰(NCC委員)、劉清芳(消保會委員)

學者專家:張錦華(台大新聞所教授)、陳炳宏(師大大傳所教授)、柯舜智(玄奘大學助理教授)

了解更多的訊息及下載報名表,請到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網站:
http://www.mediawatch.org.tw/


對本議題有更多的理解,請參看以下資訊:

1.NCC舉辦「有線電視系統變更頻道團體協商座談會」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發言稿
  http://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58
2.有線電視換頻 NCC:優先區塊化
  http://news.yam.com/cna/entertain/200611/20061128600980.html
3.NCC舉辦「有線電視系統變更頻道相關團體協商座談會紀錄」
  http://www.ncc.tw/newinfor/plan_detail.asp?id=609
4.NCC研擬有線電視系統變更頻道原則中程管理機制
  http://www.ncc.tw/newinfor/plan_detail.asp?id=473

另可參考由NCC整理的

境外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基本資料
  http://www.ncc.tw/newinfor/data/newinfor-950919-377-1.doc
衛星廣播電視節目供應者基本資料
  http://www.ncc.tw/newinfor/data/newinfor-951101-378-1.doc
此上頭的連結中,你可能會發現,許多你聽都沒聽過的頻道~~

還有,其它的

阿孝札記:搭便車談換照爭議
  http://ashaw.org/2005/08/post_1.html
林照真:解讀市場機制 誰在扼殺電視品質
  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206828/1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