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議題,女性扮要角
──2006年台灣和平國際研討會 文.李國盛
上演經年的國內藍綠對決戲碼令人煩心、北韓核武試爆牽動區域不安、英美為了反恐進軍伊拉克反倒更增宗教仇恨……,人類潛藏血液中的爭奪因子發酵,是否意味我們永遠無法擺脫衝突的宿命? 別悲觀,世局不安中,全世界正有愈來愈多人獻身和平工作。10月底在台舉辦的「和平願景與草根運動──2006年台灣和平國際研討會」,由國內10個長期關心台海安全、人權維護、婦女權益、生態環保等議題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合力邀請了來自美、日、韓、印尼、菲律賓、蒙古與香港等地的和平工作者,分享他們推動和平的理念和經驗。 舉世衝突加劇的同時,和平工作與和平教育在各國受到更廣大的注視,在這股和平工作風潮中,「女性參與者日增」是一種值得關注的現象。此次大會中,除了「台灣安全與世界和平」、「以和平為普世價值看東亞安全與世界和平」、「和平草根運動的實踐與反思」等重量級議題外,主辦單位特別擬定了「女性與和平工作」此一主題,讓向來較為被動、居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女性,有機會展現她們在和平議題上的積極身影。 男人喜歡兵戎相見怎麼辦?如果把所有女人連結起來,以「性罷工」的方式反制,能否逼迫好鬥的男人讓步?兩千多年前,希臘喜劇《利西翠妲》拋出這個有趣命題,對照今日,世局衝突不斷,也讓愈來愈多女性投入和平工作行列。 令人驚訝的是,在亞洲諸國中,婦女地位一向低落的南韓,卻是婦女和平工作起源最早、規模也最大的國家。 「韓國的女性和平運動起源於1970年代,最早是藉著性別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一起推動的,」漢陽大學社會學教授沈英姬說,從70年代首開南韓先例的支持核彈受害者運動、反戰和反核,一直到90年代的監督/削減國防預算,及反對波灣戰爭等運動,南韓女性展現了比男性更為積極的行動力,在各項和平議題主張上超越了男性。 「和平運動的一大訴求是裁軍、反戰,這似乎讓許多男人覺得『缺乏男性氣概』,」從70年代起對於韓國女性和平運動無役不與的沈英姬說,「男性要面子,不願先放下武器,但我們女人可不能繼續容忍殺戮行為!」 和平:女性挑大樑 誠如學者指出,沒有女性參與的國家安全,不是真正符合全體國民利益與人性關懷的安全;沒有女性與男性的合作,無法真正預防武裝衝突、維持社會與國家和平,全球和平也就不可能實現。有近代歐美、韓國發展有年的女性和平運動為鑑,女性做為和平推手的豐厚實力不容質疑。 但另一方面,「我們常見到參與和平運動的婦女仍自我設限,只強調傳統母性的奉獻付出,卻不願意碰觸真正敏感的核心議題,」「非戰家園行動聯盟」召集人、北縣永和社區大學特別助理周聖心指出,充斥於主流社會與國家機器中的競爭、擴張、優勝劣敗、弱肉強食等意識型態,如果未被重新思考,就無法締造根本而全面的和平。 「面對世界上眾多不公不義,你會發現最後自己無法與孩子溝通,失去了教導他們『公平對待』弱勢者的討論基礎,」周聖心強調,從生活面開始關注、思考,是導向和平的最重要方式。 「在議題上,不見得要很重大、很慘烈的東西才能談和平,」勵馨社福基金會理事長紀惠容也指出,女性對於和平議題的關懷,經常是由生活上的小事情去發掘,找出各式各樣的不公不義與欺凌壓迫,像是在台灣仍然很普遍的家庭暴力、校園暴力等等,從本質入手,去建立大家對和平的正確觀念。 女性一小步,台灣一大步 據統計,國內社會運動的「經常性參與者」中,超過70%是女性。在過往,談到婦女權益,第一個話題往往是婦女福利,然而2000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鼓勵婦女進一步參與國家及全球重大決策」的1325號決議,將性別觀點納入聯合國在世界各地的維持和平任務,讓女性在預防武裝衝突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台灣近年來也開始討論和平議題,範疇很廣,包括國際和國內社會,」台大外文系副教授、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委員葉德蘭指出,甚而環保、貧窮等問題,都與和平議題息息相關。 《利西翠妲》一劇中,男人製造戰爭,女人化解戰爭,「事實上並非絕對如此。從個人經驗來看,我遇過最能溫柔對待別人、最有人性關懷的,都是男性,」葉德蘭說,「在愈來愈多女性投入和平工作的今日,最後仍要有男性成員參加,和平才有希望!」而這一場由兩性平等攜手、共同打造的和平國際研討會,正是台灣起始的第一步。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6年11月號) |
由國內10個婦女、憲政、環保、社教、文化、社服及教育等NGO主辦的「2006年台灣和平國際研討會」,是國內少數以「和平」為主題的大型活動,顯現了NGO團體更深的社會關懷。圖為研討會在台北華山藝文中心舉辦的和平演唱會。(何宗勳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