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6-12-12》 |
本期內容 | |
◎傳播線上:還有更多報紙要關門嗎? | |
◎好想認識你:想問漫畫讀者的問題 |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傳播線上:還有更多報紙要關門嗎? | |
傳播學生鬥陣 | |
從去年底開始到現在,倒閉收攤的報社已經是可以用多到不計其數來形容,不論是中時晚報、台灣日報、中央日報、星報、以及民生報等等,報業寒冬的寒風刺骨。 而在民生報頭七當天,一群傳播學生在聯合報前舉行一場哀悼的行動,這項活動並沒有獲得太大的迴響,作為報社的員工也並不對這項活動領情、感激,他們認為已經委託工會與報社進行協商,甚至其中一個陳姓會員表示,目前社方已經有良好回應,這些學生們也不是離退員工們的親屬朋友,希望此刻不要節外生枝,損害離退同仁的權益。 這個景象與廖德明導演所拍攝的《那天我丟了飯碗》紀錄片中的場景,頗有相似之處,片中記錄中時晚報中南編被裁撤時,當時報社員工所產生的矛盾心情,以及忠實呈現出報社為了自身利益犧牲了最基層員工的赤裸裸過程,而這紀錄片目前正在各學校巡迴映演中,雖然這紀錄片的巡迴引起許多迴響,但卻也阻止不了更多這樣的悲劇繼續上演。 雖然我們並非員工親屬朋友,但在這裡傳學鬥也支持民生報員工爭取應該有的權益,甚至呼籲勞工局應該主動介入調查資方是否有違法的情況,因為民生報這次準備遣散的員工達到百人,根據「勞基法」及「大量解雇勞工保護法」規定:企業大量解雇勞工時應該在發生情事60日前,將解僱計畫書通知主管機關及相關單位或人員,並公告揭示。並且必須通知以下相關單位或人員:(一)事業單位大量解僱勞工所屬之工會。(二)事業單位勞資會議之勞方代表。(三)事業單位之全體勞工。據此,民生報這種明天歇業,今天通知的作法,已經明顯違法。 另外更重要的是,也應從學校落實媒體勞工意識的教育扎根工作,納入「工會與勞動意識」的相關知識與認識,傳授學生當面對老闆惡意解散如何爭取自身權益,以及平時參與工會爭取新聞自由空間等等,讓傳播學院所傳授的知識,不再只是幫助媒體企業培養工作生力軍,而更進一步讓學生得以具備就業時保護自我、以及主動爭取權益的能力! 另外,媒體在一個社會當中並非只是純粹一般企業公司,媒體所具有輿論影響力深深影響著社會民眾,也因此,媒體企業的股權組成、以及運作情況,就應該讓全體社會民眾、報社員工知道,並讓全民能夠藉此對媒體有更清楚的理解。所以在政策面,我們呼籲政府、NCC,應努力著手建立媒體產權以及股權透明的一套政策機制,讓媒體企業的財務、股權、以及運作,更能透明而被社會民眾所理解。 媒大事 民生報無預警停刊 資遣上百人 屬聯合報系的民生報,11月29日無預警宣布12月起停刊,走過28年歷史的報紙劃下句點;民生報250多名員工,約有3成5轉任報系其他單位,6成5資遣。12月7日當天,10多名台灣大學、政治大學等校傳播系所學生以及網路媒體工作者卻認為,聯合報系的作法罔顧勞工權益。他們透過網路號召,選定民生報「頭七」,集結在聯合報系,獻上黃菊花為民生報「哀悼」致意。 小編媒批:目前媒體生態環境惡劣,商業性競爭訴求下,忽視作為媒體工作者的基本權益。這次民生報「頭七」行動,試圖喚醒的不該只是表面上報社關廠的問題,小編以為,最重要的是:意識到媒體主不尊重新聞從業人員後,新聞工作者應站出來,大聲爭取自己的權益! 前中天主播方念華 傳轉戰公廣 報載,前中天主播方念華,未來將可能成為公共廣電集團的一員。該媒體指出,方念華未來可能會先在公視主持新聞性節目,再轉入華視新聞部任職。報導亦指出,9日,公視總經理胡元輝透露:「公廣集團剛成立時,副總陳申青曾經找過方念華,有適當時機也希望可以先找方念華作節目。至於在公視或華視,就看節目怎麼安排。」 小編媒批:一項對新聞工作要求甚嚴而有方老師之稱的方念華主播,將可能到公視任職的消息,若確實而無誤,小編以為會帶給公廣集團的新聞一番更為專業的新氣象。這對台灣的閱聽大眾而言,或許將會是一項好事。在現今的商業體制之下,專業與利潤時難以兩全,但若公視新聞能夠秉持專業,提供台灣閱聽眾真正具有專業素養的新聞內容,小編很期待方念華主播能帶給公廣集團的什麼樣好的未來! |
|
(回目錄) |
好想認識你:想問漫畫讀者的問題 | |
張約翰 | |
漫畫讀者研究,在台灣的漫畫研究成果中,是數量最多的。學者蕭湘文曾列出1979至2001年的47篇漫畫研究,其中有關漫畫讀者的,有15篇(註1)。 這個現象不難解釋。漫畫向來被視為未成年人專屬讀物,而未成年人需要成人世界提供保護,或換個說法,控制,以塑造成社會期待的模樣。而漫畫充滿反抗權威、挑戰傳統、不滿既有價值的內容,因此有與未成年人隔離的必要,成年社會也因此與喜愛漫畫這種讀物的未成年讀者群之間產生閱讀權力爭奪,進而形成種種受社會矚目的現象。學術界因此對讀者研究投入較高的關心,沒什麼好奇怪的。 誰在看漫畫 學者蘇蘅曾在1994年發表《青少年閱讀漫畫動機之研究》,這篇刊登於《新聞學研究》第48期的論文,幾乎為之後每篇正式發表的漫畫研究論文所引用。研究發現青少年漫畫閱讀率高達91.3%,而一篇1997年1月由湯之萱發表於《文訊》的〈漫畫閱讀行為調查報告〉,則指出其實上班族也有7成閱讀漫畫(轉引自蕭湘文,2001)。 然而,蘇蘅之後,十幾年過去了,《青》文發表那年出生的孩子,現在都該上國中了,這一個世代的漫畫閱讀情形又是如何?另外,湯之萱的調查只有468個樣本,其中成人只佔22%(上班族與藝文人士各11%,轉引自古采豔〔1998〕,註2),未免少了點,難以推估母群體。到頭來,現在的台灣漫畫讀者群圖象,仍是一片空白。 我好想知道,除了青少年,是誰在看漫畫。是無業待役的徬徨少年?是單身不婚的女醫生?是坐著輪椅,由外傭推去曬太陽的老伯伯?還是才剛上小學,就知道什麼叫作「男朋友」的小女生? 為什麼看漫畫 使用與滿足是閱聽人研究的一個主流,也有許多研究者由此探討漫畫讀者的閱讀動機。獲取知識、娛樂、宣洩、交友,是目前僅有的漫畫讀者研究歸納的四大動機(蕭湘文,2001)。 不過,我想知道,在一個對漫畫閱讀行為並不算友善的環境下,為什麼讀者還是會拿起漫畫?在有線電視普及率高漲、網際網路成為強勢媒體、出版業景氣不佳的情況下,為什麼漫畫仍能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更進一步,我還想知道反面的世界:為什麼有人就是不看漫畫?是媒體選擇的排擠效應?是刻板印象的洗腦成功?是符號消費的身份認同? 看什麼漫畫 運動類、幽默類漫畫,是古采豔(1998)研究中發現長踞銷售排行榜的主要漫畫類型。這類銷售排行榜能顯示的只有整體銷售統計,到底是誰買了什麼漫畫,看不出來。 自購漫畫閱讀,並不是漫畫消費行為的大宗,大多數讀者是藉由出租店取得漫畫;即便自購漫畫者,也不可能所有閱讀的文本皆自行購買,一則支出龐大,二則無處藏書。因此,由銷售排行榜看漫畫類型,只能知道什麼類型的漫畫「可能」比較受歡而已。什麼樣的讀者愛看什麼漫畫,也是毫無所知。 我想知道,少女漫畫還吸引少女嗎?還是與少男漫畫交互影響,逐漸混一了?女性的漫畫選擇,少女漫畫佔的比例趨勢為何?還有,除了日本漫畫,台灣的讀者還看些什麼?對美國、歐洲的漫畫了解多少?知道米羅‧馬那哈嗎?對台灣的漫畫又了解多少?除了蔡志忠、敖幼祥與鄭問,還知道哪些台灣漫畫家? 如何看漫畫,如何看自己 漫畫的內容對於讀者,產生什麼意義?在此不是要談漫畫教育論那套「這部漫畫的教育意義」,而是對外在世界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漫畫內容如何影響讀者生活等等。 進一步,漫畫迷看漫畫,與一般漫畫讀者有何不同(蕭湘文的《漫畫研究》中有部份章節談及)?是執迷於文本、類型、角色,還是作者? 漫畫對於讀者,是否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漫畫讀者如何描述這種生活方式?我最感到好奇的是,成人是如何脫離漫畫閱讀行為?政府、媒體、家庭,甚至漫畫讀者自身,到底有沒有眨抑漫畫閱讀行為的心態與作為?如果有,原因到底在哪裡?是因為某些偶爾的歷史因素?是媒體科技變化的結果?是區域文化傳統的建構?是市場經濟的必然? 關於漫畫讀者的一切,我都想知道。 註1:次多者為訊息研究,10篇;再次為產製面、效果研究,各8篇;漫畫媒介6篇。見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註2:古采豔(1998)。《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一個政治經濟觀點》。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
|
(回目錄)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