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兩性戰國電子報


181期 2006.12.19/深林、莫齋網址:http://www.genderwars.org/

深林的話

關心失智老人的活動--再打一次廣告

   深林有個朋友Miss26來信,請深林幫忙宣傳一下這個關心失智老人的公益活動,深林想積點陰德福惠子孫,就答應下來啦。無論如何,請大家參考一下。
  深林的祖父晚年也是成了失智老人。由於爸媽從小離異,我很少有機會看到他,雖然據說他們常提到我。他失智後我只見過他一次面,完全不認得我了。不久他便去世了。
  失智是很沉重的負擔。記得前一陣子看了一部北歐的電影叫「馬丁之歌」(A Song for Martin),一對黃昏之戀的老人快樂地結了婚,男主角是知名作曲及指揮,女主角則是首席小提琴手,兩個人開始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然而,沒樂多久,男主角便開始叫錯名字,記錯東西,然後作的曲越來越不成樣子。工作也沒了,不斷在公眾面前出醜,一連串的打擊和失望讓他脾氣越來越不好,兩個人開始吵架,周圍的人也看出不對,卻不知道是該裝著什麼事都沒發生還是坦白說出來,只好避著不來往……
  再多的耐心都無法填滿這失智無底洞。女主角再也不能入眠,得隨時防備他忽然把她最貴重的小提琴摔壞,或在床上大便;安心過個十分鐘都成了不可得的奢侈。她不想離棄他,但是體力精神早已超過極限。我們喜歡說「愛能成就一切」。在很多的事情上那是真的,不過要獨力照顧一個失智老人,只有愛是不夠的。事實上,那是達不到的任務。
  故事最後,男主角終於去世,女主角雖然傷心,但也終於得到自由,重新站起來繼續她的音樂事業。
  我們總以為自己會活一萬年;也許永遠活著。不是太多的年輕人會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老,會生病,會死。死事實上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年老的孤獨,不被需要,與世隔絕,像一個廢物的感覺。不管失不失智,這種感覺都是痛苦無比的。深林在此呼籲大家支持任何關心失智老人的行動,以及所有關心社會弱勢團體的活動。兩性戰國若能造成人們的一點關懷,那就不妄我們成立的目的了。
  詳細活動內容請見討論區熱問話題:公益活動:關心失智老人,拼貼你的樂活人生

寫信給深林◎個人電子報:野人的太陽站地手札明日台

莫齋的話

事關國內研究界的未來

  不知道大家對國內的研究和高等學歷的教育信心有多高?多年前問起朋友時,提及研究生所做的實驗和研究,多半得到的反應都是:一,搖頭;二,歎息;三,語重心長地說:「那叫做研究嗎?根本就是在做教授的僕役!」深林和我離開國內的教育系統多年,沒能參與國內研究所的改變,但常常在網上看到和各種不同的研究,就感到很高興。大家可能不知道,我現正常在學術文章搜尋中,發現一些來自台灣的中文研究報告唷!看到台灣學生做出來的,實在讓我感到與有榮焉,可惜常常沒有英文翻譯,不然真想拉住同學說:「看到沒有?看到沒有?現在我們中國人的研究也愈來愈受到國際認同了啦!哇哈哈~」
  不僅此如,最近也注意到愈來愈多研究生在網上招募實驗參與者。我不知道各位,但莫齋只要看到能參與的實驗,一定都會跑第一個。舉凡心肺能力加抽血測驗、決策判斷實驗,夫妻文化差異與個別差異研究等等,只要有研究生么喝一聲,莫齋確定符合資格的話,就一定會報到。一來是自己做過實驗,知道做實驗的辛苦,二來知道研究生的理想遠大,滿腔的熱血,會因為參與者的支持而更加炙熱。我寧可有更多這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走出社會服務人群,也不要潑他們冷水,讓他們拿到了學歷卻失了回饋社會的熱誠。

  在別的討論區看到這則邀請函,和研究生聯絡過,得知她正苦於找不到適合的對象。

  研究招募 : 自願不生育者的生育抉擇歷程(←點一下,點一下!)

  雖然和這位研究生並不相識,而且莫齋也不是不想生育的人,但聽到她為尋找受訪者受到許多挫折,覺得很不忍心。不管我們認不認同某些決定,無可否認的是,有這些打算的夫妻確實存在,他們有他們的自由,也需要被了解。各位如果認識的人中有夫妻符合參與研究人選的話,請從所連結中所提供的信箱與研究生連絡。
  台灣的研究界需要我們國人更多的支持,才更能在國際間嶄露頭角。不管什麼研究都需要民眾的積極參與,才更能廣泛代表整體的想法,並能作為將來其他學者研究的基礎,用以回饋和幫助我們的後代。
  幫助研究生們做研究,其實幫助的,是我們自己--請藉由參與研究幫助他們成長!

寫信給莫齋看到幸福的瞬間

莫齋談心

尋找自我

  大家好,莫齋因為功課和工作繁忙,好久沒和各位聊聊了,不知道大家都還好嗎?時間過得好快啊!想想從第一次發報以來剛剛滿六年,也是妹妹出生前十年左右,兩個小哥哥應該在親戚家幫忙看顧著。如今三個小朋友最小的妹妹已經上幼稚園,每天都在想怎麼樣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絕對不是來自我的遺傳),還一副很資優的樣子在圖書館借三、四級生才看得懂的「波特萊爾的冒險」自行研讀,雖然問她內容是什麼,她哇啦哇啦地答得好像對也好像不對。二兒子愛上寫故事和畫圖 (見右),學校裡別的事他都不怎麼起勁,但幾張紙一枝筆給他,他可以花一個下午寫出一本密密麻麻,圖文並茂,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書給你。大兒子變成非常喜愛閱讀的孩子,每天抱著 厚厚的「納尼亞傳奇」在看。他最像父母的地方,是開水般的耐性。
  最讓人想了就心驚的是,我們竟已經快步入不惑之年啦!
  回想我們三十歲多一些時,莫齋心裡好慌。剛將癌細胞清除,還沒完全決定要不要再到美國繼續唸書,總覺得該立業而未立業,生活各方面還需要教會和家人諸多操心,非常沮喪。當時教會有位教會領袖,在事業和處世上都非常成功,也很關心我們的生活。某天看到他,忍不住問道:「唉~x爸,我三十該立而不立,怎麼辦?」x爸微笑道:「沒關係~我回想多年前我四十歲都該不惑了,還不是到現在也是每天惑個不停?」
  寫出這個經驗,是因為常看到網上會有朋友問:「我其實不是很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這學期,剛好在協助的學生群中,有個女學生因為找不到生活方向,陷入極度的沮喪,被迫進入半休學的情況。
  可憐一個才二十出頭的女孩,家人一直逼她找出真正想唸的科系,「要又轉系?妳到底還想不想畢業啊!?」他們說,轉述到這裡,她又悲傷地哭了起來。「我覺得很不甘心,明明修的這些課我都會,輕而易舉可以拿到A,為什麼我一科接著一科地當掉它們?」
  她確實是很會唸書的孩子,在憂鬱症發作前,她是學業頂尖的學生。憂鬱症並不是她一個人才有的問題,據說她家族中有直系遺傳,她因此受到更大的責備:「妳哥哥不是也在給他有長期的憂鬱症,人家就能品學兼優,還兼顧妻小地在拿課,妳還得我們供妳學費讓妳唸書,竟然還唸得一蹋糊塗?」她說完又哇地一聲哭起來:「我爸媽說下學期我就得自己全額支付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了......」
  我非常同情她的處境。在美國,一進入大學就被要求完全獨立的大孩子比比皆是,我的工作是專門協助那些因為學業總平均過低,快被退學的學生。會來見我的,有很多是因為生活壓力和工作時數太多,無法兼顧學業,才會落到如此的下場。她情況最糟的是,她父母似乎都是以責罵她居多。從小她接受到的訊息全是:「妳應該.....做」,她幾乎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我真的不知道我該選什麼樣的科系?」她一面掉淚一面說。
  「妳平常喜歡做什麼事?或是,妳想像十年後,妳希望看到自己在做的事是什麼,在什麼樣的情境或場合中?」我問。
  「我想要和人在一起,我喜歡接觸人。我不喜歡法律,那太無聊。也不喜歡社工,我需要賺很多錢的工作。我不能做服務業,那太沒身份。我絕不要當老師,老師工資太少。我對諮商沒興趣,處理別人的問題太累了.....我不知道,我搞不懂我要什麼?」
  「妳的條件好像蠻多的。」我說,有點眼冒金星。
  「其實也不是我的,全都是我父母告訴我應該是這樣的。」她有些腼腆地說。
  難怪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大部分的選擇她父母都有意見,而且是評批,而非祝福,搞得她要做個選擇都好像在拉牛車一樣,沒走幾步路就被這些嚴格的邏輯 搞到七葷八素。
  她是我看過最掙扎得最慘的學生。由於她憂鬱情況過於嚴重,我立刻將她轉交到學校諮商中心,她也和心理醫師會了面,開始定期服用抗鬱劑。
  再次見面是兩週後,她整個人精神許多,染了髮,裝了鼻環。雖然不是我個人會去做的改變,但那是她的選擇,她高興就好:「妳看起來 精神很好。」
  「謝謝!退了大部分的課,再加上藥物和諮商的協助後,我感覺好多了。我覺得我很瘋,還去裝鼻環,我的父母一定會宰了我。」
  我笑了笑:「妳喜歡這些改變嗎?」
  「我喜歡。」她燦爛地笑著,但有些不好意思地垂下頭:「但我不懂為什麼我會做這些事。」
  「嚐試做些改變來了解自己,也許這方法也可行。」我說:「這些改變妳若不喜歡,日後都可以回復的。不過,為什麼是頭髮和鼻子?」
  她想了一會,搖搖頭:「我不知道。對呀!為什麼不在別的地方?因為我喜歡吧!」
  「有沒有可能妳希望別人能一眼看出妳改變了?」我問。
  她眼睛一亮:「嗯!有道理耶~我想這就是我的想法!」
  看她那麼確定,反而讓我擔憂--她還是很習慣認同別人的想法。她需要改變的是內心,但看來她比較忙著從外表來證明自己改變,反而像是在告訴我,她比較多的力氣是放在「努力說服」自己和別人:她改變了 ,而她內心保留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改變,反而無從得知。
  回到我之前提到的和某位教會領袖的對話,如果一位成功自信,事業有成,受人敬重的長輩,和到現在還在努力完成學業,擔心未來的我一樣會對人生有所困惑,需要不時停下來確認方向的話,也許我該 重新修正的是我對人生和自我的看法--
  所謂「人生」和「自我」,其實是生命中整個追求和實踐的過程。年輕時,我們不確定自己是誰,要往哪裡走,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我們還沒經營過追求和克服,還沒有太多的經 歷反映出我們是誰。然而「自我」可以經由不斷嚐試和努力而粹煉出來。這過程,一點一滴累積為人生。
  親愛的朋友,當你懷疑:「我是誰?我到底在做什麼」時,請對自己多些耐心。尋找自我不是簡單的過程,如果你從小就一直聽命於長輩,或是 因為陷在不愉快的家庭關係忙著應付生活而遺忘了自己的話,你們追尋自我的起步會較一般人更晚,衝擊也會大些,但只要對自己多些耐心,把自己當作好朋友,多多和自己談心,在 這樣的過程中,你就會開始發掘自我。
  認識自我,永不嫌遲。

寫信給莫齋看到幸福的瞬間

《你還在當野豬嗎?》

筆名:褚柏森(深林)
出版社:方智

  音樂巨人貝多芬在耳疾發作的困境中,創作出永垂不朽的交響曲;海倫凱勒的失明、失聰沒有讓她束手就縛,反而突破萬難學會說話、考上全美最頂尖的大學……這些成功者都頑強地鎖定目標、保持希望,擁有越挫越勇的自信心。立刻網上訂購

《掙脫生活的框框》

筆名:陳雯琪(莫齋)
出版社:九歌

  你是否想過,自己脖子上有多少條無形的細繩綁著你?很多人太在意自己在人前的表現、有人不敢作夢而自我設限、有人過度依賴、有人容易被負面情緒掌控、有人以能吃苦為傲,卻不知道吃的是不必要的苦……
  獻給所有想掙脫生活框框的朋友~上網
訂購

寫信給報主

※備註事項:

  • 專屬討論區--http://phpbb.genderwars.org/發報地點智邦生活館PCHome魅力上

  • 歡迎非商業轉載,但請勿更動或刪減原文,並請註明原作者與出處為「兩性戰國電子報」

  • 商業性質轉載,請先徵求原作者同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