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變態反應
drug allergy
【摘 自】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yaowu biantai fanying
【中文詞條】藥物變態反應
【外文詞條】drug allergy
【作 者】顧瑞金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現代醫學/現代醫學/免疫性疾病/變態反應/藥物變態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的一個類型,由藥物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變態反應病變。亦稱藥物過敏。其表現有發熱,各種形態的皮疹、溶血、肝、腎病變以至休克等。以上現象輕重不一,均與應用的藥物種類、方式等不同有關,臨床上應與發熱、發疹性疾病鑑別。處理方法為立即停用引起過敏的藥物,並對症治療。發生藥物過敏者,一般不應再用引起過敏的藥物。由於藥物學的進展,一些毒性安全係數較低的藥物被逐漸淘汰,而容易引起致敏的合成藥物大量問世,所以藥物變態反應的發生率逐年升高。藥物變態反應成為藥物不良反應中最常見的類型之一,如果不能及時診斷,有時可發展至致命後果。它與其他藥物不良反應的區別是易於發生在有特應性體質的患者,而且與藥物劑量沒有明確關係,可以由極小的劑量引起,例如青黴素變態反應可以因吸入醫院內受青黴素污染的空氣而發生。最常引起藥物變態反應的有青黴素、氨基比林、巴比妥類、口夫喃唑酮、血清製劑、重金屬鹽等。
藥物變態反應的發病機理 藥物變態反應的發生要具備以下條件﹕一、機體有變態反應素質;二、藥物有致敏性。有相似結構的藥物,致敏性也相似,例如對四環素敏感者,常對其他四環族藥物也敏感;三、藥物與機體有足夠的接觸。藥物變態反應可屬於蓋爾氏和庫姆斯氏分型中的任何一型,現分述如下。
I型變態反應 藥物抗原進入機體,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抗體附著在肥大細胞上,使之致敏。被致敏的肥大細胞再次接觸同一藥物抗原時,即在肥大細胞表面發生抗原-抗體反應。結果導致肥大細胞釋放出所含的顆粒,顆粒中的化學介質也隨之釋放,這些介質作用於不同的組織和器官,產生不同的效應,可使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結果血管腔容量增大,而血容量減少,最後導致血壓下降;血管擴張和血液內液體成分的滲出使皮膚黏膜充血、水腫,表現為紅暈和各種皮疹。介質作用使呼吸道黏膜腫脹,還引起小氣道平滑肌收縮、氣道分泌物增多,結果是小氣道阻塞,呼吸阻力增加,臨床表現為哮喘;如果腸道、輸膽管、輸尿管、子宮等部位的平滑肌痙攣,則分別引起腸絞痛、膽絞痛、腎絞痛、痛經和流產等。肥大細胞釋放的過敏性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可以吸引嗜酸性粒細胞,使外周血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局部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分泌物中也可出現嗜酸性粒細胞。
發熱也是I型藥物變態反應常見的現象,是藥物分子與血漿蛋白結合引起的異性蛋白反應所致,稱為藥物熱。
II型變態反應 藥物分子進入機體後,附著在細胞膜上,並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抗原抗體反應在細胞膜上發生,直接導致細胞破壞。在這過程中還可以有補體參與作用。 型變態好發生於血細胞。如由藥物引起的溶血、粒細胞缺乏症、血小板缺乏症等。
III型變態反應 藥物抗原進入機體,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抗原抗體在血液內形成複合物,複合物可能被腎臟排泄,也可能被吞噬細胞吞噬。如果複合物在組織中沉積,即可激活補體,吸引嗜中性粒細胞對複合物進行吞噬,吞噬後的嗜中性粒細胞解體,釋放出溶酶體酶,導致組織溶解;激活的補體又使其反應更加重。抗原抗體複合物主要沉積在血管的基底膜,其基本病變是血管炎,可發生於身體各個部位及重要臟器,會導致這些臟器的功能障礙。
IV型變態反應 本型反應沒有抗體參與,藥物直接作用於淋巴細胞,使之致敏;被致敏的淋巴細胞再與藥物抗原發生反應,釋放介質而引起組織損害。這一類反應發生得較慢,一般在接觸致敏藥物後24小時或更長時間才有臨床表現,如一些外用藥物引起的接觸性皮炎。
藥物變態反應的臨床表現 這個表現以發熱、皮疹為主,不同的藥物,不論其藥理作用如何,常可引起類似的臨床表現,這些表現可歸納為以下類型。……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