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2006.12.27/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公共電視-你的準則在哪裡?
本週媒大事
媒邀稿:民生頭七 不要吹起勞工分化的風
媒來稿-閱聽人鎖頻不應該?
媒來稿-正視媒體污名化問題
媒活動:2007年媒觀超強首部曲--「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開始報名!
綠林好漢媒來稿

編輯室報告:公共電視-你的準則在哪裡?

在上個禮拜五立委李永萍召開了一場公共電視公聽會,公聽會現場遭到原民台員工要求保障工作權的抗議。在同一個禮拜,12月19日也是公視的「節目製播準則」實施滿一週年的日子,在這滿週年的日子裡,我們看到公廣集團所報導的新聞以及新聞性節目,更是出現許多違反「公共電視節目製播準則」的情況,以上這些狀況的發生,顯示公共電視的公共性價值正遭逢巨大危機,卻不見公共電視有任何公開的檢討或具體行動表示。
 
從10月底的「都蘭文化區遊客亂搞居民氣」錯誤新聞報導之後,在11月7日公視在採訪王建民回國的新聞事件時,再度錯誤新聞報導,因為公視用攝影機追逐著不願露面的王建民老阿媽,讓老阿媽在小巷在子裡被攝影機追著跑,邊跑邊說拜託不要拍我啦,最後老阿媽似乎被追到牆角,她老人家用手摀著臉接受公視以及其他記者七嘴八舌的詢問時說:「王建民回來,我當然高興」,而這則不尊重老阿媽的新聞,竟也登上了公視晚間新聞的頭條新聞。
 
都蘭文化區及王建民新聞,光這兩則新聞,就已經明確違反公共電視的「節目製播準則」中的「正確」、「尊重」兩項原則,「正確」原則是公視所有節目都應重視正確,但都蘭文化區的事件卻用移花接木的方式扭曲報導了這新聞。
 
而「尊重」原則是公視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尊重人性尊嚴,不以新聞自由為名,蓄意侵犯個人人權,避免帶來無謂的冒犯與傷害,而用攝影機追逐王老阿媽的公視攝影記者,無視老人家不願面對鏡頭的新聞作法,也已經違反這一項製播準則。
 
另外在製播準則的第十章「政治與選舉」開頭一段這樣寫:「媒體作為第四權的社會公器,也應儘可能促成理性的公共論壇,協助每一個公民獲得資訊,進而做出理性的判斷。」然而,而在這次公視舉辦的「公民審議辯論會」,也是違反這一製播準則,公視利用民調便宜行事,邀請民調當中前三名候選人上電視侃侃而談,而對於後三名的候選人就不邀請,這樣的舉動不但是帶有濃濃的歧視、並且直接抹煞了另外三名候選人提出政見辯論的機會,這樣具有歧視意味的摒除,不但形成候選人之間的棄保效應,公共電視更是放棄了作為「公共領域」的媒體責任,相當嚴重地違反製播準則。
 
公共電視的節目製播準則,是去年公共電視在檢討羅大佑風波之後,所訂下媒體自律公約,但是從以上幾個案例,可以發現公廣集團無視自己所訂下的媒體自律準則。另外在與華視以及原民台成為公廣集團過程中,卻見到華視總經理小野也痛批公視矮化華視,讓華視已成非公非商的「四不像」,以及原民台員工抗議公視違背先前承諾、侵害工作權。
 
面對這些荒腔走板的現象,公視(以及公廣集團)應正視這個嚴重問題,並確實、努力遵守自己所訂下的「節目製播準則」,並且立刻檢討各種錯誤、建立一個公開回應大眾的機制,並且負起公共媒體所應該做到的自我陳諾,如才對得全國的納稅民眾。

Our Questions:
1.你平常有固定收看公共電視製播的新聞節目嗎?你認為公視的新聞是否要有別於其它家媒體的表現?
2.對於明年即將正式成形的公共廣電集團(包含華視、客家、原民),你希望新的公廣集團給我們呈現出什麼新面貌?


本週媒大事

1.這一次的北高兩市選舉,高雄市長的選舉結果與事前國內主要媒體的民調中心所做的預測有相當的出入,在選後引發不少討論聲浪。其中針對中國時報的民調數據為何與結果相差甚多?中國時報也提出解釋,自己的民調是有依據科學方法所進行的民調,而雖然自由時報的民調與最後結果一致,但中國時報則呼籲自由時報能夠公布自己的民調方法以昭公信。
 
小編媒批:這次北高市長選舉,選後受到質疑最多的,大概是媒體的民調操作,雖然自由時報應該公布民調的調查方法,但是利用民調進行新聞炒作的媒體更是不應該,尤其是做出謝長廷支持度只在兩成左右徘徊,而黃俊英選前領先陳菊15%的民調,現在大概都只能推給民調當時泛綠選民的不表態,以致於媒體民調無法發現,然而,這也同時顯示了民眾對媒體民調的不信任、以及不願意向媒體民調中心吐露自己的投票親向,並且對媒體民調的公信度產生懷疑,這些民眾對媒體的不信任危機,才是媒體自己要深切檢討的危機。
 
 
2.在12月13日的晚上,比利時南部法語區公共電視RTBF,突然插播一則新聞宣稱荷語區的議會已經無異議通過「宣佈獨立」,國王亞伯特二世伉儷已經搭軍機離境,接著播出假的現場畫面,當中包括群眾大肆上街慶祝狂歡,而且也偽造通往布魯塞爾機場的公路大塞場等等新聞採訪報導畫面,新聞播了半小時後,畫面下方才打出「報導純屬虛構」的字樣。該台指出這是費時一年製播的假事件,靈感來自1938年美國名導演威爾斯的廣播節目「火星人入侵地球」,新聞總監泰倫指稱,捏造新聞的目的在於激發大眾對討論國家未來走向,並藉此鼓舞更多公眾加入討論。而根據觀眾回傳給電視台的簡訊顯示,89%的人信以為真,6%的人即使在看到「純屬虛構」後,仍然深信不疑。
 
小編媒批:身為一家電視台,不是話題勁爆就可以放手去做,相對的,一家電視台更要負起社會責任、並且幫助社會公眾的對話,若是以幫助社會公眾對話,則這一家荷蘭電視台除了播出這樣的假造新聞節目之外,更需要製播一系列的後續討論,幫助公眾更深入地討論這個敏感的議題,並且達成公眾共識的形成,這樣才是負責任的作法,否則,一個假造新聞的出現引起民眾的注意之外,卻無後序一系列的新聞深度討論的跟進,非常有可能引起社會的對立與恐慌,這些的社會成本,不是事後一句道歉、以及維護新聞自由就可以解決了事的,而這些社會對立的社會成本反而是需要更久的時間、甚至因此而無法消除。


媒邀稿:民生頭七 不要吹起勞工分化的風

◎作者:馬自明(媒希望工作團隊)
  Ken Loach電影「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今年奪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也是這次金馬影展的銷售冠軍。對我來說,它不見得是我今年看過最好看的電影,但卻是對權力與鬥爭描述極為細膩,且引人入勝的電影。 
  故事沒有很複雜,我用一句話就可以把他講完:愛爾蘭一對兄弟參與戰爭爭取愛爾蘭獨立,但在愛爾蘭與英國簽訂了自由邦的協約後,哥哥選擇擁有經濟自由,但必需臣屬英國的協約,弟弟選擇繼續爭取愛爾蘭完全獨立,原本一起對抗英國的兄弟,卻彼此爭伐,哥哥最後處決了不肯吐露藏匿武器所在的弟弟。 
  這部電影什麼色調,運鏡都沒有特別之處(至少在我看來),但它卻仔細地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況:統治階級總是隱藏在幕後,運用各種手段成功地分化集結對抗他們的弱勢階級。這是整部電影的重心:片頭一開始英國強悍的暴力,引起的是兄弟同仇敵慨的反抗;電影中後,英國士兵不見了,英國躲在幕後,卻讓哥哥親自執行弟弟的死刑,釀成自相殘殺的一樁悲劇。 
  在這次我參加的「民生頭七」的抗議活動,就活生生地、血淋淋地見證了什麼叫做資產階級讓勞工階級對抗支持勞工階級的我們,這樣極為弔詭、極為矛盾的現象。當我們站在聯合報大樓前,為勞工爭取他們的權益,為勞工譴責解雇他們的老闆時,在場中罵我們罵的最兇的竟然是前聯合報「工會」的理事長。 
  我腦中不禁浮現了一個畫面:我們這群未來也要成為勞工的「準勞工」,被他們這群的勞工綁在木樁上,用亂槍打死,差別在於他們卻不會像電影中的哥哥為我們流淚。我們在「彼此相殺(當然我們沒辦法殺他們,不過看立報的報導就知道我們有不少衝突)」的時候,都忘了我們都是勞工,都忘了那位隱藏在大樓中,穿著光鮮亮麗衣服,出席金馬盛會,那位我們共同敵人:資產階級。 
  我們不怪這群勞工,他們也想要安份地過日子,和平生活。但到底是什麼原因,要讓他們的箭頭指向真心幫助他們的一群人?如果聯合報連這樣為時只有20分鐘、只有獻花默哀、沒有衝突的抗議活動都不能忍受,要把氣報復在他們自己員工身上,這樣的企業值得他們賣命,值得他們認同嗎?如果我們這麼容易就屈服、輕從資方的壓力(或恐嚇,或利誘),我們還要談什麼「勞工團結」呢?如果我們不能用最確實、最直接的手段逼迫資方讓步,爭取更多的談判空間,本來就弱勢的勞工真的就只能摸摸鼻子走人了。 
  電影中弟弟跟哥哥慷慨陳詞,認為他早已忘記真正的理想,為短淺的利益蒙蔽了眼睛,看不清統治階級的伎倆。我相信身為勞工的我們都應該要體認這點,知道我們真正的目的是什麼,真正要爭取的是什麼:不要再無預警解雇、不要隨意摧毀我們對媒體工作的期待與盼望。 
  這場爭鬥是不會休止的,我們也不是腎上腺素分泌過剩、沒事找事幹的學生,這次行動過後就把勞動意識置於媒體改革之中的理念拋在一旁。持續地行動、廣泛的團結力量,直到媒體主能給予他們勞工最佳的勞動條件,讓我們最大的空間去實現我們的理想與專業,我們才能宣告最後的勝利。 
  而不是一場理想未告捷前,就變成同類相殺的悲劇。 


媒來稿-閱聽人鎖頻不應該?

◎王沛娣

台灣有線電視的頻道數量,應該是全球數一數二,但論節目品質,大家瞭然於心沒有太大期待,台灣電視自製率太低、重播率太高,是積習已久的陋習,但業者也總是能夠在換執照時,自有一套說法,安全過關,讓人匪夷所思!

筆者近來參與一有線電視研究案,邀請相關業者出席交流意見中,有線電視頻道的過渡競爭,是共同的心聲,但其中,其實仍可區分為「單一頻道業者」、「多頻道業者」,單一頻道業者(例如:好消息頻道、迪士尼頻道、台灣藝術台)在過渡競爭的有線電視市場中,要掙得一席之地,實屬不易,也因此,這些頻道走的是分眾中的分眾(好消息、迪士尼),傾聽閱聽人的需求,更有甚者,期許能已傳承台灣文化精神為經營的訴求(台灣藝術台);由政府補助的客家電視近來推出自製八點檔「魯冰花」,也是一例,劇中以大量的客語交談,同時也置入「有機茶」等相關政令宣導觀念,清新的劇情與拍攝手法,觀眾接受度高,像這樣的頻道,即便目前知名度不高,經營慘澹,但政府相關主管機關都應該想辦法提供跨部會協助,扶植台灣影視產業,唯有一步步來,實屬正道。

相較於單一頻道業者,用盡心力經營單一頻道,多頻道業者也赤手打出一番景象,三立、八大家族近年來的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三立以接連幾部自制偶像劇打出知名度後、也以這張漂亮的成績單,申請經濟部影視創投基金補助,期許為台灣影視自製片,注入回水源頭;八大電視以購置外片為主,以購置「大長今」為經典,近來韓片購買成本提高,八大也逐漸提高自制電視劇,與大陸合資拍攝單元劇(屋頂上的綠寶石),在大陸發行DVD、台灣首播的播映方式,走出另一種播映模式。

但有一些業者的心態,真是令人搖頭,講出來的話,也只能用「嘆為觀止」來形容,台灣號稱「集團」的頻道,竟然辯稱:頻道重播率過高是因為要服務不同的觀眾族群,如果閱聽人重複看到節目內容,是閱聽人不該「鎖頻」,而不是他們頻道業者的問題,「理論上」重播時段,當天晚上收看節目的閱聽人,隔天應該無法收視才對!我們姑且不談有線電視,是民眾付費才能收視的頻道或經營媒體頻道所應有的「使命」,就算是基於商業機制中的「服務者至上」的觀念,也不應該有「閱聽人不應該鎖頻」這種說貼,重播率高、自製率低就應該要改善,這樣的狡辯,傲慢的態度,不只讓閱聽人心寒,也值得相關主管單位重視,更有甚者,建議以公權力(例如:收回執照給真正有心發展影視產業者)執行,為民眾把關的主管機關,請不要再讓閱聽人吃悶虧了!

◎延至閱讀
台灣有線電視頻道變更與進退場如何可能?/林靖堂(傳播學生鬥陣成員)


媒來稿-正視媒體污名化問題

◎黃驛淵(台大新聞所碩士班一年級研究生) 聯合報15日一篇報導「本籍媽媽教幼兒 比外籍要求高」中指出:學者研究發現,外籍配偶的教導方式似乎比較被動,需要外界協助,而本地幼兒的發展比較好,自主性也較高。但筆者認為,學者研究幼兒發展,不應該將其分析樣本分類為本地配偶與新移民配偶,這樣的分類事實上已將幼兒發展的與否,錯誤歸因於母職角色,對新移民女性並不公平。 過去對新移民女性等問題,媒體多有污名,甚至將部分幼兒發產遲緩的原因歸咎於母親的「新移民」身份,這對新移民女性而言,並不公平。然而,進一步分析,許多媒體報導中的消息來源又多為專家學者,但許多學者研究幼兒發展,卻僅探討母職應扮演的角色,並將母職角色分為「我者」(本地配偶)以及「他者」(新移民配偶),直接忽略幼兒成長發展中父親的角色,並用二分法增加不同文化地域的衝突性,如此一來,研究不但帶有性別歧視,當中更有文化及族群歧視的問題,錯誤將所有教育子女的責任推給非我族類的新移民「他者」。 家庭教育是幼兒教育重要的一環,然而,負責教育的卻不該只是母親,而是該由雙親共同教導、負責;研究幼兒發展,卻只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中母親角色的影響,筆者質疑,難道父親不是家庭的一員嗎?不需教育孩子嗎?這樣的研究分類無非更強化了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家庭教育由此看來只跟母親有關。 近年來,台灣提倡多元文化與男女平等意識,然而,性別歧視問題原就根深蒂固於傳統父權結構中,要鬆動並非易事,若再加上文化、族群的歧視,那麼要改變則難上加難,台灣又如何能達成「肯認族群、正視差異」的多元文化社會呢? 媒體對新移民族群的污名化雖需要正視,但學者研究報告中的研究方法與樣本的選取則更顯重要:如何研究、如何分類、為何如此分類等,而我們在看待相關議題的分析與報告也需謹慎小心,否則將容易陷入性別與文化歧視的偏見中。


媒活動:2007年媒觀超強首部曲--「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開始報名!

不在意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主流」媒體充滿著謊言與踐踏人權,習慣性地將促成多樣思考的公共議題,搞成只剩權力與肉慾的刀光劍影;將多樣的人性尊嚴化成各方勢力爭食的禁臠與商品。雖然,我們確信,這種媒體是「另類」,不是「主流」,然而,在政商權力交錯的建構與禁錮下,「另類」卻成了「主流」。

為此,我們要,卯上「主流」! 

全球公視高峰會宣示了媒體多樣性的本質,他們強調,「文化多樣性是人性基本特質,而每個社會都形構於獨一無二的文化特色與文化經驗」。即使,在一個社會內,每一個群體與個體,也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生命經驗,然而,我們的主流媒體卻總是用簡化且單一的污名與偏見,讓我們彼此誤解,也毫無選擇。 

為此,我們當然要,卯上主流!

「2007年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我們邀請NGO團體、紀錄片工作者、「主流」與「另類」媒體工作者,以及學院勞動者,以多元的視角及豐富的實戰經驗,一同思考主流媒體何 以另類,另類媒體如何主流;以及,有心想成為未來媒體工作者的你,如何能透過文化行動讓媒體回歸多元再現的公共本質,當一個真正的「主流」記者。我們也特別邀請到農村音樂創作者暨金曲獎得主林生祥,主流與另類交錯的他,將以感性的音樂故事和大家一起反思台灣農村發展的軌跡與問題!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邀您一起改變未來!

招生對象:
大專院校傳播相關科系大學生、有志於媒體工作者及有興趣瞭解媒體與社會多元發展的青年四十名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日至1月10日受理報名

活動時間:2007年1月29日(週一)至30日(週二)
地點:富邦淡水訓練中心 (台北縣淡水鎮八勢一街39巷20號,近紅樹林捷運站)

更多的內容請到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http://www.mediawatch.org.tw/以及
「卯上主流記者營」網站:http://blog.roodo.com/mwworkshop

按我下載報名表

課程內容: 

一、「他者」的想像與建構

二、原來,我被這樣窺視:媒體眼中弱勢圖像

三、誰在那邊唱歌?:另類媒體與多元文化

四、音樂之夜:生祥話農村

五、影像與觀看:鏡頭裡的暴力與真實

六、主流媒體的另類發聲:媒體工作者的「弱勢」經驗

七、實戰實作:弱勢群體採訪大綱 分組討論與撰寫 

師資陣容: 

管中祥(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賴岡言(同志諮詢熱線負責人)
孫一信(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
林生祥(農村音樂創作者、金曲獎得主)
蔡崇隆(紀錄片影像工作者、卓新獎得主)
孫窮理(苦勞網負責人)
張正(立報資深編輯)
周富美(自由時報記者、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委)
陳佳誼(民視異言堂記者、卓新獎得主)
顧玉玲(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


報名方式: 
一、請至http://www.mediawatch.org.tw下載並填寫報名表
二、課程費用1500元
1.郵局劃撥(戶名: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劃撥帳號19419651)
2.ATM轉帳(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仁愛分行 帳戶名稱: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帳戶號碼:704-12000-2179)
三、郵寄報名表與轉帳或劃撥證明到媒觀(106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237號4樓)
四、媒觀收到您的資料會盡快用email與您確認報名成功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yahoo.com.tw)。此外, 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 @yahoo.com.tw 
公共化之陣地戰:
http://nccu.edu.tw/92451001/  
狡兔三窟發報台:
https://enews.url.com.tw/scs.shtml
招賢聚義部落格:
http://twmedia.org/scstw/ 

傳學鬥與您逗陣來作伙
└────《下次再見囉。》────┘   


報主的話:
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