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1-02》 |
本期內容 | |
◎漫步印度支那:河內驚魂記 | |
◎台灣漫畫 日本製造(中) |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漫步印度支那:河內驚魂記 | |
圖文■飛十一 | |
Day8飛向河內 時間:7/1 地點:從停電芽莊逃向邪惡河內 狀態:30度高溫碰上全城大停電 今天是告別芽莊的日子,昨晚和F惜別,到街上酒吧喝啤酒,店裡照例播放世足球賽,三三兩兩觀光客閒散地漫步,酒吧生意興隆,卻不知道為什麼居然都沒有冰椰子?我和F想以一球冰椰子汁和芽莊告別,沒想到居然找了4、5家店都說沒有。「怎麼回事?椰子都到那兒去了?」F不解地問:「胡志明市滿街的椰子水,而芽莊居然一顆都找不到?」當時,我們沒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前兆,不死心地一家一家問,最後終於在某家土耳其人開的餐館覓得貨真價實的冰椰子汁,多少有點安慰。 帥氣的土耳其老闆解釋,觀光客太多、椰子需求過高,全芽莊大概只剩下他有辦法弄到椰子。原來芽莊不產椰子,都得靠其他地區供應。 第二天一早,F搭早班飛機回胡志明市,隔天回台北。我們繼續北行,飛向河內。原定11點多的飛機,9點應該出發,旅行社安排計程車來接我們,臨行前卻突然收到消息,飛機延後到下午兩點才起飛。 旅行社的人聳聳肩,兩手一攤,「反正飛機不飛,12點再過來吧!」既來之則安之,反正今天的大事就是飛向河內,延遲就延遲吧,我們決定出去逛逛,看看白天「喧囂」的芽莊是什麼樣子? 不插電的芽莊 從旅館出發,往海灘的方向散步,路上人車冷清,大概所有觀光客都奔向海洋戲耍。走著走著,看到街上有家按摩沙龍,心血來潮,來個腳底按摩吧!推門進去,小姐微笑相迎,卻比手畫腳解釋現在不能營業。 問了半天,才發現原來店裡停電,封閉空間裡,小姐們個個香汗淋漓,微笑鞠躬道歉,都無助於改善停電,卻也沒人知道,電什麼時候會來? 「這是正常現象嗎?」「通常白天比較會跳電,晚上一定會有電!」小姐親切回答,雖然高溫溽暑,卻沒有一絲怒色。回到街上繼續走,才發現,不只一家跳電,整條街都沒電。店員們敞開大門,店裡一概黑烏烏,日頭赤炎炎,大家卻走來走去很自在。想來這是尋常狀況。 在胡志明市遇過幾次停電,大家並不大驚小怪,歌照唱、酒照喝、舞照跳。一種說法是因為城市發展過度快速,老舊的電力設備趕不上高度發展的夜生活用電量,不時在半夜一、兩點的用電尖峰跳電,久了大家也就習以為常。 但芽莊大白天也停電,又是什麼道理?問不出答案,我們私心揣想,該不會是因為觀光客都到海上去了,乾脆省下電力供應晚上的不夜城狂歡?即將走到海灘,途經一家五星級飯店,我們突發奇想,直接逛進去。 靠近大門,服務生微笑拉門,一陣涼風襲來。果然有電。 有冷氣真好,外頭接近30度的高溫已經快把人烤熟,不耐高溫的我決定待在這裡消消暑。飯店服務人員說,芽莊不時會停電,可是飯店「永遠」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是因為飯店有自己的發電系統嗎?」我問。「我們一直都會有電。」服務生臉上帶著一抹神秘的微笑,替我蓋上保暖毛巾。我躺在冷氣房舒適的按摩椅上,享受專業手法推拿的腳底按摩,關於停電的疑惑,大概永遠不會有答案。 河內壞人初體驗 計程車奔馳過空曠的芽莊郊區,傍晚來到芽莊機場。因為班機延遲,機場滿滿都是人,終於擠上飛機,開始昏睡,約莫兩個小時左右,抵達河內。河內機場讓人耳目一新,建築氣勢與格局非常現代,遠比中正機場來得更像「力求上進的發展中國家」,和胡志明機場的老舊與殘破,成為明顯對比。 出了機場大廳,我們當場傻眼,芽莊還是溽暑難當的炎炎夏日,這會兒河內居然下大雨,而且是傾盆暴雨。機場前停了很多迷你小巴,專門短程載客到市區,我們跳上其中一輛,兩個人加3件行李,加上6、7位旅客,原本以為可以馬上開車。 沒想到司機按兵不動,司機助理還繼續攬客,又擠了兩位旅客(加上行李)後,司機才發動。也許是因為越南人都比較瘦,對身體的界線比較寬鬆,陌生人擠在一起,你的肩膀碰上他的胸口,或是聞到鄰座剛剛吃過青木瓜沙拉的魚露味道,都很稀鬆平常吧! 車上有位寮國生意人問我們從哪裡來?聽到是台灣,說他很喜歡跟台灣人做生意,河內有很多台商。聽到我們來玩,他不解:「為什麼會想來越南?而不是其他國家?」我說,越南離台灣這麼近,這麼多越南人到台灣來工作、結婚,但是越南對我們而言還是很陌生地方,當然值得來看看。 他不以為然地說,越南太落後,除了下龍灣,沒什麼好看的。「還是台灣比較漂亮!」他肯定地說。「你去過台灣嗎?」我問。「沒有,我只看過電視,看過妳們台北有101大樓,全世界最高。」他笑著說,希望有一天越南也能蓋這麼高的大樓。 車行河內市區,滂沱大雨之下,街道市容顯得模糊,氣溫驟降,我們的輕薄衣衫在冷氣車裡有點吃不消。巴士停在某個驛站,車上旅客紛紛離去,我們帶著行李,頭昏腦脹地覺得有種著涼感。 驛站周圍看來荒涼,下著大雨,我們手上拿著河內地圖,瞬間被一群計程車司機包圍,有人動手要來搶行李,「帶你們到市區,只要20塊美金!」一位瘦小帶著鴨舌帽的司機說著。 我們有點惱火,不是說到市區嗎?這是什麼荒郊野外?「這裡離市區很遠嗎?」我問旁邊一位挑菜的老婦人,「很遠噢,非常遠!」她對著我笑,我看到她使了個眼色給等在一旁的計程車司機,兩人嘴角都有一絲詭異的笑容。 拉著行李進入驛站裡,裡面有位看起來像是工作人員的男人,我們請他幫我們打電話給警察(公安)。男人問我們怎麼了?我們說要到市區,卻被放在這個奇怪的地方。男人說這裡離市區不遠,大概10分鐘可以到,他有車子可以送我們去,於是談妥一個人兩塊美金的價格,搭著男人的小巴到市區。 接近市區,風景迥異,現代化的河內又走回古典殖民風,這是河內的老城,也是觀光客最愛駐足的所在。我們回到在芽莊旅館推薦的連鎖品牌Sinh Cafe,位於老街鬧區。車子剛停下,一位英挺的年輕人趨前來迎接,我問了價錢,決定上樓看房間。 上樓看房間,卻發現這旅館的格局很特別,特別高,每層都挑高約莫4米,木質迴旋樓梯很有法國味,但房間的家具陳設一概是花梨實木,雕龍刻鳳,非常中國。 這種混合亞洲與殖民風格的建築很吸引我,感覺就像住在古蹟裡,於是要了3樓的房間,服務生給了我一把鑰匙,是那種亞洲骨董店偶爾可以發現的典雅造型銅質鑰匙,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份量。 走上迴旋樓梯,鞋跟敲在實木地板上的聲響,樓梯間昏暗的燈光,每一層樓梯轉角的長鏡子,映照身影,暈染出一種虛幻的氣氛。 關上門,拉開透頂的長窗簾,看著窗外滂沱大雨,很有詩意。同時間,陣陣襲來的寒意,也讓折騰了一天的我們開始覺得不對勁,河內的仲夏,怎麼這麼冷?南越的朋友都勸我們別來河內,說是天氣太熱,會玩得不舒服。可是這下子卻下大雨,而且雨勢不小,看起來沒有停止的跡象,會不會,在河內的這幾天,就因為這樣而泡湯? (1月19日續) |
|
(回目錄) |
台灣漫畫 日本製造(中) | |
張約翰 | |
雖然市場受大環境景氣不良波及,1995年起,台灣舉辦漫畫博覽會,此後一屆比一屆熱鬧,台北國際書展的漫畫攤位人潮洶湧,加上漫畫在出版市場所佔比重可觀(註10),自然又吸引媒體與保守團體的目光。每屆漫博會與書展都有民代帶著記者炒作「書展會場驚見色情刊物」之類的新聞。 2004年,日本佐世保市一名小學六年級女生御手洗怜美,遭女同學割喉而亡,嫌犯愛看的漫畫之一,是田口雅之畫、高見廣春作的《生存遊戲》(電影版與原著小說台譯「大逃殺」),一度鬧上國會;在媒體報導之下,台灣也有高中教官檢舉這部漫畫,分級論者引此書為漫畫的負面例證(張約翰,2006,註11)。2005年,標準模糊的「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實施,漫畫變成隨時面臨警察取締的出版品,作者、出版業、流通業、販售業、租書業全面遭到波及。 弔詭的是,文化上,漫畫被排擠,經濟上,漫畫的商機卻吸引官方注意。21世紀,不但是漫畫再度被管制的世紀,也是再度接受政府「輔導」的世紀。 2003年,漫畫列入政府「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新聞局舉辦第一屆劇情漫畫獎,十部得獎者各有50萬獎金;並實施「補助發行定期漫畫刊物」專案,每年補助兩種期刊,至今只有北市漫畫從業人員工會《GO漫畫創意誌》與東立《龍少年》(1998年停刊,2003復刊)獲得補助,每月30萬元。 問題是這種補助只有少數人獲益,以每頁稿費1千4百元行情計算(古采豔,1999),30萬支付256頁的期刊稿費都不夠,還不計印刷、管銷與退書支出,對埋頭耕耘的創作者與業者而言不是一項可以倚靠的經濟來源;二來無助解決本土漫畫創作的結構性問題:畫家、編輯與編劇分工;三者社會對漫畫的目光仍在有害論、教育論、分級論之間糾纏不休,漫畫文化無從建立,也就影響市場拓展與從業人員來源。因此時至今日,漫畫產業仍處於代工翻譯的階段,本土漫畫文化與市場的嫩芽隨時面臨枯萎。 以上簡單回顧台灣漫畫歷史,對於要從傳播政治經濟學角度分析台灣本土漫畫產業,在脈絡的掌握上應該較為容易。 ▲▲漫畫的商品化 漫畫是一種繪畫的表現形式(例如史前壁畫、單格漫畫或活動的吉祥物);它是一種媒體(漫畫書);它是一種產業(而且規模不小);它還是一種大眾文化(儘管常委曲地被稱為次文化──專屬兒童與青少年)。 文化商品化,指的是在擴大的市場中,出售與交換透過傳播硬體所生產的軟體(McQuail,2000;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註12)。將這個概念用以解釋漫畫的商品化,指的是在具有一定規模的市場中,出售透過出版社生產的漫畫,以及由漫畫衍生的其他形式文本或產品。 台灣本土漫畫早期(日治時期)是以諷刺時政、關懷社會現象為主,雖然有單行本發行,但規模稱不上產業。 漫畫真正成為一種商品,是在二次大戰終戰後,漫畫週刊與武俠漫畫單行本大行其道開始。1953年,市面上257本雜誌,1/3有漫畫刊載(楊孟瑜,1988;轉引自陳仲偉,2006)。1958年,台灣有20種漫畫雜誌,不遜於今日,已可說是具有規模的產業。 這些雜誌與稍後大行其道的武俠漫畫,內容不同於政治漫畫,目的不在宣揚什麼政治思想,而是以能賺錢的兒童漫畫為主。這時的漫畫才真正算是商品。 然而50年過去,台灣的本土漫畫商品化仍在保持在這個位置:畫家創作,出版社發行,讀者購買。其餘衍生的週邊效益,例如改編成影視商品、電玩,或漫畫人物授權,例子有如鳳毛麟角。這並不表示台灣的本土漫畫具有什麼公共性質,純綷是生意作不起來而已。 另外,閱聽人商品化的現象,也存在於台灣的漫畫產業中,只不過是賣給日本的出版社。台灣的出版社在爭取授權時,會以許諾每刷發行的最大量以互相競爭,讀者成為台灣出版社爭取授權的商品(古采豔,1999)。 ▲▲漫畫的結構化 根據Mosco(1996,註13)的說法,結構化描寫的是人類動能構成結構的過程,社會生活由結構與人類的動能組合而成。放在傳播媒體的架構來看,結構化關心外部結構(社會)中各弱勢階層如何被媒體呈現與媒體近用權,或內部結構(傳播機構)中媒體擁有者(資方)與媒體工作者(勞方)間的關係。 由外部結構觀之,台灣的漫畫有沒有媒體近用的問題?一本漫畫租回家看,只要售價的10分之1,如此低廉的價格,存在什麼近用問題? 有的。近用媒體,不只是花多少錢的問題,還有許多在近用媒體過程中必須付出的其他代價,例如時間,以及為擁有閱讀自由所作的抗爭。 (下週續) 註10:2002年新聞局的圖書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不含雜誌)顯示,出版漫畫的業者雖只有20家(總體503家),但出版冊數僅次於教科書與考試用書,超過一千萬冊;銷售金額也在28種類別中居第6,佔5.17%。行政院新聞局編(2002)。《中華民國91年圖書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註11:張約翰(2006)。〈漫畫《生存遊戲》暴力內容分析:不同陣營性別角色暴力手段、動機與程度關聯性研究〉,《2006傳播與媒體生態研討會論文集》。高雄:義守大學。 註12: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McQuail, D.著(2000)。《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 註13: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Mosco, V.著(1996)。《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 |
|
(回目錄) |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 |
送舊迎新囉!迎接新的一年,讓我們滿懷感恩的心,感謝過去教導我們、使我們智慧增長的師長,用一千字以內的短文與大家分享溫馨感人的真人實事。全教會贊助入選者稿酬每字2元,來稿請以電子檔寄young@lihpao.co-m﹐附真實姓名﹑身份字號﹑銀行帳號。本報有權刪修來稿﹐來稿者視為同意本報集結出書時﹐不另支稿酬。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