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無/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外資進入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社會意義(上)
本週媒大事
民生報停刊與記者工作權益座談會
綠林好漢媒來稿

編輯室報告:外資進入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社會意義(上)

有線電視系統,一度在學理中以「社區媒體」的角色存在,被期待能夠比無線廣電業者提供更在地化的服務,一如地方文史記錄、鄉里活動轉播、縣級政令宣導,甚至是媒介近用(media access)理想得以落實的平台。

但這種學理的現實基礎,也就是那個還在由電器行、冰果室拉線纜給親朋鄰里收視的年代,或解嚴前後的「第四台」、「民主台」盛行的年代,早已遠去。台灣的有線電視系統,十數年來經由本土大型財團兼併後,絕大部份被整合進五大多系統經營者(MSO)旗下。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以及為了配合母企業、關係企業的總體經營戰略,許多系統業者原本的社區服務也就難以為繼,有線電視的在地理想,遂愈來愈與現實脫節。特別是近一年來,外資大舉投入台灣有線電視產業,更是加速這種脫節趨勢,致使有線電視的經營,成為投機資本「全球佈局」中的一顆棋子。
外資相中有線電視產業,不外乎幾個原因。其一,產業的寡占型態,提供超水平的利潤與穩定的現金流入,目前平均每個收視戶每月繳交的六百元收視費,就有四成左右可作毛利。其二,與多數國家相較,台灣資金相對便宜,銀行的放款利率偏低,提供外資操作財務槓桿更大的空間。其三,本土財團的企業體質未必健全,經營管理上有許多人謀不臧之處,可待改進。其四,產業的技術水平落後,僅僅提供消費者最基本且無選擇性的視訊功能,更具商機的語音、數據傳輸服務等技術,發展遲緩。其五,對台投資可作為跨進中國傳媒市場的跳板。

除此之外,台灣官方擁抱市場的開放態度與相關規定的寬鬆,也讓外資更能放手一搏。一方面,2006年中美商凱雷(Carlyle)投資東森一案送官方審議時,NCC以熱錢進出無益產業發展為由,建議外資投資年限必須延長,但最終在經濟部力主吸引外資的大前提下遭到否決;而外資持股直接間接不得超過60%、併購不得造成市場不公平競爭等規定,經過投審會、公平會的審議,也都被凱雷以透過台資公司多層投資的方式「巧妙地」滿足了;另一方面,原本國有的電信業中華電信,對視訊與多媒體服務的供應市場躍躍欲試,但在官方主張電信自由化的政策目標下,遭強力釋股終而民營,同時受到法令限制而無法進一步發展視訊服務。結果就是,最具潛力的中華電信已沒有能力威脅有線系統業者的經營利基,但系統經營者卻有包裹出售視訊、語音、數據傳輸服務的強勢商品可以攻入電信市場(1)。 

種種原因,讓五大MSO中的前三大,也就是中嘉、東森科技與台灣寬頻,在2006年一年之中,分別落入安博凱(MBK)、凱雷與麥格里(Macquarie)等外資之手,市占率總計已過六成,三筆交易金額共達千餘億台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外資有共同的名字:私募基金。與公開募集的基金不同,私募基金的投資者通常是金字塔頂端的富人,他們極力規避繁瑣的法令束縛與公共監督,同時串聯人脈與政商關係,在新興市場攻城略地。其投資信念不在開辦、或長期經營企業以求取正常營業利潤,而是透過低價收購特定公司加以重整,處份不良資產,三五年後再將該公司以高價售出。意即一買一賣間的差價,才是其主要利潤之所在。另外,私募基金習於以高度財務槓桿的方式操作,即以較少的自有資金大量舉債,來購併企業。比如凱雷入股東森科技的總交易金額為476億台幣,但其中有320億借自台灣的銀行;而凱博凱以309億購買中嘉股權,自有資金也僅近三分之一而已。而為了快速籌得資金,這些私募基金都以較高的利率來貸款。這樣的方式,稱為「槓桿併購」(leverage buyout


本週媒大事

LBO)。據報載,2006年一年在台灣發生的LBO案總值,竟超過2005年全亞洲LBO的量,而其中大部份發生在有線電視產業的投資案上。

另外,外資購入的行情,超過過去水平太多。在本土財團兼併有線電視系統的歷史中,收視戶每戶的成交價格最高不過3萬。比如2005年初富邦旗下的台灣固網收購太平洋聯網時,每戶價格也不過2.2萬,事隔不過年餘,安博凱卻以每戶五萬餘元,凱雷、麥格里各以四萬餘元的價格購入,超出行情太多。這波過高的行情,也和參與交易的買家競相喊價有關。除了最後定案的三家外資,還有美商新橋(New Bridge)、香港的Tom.Com集團、投資銀行高盛(Gold man Sachs)、KKR(Kohlberg Kravis Roberts)、貝恩(Bain Capital)等等參與交易,賣主也樂於週旋其中哄抬價格。比如在凱雷2006年初時出脫台灣寬頻時,Tom.Com就因不滿成為賣家炒價籌碼而退出交易,最後由喊價最高的麥格里得標。價格在炒作中抬升,可見一斑。(上)


[1] 比如安博凱買下中嘉後,立即推出「視、話、網」三合一方案,每戶月費不及千元。


民生報停刊與記者工作權益座談會

1.台視公股第一階段釋出二五.七七%股權競標底價出爐!行政院處理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股權轉讓審議小組昨天下午決定,第一階段公開標售底價為十三.五元,第二階段全民釋股每股十二元,預計三月初完成公開標售,六月底完成所有公股釋出。行政院官員表示,這次有意參與標售台視公股的財團,看中台視無線資源的稀少性,及可擴充三個數位頻道的未來性。據市場人士透露,目前有三股勢力志在必得,包括東森集團及自由時報,以及台視董事長賴國洲整合兩民股勢力並爭取日資支持團隊,而富士等三家日資持有一四.五二%股權的撤資,成為各家財團入主台視兵家必爭之地。

小編媒批:
公股釋出條例公告實施後,華視股權已由政府收購,並在2006年7月併入公共廣電集團運作,中視股權亦於去年年初為中時報系買下;乃至台視目前進行的釋股,老三台逐步脫離黨國媒體的陰影。然產業結構的轉型並未立即帶來改變:華視總經理小野日前批公視將華視搞得四不像,則公廣集團如何協調出最佳的運作模式?台視、中視轉型成商業電視台,是否會在獲利的壓力下出現更多的置入性行銷節目?這些問題都還待進一步的觀察。


2.日前《自由時報》引述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公佈之十一月各大報「烏龍新聞」則數,指《中時》烏龍新聞最多,而《自由》最少。《中國時報》隔天罕見地以社論以及專文對《自由時報》及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展開抨擊,文中稱《自由時報》是「御用媒體」、批評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為「御用的媒體觀察組織」,指兩者「一搭一唱的修理同業」,《中時》、《自由》兩大報系似乎有全面開戰的火藥味。

小編媒批:前陣子小編才為讀者報導中時與自由為北高市長選舉的民調相互叫罵;怎麼沒隔幾天又開始吵鬧呢?從前報紙同業都有互不批評的默契,也不知是近年來港仔的加入讓各報荒了手腳;還是報社主筆、編輯素質降低?竟然行文風格越來越流於意氣之爭,彼此像極了小混混,還怒罵對方不講江湖道義?


綠林好漢媒來稿

學校裡,我們都知道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媒體工作者,
除了要有充分的熱情,還要培養專業的技術與知識,並具有關懷社會的信念。
但是,
在實際的工作現場中,媒體工作者真的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嗎?
職場中,我們將會遇到什麼問題?

    當老闆要你做置入性行銷的新聞,當老闆無故退掉你的稿件…記者如
    何維持專業倫理與理想?
 
    當老闆要求降低福利以共體時艱,當老闆突然無預警要你走路…記者
    如何爭取自己的權利?

記者每天為他人爭取權利,為什麼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權?
如何爭取自己的工作權,保障記者實踐理想與專業?
學校裡沒教的事情,原來還有很多很多…
傳播教育的課程中,這一門學問,一門技藝,老師們該怎麼教?我們該怎麼學習?

講題:
從民生報停刊事件談  記者工作權益與校園勞動教育
                                                                                
與談人:
許瑞瑜(民生報自救會成員代表)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馮建三(政大新聞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管中祥(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徐沛然(政大新聞系學生,媒希望影展發起人)
鄭超文(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理事長)
                                                                                
主持人:
張錦華 (台大新聞研究所教授)
                                                                                 
時間:1月11日   星期四   晚上六點半
地點:台大新聞所103 室
主辦單位: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協辦單位: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


報主的話:
關於私募基金進入台灣後,對有線電視產業的相關影響,傳鬥電子報將在下期電子有更詳盡的分析,也歡迎讀者來信與我們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