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女聲──張懸
文.張世倫
坐在台上的張懸,擁有一張清秀的面容,眉目間卻流露著倔強的神情;中英夾雜、隨性自在的輕柔歌聲之間,她偶爾會粗枝大葉地忘記歌詞或彈錯和弦,而自我解嘲地大罵一聲:「幹!」 走唱多年,張懸終於紅了,但她還是在舞台上抽菸喝酒,不因自己的明星身份而改變。明知許多人把她當偶像崇拜,她卻在舞台上說,「其實你們可以不用那麼熱情,我會覺得很怪。」或許正是這些矛盾,構成張懸獨特的魅力。 打開張懸專輯《My Life Will…》的內頁,一般歌手三言兩語的感謝名單,她卻洋洋灑灑寫了一整頁,其中三分之二的內容都在感謝獨立音樂圈的友人,陪她撐過這幾年等待發片的沈潛時光。 身為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之女,她從小就感受到家庭期望的莫大壓力。高中時由於學校管教嚴厲、生活極度壓抑,她決定休學離家,用自己的方式體驗人生,並努力追尋心中的音樂夢。她帶著3大本的歌本來到「女巫店」,尋求駐唱表演的機會,「女巫店」接受了她,並給了她一份店內音控的工作。 2002年時,張懸錄製好的專輯被唱片公司拒絕發行,但她並沒有喪志退縮。5年來,她的身影出現在台北各大live house與音樂祭裡。為了參加團體才能報名的「海洋音樂祭」,她硬是找人組了個名為「Mango Runs」的樂團突圍,結果獲得該年度的「觀眾票選人氣獎」。而為了對抗唱片公司的消極態度,她在「女巫店」表演時,將那張不能發行的專輯有些諷刺地取名為《Maybe I Don't Care》,分送給到場支持的歌迷朋友,來表示她有多麼「在乎」自己的音樂事業。 正是這種倔強的堅持,讓「女巫店」的觀眾越坐越滿,張懸的知名度在毫無媒體曝光的狀態下,藉著樂迷間的口耳相傳,逐漸成為許多大學「知青」的最愛。2006年當唱片公司終於願意為她這個「新人」發片時,在預購階段竟然就衝出6000張訂單,顯見張懸這些年來隻身打拚,所建立起的基本盤有多驚人。 她的音樂風格以木吉他伴奏的都市民謠為主,搭配上中英夾雜的歌詞與咬字清晰的唱工,來訴說自己對生命的體驗與領悟。最受歡迎的歌曲〈寶貝〉溫柔地如此唱著:「我的寶貝寶貝/給你一點甜甜/讓你今夜都好眠。」表面上聽來甜蜜無比,卻是她年輕時有一天與家人吵架後離家出走,寫來安慰自己「總還是有人疼愛」的歌曲。另一條歌曲〈Scream〉裡,她則這樣描寫著與家人的拉扯:「也不是全都不理不聽/也不是硬要顛反事理/可每一次我的試著接近/都成了你看見的抗議。」 文字創作上,她自承欣賞洛夫、北島、莫言的文學作品,尤其是洛夫現代詩裡嚴謹的句法結構,對她寫詞有莫大的影響。音樂方面,她最景仰美國「超脫」(Nirvana)合唱團的主唱Kurt Cobian,與加拿大民謠老將Neil Young,認為自己的音樂深受兩人影響。 多年來在live house面對觀眾,使得張懸具有一股不經修飾的江湖晃蕩氣質,不斷與觀眾談天說地, 加上偶爾出現的忘詞、彈錯,與罵髒話,這些原本應該是歌手的「缺點」,卻反倒構成一種親切的、彷彿在聽朋友唱歌般的特殊現場魅力,有人因此戲稱,她的音樂是所謂的「談心搖滾」。張懸則常在舞台上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對不起,以後我會試著讓自己更簡單、更專業些。」 無論專業與否,張懸如今已經成為不折不扣的明星。在她歌唱事業起點的「女巫店」裡,每個月的表演要先用身份證字號報名登記,店方再抽籤決定入場名單,最後再像醫院掛號一樣規定每位觀眾的進場順序。最多只能容納兩百多人的空間,總爆滿到連轉身都很困難。 從被主流唱片公司「拋棄」,再自獨立音樂界「甜蜜復仇」,張懸成為近年來興起的獨立音樂場景所孕育的第一個明星。她的故事,因此必將在流行音樂史裡記下一筆。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01月號) |
一把簡單的吉他,一口輕快隨性的唱腔,張懸用她的音樂,征服了聽眾挑剔的耳朵。(侯梗年攝)
|
張懸小檔案:本名 焦安溥英文名 Deserts 生日 1981年5月30日 學歷 再興高中肄業 經歷 2003年「海洋音樂祭」觀眾票選最佳人氣獎(Mango Runs樂團) 2003年香港 CASH 音樂創作大賽冠軍 專輯作品 2005 / 獨立發行專輯《Maybe I Don't Care》 2005 / 演唱電影《經過》主題曲〈微光〉 2006 / 首張正式專輯《My Life Wi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