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01-23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1-23》

本期內容
  ◎原住民升學優惠加考族語 
  ◎北縣小一落實每班30人小班制 
  ◎教科書教孩子們歧視自己辛苦勞動的父母親! 



原住民升學優惠加考族語
   
新聞:教育部宣布,部長杜正勝與行政院原民會主任委員瓦歷斯‧貝林研商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共識,自96學年度起,取得原住民文化及語言能力證明的原住民學生,升學考試將可享有35%的加分優待。未來原住民學生參加高中職、大專校院升學考試,都將享有這項優待。

解析:「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及原住民公費留學辦法」2006年大幅度的修正,法規中規定,原住民學生通過族語及文化能力証明考試,即可享比過去加總分25%再多10%的加分優惠。這項措施美其名是謂「鼓勵性措施」,實際上卻使原住民教育問題被遮掩,延遲問題的解決。

政府對原住民學生升學提供優惠措施,主要是為原住民學生長期以來教育資源缺乏,為使其得到在平等條件下應有之利益,也希望透過此一手段,增加原住民學生向上流動的機會。

行政院原民會以「鼓勵」代替「懲罰」,鼓勵原民學生如果通過族語及文化能力証明考試,可享加總分35%,如未通過,則仍享有加總分25%的優惠。鼓勵學生學習族語,達到族語傳承的目的,立意雖佳,其實未必對原住民學生甚至原住民社會未來發展有利。誠如立委曾華德、林正二所憂心的,大家為了享有加分,拼命學母語,最後反而課業無法兼顧,這樣對我們的後代子孫的發展是否有益?

最近幾年,原住民學生基測成績低於100分的情形普遍,主要的問題在於原住民地區學校教育資源仍然缺乏,教師素質良莠不齊,原住民學生在課業的學習上需要投入財力、人力加強輔導,只是這個問題已經因為原民會高舉「語言文化傳承」而失焦了,也會使得問題的解決延遲。

原住民學生升學考試,因通過語言及文化能力証明而加分35%,可能入學的機會更高了,但是,入學後,難題才真正來了,屆時,誰來幫他們面對課業競爭的壓力和成績不佳的「污名」?

語言文化的傳承不是學生的責任,大人們莫把責任全推給下一代承擔。

(台灣立報)
(回目錄)



北縣小一落實每班30人小班制
   
新聞:2006年3月10日台北縣政府宣布,從95學年度起,台北縣小學一年級每班人數由35人調降為30人,逐步朝向落實小班制的理想。此舉除了在實現小班教學的精緻國民教育發展目標外,另一重要的原因是因應少子化後學校入學人數減少所引發的教師超額問題。少子化導致人口結構的變化對於台灣教育的衝擊今後將會愈來愈嚴重,已經是一個全民必須正視的議題。

解析一:因應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門目前都在想方設法提出解決方案。95學年教育部規定的小學編班人數是每班35人,96學年度調降為32人,並逐年遞減,預計99學年度小一每班編制人數將降至29人。這些調整都是配合因應少子化對於國小入學學童人數減少的衝擊,也在解決學生入學人數減少所造成的教師超額問題。教育是百年大計,人口結構的變化是影響教育發展重要因素,目前國小入學人數銳減的問題,6年後將會逐步延伸至國中以上各階段,政府應該儘早未雨綢繆,提出整套完整的因應方案。

少子化衝擊、教師超額問題的解決與精緻國教的落實等都涉及到教育資源的投入與分配問題,如果政府不願投入更多的預算在教育上,則只有財政條件較為充裕的縣市能夠實現精緻國教。例如台北縣市早已走在教育部之前,台北縣已從95學年度將小一人數調降至30人,台北市更早就實施每班30人的編制,並計畫在99學年度將每班編制人數降至25人。

但當部分縣市開始調降每班學生編制人數實現小班精緻教學的目標時,許多農業縣市卻因為教育經費不足,因此地方政府開始動起裁併小校的念頭,根據統計,目前全台有350所國小學生人數未達百人,在許多縣市長看來,這些不滿百人的小校不符「經濟效益」,因此成為裁併的首要目標。這些裁併的小校大多位於偏遠地區,因此裁併小校對於弱勢學生的學習將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當我們在追求小班精緻教育的目標時,許多偏遠地區的兒童似乎卻正進入「窮先窮教育,苦先苦孩子」的時代。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解析二:雖然中央與部分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已分別承諾,將配合少子化調降每班班級學生人數,然而,我們也應看到,有更多的縣市政府卻反其道而行,隨著學齡人口的減少,磨刀霍霍準備整併偏遠小校。

其實,教育部早在兩年前就已著手研擬所謂「國民中小學學校最適規模與轉型策略」,並且提出:國中規模在3百人以下、國小在一百人以下,均屬所謂不符經濟規模的學校,分三階段推動小校整併的建議。

作為一個教師專業團體或團結組織,教師會無可選擇必須反對此種由優勢階級所鼓吹的新自由主義教育政策。我們以為,不能以經濟利益看待教育問題,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國民義務教育問題,辦教育不等於做買賣,學校既非工廠也不是營利事業單位,不應以經濟規模來衡量學校辦學績效或教育目的,並以此做為是否整併的依據。

事實上,裁併小校甚至有違憲之虞,憲法第163條明訂,「國家應注重各地區教育之均衡發展,並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一般國民之文化水準,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教育基本法第5條亦規定,「各級政府應寬列教育經費,並合理分配及運用教育資源。對偏遠及特殊地區之教育,應優先予以補助。」足見扶助弱勢地區之教育發展係憲法與教育基本法之精神。

因此,依憲法與教育基本法之立法精神,這些位處南投、花東、離島的偏選小校,不僅不應整併,中央反而應該投入更多的經費與資源才是。

再說,許多小校位處原住民部落,學校的存在不只負有教育功能,更與部落緊密結合,甚至成為傳承原住民文化的重要場所,豈可輕言整併?我們以為,偏遠地區國教的問題很多,教育部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引進優秀師資與多元文化刺激,以保障弱勢地區學生受教權益,而非任憑國教商品化。

(台北市教師會)
(回目錄)



教科書教孩子們歧視自己辛苦勞動的父母親!
   
新聞:「每個人都是獨特的,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例如:有人喜歡當廚師,有人喜歡當工人,有人喜歡當工程師,有人喜歡當醫生。」這是小學三年級教科書中的一段文字。全國勞動者家長聯盟召開記者會指出,醫師、工程師、廚師,工人,只要是受薪階級,都應稱為勞工,教科書中將這些職業劃分,存有階級意識,應該改變。他們要求在教科書審議委員會中,納入勞工代表,並通盤檢討教科書。

解析:對外籍配偶的定義為:「夫妻其中一人不是本國人,可能會因為彼此間的文化差異,產生社會適應和子女教養的問題」。甜蜜的家庭」,課文附上小家庭(爸爸、媽媽、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和折衷家庭和樂融融的彩色照片。將單親家庭、外籍配偶當成問題家庭。

發展的機會只有鄉民辛勤努力,勇於接受新技術、新觀念,才能創造家鄉的富庶繁榮。「就業之初,工作得到的報酬,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希望。只要努力認真,不斷從工作中培養能力,累積經驗,使工作表現日益卓越,地位和報酬自然跟著提升。」忽略城鄉差距背後的結構和政策因素。而失業問題歸咎於個別失業勞工,意謂失業是來自於勞工自己訓練不夠。還教導學生用創業來解決失業問題,根本本末倒置。

學生未來在就業市場上如何自保,以「職業倫理」等理由,強調勞工應努力工作,服從雇主。將勞工之苦視為個別勞工「好高騖遠」、「做一行、怨一行」,完全將勞工在不公平結構處境下之困境,簡化及抹黑為個人人格問題,對勞工極度不公平。強調勞工應自我充實,以免遭資方淘汰,是將失業問題簡化成個人問題,對勞工嚴重歧視。

工人發動罷工之論述,更語帶否定,不但抹黑工人反抗資本家之行動乃是受共產黨煽動,更意指因工人罷工造成社會局勢混亂,對資本家因剝削勞工或關廠、倒閉引起罷工、抗議隻字未提。

現行版本的國中與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也就是說每一個中小學生都必須讀。內容好像都正確吧?那裡面隱藏著嚴重錯誤,教導孩子們瞧不起父母親的,而我們所尊敬的學校與教師,在培養未來主人翁的聖堂上,拿著似是而非的教科書課文,「教壞囡仔大小」。究竟社會科教科書中隱藏著多少謬誤與偏見。

經由勞家盟對國中小九個年級三種版本社會科教材的檢視,我們發現這些教科書裡充斥著中上階級的意識和價值觀,中下階級的價值觀和生活形態受到漠視;工人為了在資本主義體制裡爭公平、尊嚴的工會,則輕描淡寫帶過;對那些因產業外移而失業的勞工,則以資本主義國家所信奉的「比較利益」簡單說明,並且還很可笑的要這些失業勞工自行創業。工人發動罷工之論述,語帶否定,不但抹黑工人反抗資本家之行動乃是受共產黨煽動,更意指法西斯極權統治的出現是因工人罷工造成社會局勢混亂而成。

(勞動者家長聯盟)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