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我們都太不懂得認錯的哲學?
看到一則新聞,關於教育部網路成語詞庫中將「三隻小豬」當作成語。
局內相關人士出面解釋,只是置於附錄而非成語詞庫,引發爭議之後,已經取消相關連結。
而受訪的部長杜正勝竟然不引以為意,而且還當場為文,引經據典證明「三隻小豬」的確可以列為成語。
內容是要作功課馬虎、草率的小朋友記取三隻小豬的故事,不要學其中的大哥云云。語畢,還不忘補充,可以如此運用詞語,就可以當作成語。
我不能置信地看著他,這人真的是教育部長嗎?
更有記者訪問小朋友的看法,其中一位,說起,要是部長可以以「三隻小豬」作成語造句,那麼她就相信「三隻小豬」是成語。
我不知道當初成語訂定的方式,但是知道,每一句成語背後都有其隱含的意喻,也許不清楚出處,但是意涵卻是肯定的。
成語之所以是成語,該是言簡意賅,短短一句話,就可以訴說深遠的意境。那麼我該如何以成語說明聽到這則新聞的心情?
不可思議、匪夷所思、望塵莫及、浮誇不實、啟人疑竇、言不及義、滿腹狐疑、信口開河、強詞奪理……數量之多,信手拈來都可以輕易寫下,然而卻不夠份量,足以代表對這件新聞的震驚心情。
是不是我們都太不懂得認錯的哲學?
受訪的教育部人士,只是出面簡單說明「三隻小豬」僅列於附錄之中,已經取消相關連結。
這意味著什麼?把連結取消,「三隻小豬」事件就可一筆勾消,當作從沒發生過?那麼「三隻小豬」究竟是不是成語?列於附錄之中就不算是?既然這是當初列入的原因,那麼又何故取消相關連結?
難道不能認錯?顯見不能。因為一部之長還為此搬弄了似是而非的言論,重申「三隻小豬」列為成語並無不妥。一如對自己失言的「罄竹難書」,以逐字解釋,重申自己並無錯用,這般強詞奪理、這般恬不知恥……真的只有無語相對。
圖片出處|http://www.bradfitzpatrick.com/stock_illustration/cartoon_pig_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