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01-2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1-25》

本期內容
  ◎經典50之6: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詹姆斯.喬伊斯之《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教授爸爸週記:問題班級 
  ◎吾思吾師 找回教師熱情與尊嚴徵文比賽 



經典50之6: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 詹姆斯.喬伊斯之《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宋國誠
  宋國誠
《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大文豪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早期(1916年)的作品。小說雖然是虛構的、實驗性的,但卻具有「準自傳」(semi-autobiography)的性質。作品被視為喬伊斯不朽巨著《尤利西斯》(Ulysses)的前篇,是進入《尤利西斯》的閱讀準備。喬伊顛覆了傳統主義單線直述、前後有序的敘事傳統,以「跳越/非連貫」的文體,運用意識流和象徵手法,描寫一個名為斯蒂芬(Stephen Daedelus)純真青年,由嬰兒誕生、痛苦而曲折的成長,最後通過藝術領悟而蛻化成熟的歷程。故事雖都以日常瑣事為素材,但表現出一個「藝術型」個人對人生、宗教、生活的反思與體驗,以及對生命最後歸屬的選擇。

不計死生,飛離塵世

主人公的名與姓:斯蒂芬(Stephen)、迪達勒斯(Daedelus)分別取意於兩個神話故事。聖‧斯蒂芬(Saint Stephen)是基督教第一位殉教士,他在耶路撒冷一次關於原始基督教義的辯論中遭反對者亂石擊死,取此名意味著「為藝術而殉教」(註1);而Daedelus與希臘神話中偉大的建築師迪達勒斯(Daedalus)僅有一個字母之差。相傳迪達勒斯為克里特國王(King of Crete)建造的一座迷宮(maze),用來關押牛頭人身怪物彌諾陶洛斯(Minotaur),為了不洩露迷宮的秘密,國王下令把迪達勒斯和他的兒子伊卡羅斯(Icarus)囚禁起來。為了逃亡,迪達勒斯製作了一對「蠟翼」,他用線把帶莖的羽毛縫起來,用蠟把羽毛黏在一起,與兒子一起飛離克里特島。迪達勒斯成功的逃離,但兒子卻因飛得太近太陽,臘翼溶化而墜落愛琴海身亡。喬伊斯以「Daedelus」為主人公命名,象徵著小說本身「不計死生、飛離塵世」的主題。

一部精神辯證史

喬伊斯以幾近不顧劇情和不厭瑣碎的矛盾筆法,將青春小說、成長小說、心理小說等等多重文體,融合在這部以精神歸宿為最終指標的作品中。實際上,在看似平淡無奇、劇情鬆散的描述中,細心的解讀將可領會「淡中有奇」的韻味,那就是表現在斯蒂芬身上作為藝術領悟中一種「反─反諷」、「反─反叛」、「反─反常」的精神體驗與質素。所謂「反─反諷」是指在體會宗教的反諷性之後而反對之,「反─反叛」是指在認清的社會對自己的反叛之後而反對之,「反─反常」則是指領悟了社會的污黑與墮落之後反對之。對出生於「天主教大國」愛爾蘭的喬伊斯來說,他並非單純的反宗教,而是「反對一種『反宗教』」。信仰不只是唸經和禱告,而是誠實與反省,也就是通過真正意義的宗教達到自身的超越與成長。由此來看,小說絕不只是一部反宗教、成長式的曲折故事而已,而是一部「精神辯證史」,一部反映人類在個人與社會、內在自由與外部壓制之間具有普遍意義的鬥爭與救贖。

小說分為5章,第一章描寫斯蒂芬模糊虛晃的幼年和痛苦壓抑的寄讀生活,第二章描寫斯蒂芬成長意識的萌牙和叛逆行為,第三章描寫斯蒂芬在神父的教誨下內心懺悔的歷程,第四章描寫斯蒂芬對天主教的反思與背離,第五章描寫斯蒂芬對藝術生涯的追求和選擇終生流亡為歸宿。

小說以睜開童年之眼和一曲《野玫瑰之歌》進入這個世界,「哦,野玫瑰如今已開放,在那片小小綠草地上」(註2)。小斯蒂芬自幼就具有敏感的藝術家氣質,他以「大口娃」(baby tuckoo)為乳名,以一種天真的身體直覺來感觸這個原初的世界:傾聽父親給他講故事和那首《野玫瑰之歌》,看見父親的大鬍子臉,品嘗酸溜溜的檸檬辮子糖(lemon platt);他還會觸感到尿床,先是暖烘烘而後變得冰涼涼,他聞到母親為他鋪上油紙的怪味,他聆聽母親彈奏的鋼琴舞曲……。在與丹特(Dante)舅媽嬉鬧時,他無禮的躲在桌底下,舅媽以「老鷹會來啄他的眼」來嚇他,但小斯蒂芬卻幻想他幼稚的情竇,他以天真的想像來應付這個不解的「大人世界」。

然而,童年之眼所映照出來的純真世界,立刻消失在嚴酷而冷血的教會學校中。斯蒂芬被送往一所天主教學校就讀,而這是他人生噩夢的開始。教會學校裏的同學完全沒有同窗之愛,由於個性害羞和怯弱,由於不肯順從學長威爾斯(Wells)換鼻煙盒的要求,他被惡意撞倒掉進臭水溝裏,害他生了一場大病。教士們野蠻的體罰讓他第一次嘗到人間的壓迫和宗教的虛偽,讓他體會到教會的生活不是啟發或開導,而是壓制、禁錮與扼殺。斯蒂芬咬緊牙關,每日倒數日子期待返家時刻的來臨。在痛苦煎熬中,他想像著返鄉的情景,全家人準備豐盛的晚餐歡迎他,他在痛苦中向母親求救,希望母親帶他回家。他甚至幻想了死亡,並且以淒美的筆調描寫自己的喪禮:

他的喪禮彌撒就會在禮拜堂舉行,……所有的人都會身穿黑衣出席他的彌撒,個個都面帶愁容。……院長會在場,批著黑金兩色的法衣,祭壇上、靈柩臺周圍,都會點起高高的黃色臘燭。人們會緩緩地把棺材抬出禮拜堂,他會被葬在教區那小小的墓地裏,緊挨著那條種著菩提樹的林蔭大道……(註3)。

透過斯蒂芬的寄讀生活,喬伊斯展示了斯蒂芬內心情感與理智、純真與邪惡、服從與叛逆的多重交戰,亦即通過內心對美好記憶和自由想像,和外部現實的無理與不公的強烈對比,通過溫馨虔誠的禱詞和教士殘暴體罰的強烈反差,來反諷宗教戒律和教會生活「外慈內惡」的虛偽本質。在教會學校中,多蘭神父(Father Dolan)是宗教戒律的化身,既是裁判與懲罰的中心,也是「父權/閹割體制」的代表。教會學校的生活,使斯蒂芬把宗教體驗出一種既是「反智性」又是「反藝術」的負面體制。於是,斯蒂芬開始心生懷疑和反叛,他要以一種反宗教式的墮落,來反諷「宗教異化」的弔軌與魔咒,反抗教會的壓抑與不公。

沉默與流亡

從對一個正常女子(E.C.小姐)的心儀但卻怯於表達和行動,到最後在一個妓女身上得到滿足和釋放,斯蒂芬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反叛就具有強烈的「反父權/閹割」的象徵。由於體認到宗教是一種「反成長的閹割體制」,他於是以最不能被天主教所容忍的「嫖妓」行為,試圖顛覆宗教的神聖性與權威性。隨著性意識和身體欲望的成長,斯蒂芬對異性與情欲產生了嚮往,但本能欲望和宗教清律的對立使斯蒂芬獲得的不是解放的快感,而是陷入精神的苦悶和不安。他在污濁髒亂的都柏林街上遊盪,「他像一隻受傷的野獸在潛行,暗地裏發出哀鳴。他想要和另一個同類一起犯下罪孽,……好跟與她共同縱情享受罪孽」(註4)。然而強烈的負罪感使他痛苦難熬,於是他向街上一所教堂告解,重新獲得自信與希望,重新感到幸福和美妙,「他……感覺到看不見的恩典彌漫在四周,叫他的四肢都輕鬆起來。……他懺悔了,上帝原諒了他。他的靈魂又變得美好聖潔,聖潔而幸福」(註5)。

雖然「告解」在這裏不只對一位神父坦誠相告,也不只是懺悔或滌罪,對斯蒂芬而言是精神的成長與靈魂的充實。為了維持聖潔,為了「表述神聖的權威、仁愛和普遍存在」,斯蒂芬開始規畫禁欲苦修的生活;為了抵擋誘惑,他禁治一切的感官活動,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但即使是聲色不沾、非禮不視,依然無法阻擋肉體對靈魂一次又一次的糾纏。於是「告解」成了一種坦白、悔罪、寬赦、再坦白、再悔罪、再寬赦的循環,斯蒂芬發覺,他永遠不可能從罪孽中得到解放,因為躁動不安的罪惡感會與他永遠同在。

禁欲苦修的生活使斯蒂芬獲選為新科教士,一個能在懺悔室裏傾聽少女吐露羞恥之事並赦免他人罪惡的人,一個在祭壇上傳佈神聖知識和秘密權力的人。但是這項神聖的指派並沒有使他的靈魂感到雀躍和歡呼,教士的循循善導並沒有讓他心喜或感動,他知道他永遠不會成為一名教士,永遠不會在聖甕面前搖動香爐:

他的命運是要躲避一切社會的或是教會的階層任職。教士智慧的魔力已經不能讓他心動。他注定要遠離他人,去了解自己的智慧,或是獨自一人在塵世陷阱中行走,來了解他人的智慧。(註6)

斯蒂芬最後選擇了自我流放(self exile),他選擇了一種離群索居、浪跡天涯的道路。這印驗了殉道者聖‧史蒂芬的悲劇宿命,也呼喚著Daedelus「不計死生、遠離塵世」的心志。小說主人公走出了自己的小說,他不再相信一切以家庭、祖國、教會為名的信仰,他選擇了沉默與流亡,追求那永遠不可能實現的生命救贖……。

註1:李維屏,《喬伊斯的美學思想與小說藝術》,上海:外語教育,2000,頁123。

註2:詹姆斯‧喬伊斯,徐曉雯譯,《都柏林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南京:譯林,2003,頁211。

註3:《都柏林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頁228~229。

註4:同上,頁307。

註5:同上,頁353。

註6:同上,頁370。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問題班級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月前,小兒子國中同學的媽媽,打電話給我,問我知不知道,小兒子的班上不太寧靜,曾經發生了一些事,不少家長打算幫小孩子辦轉學?

我支支吾吾告訴她,我不是挺了解。她語鋒一轉,告訴我,他們要開個家長會,與校長討論該如何處理接下來的事。

其實,我沒有告訴她,我早已得知這回事。小兒子有一陣曾經嘀咕,班上同學太吵,有時甚至讓他中午都無法睡覺,他有點不勝其煩,很想轉學。我於是在聯絡簿上寫了一些話,希望老師能夠處理。

不多久,老鄭有一天跟我聯絡,說他的太太有事要知會我。老鄭的太太就在小兒子的學校教書,一拿起電話就告訴我,小兒子那一班已經變成他們國中的問題班級,甚至有老師已經放棄,教給他們的內容通常比別班的少得很多。她叮嚀我,為了小孩子,要我考慮小兒子要不要轉學的事。

一聽到這一些,我心情馬上沉了下來。我一向不太在意小兒子的成績,只要他不太差,讀得快樂就好。我常常以自己當例子,小時成績並不好,只因對文字的著迷,激發不斷的閱讀動機,才能超越以前比我成績好的同學,出國讀書拿到博士,又在大學教書。我因此不願意給小孩子太大的壓力,免得適得其反,讓他失去讀書的樂趣。

看看情況可能比我想像還糟,我隔天就發了電子郵件給校長,表達我的關切。我不客氣地告訴校長,我一向對這個國中印象不差,才鼓勵小兒子來就讀。沒想到,進來後竟然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坦白告訴她,我打算幫小孩子轉學!

我當天果真打電話給附近的一所國中,詢問轉學的可能性。接電話的老師告訴我,若有空缺,也要等到寒假才知,她要我寒假時上網看看有沒有機會。

還好,小兒子的校長回了我的郵件,透過電話我也跟她聊了一下。她告知我,一切情況她早已知道,而且正在處理。她舉例,有問題的學生,她已要求訓導處利用中午集合這些學生,讓她們在校園進行服務教育,以免干擾同學的午休。

感受到校長的誠意及行動,我一下子也軟化了下來。一方面,小兒子其實也在班上交了一些好朋友,加上校長找他講了一些話後,他也決定不轉學了。

本來以為就此無事。沒想到有些家長也發現同樣的問題,因此決意要學校說清楚、講明白,並看看如何處理。幾週前的某一個晚上,近20個家長就如此在學校的教室,舉行班級的家長會。

這個家長會,先由導師報告整個班級的狀況,接下來就由家長提出各種問題,由導師逐一答覆。其中,有不少家長不斷質疑導師沒有承擔起責任,處理不夠果敢、明快,才讓問題逐漸惡化。

看這位老師疲於應付,我也起來講話。當然主要還是針對解決之道提出要求;講到這裡,訓導主任開始介入,並逐一與家長報告及討論解決的方案。其中包括,將原在5樓的教室,調到一樓訓導處旁邊,好讓老師們隨時能盯緊學生的一舉一動。另外並徵求家長的同意,不聽制止的學生,只要被記點一定次數,就必須被帶到訓導處看管。

其實,學校應該是早已經過不斷討論,才想到這些可行的方案。我也起來呼應,如果無法重新分班,將班級拉到一樓應該是最有效的方法。當天就在這樣的決議中,由校長作了最後的裁決。

事情並未就此了決!就在上週,又有家長醞釀要開會,主要的目的有二:一者要求重新分班,二者要求換掉導師。我最後沒有參加最近的會議,也沒有參加連署。一方面,重新分班我早已問過,學校怕茲事體大,不願貿然進行。

另方面,我覺得導師其實相當負責,看看聯絡簿密密麻麻,就知道一向用心。這樣的老師已算難得,驟然將她換掉,她如何承受這種挫敗的結果?未來如何面對所有同僚?

作為一個大學教師,將心比心,我寧願給這位老師機會,讓她敗中求勝,好好將這個班級重新經營。這不只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而且經過這一折騰,我相信他會變成一位經驗難得的良師。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光復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