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書電子報】
女書當代講讀會系列:「看見女性移民」
翻騰海嘯的女巫:娃庭娜與不斷變身的芬蘭女歌傳統
時間:2/3 ( 六 ) 2:00
~ 5:00pm
★講談人:鍾適芳(大大樹音樂圖像負責人、【流浪之歌音樂節】【女歌節】創辦人暨總策劃)
★閱聽文本:娃庭娜精選集
當交工樂隊以傳統新樂的織錦引起注意,傳統民謠元素與當代音樂經驗的混凝在台灣成為一股討論的熱潮;我們回望歐洲的民謠樂壇,如此新舊交融得以傳承的另僻音樂路徑,早已開拓多年。歐洲民謠樂人十數年間,不斷在傳統民樂新生的創意下努力,新生代樂人不再以古典樂、流行樂為成功的指標,而能在新民謠道路上取得演出與創作的成就感。論及這樣的新民謠創意,芬蘭的娃庭娜女歌隊(Varttina)可稱得上為先行的成功者。
1983年,芬蘭的兩位少女薩麗與馬莉(Sari
Masinen、Mari Kasinen)開始一個以吟唱地方詩謠、演奏傳統芬蘭詩琴(Kantele)為主線的音樂計劃,吸引了一群青少年投入,這個計劃,最終發展為一個以演出卡列利亞地方民謠為主的二十一人女歌隊。不久,樂團更為確定其目標—復興卡列利亞地方與芬蘭—烏格爾語系(Finno-Ugric)地方的音樂傳統,同時開創民謠的新意,突破編曲與表演風格。
女歌傳統在芬蘭早有源可溯。古時,這些音樂從一個村子流傳到另一個村子,穿越時光隧道流傳至今,有些曲調已流失,但根據歌詞,現代女歌手又加以重新譜曲。芬蘭民謠女樂人、詩琴演奏者麗薩(Liisa
Matveinen)曾對女歌仍流轉芬蘭女性之間的現象開了這樣的玩笑:
「因為從古至今,芬蘭男人酗酒的習慣不變。你沒發現芬蘭女人的手臂特別長嗎?因為我們一隻手要提很重的樂器,另一手要牽孩子。」芬蘭民謠女歌者至今仍愛唱馬特麗(Mateli
Kuivalatar,1771-1846)的詩謠,而少女情竇初開的喜悅等待,與婚後粗礪生活的對比,是馬特麗詩謠經常的描繪。
芬蘭女歌走過時代,從村落到都會,在傳承中不斷融合、演變,將民謠的定義也不停地扭轉、新生。娃庭娜以芬蘭烏格爾語系區域的民謠為創作主線,借用大量芬蘭女性歌謠傳統的旋律、詩謠、歌曲,然後開始歌謠與歌詞創作的新歷程,音樂底色撲上搖滾色彩。幽默、癲狂的民謠與搖滾的綜合,使歌隊家喻戶曉,並為芬蘭民謠界掀起新氣象,也為流浪於時空之中的北國民謠有了全新的生命。
*報名表線上下載網址: http://active.fembooks.com.tw/blog/1.doc
或電洽女書店 (02)2363-8244
轉分機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