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 monsoon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季風
【外文詞條】monsoon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地球科學
季風是季節風。
在非洲和南亞,每年大約6個月吹東北風,另6個月吹西南風。夏季風以西風的分量為主,夏季風中有氣流輻合、上升、產生降雨。冬季風以東風分量為主,冬季風中有氣流輻散、下沉、形成乾旱。兩者都是冬夏海陸溫度差異的結果。溫度的年變化在大陸上大,而在海洋上小。對季風有種種認識︰1.風向有明顯的季節轉換,冬季主要為東北風,夏季主要為西南風;2.海陸的季節熱力差異產生的半永久系統;3.行星風帶的位移;4.區域性氣壓系統之間的一種穩定氣流;5.夏季出現炎熱、濕潤和多雨,而冬季出現乾燥、晴朗的一種氣候現象。這些看法相互並不排斥,但其中沒有一種是完全準確和合適的。
印度季風
3月末副熱帶西風急流位於印度北部,地面吹東北風。5月西南季風在斯里蘭卡形成。同時,由於西藏高原的加熱,在高原約6,000公尺上空形成一個高空暖高壓,印度北部對流層上層出現一支強東風急流。副熱帶急流突然移到高壓脊線和西藏高原北面。幾天以後大約在其南1,500公里季風爆發。阿拉伯海的季風活動先於孟加拉灣。6月東風急流穩定在150~100毫巴,並位於自中國到印度大約北緯15°的平均位置,同時到達最大風速。6月和7月,季風增強,厚度達到6,000公尺高度(北面低一些),有時可達9,000公尺。印度的天氣濕熱多雲,降雨在400~500公釐之間。7月和8月出現低氣壓波動。每月出現1~2次發展很好的低壓系統,這些低壓系統大體上和高層東風波一起從東向西移行。低壓過境時東風急流增強。因此,低層季風氣流加強,雨量增加。其中某些低壓到達陸地前,變成熱帶氣旋,產生傾盆大雨和災難性洪水。當東風急流移得比通常位置更北,由於季風爬升到喜馬拉雅山南坡,在該地引起大雨和洪水,而印度中部和南部則少雨。相反,當東風急流南移時,喜馬拉雅山南面受中緯度西風槽東移影響,印度北部乾旱,季風中斷。8月西南季風逐步減弱,在印度西北部差不多已經消失。9月乾涼的偏北氣流開始圍繞印度高原西側,並向印度的西北部擴展。東風急流變弱,高空對流層東風南移。由於低層潮濕的西南氣流變弱和不持久,印度大部分地區降雨量變得極不穩定,但是在印度的東南部和孟加拉灣仍經常有陣雨。10月初印度各地風向多變,10月末偏北氣流籠罩整個印度地區,冬季風形成。地面吹東北風。印度大部分地區有一個晴朗、乾燥和多塵的季節。德干高原東南端和斯里蘭卡東部,10~12月為雨季。
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季風
是一個典型的季風系統,其北界大致在北緯25°。中國北部、韓國和日本不屬於這個季風區域內,冬季風比較強,它是從大陸吹出,天氣多晴冷,夏季風由海洋吹入,天氣多陰雨,風向和印度季風一樣穩定。夏季風不夠強,不足以克服反氣旋的影響,因此,季風雨出現在6月和8月末至9月,7月由於暖性反氣旋作用,乾旱。在中國南部和菲律賓10~4月盛行信風(熱帶東風),由穩定的西伯利亞反氣旋流出的空氣,經常表現為一股股信風潮。5~9月冬季風消失,為西南季風取代。這些季風氣流很淺,冬季大約1,500公尺,夏季約2,000公尺。越南和泰國5~10月吹西南風,氣流厚度達到4~5公里;夏季風帶來豐富但又不過多的雨量。11~2月是乾、涼季節,3~4月是乾、熱季節。印度尼西亞的季風很弱,但是風向的季節轉換很明顯。4~10月澳大利亞的東南氣流越過赤道轉成西南氣流。靠近澳大利亞的島嶼比較乾,愈往北愈濕。來自亞洲的東北氣流,超過赤道轉成西北急流,到達印度尼西亞時,已經非常潮濕,11~5月期間可帶來雲雨天氣。澳大利亞的季風型式比較簡單。北岸是夏季風(11~4月,西北風)和冬季風(5~9月,東南風)風向明顯逆轉的地方。澳大利亞夏季風的風向和天氣是典型的,但是頻繁性和持久程度上很不完善,季風的厚度,海上一般小於1,500公尺,陸上2,000~2,500公尺。
西非季風
冬季西南風是一支淺(低於2,000公尺)的濕層,其上是一支來自撒哈拉和薩赫勒(Sahel)的深厚而乾燥多塵的東北信風。地面東北風一般叫作哈麥丹風(harmattan),夜間極端乾冷,白天極端乾熱。對流層上層的反氣旋約位於北緯20°,東風急流約位於北緯10°,比印度地區更近赤道。西非季風是地面的西南風和哈麥丹風的交替,主要出現在北緯9~20°之間的地區。
歐洲、北美、中美沒有明顯的季風,只出現一些季風趨勢或季風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