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女人健康網

本期摘要

◎新聞快遞◎

太瘦容易有骨質疏鬆症

懷孕喝咖啡?沒事啦!

我生病,不想被觀光!

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就夠

男女自殺風險大不同

打破節食和運動的迷思 

刷牙預防胰臟癌

◎近期活動◎

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

 

新聞快遞

太瘦容易有骨質疏鬆症  2007/02/06

很多人都知道現在厭食症和過輕的問題很嚴重,但是卻不知道這是會影響骨質健康的。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the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就表示,最近引起國際矚目的模特兒過輕事件,大多將焦點圍繞在「健康體位」和「美麗迷思」上,對於厭食症、營養攝取不均和骨質疏鬆症的相關性,則鮮少人注意。其實這些受厭食症所苦的青少年、青少女的骨質,很可能已經受到嚴重的損壞,也將導致他們日後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大幅提高。

雖然骨質疏鬆症通常是在更年期之後發生的,但是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因子,早在年輕時就已經形成;由於青少年時期正是骨骼生長發育的階段,所以營養的攝取是很重要的,要降低骨質疏鬆症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青少年成長時期有均衡的飲食,其中包括充足的鈣質、維他命D和蛋白質,讓骨骼在生長時能儲存大量的骨本;但是,也就是這個年齡層的青少女,往往為了維持體重而開始節食。

基金會的發言人表示,厭食症有可能會導致雌激素分泌不足和停經,而青少女的雌激素若下降,對骨質的影響就如同更年期婦女一樣;據估計,患有厭食症六年的病患,其骨折率比一般健康同年齡的女性高出七倍。

TOP

懷孕喝咖啡?沒事啦!  2007/02/02

之前有研究表示,懷孕時攝取過量的咖啡因的話,最嚴重有可能使胎兒的體重減輕200克,而有些研究則否定這樣的論述。這樣矛盾的研究結果已經讓衛生單位傷透腦筋,在某些國家裡,乾脆就警告孕婦不要喝咖啡。

最近一份發表在一月份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的研究結果,讓懷孕的婦女現在可以放心地享用咖啡了,因為研究發現喝咖啡並不會導致嬰兒早產或是重量不足,但是,若懷孕婦女又喝咖啡又抽煙的話,就可能會增加早產或胎兒體重不足的風險。

這份隨機、雙盲的研究,在1996-1998年間,招募了1,207位每天喝超過三杯咖啡的婦女,而且她們懷孕都未滿20週;研究人員將這些婦女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持續喝咖啡,另一組則沒有,但是婦女還是有可能從其他食物來源攝取到咖啡因,例如,茶、可樂等,這些都會透過訪談記錄下來。 

在研究結果經過標準化以後發現,沒有喝咖啡那一組的胎兒,比喝咖啡那組的輕16克,懷孕期也短1.31天,但是,這些差異在統計上都不算顯著。此外,喝咖啡那組中,有4.2%的嬰兒早產、4.5%的嬰兒過輕;而沒有喝咖啡那組則有5.2%的嬰兒早產,4.7%的嬰兒過輕。

另一方面,這份研究中,每天抽超過十根菸又喝咖啡的婦女,其胎兒的體重比有抽煙但沒有喝咖啡的婦女的胎兒輕263克。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這份研究著重在懷孕後期,因此咖啡因對懷孕前期是否有影響便無法得知;此外,咖啡裡其它的成分對懷孕的影響也值得研究。

TOP

我生病,不想被觀光!  2007/02/01

曾有一位婦女埋怨,她在進行大腸鏡檢查時,忽然有一批實習醫學生在未告知、也未取得她同意之下,就自行進入診間,讓她感到十分不舒服與無助。

另有一名女性,在進行子宮頸抹片檢查時,未告知患者並經其同意,便有醫學生在場實習,使隨後的醫療糾紛爭議更加複雜。

筆者的友人,也曾經至台北某一著名教學醫院就診,在問診及檢查的過程中,不但主治醫師並未取得病人同意,就讓實習生參與診斷,更甚者,只見主治醫師不斷向實習生講解檢查程序及病因診斷,卻未仔細地向病患說明病情。

教學醫院在未告知、也未取得病患同意下,就讓實習生參與診療,嚴重影響病患的隱私權益,台灣女人連線自一九九八年以來,就不斷地向衛生署提出要求,希望針對實習醫學生擬定實習規範,讓病患就診時,其隱私權和安全能受到尊重和保障。但是衛生署回應其為教育部的業務範圍,而教育部則以「大學自治」為由,表示對此也無能為力。

經過七、八年的溝通和協調,好不容易受到衛生署長侯勝茂的重視,願意出面與教育部協商此事,隨後,高教司也請賴其萬教授起草「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準則」,但是這項草案竟然在去年九月份召開的醫學校院長會議中引起反彈,認為實習醫學生規範為大學自治事務,中央主管機關無權干涉;此外,並欲刪除其中有關教學醫院及主治醫師的責任,令人感到遺憾。難道生病的人就理所當然該被當成教學醫院的免費教材嗎?連被告知和拒絕的權利也因身為病患而一併被剝奪了嗎?

我們尊重大學自治,但是,過去七、八年來不斷有婦女團體、病人代表針對「就醫時,未經同意就有實習生在場」提出抗議,但卻不見教學醫院採取行動。在教學醫院忽視實習醫學生規範之重要性的前提下,由中央主管機關出面協調、擬定指導原則或規範,並無不妥。

此外,實習醫學生的身分是「學生」,並非「醫生」,應該要在充分的監督下,才能參與診斷或進行醫療行為,因此,教學醫院和主治醫師,自然有責任確保病人的安全和督導實習醫學生的行為,若將「實習醫學生臨床實習準則」中有關教學醫院和主治醫師的責任刪除,不禁讓人引發「規避責任」的聯想。

對實習醫學生擬定實習準則,僅算是病患最起碼的要求,若連此規範都無法達成共識,病人最基本的保障和尊重究竟在哪裡?

本文刊載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TOP

骨質密度檢測一次就夠  2007/01/31

一般的認知都相信,骨質密度檢測可以幫助醫師預測病患未來骨折的風險,也可以當作骨質疏鬆症的指標,最近甚至有一些醫學指導方針建議65歲以上的女性,應該全面進行骨質密度檢測;但是,對於重複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到底能不能提高預測骨折風險的準確性,則一直沒有足夠的科學研究。

根據一份叫做「內科醫學資料庫」(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的期刊,其中有一份報告發現,在進行第一次骨質密度檢測(BMD)後,即使以後重複做檢測,對預測更年期婦女未來的骨折率並沒有太大的幫助,也就是說只要進行一次骨質密度檢測,便可以適用一輩子。 

這組波蘭的研究人員,在19891990年間測量並紀錄了8,141位65歲以上女性的骨質密度,她們的平均年齡是72歲;大約八年之後,研究人員又重新檢測同一群人的骨質密度;然後,計算出兩次測量值間的變化,再繼續追蹤五年的時間。

研究人員使用以下四項指標:第一次檢測值、第二次檢測值、兩次檢測值的差距、和第一次檢測值加上兩次檢測值的差距,來瞭解骨密度檢測和預測骨折風險的相關性;結果發現,在兩次檢測期間,平均每年流失0.59%的骨密度;而且,四項指標和骨折風險的相關性都差不多,也就是說重複進行骨測,並不會提高預測骨折風險的準確度,第一次測得的骨密度值就已經可以用來高度地預測骨折的風險。

即使研究結果如此顯示,重複測量骨密度對某些婦女來說可能也是有幫助的,例如,由於用藥或是生病導致骨質大量流失的婦女、或是更年期早期的婦女。

TOP

男女自殺風險大不同  2007/01/31

         一份發表於美國精神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研究發現,預測重鬱症後的自殺因子男女大不同。自殺行為中的性別差異其實很早就被發現了,過去研究顯示男性的自殺死亡率較高,而女性嘗試自殺的比例較高。

 

為了瞭解自殺危險因子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研究者檢視314名重鬱發作(major depressive episode)後尋求治療的重鬱症、躁鬱症患者,其中女性184名、男性130名。

 

研究過程中,4位病患自殺身亡、48位患者嘗試自殺,共佔總人數的16.6%,其中女性企圖自殺人數比例為男性的兩倍。綜觀研究結果,發現男女自殺風險的因子確實不同(見表一),對男性而言,涉及下列相關因子將提高至少三倍的自殺風險,對女性而言,曾經嘗試自殺者將提高六倍的自殺風險,且每多一次嘗試自殺將提高三倍的自殺風險。

 

男女自殺風險因子

男性

女性

1.          個人與家族的自殺史

2.          藥物使用史

3.          吸菸

4.          邊緣性人格疾患

5.          早期與家人分離

1.          自殺意念

2.          先前自殺的致死率

3.          敵意

4.          個人的憂鬱症狀

5.          生存意念低落

6.          邊緣性人格疾患

7.          吸菸

 

 

Oquendo’s領導的研究團隊更進一步指出,在上述因子中能夠有效作為未來預測自殺風險者,在男性為吸菸和家族自殺史,在女性為個人自殺史、自殺意念和吸菸。預期該研究可以改善目前對於重鬱患者自殺風險的評估,並可作為未來自殺評估與預防相關研究的指引。

TOP

打破節食和運動的迷思  2007/01/29

很多人常會計畫著要減肥,但是往往在目標都還沒達成前就放棄了,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現在有關於節食和運動的傳言太多了,而這些傳言很多都是錯誤的資訊,使許多人按照計畫進行節食和運動,卻不見其效果,以下就針對幾點有關節食和運動的迷思做說明:

1. 仰臥起坐可以讓妳擺脫腹部的脂肪。

錯!!人體是無法選擇只燃燒某一部位的脂肪的,還是必須藉由心肺運動或是負重運動來減少全身的脂肪。(閱讀全文

TOP

刷牙預防胰臟癌  2007/01/26

一月份國家癌症協會期刊(Journal of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刊登了一篇有關牙周病和惡性腫瘤的研究,發現即使是簡單的刷牙動作也是預防胰臟癌很有效的方法,證明了牙周病其實是會增加胰臟癌風險的。

研究人員分析的數據,是從一份叫做「健康學者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Study)中擷取來的,這份研究從1986年就開始追蹤51,000位年齡介於40-75歲的男性健康學者,追蹤了16年,其中有216位男性被診斷出胰臟癌。經過資料分析後,研究發現男性若有牙周病或有掉牙的現象,得胰臟癌的風險比牙齒健康的男性高出64%;此外,抽菸是目前已知少數幾個胰臟癌的危險因子之一,但是,研究也發現即使是從不抽菸的男性,若有牙周病的話,得惡性腫瘤的風險也會提高66%。

研究人員表示,若是有牙周病或是口腔衛生不好,會增加口中的細菌數和致癌物質(亞硝胺)的形成,而研究人員相信亞硝胺可能再和胃酸反應,導致胰臟癌的發生。

此外,這份研究應該要注意的便是研究的對象都是男性,但是根據衛生署94年的衛生統計顯示,胰臟癌對女性來說也是一大健康殺手,因此,瞭解相同的預防方法在女性身上是否適用,或是導致女性胰臟癌的病因是否有性別差異也是很重要的。

TOP

 

近期活動

台灣女人健康網年度記者會--誰是2006婦女健康新殺手?

2007/2/6

台灣女人連線自200410月成立「台灣女人健康網」(www.twh.org.tw)以來,除了每日翻譯國外新聞、藉由網路提供具有性別觀點、從女性生命經驗出發的婦女健康相關資訊之外,也到全國各地舉辦座談會,更與其他20個婦女及病友團體成立婦女健康行動網絡,一同落實「男女大不同」的健康新概念。

 

繼台灣女人健康網在2005年年度記者會提出被忽視的婦女健康死角為HIV/AIDS後,我們發現2006年最被大眾所忽略的婦女健康新殺手應為「瘦身美容」。除了因為浮濫且常誇大不實的瘦身美容產品廣告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讓女性暴露於不友善的環境之外,在整型美容手術規範的缺乏、瘦身美容機構及器材亦無管理的情形之下,所隱藏對女性的健康風險更是不可忽視。

 

瘦身、整型等美容手術毫無規範

 

台灣女人連線理事長林綠紅指出,美容整型手術的人數每年不斷攀升,已經成為醫療中炙手可熱的行業,但依照目前現行法規解釋,只要取得醫師執照,則無論其專科為何,都可以任意的進行各種醫療行為。也就是說,只要是有醫師執照的醫師,即便原專科是骨科或復健科等,皆可施行整形用植入劑、脈衝光、雷射去斑、施打肉毒桿菌、甚至開刀整形等美容手術。如此寬鬆的美容醫療環境對於女性健康無疑是一潛在危機。

 

瘦身美容機構及器材亦無管理

 

20061~2月消保會曾抽樣全國159家瘦身美容機構,抽檢公安(建管、消防)、定型化契約、衛生、商業登記等五個項目,結果顯示所有項目完全合格的僅有3家,其餘業者68%未使用定型化契約、70%公安(建管、消防)不符規定,甚至民眾耳熟能詳的知名業者連最基本的公安問題都未達標準。除此之外,這些機構所使用的瘦身美容器材,目前並無任何管理規範,本次抽檢行動不僅凸顯出瘦身美容機構暗藏危機,就連瘦身美容器材本身是否安全,都有問題。

 

由於衛生署認為瘦身美容器材不會造成人體健康之虞,所以不納入「醫療器材」管理範疇中,因此這些宣稱具有瘦身、美容效果器材被歸類為電視機、冷氣機等電器用品類別,然而負責檢驗這些電器的主管機關經濟部標準檢驗局並未檢驗這些商品是否安全無虞,例如:是否會漏電?可以直接接觸人體嗎?適合每個人使用嗎?這些器材除了沒有合格檢驗證明,更無法證明瘦身、美容效果,顯見消費者除了可能花大錢卻毫無效果外,這些都可能是造成健康風險的重要因素。

 

英國的借鏡

 

台灣女人健康網顧問同時也是立法委員黃淑英表示,反觀國外,英國每年有將近100,000人使用肉毒桿菌美容,更有開業醫師曾表示,光是矯正先前失敗手術的民眾,平均每週就會有10人左右。為保障人民安全,英國已在20051月公佈指導手冊,針對肉毒桿菌及所有美容手術,誰有權施行以及手術的地點等嚴格管制。英國健康醫療委員會(the Healthcare Commission)也開始推動立法,防止沒有註冊的手術提供。此外,英國整形美容外科學會(BAAPS)更將「從心理觀點看整形美容手術」訂為2006年主題,於會中討論制訂心理狀態檢核單,增進醫師對於病人的瞭解,如部分病人可能不適合進行整形美容手術等,進行深入的探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鏡的地方。

 

我們的呼籲

 

        台灣女人健康網一向致力於從性別角度重新省思女性健康問題,清除因為性別盲所造成的女性健康死角。然而「美麗」一直是社會難以破除的迷思,美的形象也不斷地經由媒體的生產、再製造而被扭曲。從2006年下半年起,國際上禁止過瘦(BMI<18)的模特兒走秀的風潮,延燒到今年。繼西班牙、義大利之後,美國時尚界、政界亦開始討論是否應訂定相關的規範,以減少過度瘦身導致的厭食症等飲食失調問題。由此趨勢可見,多年來主流文化所認定的「瘦=美」的單一標準已逐漸被鬆動。其實回歸到最根本的概念,美麗不是只有一種形象,也不應該只有一套標準。我們除了要求政府為民眾的健康把關、確保消費者權益以外,同時也要呼籲女性朋友特別注意,在不實美容廣告充斥之下,追求美麗的同時,也要特別注意自己的健康與生命安全,才不會得不償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