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健康食品保健康?(2007/02/14)
健康食品保健康?
文.張瓊方 圖.林格立

醫藥發達,「人工延壽」時代來臨,如何在長長的一生中活得更健康、更漂亮,是人們戮力追求的目標。抗衰老、防癌、降血脂……,儼然已成為現代人生活必需品的「健康食品」,是美麗的傳說?還是不朽的神話?要如何選擇健康食品?其中又有哪些陷阱與迷思?

民國63年次、任職於長庚生技的陳靜雯,辦公桌上滿滿一排:月見草油、CoQ10、綠茶素、冬蟲夏草、靈芝、藍綠藻,每天輪流吞食,「我覺得吃了以後皮膚變好,精神也比較好,」陳靜雯說。

年屆不惑、從不運動、飲食也不節制的李太太,冰箱裡瓶瓶罐罐,有各類早已忘了名字和功效的保健食品。這些花了大錢買來的「健康希望」,就像她掛在嘴邊的「減肥」一樣,從來沒有被徹底執行過,吃兩三天就忘了,彷彿花了錢就已經買到健康。

健康流行風

「紅酒有益心臟」、「喝咖啡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關於飲食,片面、錯誤的訊息一大堆。不同角度、不同立場,說法就有差異。儘管對於健康飲食的說法眾說紛紜,但「現代人飲食不均衡,無法攝取足夠多元的養分,導致身體機能退化、健康情況變差」的說法,卻有志一同。於是,標榜含有特定營養素與機能的保健食品大行其道。從靈芝、鯊魚軟骨、藍綠藻、卵燐脂、葡萄籽、紅景天到CoQ10…,琳瑯滿目。

「台灣是華人市場的窗口,」中華民國健康食品協會理事長楊燿銘指出,由於台灣兼具人口數夠多、國民平均所得夠高兩種優勢,被視為健康食品的優良測試市場;再加上台灣人喜新厭舊的一窩蜂習性,更是最佳「白老鼠」。只是,一般消費者不瞭解,多數市售的產品充其量只能稱為「保健食品」,而非「健康食品」。

到底什麼才是「健康食品」?

衛生署在民國88年制訂了「健康食品管理法」,將「健康食品」定義為「具有保健功效之食品」。從此,「健康食品」成了法律名詞,唯有通過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審核通過、核發標章的產品,方能稱為「健康食品」,也才能宣稱具有增進健康、減少疾病危害風險「保健功效」。

雖然衛生署有心為民眾把關,審核健康食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只是,從8年前立法迄今,通過審核的健康食品只有88件,其中有7成是雞精、優酪乳、茶飲料、燕麥片、食用油等日常生活中的普銷產品,與一般人觀念中萃取成錠的「健康食品」,有很大的差距。根據健康食品協會理事長楊燿銘的估算,台灣市面上流通、未經認證的保健食品超過2000種。

健康食品VS.保健食品

「業者認為申請的門檻太高了,」衛生署食品衛生處簡任技正謝定宏指出,申請健康食品認證約需耗時半年,除了安全性和功效的審核外,取得健康食品標章後,產品廣告也要合乎規範。「廠商不願意花錢做實驗,」楊燿銘指出,一件產品要花一到二年、二到四百萬元費用做實驗及認證準備,以台灣保健食品平均只有2年流行壽命來看,多數廠商認為不符合經濟效益。

此外,衛生署開放申請的「保健功效」項目有限,目前只有腸胃道健康、牙齒保健、調節血糖、延緩衰老、抗疲勞……等11項。謝定宏解釋,開放的項目有限,是因為人體機能微妙而複雜,環環相扣,而「健康」一詞一旦遭到誤用或濫用,會對消費者造成嚴重誤導。

以「增進男性性功能」為例,究竟增進性功能是否屬於人類所追求的「保健」範疇,尚未有定論。癌細胞抑制功效未開放,則是考慮抑制癌細胞的成分往往也會傷害正常細胞,在沒辦法進行更深入的動物及人體測試的情況下,如何能輕率認證?

雖然不能宣稱具有保健功效,然而,透過直銷、電視購物台、地下電台等管道強力放送,保健食品其實已經深入每個家庭。也因此,保健食品的幾個可能陷阱,消費者需謹慎以對:

陷阱一、「成分有效,不代表產品有效。」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江文章指出,市售的保健食品有些有效成分太少,有些成分與規格不符,或因其他成分影響,導致最終產品沒有效果。

以號稱能降低膽固醇、強化腦功能的卵燐脂為例,原料分大豆和蛋黃兩種,大豆萃取的卵燐脂成分少、效果差;蛋黃萃取的純度較高,但包在蛋油中,食用時連蛋油一起吞下肚,怎能降低膽固醇?無怪乎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說:「卵燐脂做為藥品沒有功效,做為食品又太昂貴!」

陷阱二、「天然的尚好?」

一般人迷信「天然的尚好」,只要打著天然食品的旗幟,多數人認為比較無害、容易被身體吸收,也不會堆積在器官內形成毒素。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的身體並沒有辨識天然或化學合成的能力,」和信的陳昭姿主任指出,購買保健食品其實要注意的是──「純度」夠不夠?有沒有摻雜有害物質?是不是天然倒是其次。

陷阱三、避免「顧此失彼、保小失大。」

一般保健食品的特殊成分含量較低,只要不大量吞食,對人體不至於構成重大傷害。只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利弊得失要自己衡量。以深海魚油為例,平日當保健食品服用,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抗凝血、防止中風。但陳昭姿指出,高劑量使用魚油,會造成血小板過低、凝血時間延長等危險。如果不幸意外受傷,可能因此無法凝血。

陷阱四、「應遵照指示服用,不能想到就吃。」

保健食品因含某種特殊成分,吃法不能馬虎。像富含「兒茶素」,標榜可抗氧化、提高身體活性的「綠茶素」,必須與其他食品分開吃,否則會將其他食品、藥品的功效綜合掉。又例如葡萄籽,在空腹時食用較佳,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會降低葡萄籽的吸收,若飯後才吃,很可能白吃。

陷阱五、保健「功效變變變」?

許多保健食品未經嚴格測試就匆促推出,發現不對後又另想新賣點。有的則是在無法通過藥物嚴格醫學認證下,退而求其次,以保健食品的名義販售。例如,「鯊魚軟骨」早期標榜能抗癌,但臨床實驗結果卻證實效果不佳,近年轉而訴求保健關節功效。號稱能與腸道中的脂肪結合的「甲殼素」,一開始被賦予減肥、降低膽固醇等功效,後來發現減肥效果不彰,反倒是對抗關節炎「可能」幫助較大。

保健食品當道,不買不吃,好像放棄唾手可得的健康仙丹,但放任三餐亂吃,把希望寄託在保健食品上,是捨本逐末的作法。「均衡飲食才是最佳養生之道,」江文章表示,以三餐為本,保健食品為輔,而且要知道自己缺少什麼,需要補什麼,而不是盲目地跟隨流行,「因為保健是自己的責任。」

儘管有許多言之鑿鑿的見證或傳說,保健食品終究不是經過嚴格把關、通過層層臨床實驗的藥品,也不保證能有效的改善體質、緩和症狀,生病還是得看醫生,不能因相信食品的功效而延誤就醫。至於大多數健康狀態處於「黃燈階段」的現代人,面對保健食品,吃不吃?吃什麼?該怎麼吃?必須靠自己理智判斷!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02月號)

藥妝店貨架上滿是保健食品,如何選擇?瞭解商品、瞭解自己,絕不盲目跟隨流行,是保健的不二法門。
原產於巴西、秘魯等地的巴西蘑菇,因富含高分子多醣體,近年成為風行全球的保健聖品。但因其成長時容易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屬物質,民眾在選購時必須謹慎。
藥補不如食補,現代「健康食品」是傳統「醫食同源」的最佳體現。
貼有「健康食品」認證標章,才是真正國家掛保證、有促進健康功效的健康食品,消費者在挑選時不妨列入參考。
衛生署認證通過的健康食品多為普銷的日常食品,與一般人認知中的昂貴保健補品不同。

  1. 醫藥發達,『人工延壽』時代來臨,如何在長長的一生中活得更健康、更漂亮,成了現代人戮力追求的目標。
    The advent of the age of artificial life extension ushered in by advances in medical science and the resulting increase in the human lifespan has given impetus to the pursuit of ways to enhance health and beauty.
    ◎ give impetus to 推動、促進
    The government's new policy will give impetus to the industries in southern Taiwan.


  2. 台灣人具有喜新厭舊的一窩蜂習性。
    Taiwanese people have the penchant for pursuing anything new.
    ◎ Penchant 傾向、偏好
    He has penchant for dating models.

光華畫報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06 TAIWAN PANORAMA MAGAZINE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