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茂林生態之旅(2007/02/28)
茂林生態之旅
文.李珊 圖.莊坤儒

2006年11月底,位於高雄縣茂林的賞蝶旺季開始,加上又逢當地一年一度的魯凱族黑米祭,各類活動一波波熱絡舉辦。然而,看似風光的背後,當地已推動多年的「生態旅遊」其實並未真正啟動,遊客走馬看花,居民忙於生計,各級政府大拜拜式的活動,究竟對紫蝶幽谷這個世界級「越冬型蝶谷」的保育和存續利弊如何?

「小紫點一邊,圓翅兩邊點,斯氏有三點,端紫亂亂點,」茂林國家風景區「紫蝶幽谷解說員」的培訓課程中,輔導員正用影片搭配口訣,教授二十幾位學員如何辨識茂林4種紫斑蝶、8種青斑蝶,哪種斑蝶吃哪種食草,棲地習性如何……。從霧煞煞到大致能夠分辨,學員努力,來自台北、台南各地的老師也教得賣力。

生態解說輔導員是隨著紫斑蝶翩然飛抵茂林山谷,第一批來到茂林的義工。之後還會有蝴蝶保育協會的全國義工、台大保育社的學生、中學老師……等一批批來到,有的來做調查,有的則是來義務帶團解說紫蝶幽谷生態。

「每年都是如此,」茂林鄉公所觀光課課長、有「蝴蝶爸爸」之稱的施貴成表示,要不是有這麼多義工幫忙,有的甚至一待就是二、三十天,蝴蝶谷的保育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呢!

「這裡的年輕人都知道紫蝶很重要、要關心,但礙於日常生計,能做的有限,」茂林鄉「得恩谷」民宿負責人、魯凱族的陳誠說。他這幾年推動生態旅遊,最苦惱的就是缺乏在地的生態解說員,要部落青年自願參加培訓並不容易。

陳誠是茂林鄉推廣生態旅遊的主要人物。

他有個佔地一公頃的農場,位於貫穿整個茂林鄉的「濁口溪」谷,環境清幽,有大片露營地,農場種植了盤龍木、天仙果、石茱萸等許多原生種植物,早晨台灣藍鵲會來啄食木瓜樹的果實。林子裡鳥叫蟲鳴,蝴蝶飛舞,晚上夜深人靜時還可以看到穿山甲出入,聽到黃魚鴞(貓頭鷹)從遠處傳來的叫聲呢!

「我是受到詹家龍的影響才投入生態工作,」貴族家庭出身的陳誠是茂林國小教務主任,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魯凱族文化的紀錄整理、編輯鄉土教材。詹家龍早年在茂林做蝴蝶研究,請部落青年協助研調,後來需要成立一個協會和政府行政部門聯繫,就找上了陳誠幫忙,卻給陳誠帶來意外的人生轉折。

動物夜市

「和詹家龍及各地義工接觸後,才發現很多小時候常見的植物,現在都消失了,」陳誠說,以前看鄉公所為了工程整地挖茄冬、砍澀葉榕,甚至為了蓋停車場把整座山谷填平,都習以為常,「因為不懂得這些的珍貴」。除了對以前的無知破壞環境惋惜外,他更發現要促進部落發展,需要將原住民的文化和生態資源加以整合,才能帶給部落契機。

「我開始改變我的農場,」陳誠把原本以荔枝、芒果等經濟類果樹為主的農場,改為以原生種植物為主的環境,希望營造一個一年四季,動物、昆蟲都愛來逛的「動物夜市」。

「如果這樣的經營模式可以成功,或許能影響部落,」陳誠表示,目前民宿生意不錯,生態和教育團體客源回流的很多。其實,茂林的生態資源非常豐富,除了來過冬的嬌客紫斑蝶,還有鳳蝶、粉蝶、灰蝶等各類蝴蝶,二十多種稀有及瀕臨絕種鳥類,多種珍稀哺乳類;多納林道有黑鳶、鳳頭蒼鷹等多種猛禽盤旋,濁口溪切割板頁岩山脈,造成的特殊曲流、環流丘地形,一年四季都有可觀。

陳誠的努力已經看到一些成果,他在接待外來團體的過程中,也會請部落人準備餐食、表演魯凱歌舞,以分享收益。但老實說,一般遊客仍以賞景、部落巡禮等大眾化行程為主,並未真正帶動起以保育環境、永續利用為宗旨的生態旅遊風氣,連帶地部落族人也沒有建立足夠的生態自覺。

「蝴蝶爸爸」施貴成表示,他過去推動保育遇到最大的難題是土地問題,由於所有權屬於私人,鄉公所無法強制禁止族人開墾或噴除草劑,只能鼓勵宣導;年紀輕、教育程度高的族人較能接受,但多數人關心的還是現實生計問題,希望政府能先訂出獎勵政策,再談保育。

獵人掃垃圾

茂林雕刻家烏巴克不反對政府的山林保育政策,但是不能把族人當成犧牲品,應輔導原民轉業,或有配套措施。以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實施,禁止原住民打獵為例,中老年紀的族人體力不夠、漢語不流利、生活方式又不同,很難到平地工作,為了養家只能打零工,或到茂林風景區管理處掃廁所,聽官員使喚。「但他們原本是部落裡英勇的獵人啊!」他感嘆。

近年部落裡有人提出以「獵人體驗營」作為吸引遊客的方式,但是具體做法還沒有共識。有人認為部落原民有權獵捕並飼養野生動物以招攬遊客,有人認為應鋪設登山步道以生態解說為主,或成立團體推廣狩獵文化。許多意見各自發聲,但似乎都寄望政府能擔負起主導的責任。

「保育」和「生計」間的衝突,其實是絕大多數原民部落面臨的共同課題。正確的「生態旅遊」可以是解套的良方。翻開幾個台灣的成功經驗,例如新竹司馬庫斯、阿里山達邦等,居民自發性的推動才是關鍵因素,畢竟生態旅遊需要一整個產業鏈,例如解說、民宿、社區經營機制、資源保育……,環環相扣,沒有居民的積極參與將難以扎根。而且政府的輔導計劃和學者的研究都有結案的一天,當外界資源撤出後,居民是否能獨力扛起責任,是「生態旅遊」或「部落產業」能否永續經營的關鍵。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7年02月號)

貫穿茂林鄉茂林、萬山、多納3個原住民村落的濁口溪,孕育了當地豐沛的生態資源。
多納村除了石板屋、碳酸溫泉,這座「祭人頭台」也令人印象深刻。
茂林三村中的多納村,是魯凱文化保留最完整的部落,400年未曾遷村,目前尚有少數傳統石板屋,是遊客興致盎然的據點。
茂林的得恩谷民宿是當地生態旅遊的推手,負責人陳誠(中)熱情幽默,晚上小酌幾杯之後彈吉他唱情歌,令訪客如醉如痴。
蒼翠山巒間的多納吊橋是全台灣高度最高的吊橋,居高臨下可以鳥瞰茂林龍頭山的曲流景觀。

  1. 陳誠的努力已經可以看到一些成果
    Chen Cheng's efforts are already bearing fruit.
    ◎ bear fruit 開花結果、成果出現
    Our plan is beginning to bear fruit.


  2. 以往英勇的獵人們現在只能去打零工。
    The originally heroic hunters now have little choice but to take odd jobs.
    ◎ odd job 零工
    He's doing a variety of odd jobs in order to support his family.

光華畫報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06 TAIWAN PANORAMA MAGAZINE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