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憲NCC 表現不及格
2006年1月12日,立法院通過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委員名單,並從3月1日以後NCC開始掛牌運作,新聞局廣電處正式走入歷史,成為專職作為政府發言人的角色,其他媒體監督管理、證照核發業務等業務皆移撥交由NCC。
雖NCC是獨立媒體主管機關,但NCC組成過程當中,立法院所通過的NCC組織法透過政黨比例組成,充滿政黨介入痕跡,以立法權侵犯行政權,使得NCC是否能獨立自主地專業運作,讓社會大眾充滿疑惑,此時包括國民黨推薦的交大電信系教授林一平及行政院推薦的台大電信研究所所長陳銘憲、政大新聞系教授翁秀琪,紛紛向行政院遞出辭呈,行政院也向大法官提出釋憲案,最後在7月26日大法官判定NCC組織法違憲。
判定NCC組織法違憲的大法官釋憲的釋字613號解釋文當中,大法官認為通傳會(NCC)所監督之通訊傳播媒體有形成公共意見,以監督政府及政黨之功能,且人民對通傳會能超越政治之公正性之信賴,也是通傳會賴以生存的最重要養分。因此通訊傳播自由對通傳會之應超越政治考量,免於政治干擾有更強烈要求,是立法者設計通傳會之組成,即有義務降低政治力之影響,進而建立人民對通傳會得以公正執法之信賴。也基於上述理由對立院所通過的NCC組織法判定違憲。
面對大法官判定NCC組織法違憲,NCC主委蘇永欽對外表示將留任2008年1月底,在此期間NCC將忍辱負重、負起國內龐大的通訊傳播監理業務。然此段時間以來,NCC對國內媒體環境作為竟與之前新聞局相差無幾,都是媒體內容的處罰行為,包括對白色巨塔、愛殺十七等等皆是,然而對國內媒體環境影響相當重大的各項廣電媒體的交易,卻都保持緘默以及消極的不做為態度。
在一場「NCC與新聞局都不及格」的記者會上,與會學者皆表示NCC 除了在廣電媒體的內容管制上,做出跟過去新聞局類似的行政決定之外,在廣電媒體產業與市場的管理上,包括外資大舉進駐有線電視系統產業,以及國民黨黨營與官股控制之廣電媒體的處理方面,卻是非常消極甚至無能。
對此NCC做為國家媒體主管機關,對於國內媒體亂相叢生弊病,應負起國家機關管理不周之責,而作為媒體的國家主管機關,傳學鬥呼籲NCC(一)應積極推動修法使媒體產權結構透明化之政策推動,任何一個媒體企業之本身產權結構、以及買賣過程,我們要求必須透明、可受社會檢視、公評,(二)並積極投入國內媒體產業的研究調查,建立相關研究資料庫,NCC,應責無旁貸負起媒體產業調查的重擔,有計畫且詳細地深入調查台灣目前的媒體產業狀況,進而促進我國媒體產業之健全發展。
◎海外私募基金買進台灣有線電視系統
2006年一年之內,台灣的有線電視三大系統「台灣寬頻」、「東森」、「中嘉」,陸續分別由海外私募基金麥格里(Macquarie)、凱雷(Carlyle)與安博凱(MBK)以高出過去交易行情的價格,取得過半數股份。這意味著台灣有線電視系統產業,有超過六成的市場由外資所主導。外資買進的資金,是透過在台大量舉債的方式籌措,三筆交易金額總計超過千億新台幣。
外資入主後,台灣寬頻與東森都傳出人事精簡、業務外包的消息,中嘉與東森也都宣布推出了整合收視、話務與上網的整合性服務,並加緊採買數位機上盒,首要目標在分食中華電信的寬頻上網市場。
除了積極裁員與搶攻寬頻市場,我們並沒有看到外資入主後在有線電視產業上的除弊革新。收視戶月繳近六百元的收視費,過半數仍被股東占取或成為新興市場(話務、上網)的投資準備,其餘才投入到電視節目產業的生產流程,於是電視節目依舊粗製濫造,依舊為人詬病。外資大舉進入,除了意味著產業除了日益往壟斷方向前進,更是電視產業與社會責任與在地文化加速脫勾的表現。
◎李安《斷背山》名揚四海,台灣電影前途茫茫
台灣導演李安可謂2006年全球最風光的華人導演,其執導的《斷背山》先後在英美多個影展與競賽中奪得最佳影片等大獎,本人則在奧斯卡榮膺最佳導演獎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去年五月李安應新聞局邀請回台參加台灣電影座談會,席間他指台灣雖然電影的人才資金技術都齊備,但是欠缺整合,台灣政府也不像韓國法國一樣積極與執行力,使得電影長久以來積弱不振。當時在台下的行政院長蘇貞長點頭稱是,但事後官方也未見有新的作為。
與李安的風光對照,年底舉辦的第四十三屆金馬獎,入圍名單照例以港片居多,台灣電影最後贏回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剪輯、最佳男女配角等八個獎項,其中囊括最佳紀錄片與創作短片等獎。雖然成績較往年突出,但是仍有影評人藉本屆同在台灣舉辦的亞太影展的觀摩經驗,指伊朗、南韓、印尼諸亞太國家的電影水平進步可觀,而台灣電影的得獎則創歷年新低,是電影產業弱化又一警訊。
台灣政府樂於呼喊本土價值,希望李安在振興台灣電影產業上的諄諄告誡,能在政策上積極落實,成為這一口號的實質補充。
◎公廣集團親家變冤家 怠忽職守誰之過?
公共廣電集團(TBS)於2006年7月1日掛牌運作。原先各界期待華視的加入,將能益助公廣集團全方位發展,怎料這樁喜事,卻讓華視與公事從親家變冤家。華視總經理小野坦承,加入公廣集團後,以前能做的置入性行銷案子,現在都不能做了,估計因此少了3億元廣告費。除了金費短缺外,新聞部的人事、資源分配等諸多問題,終讓小野大罵:「公視把華視搞得四不像!」而於元旦加入的原民台更是糾紛不斷。先是內部員工不滿公視決定續聘與否的評鑑機制,串連抗議;後是由公廣集團遴選出的原民台台長虞戡平,因被原住民團體抗議不具原住民身份,而自動請辭。至於客家台與宏觀電視,雖未聽說有激烈的抗爭活動,然在多頭馬車的新團隊中如何分工合作也是一大問題。
對於公廣集團頻臨破局之情勢,媒體改造學社指出,新聞局在《無線電視公股處理條例》公告後不但未提出相關政策規畫,就連華視轉型所需要之資金也未挹注;加之公共電視法遲未修正,才致使問題日益嚴重。
民進黨政府年年喊媒體改革,卻是雷聲大雨點小,說的比做的多。去年同時,新聞局一度思量將台、華視全數民營化,幸幾經民間社遊團說,才留得一公一民的折中方案。但新聞局苦功不肯下,竟是出歪招。不論是搶救國片,還是兩年九十二億投資公廣集團、打造境外頻道,沒一項政策有徹底執行。主管單位怠惰不作為,每逢節慶喊個改革口號居然也成為一種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