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蒙藏委員會主辦的2006菁英青年西藏營共為期四天,自6月28日至7月1日,假宜蘭國際傳統藝術中心舉行。啟程當日清晨,車子親吻著曲折且遙迢的海岸線,每一道迴轉都構成漂亮的弧線,我強裝精神,在經過短促的數小時睡眠之後,依舊罔顧完整的疲態,讓眼睛靠岸,精準地倚著曼妙海濱,底心永恆記得瞭望大海時的悸動。
台灣乃是一座蕞爾小島,孕育出特殊的海島性格,加上文明的巨力如一波波浪潮席捲而來,遂在西風東漸的聲浪中,雜揉了多層次的文化厚度。那麼位居青藏高原的藏族呢?他們擁有什麼樣的生活情態,是否同樣面臨資本主義的強力叩關?
每每思及西藏,總不免聯想到其政教領袖達賴喇嘛、如大塊文章的清麗脫俗景致、或是簡樸純真的藏人,彷彿那是一片與現代性之脈絡剝離的境地,透露著明快、爽朗的野地氣息。然而,西藏營期間,開拓了我們對西藏的既定想像,除引介藏族之地理風俗、宗教信仰、民族性等人文風情外,亦針對西藏之現況與人權、國際關懷西藏組織和會議、台灣援藏工作概況、在台藏胞之處遇等子題規劃各個講座,提供我們廣闊而深度的資訊,以便在此認知基礎之上,建構自身切入西藏議題的視角。除此,研習營中亦藉由分組討論的方式,促進學員間的溝通與意見交流,分別就西藏之自由與未來發展、人權與國際關懷、民主與民族認同三大層面,進一步探究,各組得以凝聚初步共識,並於最後一天的模擬「西藏議題」論壇中正式公開發表。
西藏營活動議程的安排使得學員得以在最短時間內便循序漸進地進入議題核心。開幕式中特地安排了「獻哈達」的儀式,讓我們親身體驗西藏文化中的特殊禮節。營隊當天晚上,由楊嘉銘先生主講「西藏歷史與文化介紹」,其課程首先由自然環境、民族源流和人口分佈一一引領學員們掀開西藏的神秘面紗,之後並分別自歷史與文化兩大層面切入,闡述西藏的考古傳說、吐蕃興衰、蒙元以來的重要政權移轉,及其物質生活、家庭社會和精神生活。同時,藉由觀賞電影《小活佛》讓我們得以捕捉藏傳佛教之精義與意涵。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跨領域對談
全球化下的台灣文學與文化研究
國際學術研討會 徵稿
|
一、 緣起
全球化作為一種涵蓋面廣、滲透性強的趨勢,影響了當代文化與文學場域的變遷及發展。在全球化的時空中,族群、科技、影像、財經、理念等景觀的移動,已產生種種繁複且混雜的文化現象,而台灣文學與文化的發展在全球的時空脈絡下,隨著上述景觀的流動,勢必也將產生新的文學視野及文化研究面向。因此,在全球化下,台灣文學及文化的研究取徑,勢必要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以進行跨領域的知識對談,開展融合的、廣博的、跨越疆界的、比較的、批判性的學術視野,並藉由跨領域的對話創造反思性的學術視角。
本研討會便是在此全球化氛圍下醞釀成形。在全球化趨勢下,流動之人口、資金、乃至文化諸元素如何透過媒介,跨越疆界,並與在地元素衝突、連結、或創造新的圖景。更重要的是,在此全球化趨勢中,台灣文學創作及文化社會究竟產生何種變遷;再者,在地的文學及文化研究,又該如何回應全球化趨勢的挑戰,並開出新局。在此次研討會中,將從全球概念思考台灣文學與文化中的跨界與遷徙、身體、性別與權力、認同政治、少數論述、語言意識、自然與生態、媒介與傳播、文化與翻譯等等面向,並從其複雜、辯證、流動的關係,探討台灣文學與台灣文化的議題。研討會將以「全球」作為視角,並以跨領域的方式進行台灣文學及文化諸多面向的思考,藉由破除傳統的學科分類、知識界線的方式,尋求新的學術創見。
二、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
三、 會議日期:2007年10月26-28日(五、六、日)(暫定)
四、 會議地點:成功大學國際會議廳(暫訂)
五、 論文主題與方向:
以全球概念思考台灣在地文學及文化為論述焦點,並以跨領域方式進行對談,開創出的新視野與新議題。可供參考的論文主題如下,但不限以下分類:
(一)跨界與遷徙
移工、人流、彈性公民權、旅行、離散……
(二)身體、性別與權力
性別、慾望、機器、cyborg、權力……
(三)認同政治
國族、新社會運動、語言、文化身份……
(四)少數論述
族裔、語言、文學、庶民、酷兒……
(五)語言意識與政策
語言態度、語言使用、語言復振……
(六)媒介與傳播
再現、文化生產、網路空間、數位科技、公共性……
(七)自然與生態
環境正義、書寫與實踐、地景與記憶、差異與多樣性……
(八)文化翻譯
文化差異、異國情調、翻譯倫理、駁雜、現代性……
(九)其他
六、論文格式:有意發表論文請於2007年3月31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約五百字),並附上簡歷(請註明姓名、地址、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工作單位以及職稱)與著作目錄,寄至701台南市大學路一號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跨領域對談」國際學術研討會籌備會收,或e-mail:shuchu0831@yahoo.com.tw李淑君小姐收。
七、 會議論文不限使用語言,論文全文15000-20000字。
八、 此研討會分兩階段審稿。會議評審小組將於2007年4月15日前將摘要審查結果通知各論文發表人,並公佈於主辦單位網站。論文全文繳交日期為8/31,全文審查結果將於9/15日公佈。如有任何問題,請電成功大學台文系李淑君0912566605
(詳情請見)
|
|
翌日,「遇見西藏導讀」的課堂上,獲知哈達之所以多為白色乃有其象徵意涵,因擁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千公尺,藏族自稱該地為「雪域」,故以恰似冬雪一般潔白的哈達代表尊貴、純潔、景仰之意。此外,亦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學會簡單的藏語,其中最叫大家銘記在心,且能朗朗上口的莫過於意謂吉祥、如意、圓滿的「札西德勒」了。
◆肉身流亡與文化流離的境況
儘管西藏因為具有壯麗明豔的地理景觀、虔誠的宗教文化等緣由而矚目於世,但糾結的政治情勢與人權現況恐怕才是國際組織關懷西藏最主要聚焦的議題。除此,西藏的傳統文化也隨著一九五0年代中國治理西藏政策的轉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西元一九五九年,中國解放軍大舉入侵西藏,造成達賴喇嘛流亡印度,自此,建立西藏流亡政府,西藏便進入現代史的新局面。西元七、八世紀迄一九五九年,西藏始終處於一穩定的結構,在悠久的傳統之中漸次發展。然而,當中國改採鎮壓政策,西藏先後歷經激進變動時期(西元一九五九~一九七六年)、止痛療傷時期(西元一九七七至一九八四年)、乃至於開放西藏時期(西元一九八五年迄今),西藏人權受到壓迫始終是國際關懷西藏的焦點之一,而其傳統文化受到漢人的影響,加上部分藏族長期流亡在異域,更不免產生變革,欲維繫西藏傳統愈形不易。另外,今年7月1日,隨著青藏鐵路正式通車,引發另一波世界關注,同時帶動大規模的觀光浪潮,為西藏的未來發展埋下許多浮動的變數。
此次西藏營的課程中,不僅簡介西藏之現況與人權、介紹近期西藏流亡政府與中國的談判過程及可能發展,亦邀請美國Hamsphire學院助理教授Abraham引介國際援藏組織,並分享參與國際西藏研究會之經驗。上述課程,扼要地點出西藏議題的諸多面向,且凸顯藏人的處境,特別是居住於青藏高原的藏胞,雖身在故土,卻因為宗教文化受到箝制,而喪失完整的文化自主權;反觀流亡在外的藏人,雖遠離故鄉,但至少在宗教、文化、經濟上皆顯得相對自由,能夠延續其傳統,並有機會透過教育或其他援藏計畫擺脫長久以來的經濟弱勢。
◆關懷,無國界
本次西藏營亦深入介紹台灣與西藏之間的交流,透過回顧台灣援藏工作,揭示如何將關懷落實為具體的行動,並進一步擬定未來援藏策略。再者,我們也在隨後的課程中獲悉在台藏胞的現況與發展,包括他們前來台灣的原因、年齡和學歷的分佈概況、就業情況、婚姻狀態、目前台灣提供的服務專案等等。活動的第二天晚間,數位西藏朋友獲邀前來分享其在台經驗,在熱絡的互動中,他們展現了純樸天真的情懷,甚為誠摯。難得的第一類接觸除加深我們對流亡藏胞的理解,更知悉其生活圈、生活型態與文化認同,也在無形之中形成一關係連帶,拉近我們與藏人的距離。
儘管西藏距離台灣有段遙遠的路程,生活方式與文化系統更大異其趣,然而,因為捍衛人權乃是普世的概念,足以穿越國界,召喚國人對藏族伸出一雙友善的手,給予必要的協助,抑或藉由從事文化交流以拓展多元的視野。
◆反思西藏議題
更深入釐清、探究西藏各層面的現況後,其中,引發我進一步思索的議題主要有兩點。首先,台灣如何借鏡自西藏經驗,拓展國際能見度,進而引發他國共鳴與認同?事實上,西藏和台灣同樣面臨中國強權之挑戰;相較於西藏,儘管台灣在政治、經濟、文化或宗教等面向上皆擁有較高的自主權,並未受到中國直接干預或壓迫,但台灣的國際地位卻始終難以提升,無法成為國際認可的主權獨立國家,爭取加入國際組織時更在在受到阻撓。
反觀西藏,訴諸於擁護「人權」之信念,以此召喚各國的注目,他國甚至相繼以具體行動支援西藏。例如澳洲和紐西蘭宣布將2006年定為西藏年,藉此引起各國對西藏議題的關注,並對達賴喇嘛主張以非暴力原則爭取西藏自由表示支持;而法國巴黎市政府亦於2006年1月31日通過聲援西藏提案,並肯定藏人多年的和平奮鬥,決定每年3月10日在巴黎市政府懸掛西藏國旗。是以,台灣如何提高在國際舞台上的能見度實為關鍵課題。
其次,台灣和西藏皆面臨如何鞏固傳統文化的挑戰。就台灣而言,由於歐美、日本、韓國等國家的文化相繼傳佈至國內,兼以大眾媒體密集播送外國流行資訊,遂引發一波波的「崇洋」、「哈日」、「哈韓」風潮。為扶植台灣本土文化,避免大舉被全球化浪潮所收編,造成文化同質化的效應,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希冀凝聚社區認同,發展在地化的文化產業。
而西藏所遭遇的卻是一個更嚴厲的考驗,一方面,由於青藏鐵路的開通,可預見未來將有大批漢人湧入,恐造成其人口結構重組,加速「漢化」的程度。另一方面,流亡藏胞多湧入印度、尼泊爾等國,脫離其文化養成之地域;部分藏人更選擇再移民至歐美,這些海外藏人不免有日趨西化的傾向。是故,藏族應如何維持西藏傳統文化,確立自身的定位以鞏固文化認同,顯得刻不容緩。倘若傳統社會的保存有賴穩固的經濟基礎,那麼藏人是否可能順應青藏鐵路開通之便,藉此發展文化觀光產業,兼顧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之保存?例如將傳統文化、技藝融入表演和展示之中,如表演藏舞等;成立「西藏文化園區」,由藏人進行導覽;舉辦與西藏文化風俗相關之影展、講座;於發展文化觀光產業的專職機構中保障藏人名額,如此不僅得以確保藏族工作權,亦能帶動傳統文化的復甦。至於流亡海外的藏人,或許可透過成立類似同鄉會的機構,促進彼此交流,以維繫西藏文化的本質和核心價值。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