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186期 你那邊幾點?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7.03.14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184期】春天賞花去!


2007年詢問度最高的紀錄片《綠的海平線》,DVD預購正式起跑!

科學人知識庫慶週年,線上訂購八折起!

分享俄羅斯文學館觀展心得,就有機會獲得限量紀念筆記本!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 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在南美洲,守時並非美德,遲到才是正常。遲到成性的秘魯人,更是有著自己的一套「秘魯時間」(hora Puruana)。

秘魯政府為了改善國民的遲到惡習、增加生產力,三月一日中午,秘魯全國將響起警報聲,各地教堂也將鳴鐘,提醒民眾與秘魯海軍提供的準確時間對時。並開始培養準時的好習慣!

【中國 vs. 西方】

【中國觀點】


Clock

【摘  自】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zhong
【中文詞條】鐘
【外文詞條】Clock
【作  者】王放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音樂‧舞蹈/音樂/〔樂器與演奏藝術〕/樂器/體鳴樂器/鐘

計量和指示時間的儀器。機芯直徑一般大於50mm,厚度一般大於12mm。通常置於某個位置使用。現代的一些小型鐘,也有用錶的機芯裝上鐘的外殼的。

鐘的發展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現代鐘隨著使用範圍的不斷擴大,功能日益增加,種類也越來越多。一般可按振動原理、能源和結構特點、主要用途進行分類,並常以幾種分類方法混合命名。

按振動原理分類 絕大部分的鐘是利用週期性振動過程來計量時間的。按其產生週期性振動的原理,鐘可分為4類:一、頻率較低的機械振動鐘,如擺錘式機械鐘、擺輪遊絲式機械鐘等。其振動頻率通常為數赫甚至1赫以下,日差為10~120秒/日,高精度天文擺鐘的日差為每天千分之幾秒。二、頻率稍高的普通電磁振動鐘,如音叉鐘、晶體管鐘、交流同步電鐘等。其振動頻率通常在1000Hz以內,日差為2~20秒/日。三、頻率較高的石英振盪鐘,如各種石英電子鐘。其振盪頻率通常在5MHz以內(有32768Hz、4194304Hz等),日差一般在0.2秒/日以內,高精度石英電子鐘已達到幾十年誤差不大於1秒。四、頻率更高的原子振盪鐘,如銫原子鐘。頻率為9192631770Hz(原子時的秒長,是銫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零磁場下躍遷輻射9192631770周所持續的時間),其準確度和穩定度極高,相對頻率穩定度可達10 。鑑於此,1967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決定,以銫原子鐘的原子時的秒長,作為時間計量標準。

按能源和結構特點分類 可分為機械鐘、電機械鐘、交流同步電鐘、電子鐘、光電鐘、溫差鐘等。一、機械鐘:由機械能驅動,通常以重錘或發條作為貯能元件,鐘的各個基本組成部分均由機械零件構成。有擺鐘、鬧鐘、旅行鐘等。二、電機械鐘:由電能(交流電或電池)驅動,其基本組成部分既有機械零件又有電子元器件,振動系統採用機械振動與電磁線路相結合。有晶體管鐘、電擺鐘、音叉鐘等。這類鐘的走時精度比普通機械鐘有所提高,使用也比較方便。但結構複雜,在石英電子鐘大量投入市場以後,已很少再發展了。三、交流同步電鐘:振動系統實際上是發電廠的發電機,鐘的機芯主要是個同步電機,將電能轉換為機械能,驅動指針系統運轉。這種鐘的走時精度受供電系統交流電源的頻率穩定性制約。四、電子鐘:由電能(交流電或電池)驅動,其基本組成部分一般由電子元器件構成(指針系也有採用機械傳動的)。電子鐘中使用最多的是石英電子鐘。由於採用了振盪頻率穩定的石英振盪器和相應的集成電路,石英電子鐘比其他各類鐘有明顯的優越性,包括走時精度高、穩定性好、使用方便、耗電量小、走時延續時間長、體積小、功能多、製造成本低等。石英電子鐘指示時刻的方式有指針式和數字顯示兩種,有的鐘兩種方式均具備。五、光電鐘:以光(包括自然光和電燈光)作為能源,並用硅光電池將光能轉換為電能,輸入蓄電池以供應鐘的電能。硅光電池的充電電壓和電流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計。這類鐘雖然避免了更換電池的麻煩,但增加了製造成本。六、溫差鐘:以空氣溫度昇降變化使某種物質產生的能量作為能源。這類鐘是將一種膨脹係數特別大的物質(如氯乙烷,C H Cl)裝入可伸縮的密封盒內,盒的一端與上條機構聯動。當空氣溫度變化而引起密封盒熱脹冷縮時,即可自動上條。鐘的機芯是一種專門的機械機芯。這類鐘成本較高,生產量很少。……看全文

【西方觀點】

時鐘
Clock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時鐘
【外文詞條】Clock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度量;工程技術>工業技術與製造技術

一種計時機器,其原理是在相等時距,作有規率運動,運動次數經記錄後顯示出來。鐘,不論何種型式,均以此原理運作。

由齒輪操縱全機械式鐘之緣起,至今不明。最初此種發明,可能發明而且使用在寺院,使司事定時敲打銅鐘,召喚教士祈禱。文獻中有明文記載之最早機械鐘為重力驅動,裝於塔內,稱為塔鐘。此類鐘既不打點,亦無指針或度盤。

1335年第一座公用打點鐘建於米蘭。在英國,最古而猶留存至今的鐘設於索爾斯堡(Salisbury)大教堂內,係1386年所建。法國盧昂鐘建於1389年,屹立至今。英國威爾斯大教堂鐘現保存在科學博物館。索爾斯堡鐘每一小時正敲一次,而盧昂鐘及威爾斯鐘則每一刻鐘鳴響一次。後期英國鐘,均為大鐵架結構,由懸吊重錘驅動。重錘連於索,索繞於鼓,鼓由冠輪制約。計時誤差,每天可高達半小時。最早室內鐘為上述大型公用鐘之縮形,出現於14世紀末期,極少留傳至今。早期室內鐘,設計極為簡陋,無外殼保護及防塵。此類鐘樹立於基座上,基座上有一孔眼以使重錘穿過。

約在1500年,一位德國鎖匠亨萊恩(PeterHenlein)開始做出由彈簧操縱之小鐘。這是最早可攜式計時器,使鐘錶製造術邁進一大步。此類鐘之度盤,置於頂端,僅有時針(分針直至1670年才出現),而且露於空氣。一直到17世紀,鐘方有玻璃蓋面。

自16世紀末起,鐘型為直立式,類似室內重錘操作鐘,惟不能攜帶。在17世紀初期,鐘內機械始有外殼包住,外殼係玻璃所製。

約在1582年,伽利略發現鐘擺計時特徵。荷蘭天文學家及物理學家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自1656年起應用鐘擺,作為計時控制器。惠氏的發明使製鐘術之重要性與發展,更上一層樓。於是短擺懸錘鐘裝於木盒內,懸於牆上,日漸流行。1670年,英國鐘匠克里門(WilliamClement)首先製出長擺(秒擺)鐘。下一步則為將擺與錘均置於盒內,於是有長盒鐘,即落地鐘問世。

鐘擺為一可靠計時器。如擺弧小,則一全程擺動所需之時間(週期),僅與擺長有關,而與擺弧幅度幾不相干。相當於一秒週期之擺長約為99公分(39吋)若擺長增加0.025公釐(0.001吋),則使鐘每天損失一秒左右。因此變改擺長,為調時靈敏方法。變改方法通常是將擺錘放在螺絲帽中,後者可上下旋釘在擺桿上。

因溫度變化引起擺桿伸縮,將影響擺之計時。即是,溫度每上升2.2℃(4℉),鋼桿擺鐘每天將損失一秒。為準確計時,擺長應盡可能保持不變。可行方法有好幾種。例如,用不同金屬作擺,使不同膨脹係數導致互相抵消效果。一種流行方法,是用玻璃或金屬瓶作擺錘,瓶內裝適量水銀。第二種是用青銅及鋼作格架擺。第三種擺桿,用鋅鐵分別作同心套管。較便宜方法是用特殊因瓦合金(Invar)作擺桿。此種材料膨脹係數很低,溫差不大時,擺長伸縮微不足道。

在擺鐘內,擺每游盪一次,擒縱輪即轉動一個齒,同時送一衝力到擺,使其保持繼續游盪。理想擒縱可完成上述兩種功能而不干擾自由擺動。貝克特(EdmundBeckett)——後來的格里姆索普爵士(LordGrimthorpe),曾發明雙重三腳重力擒縱器並用以製作大鐘,於1859年裝在威斯敏斯特,即今日所謂大本鐘(BigBen)。此後,該鐘成為所有確實準時塔鐘之典型。……More

時間知覺
timeperception

【摘  自】中國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shijianzhijue
【中文詞條】時間知覺
【外文詞條】timeperception
【作  者】林仲賢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心理學/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知覺/時間知覺

對客觀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感知。人總是通過某種量度時間的媒介來感知時間的。量度時間的媒介有外在標尺和內在標尺兩種,它們都可為人們提供關於時間的信息。外在標尺包括計時工具,如時鐘、日曆等;也包括宇宙環境的週期性變化,如太陽的升落、月亮的盈虧、晝夜的交替、季節的重複等等。內部標尺是機體內部的一些有節奏的生理過程和心理活動,如心跳、呼吸、消化及記憶表象的衰退等,神經細胞的某種狀態也可成為時間信號。人的節律性活動和生理過程基本上以24小時為一個週期,因此,可以把人的身體看成一個生活節奏鐘。

心理學家發現,用計時器測量出的時間與估計的時間不完全一致。人的時間知覺與活動內容、情緒、動機、態度有關。內容豐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內容貧乏枯燥的事物,使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積極的情緒使人覺得時間短,消極的情緒使人覺得時間長;期待的態度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慢。一般來說,對持續時間越注意,就越覺得時間長;對於預期性的估計要比追溯性的估計時間顯得長些。一些實驗還表明,時間知覺明顯地依賴於刺激的物理性質和情境。例如,對較強的刺激覺得比不太強的刺激時間長,對分段的持續時間覺得比空白的持續時間長。例如,對一個斷續的音響,在一給定的時間裡聽到的斷續的次數越多,人們就越覺得這段時間長。對較長的時間間隔,往往估計不足;而對較短的時間間隔,則估計偏高。有關的材料還表明,時間知覺與刺激的編碼有關,刺激編碼越簡單,知覺到的持續時間也就越短。相等的時間間隔(40或80毫秒),空白間隔比填充音節的間隔顯得短。

到20世紀80年代為止,還沒有材料證明大腦存在著專門的計算時間的中樞。在皮層不同部位受到損害的情況下都可以見到時間知覺的破壞。在判斷時間間隔正確性方面,各感官是不同的。聽覺和觸覺對時間間隔的估計最準確。聽覺辨認時間間隔的最高限度是0.01秒,觸覺辨認的最高限度是0.025秒,視覺辨認的最高限度則是0.1~0.05秒。

時間知覺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時間感」是人的適應活動的非常重要的部分,由於年齡、生活經驗和職業訓練的不同,人與人之間在時間知覺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某些職業活動的訓練會使人形成精確的「時間感」。例如,有經驗的運動員能準確地掌握動作的時間節奏,有經驗的教師能正確地估計一節課的時間。

TOP


watch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錶
【外文詞條】watch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度量;工程技術>工業技術與製造技術

可攜式計時儀器。幾乎可以肯定在1500年德國紐倫堡一名鎖匠亨萊恩(PeterHenlein)發明了用發條代替鐘錘來驅動時鐘後不久,就出現了第一批錶。早期的錶內所用的擒縱機(escapement)和老式時鐘所用者相同,是鐘式擒縱機。早期的錶是在德國和法國布盧瓦(Blois)市製造的。這些早期的錶尺寸直徑約為100?125公釐(4~5吋),厚75公釐(3吋),可以隨身攜帶。

發條是一條扁彈簧鋼帶,通過彎曲或繞成盤狀,使之處於受力狀態。當錶或其他發條驅動機構的發條繞緊時,發條的彎度增大,從而儲入能量。在錶中,這一能量通過輪系及擒縱機傳遞給錶的振盪部分(稱為擺輪),擺輪的運動又控制擒縱機鬆開,從而控制發條發出衝擊力的時間。指針用摩擦傳動,傳動輪以合適的速率轉動,通常為每小時轉一圈。利用摩擦傳動便於安裝指針。

第一個發條驅動的時針發條鉤在一個蕊軸的「眼」中,發條的外端則與發條盤框架連接。用一棘輪和棘爪使得在上發條時蕊軸旋轉不致干擾輪系的第一齒輪或大輪。

這種老式錶的主要缺點之一是發條產生的扭矩是變化的,也就是說,在上緊發條時,發條的力要比發條快完全鬆解時大。由於用鐘式擒縱機的錶的計時受驅動力的影響甚大,故這個問題十分嚴重。1515~1540年之間布拉格的一名捷克人雅各布(Jacob)發明了一種均力圓錐輪,這個問題的解決才有了進展。均力圓錐輪是一個錐形的槽輪與一個內裝發條的發條盤結合使用。有了這種裝置,發條就能旋轉發條盤;用一段羊腸線(後用鏈條代替)繞在發條盒外面,線的另一端則在均力圓錐輪上繞成線圈狀。當上緊發條時,羊腸線或鏈條在均力圓錐輪直徑最小的地方拉動圓錐輪;而當發條慢慢走鬆時,羊腸線或鏈條在直徑較大處拉動圓錐輪,槓桿率逐漸增大。只要發條直徑與均力圓錐輪直徑的比例恰當,則當發條走鬆時,扭矩幾乎可以不變。以後發明了新型的發條盒,這是一種在上發條時錶仍可繼續走的裝置,現代錶上都用這種裝置來代替均力圓錐輪。經過仔細地確定發條盒的蕊軸和發條盒的直徑與發條厚度之比,扭矩的變化量就可減少到最低限度。

大約在1580年開始採用黃銅以前,錶的各種機械裝置全部用鐵製成。大概1625年以後,錶內某些部件採用黃銅,而比較精密的零件則用鋼。

最早的鐘錶用一個荷重的橫桿(原始平衡擺)或用一有厚輪緣的輪稱為擺輪的來控制機械裝置的運行速度。由於它沒有全系統的限制條件,故不可能用數學方法來確定其振盪週期。因此,振盪週期(也就是鐘錶的計時速率)就取決於驅動力,這就說明了均力圓錐輪的重要性。

用彈簧來控制擺輪的振盪是鐘錶發展史上的重要一步。1650年代後期虎克(RobertHooke)設計了一具有均衡彈簧的錶,但是似乎還沒有證據說明這種均衡彈簧是螺旋形的。這是一種關鍵性的元件,後來得到廣泛的使用。惠更斯(ChristiaanHuygens)可能是設計有螺旋形的均衡彈簧錶的第一人(1674~1675)。均衡彈簧是一種很細的鋼製的或其他合適的彈簧材料做成的細帶,常常繞成螺旋形。均衡彈簧的內端鎖住在彈簧筒夾(小圈)上,筒夾以緊摩擦安在擺輪小軸上;均衡彈簧外端安在一個固定在機心上的螺栓上。均衡彈簧作用於擺輪就像重力作用於擺。如果擺輪移向一邊,均衡彈簧繞緊,能量就貯存在均衡彈簧內;如果均衡彈簧鬆開,這一能量又重新還給擺輪,使其向另一側擺動幾乎相等的距離。

如果沒有摩擦損失(即空氣摩擦、發條材料的內摩擦及樞軸上的摩擦),擺輪應向另一側擺動完全相同的距離,並能繼續無限期地擺下去;但是,由於有上述種種損失,實際上這種振盪會漸漸衰減。只是因為貯存在發條內的能量,通過輪系和擒縱機輸送給擺輪,才使振盪能維持下去。

現代錶的性能取決於擺輪振盪週期的均勻程度,即擺輪運動的規律性。擺輪的形狀是一個有厚輪緣的輪子,由與其結合的均衡彈簧提供恢復力矩。擺輪擁有轉動慣量,其大小取決於擺輪的質量和形狀。均衡彈簧理想地提供與從平衡點或零位開始的位移成正比的恢復力矩。

擺輪裝在小軸上或者裝在帶樞軸的轉軸上,在優良的錶內,它們都是在寶石上運轉的。在擺輪小軸的兩端各用一粒寶石。一粒是帶孔的,等於一個軸承,另一粒是平頭寶石,它用來確定軸的位置,但必須在樞軸的圓頭上裝上軸承。樞軸的摩擦效應影響錶在不同位置(為平放或直立)的性能。

擺輪和均衡彈簧可用來調整時間,只須改變均衡彈簧提供的恢復力矩或者改變擺輪的轉動慣量。在第一種情況(這是最普通的)下,用一對限力銷(curb)裝在可活動的快慢針上,可按需要伸長或縮短均衡彈簧的長度。

在第二種情況下,於擺輪輪緣相對的2點或4點安上螺釘。螺釘在釘孔內是摩擦配合的,可以塞進去或取出來,用以調整擺輪的轉動慣量。在「自由支承均衡彈簧」(free-sprung)的錶中,沒有快慢針,唯一調整快慢的東西是擺輪輪緣上的螺釘。

許多現代的機械錶用一種擺桿擒縱機,這是1765年馬奇(ThomasMudge)發明的。這種裝置使擺輪能自由旋轉,只有在接收發條通過輪系傳來的衝擊力並鬆開鎖銷時,擒縱機才和擺輪結合。這種擒縱機在19世紀初就演進為帶大頭齒的現代式樣的擒縱輪,但是直到20世紀初才被普遍採用。……More

TOP




【十六】

拿破崙(Napoleon)

終於,讀到了講這個矮小大人物的條目了。說也奇怪,我覺得對拿破崙已經知道了很多,因為前面讀過的一萬八千頁裡,零零星星冒出這位法國皇帝的十幾項資料,為我勾畫出一幅尚未完成的肖像。我知道的資料包括:

‧心懷不滿的美國第三任副總統伯爾曾經企圖毛遂自薦,想要協助拿破崙征服美國佛羅里達州。

‧拿破崙擁護猶太復國主義,要不然起碼也是「想過要在以色列的古老國土興建一個猶太國家」。

‧拿破崙喜歡溜冰。

‧幾場拿破崙發動的戰爭耗資甚鉅,英國就是為此而開始徵收所得稅,以便支付這幾場戰爭的開支。

‧有個法國士兵尼古拉‧沙文對拿破崙一古腦兒地感恩戴德,後人就用「沙文主義」一語來紀念他。

‧拿破崙利用氣球來偵察軍情,並委任一個名叫孔泰的人擔任氣球隊隊長,這人也是發明現代鉛筆的人。

‧拿破崙早就知道總有一天要甩掉約瑟芬,所以娶她的時候,這個很有心眼的皇帝就確保婚禮上沒有半個教區神父在場,這個小技巧使他日後省了一場糾纏不清的離婚官司。

‧拿破崙委託雕刻家卡諾瓦幫他雕刻一尊比真人大的古典式裸體巨像。(這點尤其讓我吃驚;你能想像布希肯讓人雕刻他的裸體像嗎?柯林頓也許會。不過當今大部分領袖都喜歡把乳頭遮起來。)

‧拿破崙的妹妹和奧地利政治家梅特涅上床。

‧拿破崙把美國西部一半土地以每畝不到三分錢的價格賣給傑佛遜。


內容提供《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