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7-03-2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少子女化」的困境與超越
究竟是誰在吃誰的豆腐?



【社論】
「少子女化」的困境與超越
 
 

由內政部委託、並主要由社工領域學者擔綱研究的「人口政策白皮書及實施計畫」研究報告出爐,而在這份尚未正式發表卻引發注意的研究報告中,針對了台灣當前被認為是危機所在的「少子女化」問題作出了調查。並且,特別引人關注的是,雖然育兒津貼顯然並非這份主要關切在於人口政策的報告重心之所在,但由於引入了部分國家的育兒津貼政策為參考以計算可能之財政負擔,並提出了一些鼓勵生育的政策建議,遂使得這份攸關未來國家人口發展規劃的初步研究報告,反而被染上了濃厚的「福利」色彩,從而引起注意和討論。

當然,若依據傳統的經濟學觀點而言,國家人口必然是一國經濟之所維繫的基本──因為人同時作為價值的創造者與消費者雙重角色,例如,當前中國大陸之所以備受青睞,絕對與其龐大的人口數字脫離不了關係。事實上,我們今日也的確還無法去創造或設想一個不以人口為基礎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生存模式,因此,擔憂台灣「少子女化」之趨勢──首先衝擊的就是醫療與教育產業,並試圖提出對策,是當前無論是學術界或政策制訂者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誠然,台灣的「少子女化」之趨勢有其結構因素所在,其中,更以家庭結構之變遷以及家庭倫理與性別關係的變化,是為根本之因。由於家庭結構由過往的大家庭或組合家庭演變成為今日之小家庭或核心家庭結構,遂使得子女育養(以及長者安養)的責任直接落在父母身上。而這其中,又再加上了家庭倫理和性別關係的變化,換言之,女性不再理所當然的被視為是未成年子女的(唯一)照顧者,從而使得子女照顧成為問題,進而影響了生育意願。這個現象我們從反面的對比可以看的更為清楚,亦即,仍然沿襲較為傳統的性別分工角色的家庭,其生育事實顯然則完全不同,甚至因為這類家庭的低社經地位,還曾因此引發「這群人生太多會降低人口素質」的歧視性憂慮。

在這樣的基本社會結構與關係結構的變化下,加之以國家政策未能及時配合,例如托育制度的缺乏以及對於女性不友善的就業環境,就更加強了對於生育子女的疑懼,生育從來就不是問題,關鍵乃是在於養育。這類看法,大約也就是婦女團體的典型觀念。

因此,針對「少子女化」趨勢所引發的問題,看來並不容易解決,特別是外在環境距離理想愈趨遠離的台灣社會現況,例如教育、經濟、治安乃至國家發展遠景,更惡化了此一問題。

或許要一勞永逸的解決此一問題未免有失之於天真之譏,但是,將這一趨勢稍加遏止並某種程度的予以挽回,也並非不可能。例如,我們的思考或許不能完全歸咎於結構面向的缺失,換言之,誓言不生育的夫婦,到底有多少因素必須歸之於自身的「自私」態度,也是必須誠實面對的。而在政策方面,也不一定非得擺盪在國家和家庭之間來思考,近年來興起的社區照顧運動、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的嘗試,也可以提供不同的視野與嘗試。或許,解決「少子女化」的問題關鍵所在,就在於大家都必須跳脫既有的慣性思考吧!

(回目錄)



【左右看】究竟是誰在吃誰的豆腐?

【左看】
拖延7年 豈是德政?
倪世傑/研究生

勞委會近日來端出提高基本工資、開放教師、公務人員、政府約聘僱人員可組工會的支票,說到底,不外乎面對即將來臨的立委與總統大選,執政黨開始釋放選舉利多、開拓票源之舉。

如果,這都是未來、甚至在當下就可行的政策,那我們不禁要問一聲執政黨:給你執政7年了,怎麼到現在才提出來?之前都在睡覺嗎?還是,有更重要的政策必需先行推動?是擴大內需方案、8100台灣啟動、金融合併、還是SOGO百貨的人事案?

就政策優先次序的角度看,有利於勞工的事務竟然要到任期到底前才提出來,與金管會、財政部、經濟部相較,勞委會果然是「弱勢部會」;就價值取捨來看,開放受雇者組織結社,進而伸張工會的勞動三權,本就是工業公民權不可缺少的核心,更是與全台受雇於政府與私人企業千萬人攸關的大事,但執政黨一拖就拖了7年,與其說這是進步、還不如說是誤點已久的勞工立法,更不要說過去幾年間,因為組工會而丟了飯碗的政府約聘僱人員,對此中央政府又做了些什麼?

話說回來,如果這真是照顧勞工的政府,又怎會在執政7年之後,現在才想到只要是受雇者都應有完整的勞動三權呢?這看來不像是遲來的「正義」,活脫是延宕了所謂進步立法早日成為現實的時間表。時光一去不復返,誰來賠償拖延台灣工會體制健全發展的青春?




【右看】
勞委會 這次你又贏了!
林水秀/政治觀察人士

勞委會要漲基本工資,從當前的1萬5,840元調升到1萬7,642元,調漲幅度11%,看似挺高的,但仔細一算,不過佔2006年台灣1至11月的平均工資4萬4千元的40%,與國際通常將最低工資設定在平均工資60%相較,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但是,即使這麼「為德不卒」式的調漲,卻也引發一些爭議。首先,恐嚇中小企業將再度外移的呼聲又開始冒了出來,一如7年前工時縮短、3年前實施勞退新制,到今天基本工資調漲。用同一套邏輯,那是不是從此消滅社會福利,甚至發動人人減薪運動,就可以阻止台灣資本外逃?

其實,上述的一切早就是「現在進行式」了。2000年後,中小企業不就廣泛採取彈性工時、部分工時,早已省下一大筆加班費開支;時至今天,前後歷經20年的傳統產業外移可說已經告一段落,當前台灣GDP的7成是由「當地生產、當地消費」的服務產業製造出來,但許許多多的服務業工作卻是薪水少少且看不到未來的McJob,不需人人減薪,是因為一個低薪的服務業結構早已是既定事實。

比較令人感嘆的是,這一切向下探底的勞動市場趨勢,距離台灣工會界的主體──泛官股企業工會高薪高福利的現實世界都離得太遠,以致自由派一放話提高基本工資會加速產業外移,嚇得通通失了膽、噤了聲,連個基本立場都拿不出來,讓勞委會又再一次吃了弱勢勞工的大豆腐,孰令為之?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