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04-11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4-11》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論北市國中小學校長遴選自治條例修法 
  ◎英語充電站:英文與教育國際化:新加坡國立大學邁向世界十大 



教育論壇:論北市國中小學校長遴選自治條例修法
  羅德水(教師)
首次由台北市教育局辦理的高中職校長連任問卷,已經於4月2日完成問卷開票作業,正式揭開本年度中小學校長遴選的序幕,雖然有關問卷開票作業方式尚有改進空間,無論如何,教師總算可以透過官方問卷表達對校長連任的意向,企盼即將登場的國小與國中校長連任問卷作業方式,能朝更為公開透明的方向辦理。

然而,誠如我們上週所指出的,要健全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機制,根本之道仍在於徹底修正現行「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自治條例」,雖然該條例修正草案業已在上屆(第9屆)議會任內排入法規委員會審查並完成初審,不過,檢視議會初審通過的修正案,尚有多處條文值得斟酌:

首先,在遴選委員會組成方面:修正條文第3條規定:「遴委會置委員13人,由教育局就下列人員遴聘組成之:一、家長會代表3人。二、專家學者代表1人。三、教師(會)代表3人。四、校長代表3人。五、市政府代表3人。前項第一款家長會代表,應有校長出缺學校家長會代表一人(以下簡稱浮動委員)擔任。委員因故出缺時,由教育局另聘原類別代表人員遞補之。委員會於遴選作業結束後,應即解散。」

從修正條文第3條來看,教育局仍然牢牢掌控校長遴選委員會的組成,其中,有關教師代表之爭議,顯然不會因為修正條文中加入教師(會)代表3人而有釐清。筆者建議,教育局既已明確掌握過半委員席次,有關教師代表之產生,即應依教師法相關規定,並參考現行高中職校長遴選之作法,尊重教師組織意志,由教師會派出教師代表。至於有關浮動委員部分,我們仍然以為,為公平起見,浮動代表應由各校長出缺學校之家長代表、教師代表分別擔任,以充分反映校長出缺學校之教師與家長意見;若無法增置教師浮動代表,則原先家長浮動代表亦應一併取消,以示公平。

其次,在出缺學校教師參與方面:雖然此次修正條文第3條已刪除原條文「第3款之教師代表,不得由校長出缺學校之教師或候選校長任職之學校教師擔任」之歧視條款,然而,市議會卻又以國民教育法第9條第6項僅明定「遴選委員會應有家長會代表參與」,以及出缺學校教師應行迴避為由,於第5條增列「委員及其配偶、子女現服務或就讀於出缺學校或候選校長任職之學校者,該委員應自行迴避」之規定,淺見以為,這顯然已經扭曲國民教育法對校長遴選之立法意旨。試想,既然名為校長遴選,卻又排除教師參與,這樣的遴選制度除了形式以外,與官派何異?事實上,依法理與經驗法則,校長遴選本應有學校教師參與,無論大學或高中職均如此,根本不待明文規定,議會修正草案排除校長出缺學校教師參與校長遴選委員會的理由實在過於薄弱。

進一步言,所謂的「迴避條款」在法律上有其清楚的定義,為確保行政程序之公正、公平,「行政程序法」第32條對公務員應自行迴避之事由有明確規定:「公務員在行政程序中,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應自行迴避:一、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四親等內之血親或三親等內之姻親或曾有此關係者為事件之當事人時。二、本人或其配偶、前配偶,就該事件與當事人有共同權利人或共同義務人之關係者。三、現為或曾為該事件當事人之代理人、輔佐人者。四、於該事件,曾為證人、鑑定人者。」準此,無論行政部門或民意機關均不應任意曲解、濫用,甚至將迴避條款無限上綱化,如果國中小校長出缺學校之教師必須迴避的說法可以成立,大學校長之遴選將何以為繼?現行各高中職校長出缺學校教師擔任校長遴選委員會浮動委員之規定又作何解釋?「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別待遇。」剝奪國中小教師參與校長遴選權利之條文,應儘速予以修正。

最後,在校長遴選作業程序方面:修正條文第20條(原條文第21條)規定:「遴委會辦理校長遴選作業程序順序如下:一、第一任任期屆滿校長連任之審議作業。二、現職校長申請校長出缺學校之遴選作業。三、現職校長、候用校長及曾任校長申請校長出缺學校之遴選作業。四、候用校長及曾任校長申請校長出缺學校之遴選作業。五、前款作業後,仍有校長出缺學校,得由遴委會推薦候用校長或曾任校長為該校校長候選人。」

殊不知,現階段中小學校長遴選,最為人所詬病的即是,對現任校長過於保障,自實施遴選作業以來,各縣市均只有極為少數的現任校長無法順利連任,然而,修正條文對此一缺失不僅未加以正視,竟然反將現階段4階段的校長遴選作業期程擴大為5階段,若按此規定進行校長遴選作業,勢必大幅增加優秀候用校長出線的難度,從而不利於健全整體校長遴選制度。

為了改善校長遴選制度,我們建議,校長遴選自治條例若無法將連任校長應獲得全體教師60%支持的規定納入修正條文,至少應放寬候用校長參與遴選之期程限制,以期為校長遴選注入活水。

以上我們簡單討論了修正中的北市國民中小學校長遴選自治條例,相信台北市議會各黨團議員,能以北市教育發展為念,修正其中不合時宜之處,真正落實校長遴選之立法意旨,提升教育品質。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英文與教育國際化:新加坡國立大學邁向世界十大
  李振清(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2006年10月4日,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公布了「全球百大大學排行榜」。其中,亞洲的卓越大學產生了大洗排的變化。除了北京大學擠進全球第14名、澳洲國家大學(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第16名外,最耀眼且最令人讚嘆的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一舉躍升為第19名,與東京大學並列。當我國政府規劃以5年5百億的資助,希望台灣能在2013年前,有一所大學能擠進「世界百大」時,新加坡國立大學已經規劃在20年內,邁入「世界十大」的國際教育目標。有人說,這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務),但筆者卻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在前瞻發展、全英語文教學研究、創新大學治理(innovative university governance),與政府清廉宏觀的多重政策推動下,將化為「Mission I'm Possible」(我可貫徹的任務)。

新加坡國立大學近10年來的蛻變與發展,跟國家的英語和雙語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國際化政策、校長領導才能、政府的宏觀和清廉透明有密切關係。在世紀交替之際,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國際化教育與全球學術交流風向球,已經非常明顯。這可以從新加坡頻頻主辦國際高階政策會議,與跟有意願的國際一流學府合作交流有關。

美國最受景仰的前教育部長芮理察(Richard W. Riley),在2000年於新加坡參加「第二屆APEC教育部長」會議時,再三強調教育國際化,及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性。在千禧年之際,Richard W. Riley部長預言國際化教育及國際學術交流是提昇大學國際競爭力的橋樑。與筆者稍有交情的芮理察部長並當著筆者的面,懇切地對同時與會的我國前教育部楊朝祥強調,優質的教育改革與國際化教育,還可以促成全球化的「教育外交」(Education Diplomacy)。芮理察部長也以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當時的新加坡教育部長張志賢(Teo Chee Hean)為例,讚許新加坡國立大學在政府的前瞻性政策,和有效的創新大學治理精神下,期待「第二屆APEC教育部長」會議結論的落實,能期待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其他卓越亞洲高等學府,能在21世紀裡,開創新機,與世界一流學府如哈佛(Harvard University)、耶魯(Yale University)、史丹福(Stanford University)、牛津(Oxford University)、劍橋(Cambridge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IT)等校,並駕齊驅。

由於筆者在2000年以「APEC教育分組國際協調人」(International Coordinator, APEC Education Network)身份參與規劃第二屆APEC教育部長會議之關係,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創新,與邁向教育和學術國際化的企圖心展現,觀察得很清楚。筆者同時也對該校校長施春風博士的睿智、眼光和毅力,十分敬佩。在筆者訪問過的亞太地區大學中,除了美國的一流學府外,很少在亞洲見到像施春風校長這樣溫文儒雅、高瞻遠矚、領導風格突出的高等學府領航人。

去(2006)年5月,筆者會同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各系所主任,應邀訪問新加坡國立大學。包括中文系洪國樑主任(現為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英語系張繼莊主任、性別研究所羅燦煐所長、社會發展研究所黃德北所長、日文系陳炳崑主任,及社會心理系邱天助主任等在內的學者,大家在參訪與座談過程中,莫不感受到新加坡國立大學一片邁向國際的欣欣向榮態勢。其中,在該校國際處副處長李勵圖教授,及文學院副院長Alan Chan Kam-Leung教授座談時,令人強烈地感受到新加坡國立大學邁向國際一流學府的態勢與潛能。另外再跟該校「英語傳播中心」(Centre for English Language Communication)主任黃良日博士深入討論後,才猛然瞭解為什麼台灣地區的托福(TOEFL)平均成績僅有203分,而新加坡則高達252分!這種巨大的差距,當然直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影響,與國家人才培育的問題。這也說明了新加坡的等高教育英語水準,及教育國際化能量由於我國的基本原因。當國內大學生英語文能力缺乏國際所需的競爭力時,要談國際教育競爭力的提昇,有點緣木求魚的味道。

羅燦煐教授也指出,新加坡國立大學以「全球性知識企業化之願景」(Towards a 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致力追求國際化視野的教育、研究、及服務卓越。這種極為重要的新觀念,正是各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現代指標。

黃德北教授則指出,新大一年預算即超過2百億新台幣,加上大學能夠保持優良的教學與研究能力,同時也建立一套有效的自我評鑑系統。透過完善的系所評鑑制度運作,學校能掌控系所的正確發展與優缺點,並據此進行改善與調整。

新加坡國立大學是一所以華人師生為主體的多元族群學府。學校裡除了華文外,英文是教學與研究的基本工具。學校三長(教務、學務、總務)及教授,均可聘用世界各國一流學者來擔任。加上教育國際化教育與全球交流的落實,使得新加坡國立大學邁向世界十大的願景和衝刺,令人不能不寄以厚望。

在國際學術交流方面,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都和新大有實質的師生學術交流活動。新大遴選出的「大學榮譽學生」(University Scholars),則直接與北京大學「元培計畫」資優生交流。高品質的英語文能力,加上多元國際視野的高等教育政策,就是培養21世紀國際一流人才的基礎;而國際卓越學府的參與,更是重要的互補誘因。哈佛大學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

創立於公元1636年,到了公元2007年已經有371年歷史的哈佛大學,對於亞洲及環球的國際教育關係一向非常重視。這種傳承哈佛傳統的觀念,不但顯現於哈佛全體教授,以及新任校長傅斯特(Drew G. Faust)的共識,同時也充份地反應在哈佛學生的學術研究和表現上。成立於1991年的「哈佛亞洲與國際關係計畫」(Harvard Project on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HPAIR),就代表著哈佛重視國際學術交流、追求高等教育卓越的基本精神、師生對全球的關懷,以及深入人類表現於經濟、政治跟社會上的前瞻性追求。有鑑於新大的學術發展,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在2001年,會同20幾位知名教授,率領大批學生前來新大舉辦「哈佛亞洲與國際關係計畫」學術研討會,並接受世界各國菁英大學生報名參加,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筆者有幸應邀擔任是次大會的兩場次主講人。在會中看到新大師生及全球各國菁英的互動,以及學術研討會的熱烈氣氛,令筆者永生難忘。在台灣,從未見過這樣的學術場景。

有關新加坡國立大學邁向世界十大的條件與企圖心,施春風校長在2005年的畢業典禮中,向與會的新加坡總統S.R. Nathan,及全體師生宣示:

「到現在為止,亞洲沒有一所大學享有世界10大的榮譽。隨著中國與印度經濟驅動的態勢,世界10所頂尖大學將會納入亞洲學府。在20年內,新加坡國立大學將是第一所進入『世界10所頂尖大學俱樂部』(Top-Ten Club of the World's Best Universities)的學府。」

(Up till now, no university in Asia enjoys recognition by its peers to rank among the world's top 10 universities. With a dynamic Asia propelled by the rising economies of China and India, the Top 10 club will surely include Asian members within the next two decades. This is NUS' aspiration - to be the first Asian university to join the Top 10 club. -- Centennial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Professor Shih Choon Fong

Presiden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Thursday, 7 July 2005, University Cultural Centre: A Centennial And Beyond: Reach For Your Star)

這篇撼動新加坡與亞洲高等教育界的「超越百年、邁向明日之星」(A Centennial And Beyond: Reach For Your Star)的演說還在人們心中迴盪之際,新加坡國立大學已在2006年躍升為全球大學排行榜第19名!

這一切,已經開始印證了施春風校長的前瞻性國際化教育願景。

同樣是華人,在新加坡的新加坡國立大學能勇往直前地邁向國際學術的顛峰,為國家社稷開拓無限燦爛的未來和期許,培養出學養超群、德行兼備的一流國際人才,建構一個安和樂利的21世紀新社會。

4月10日的《Taipei Times》中,有一位Michael Mauss先生發表了一篇題為「Real education needed」的擲地有聲之投書,其內容正好指出我們與世界卓越學府的教育思想落差之根源。台灣的高等教育亟需效法新加坡國立大學,全方位提昇其精神、內涵與品質。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