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疏離
【外文詞條】alienation
知識分類:社會>心理
亦譯疏隔、異化。
儘管疏離這個詞在分析現代生活方面很流行,但它一直是概念模糊、意義含混。最普通的有下列幾種變異︰1.無能為力。感到個人的命運不受自己控制,而由各種外力、命運、運氣、機遇或制度的安排所決定;2.無意義。在任何活動領域(如世俗事務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缺乏理解力或一致的解釋,籠統地感到生活沒有意義;3.不正常。不遵守行為的社會慣例;4.文化隔離。離開社會公認的價值(如知識分子和學生對傳統制度的反抗情緒);5.社會孤立。抱有孤獨或被排除在社會之外的感覺;6.自我疏遠,這種情況最難下定義。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疏離」一詞的主要含義,而可把它理解為個人以這樣那樣的方式與他自己失去了接觸。
疏離觀念在柏羅丁(又譯普羅提諾)的著作及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和馬丁‧路德的神學中可以找到根源。由黑格爾看來,疏離是一個本體論的事實,根植於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本性中。費爾巴哈(Ludwing Feuerbach),尤其是馬克思,把疏離轉變成世俗的和唯物主義的觀念。馬克思認為,在勞動中認識自己是人的本性,但是經濟制度使他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疏離勞動是關鍵問題︰勞動不是自發的和創造性的,而是被迫的;勞動者不能控制勞動過程;勞動產品被別人奪去並用來反對勞動者;而勞動者自己成了勞動市場的商品。
除了馬克思派的傳統,對於疏離看法的第二種思潮以涂爾幹(Emile Durkheim)和韋伯(Max Weber)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19世紀和20世紀初由工業化產生的分崩離析現象,感嘆傳統社會的消逝,因而提出所謂「民眾社會」(mass society)的理論;第三種有影響的思潮是由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開始的,他強調主觀經驗比客觀知識更為重要,認為在一個人生毫無意義和悲觀失望的世界裡達到充分的自我意識,這是疏離的中心問題。他這一主題延續在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沙特和其他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著作中。
現代作家對疏離的定義就與前面所說的極不相同。就自我疏遠而論,有下列幾種完全不同的看法︰1.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和哲學家馬庫澤(Herbert Marcuse)在很大程度上借鑑於馬克思,指控現代文明不能實現人性中創造性的潛力。2.弗洛伊德及其追隨者把自我疏遠看作人格中有意識的力量和無意識的力量之間的分裂。3.對於沙特和其他存在主義者來說,自我疏遠是在一個失去意義、失去目的的世界中事物的自然狀況。4.還有些人企圖把自我疏遠限定在更易掌握的範圍中,但仍然保持著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見解。例如︰認為個人與他的自我的脫離可被看作是現實的自我與理想的自我的脫節。
關於產生疏離的原因至少有5種理論︰經濟的、技術的、社會學的、哲學-存在論的以及心理學的。1.經濟學方面的理論與馬克思的看法被認為是一致的,即罪惡集中體現在私有財產制,尤其是生產資料私有制。這一經濟根源提供了對勞動者剝削的基礎,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遠,亦即人的疏離。在馬克思後來的著作(如《資本論》〔Capital〕)中不再提疏離這個概念,而代之以對剩餘價值、剝削、階級關係等的詳細分析。2.那些從技術方面探討疏離根源的哲學家,如美國的芒福德(Lewis Mumford)和法國的艾路爾(Jacques Ellul),他們不僅關注自動化的直接衝擊,而且基本上關注技術精神的優勢。迫使其生活方式適應機器,從而走向疏離。3.從當代社會學的觀點看來,疏離是社會擴展過程中的一種產物。基於傳統的地方社區的沒落和基於大規模的群眾行動的現世主義的社會的相應出現導致疏離感的產生,而這種疏離感又導致各種紊亂,其中有政治的冷淡,群眾間的敵對和易激動的社會運動。4.哲學-存在派的理論強調指出,疏離是由於人在世界上作為一個「陌生人」而存在,所形成的狹隘的孤獨的性格生出來的。5.從心理學方面說,弗洛伊德學說中的兩個基本因素可以合起來解釋疏離的由來。第一個是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的衝突,意思是說男童下意識地敵視他父親,認為他父親是他爭取母愛的對手;第二個是文明社會中固有的各種挫折。
當代人藉助於疏離的概念來解釋幾乎一切事物──從法西斯的興起到某一次的選舉失敗,這正是這一概念的弱點之一。由於被認為是疏離結果的東西是如此廣泛(精神病、自殺、少年犯罪、身心失調、自發的罷工、種族歧視、國內暴亂等等),而且常常互相矛盾,因而,透過詳細說明這些疏離表現得以產生的場合、條件、過程,從而對問題作出有條理的敘述是重要的。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關於克服疏離問題,有關文獻很少詳細論述。在追隨馬克思傳統的人看來,最重要的是經濟變革。他們認為社會主義不僅改變勞動關係和生產過程,而且還會保持必要的道德風尚和思想方法(包括對消費和國際關係的態度)。然而有時候疏離也能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生。如果說「創造性勞動」(creative work)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克服疏離的基本解決辦法,那麼,「承擔義務」和「意識」則分別是存在主義者和弗洛伊德主義者用以解除疏離的祕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