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7-04-3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平議國民年金
廢體罰後如何管教



【社論】
平議國民年金
 
 

立委、總統大選將屆,政客種種散財買票的手段又紛紛出籠。幾個星期以來,立委提出的敬老、老農津貼等加碼提案,高達40餘個,行政院眼看快要失控,緊急提出《國民年金法》草案因應,但總統陳水扁卻又公開表示如果7月不能通過《國民年金法》,行政部門應馬上提案將老農津貼加碼到每月6千元。
作為老年福利政策重要環節的「國民年金」,在台灣真是命運多舛。從國民黨執政時期開始,老人年金一直是每次選舉的重要議題,雖然社福團體及學者不斷呼籲,應建立可長可久的國民年金制度才是正途,但由於選舉一次比一次激烈,加上臨時性津貼的發放才能給予政治人物開支票的空間,造成雖然老農、敬老津貼暫行條例早已明訂《國民年金法》通過後就廢止的「落日條款」,但老農、敬老津貼至今仍「如日當中」,而國民年金從來沒有討論的空間。
不過,縱使目前的津貼制度缺陷極大,卻不等於目前行政院提出的《國民年金法》草案就有必須通過的正當性。最離譜的,就是這個草案是以分眾式的「社會保險」為概念,規定無軍公教勞保的民眾強制納保。由於這些人幾乎都是社會弱勢,早被批評為「貧貧互保」,既無財產重新分配的精神,更有國家強迫弱勢族群儲蓄的問題,講難聽一點,就是國家不僅沒有從有錢階級獲取所需經費以達到社會公平,還反向從弱勢身上收取特別稅。
建立何種國民年金制度才可長可久?一直以來都有稅收制及保險制的爭議,但也不能期待在這兩者的框架下,能立出一部解決所有問題的完美國民年金法。目前政府偏向的保險制,就算採取全民納保,津貼由全民繳納的保險費所支付,仍得面對因為少子化、導致年輕族群負擔越來越大的結構性問題。採取稅收制,也得面臨台灣一直以來稅基不足、由受薪階級負擔絕大部分稅收的不公平問題,更何況從目前的敬老、老農津貼就是稅收制來看,未來仍會面臨政治人物破壞制度,將國民年金當選舉操作的工具。
社會福利制度從來不能跳脫社會現實而單獨存在,不論是社會少子化、稅基、政策買票等問題,都會是未來國民年金制度的結構性威脅,但一直以來,國民黨或民進黨只將國民年金當作選舉議題,從不以解決結構性問題為己任。台灣的社會福利制度,總是在類似的過程中倉促上路,國民年金如果最後仍是這種宿命,那真是全民的不幸。

(回目錄)



【左右看】廢體罰後如何管教

【左看】
回歸人際互動原則
王俊凱/文教工作者

我國贊成廢除校園體罰者雖眾,但憂心廢除體罰後教師便從此無法有效管教學生者亦大有人在。事實上,若從學校教育原初的應有功能進行思考,要找到取代體罰的管教原則並不困難。
除知識傳授以外,學校教育的另一重要功能為「社會化教育」——即透過師生互動、同儕生活,協助學生消除其個人主義所造成的社會化障礙,使其掌握待人接物、應對進退之原則、促成人格全方面發展。故在此目標下,學校或教師僅需以正常人際互動原則與學生相處,不需另外構築一套「管教方法」,更不需將「師生關係」特殊化,否則反而不利於社會化教育。
以北市某國中學生持刀追砍教師一事為例,該教師僅因拍肩勸導即遭學生追砍,倘若該教師在此不對等的互動情境下,既必須遵守不得體罰的「管教原則」,又迫於舊社會對師生關係的封建認知而「不提告訴、只能選擇原諒學生」,試問這般完全失衡的互動模式,如何能夠讓該學生理解「若不滿他人拍自己肩膀,宜先以言語提醒或警告,不宜持刀追砍」這項人際互動基本原則?又如何能讓該生認識「動輒持刀追砍他人」的社會性後果?
由此觀之,廢除體罰之所以顯得窒礙難行,並非沒有其它方法足資取代,而是因為足以取而代之的根本原則早已被排除在新選項之外。




【右看】
有破無立難懷樂觀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據報載,台北市某國中於烹飪課時,一名學生因不滿教師拍肩勸導,憤而持菜刀追砍教師。此事乍看之下雖為個案,但卻引出一個教師與家長皆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在「校園零體罰」幾乎已成為全民一致認同之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如何對學生進行既有效又符合零體罰原則的「適當管教」?
可惜的是,儘管國人對廢除體罰之議亦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但各個致力於推動反體罰的社會團體卻未曾提出一套能夠有效取代體罰的管教原則—— 以人本教育基金會為例,其雖發起遊行響應「國際不打小孩日」,但除了呼籲家長們「嘗試不打小孩」外,卻未見任何取而代之的教育原則。換言之,人本此舉除了讓家長們從「體罰執行者」變身為「叢林探險者」外,何益於消除體罰?再者,教育部近日雖與全國教師會等團體聯合研議擬定「教師輔導管教學生注意事項」,但教育部與各團體仍然只畫出技術上的禁區防線,而非研發新的管教原則。
舉凡任何舊制度的破除工程,無一不需以相應的新制度取代才能完成。由教師執行體罰的管教法固然非吾人所倡所願,但倘若僅有大破而無大立,台灣的學校教育品質與師生關係究竟會產生良性發展?抑或爆發更多「學生追砍教師」之類的脫序事件?筆者絲毫不敢樂觀。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e-mail:fiveguys@ms19.hinet.net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