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項鍊事件 Diamond Necklace, Affair of the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鑽石項鍊事件
【外文詞條】Diamond Necklace, Affair of the
知識分類:歐洲歷史>史學與歷史事件
亦稱項鍊事件(Affair of the Necklace)。
1785年發生於法王路易十六世宮闈中的醜聞,在法國大革命前夕對法國君主制的聲譽造成嚴重打擊。此事件肇始於女騙徒拉莫特(La Motte)伯爵夫人的一項陰謀。她聲稱為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Marie-Antoinette)購買,而實則為自己及同謀攫取一條價值160萬利弗(livre)的鑽石項鍊。
這條項鍊屬巴黎珠寶商博埃梅(Boehmer)與巴桑熱(Bassenge)所有。他們曾向路易十五世推銷供其作為餽贈情婦巴里(Barry)夫人之禮物未果,後又期望路易十六世購贈皇后亦未能如願。伯爵夫人之計畫將享有盛名的史特拉斯堡羅昂(Rohan)樞機主教牽連在內。樞機主教於1772~1774年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期間,曾冒犯過皇后之母女皇瑪麗亞‧特蕾莎(Maria Theresa),後又觸怒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本人,故急於在法國宮廷中重獲恩寵。
伯爵夫人向樞機主教誑稱皇后希望祕密獲得這條項鍊,如果他能與珠寶商議價協助購買,則皇后準備正式與其復交。看過伯爵夫人偽造的皇后信函,並於夜暗時在凡爾賽宮花園與妓女喬裝的皇后短暫會晤後,樞機主教以其信譽擔保,與珠寶商簽訂分期付款之合約。但樞機主教未能籌足頭期款,致珠寶商直接向皇后訴怨,騙局遂被揭穿;並發現樞機主教認為應已在皇后手中的那條項鍊,已拆散在倫敦出售。
路易十六世非但不隱飾這項陰謀,還逮捕樞機主教囚禁於巴士底監獄中。樞機主教同一些據稱為其共犯者在巴黎高等法院受審,他最後雖被判無罪(1786.5.31),卻仍被剝奪所有職務,流放到奧弗涅(Auvergne)的拉謝斯迪約(La Chaise-Dieu)修道院;拉莫特伯爵夫人則被判處鞭笞、烙印和終身監禁於巴黎的沙比崔里(Salpetriere)監獄,她後來潛逃至英格蘭,於出版之回憶錄中對皇后極盡誹謗之能事。
瑪麗-安托瓦內特雖然無辜,但這次醜聞卻證實了人們認為她德行不謹為人輕浮的說法;樞機主教遭蠻橫逮捕,對其審判官所施加的壓力,以及後來對他的羞辱,均加深了人們關於國王軟弱和政府專制的印象。這次事件誠為導致舊王朝崩解與法國大革命諸因素之一。
|
【二十四】
判例(precedent)
我一直不曾遇到另一個從頭到尾讀過大英百科的人,倒是知道有兩個同樣也在參考資料領域裡做類似事情的人。譬如我岳母芭芭拉,幾乎讀遍了曼哈頓的電話簿,而且還很喜歡,認為應該把這電話簿列在歐普拉的讀書會名單上。她告訴我說,她是小時候去祖父母家時開始閱讀電話簿的,那時他們剛從祖國來到美國,不會說英語,日子都在吃雞油和哭泣中度過。「所以說,大人都在哭的時候,小孩子們能做什麼呢?」芭芭拉說:「當然就只好去讀電話簿啦!」她特別強調這點,彷彿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推論。我算老幾,有什麼資格去質問這點呢?因此,芭芭拉從小就養成了習慣,一有點空就去啃掉電話簿裡幾排姓氏。有一次我問她究竟從中學到了什麼,她說:「我知道了某些很有意思的事;我認識一個幫美國導演史派克‧李做事的熟人,就住在你家隔壁那棟大樓裡。」諸如此類。
大約兩星期之前,我遇到了一個招認自己也算涉獵過大英百科的人。這人的母親在成長過程中曾利用上廁所時間慢慢讀了一冊冊大英百科,因此不免希望兒女在清空身體某些部分的同時也能填滿腦袋。但問題在於,這人會坐在馬桶上讀幾小時福克納的作品及火鶴和鰈魚等資料,而他的兄弟姊妹則因憋尿,急得在外面猛拍廁所的門。
但以上這些人不過都是些玩票的,我還沒遇到真正完成大英百科字母馬拉松壯舉的人。(順便一提,現代馬拉松所定的距離是二十六英里又三百八十五碼,這是因為一九○八年英國奧委會規定的馬拉松要從溫莎堡起跑,到倫敦體育場王室包廂前為終點,所以多了三百八十五碼。)
我還沒有碰到哪個人打算要從頭到尾讀過每個字。我知道一定有這樣的人,要不起碼過去一定有。蕭伯納曾在大英博物館讀完整套第十九版大英百科,物理學家費曼啃完了一整套,《霍恩布洛爾船長》系列的作者英國小說家佛瑞斯特也讀大英百科,還讀了兩遍,想來此舉也使他比我聰明一倍。至於《美麗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就很難說究竟有沒有讀完整套大英百科,不過他旅行的時候總是帶著只有原來開本一半大小的大英百科,聲稱這是最佳旅途讀物。
這些人都不是泛泛之輩,這點讓我很感到安慰。等到琢磨完Z字首部分之後,說不定我會想出很具革命性的天文物理學理論,要不起碼也能寫出受人敬重的航海小說。然而這些人名還是有所不足,我想要的是某個還活著的人,某個可以交換苦讀大英百科經歷的人。我打電話到大英百科總社,跟公關人員湯姆‧潘內拉斯談過,你大概也料得到,湯姆是我打過交道的公關之中最聰明的一個;以往多年我交談過的公關,大抵都是幫保羅‧萊瑟或布魯斯‧威利工作的那一流人物,從來沒聽到有哪個用「波赫士式」這個形容詞的,湯姆卻用了。他也知道赫胥黎使用大英百科的特有習慣,並補充說,赫胥黎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去世,剛好跟英國小說家路易斯和甘迺迪總統死於同一天。
湯姆告訴我,過去這些年裡一直都有其他忠實讀者(這是我們的稱法,「忠實讀者」),但他不知道這些人之中有誰仍在世。(他向我保證說,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因果關係。我的腦袋不會炸掉。)他答應說會再進一步查查。兩天之後,湯姆打電話來提供了最新消息;目前唯一在讀全套大英百科的人住在中國某個小鎮,沒多久前那人還寄過兩封忠實讀者來函,但那些信卻不見了,因此大英百科的人沒有辦法跟他聯絡。另一方面,有個美國人幾十年前小時候就從頭到尾把大英百科讀了一遍,他的姓名是麥克‧狄貝基,現在還活著。任何一個對外科手術重大突破著迷的人都知道:自從一九六三年,他率先把人工心臟裝置成功植入人體胸腔之後,就成為舉世聞名的心臟醫生,並在大英百科占有四段文字。
我打電話給狄貝基醫生,竟然是由這位估計已有九十五歲的醫生親自來聽電話,實在很出我意外。狄貝基講話帶有很順耳的路易斯安那州人的拖長腔調,也讓人感到他這人很有人情味,我想要是由他來為我改變主動脈路線的話,我一定會感到很安心,雖然他已度過了幾十個生日。「我小時候,」狄貝基說:「爸媽准我每星期去圖書館借一本書,有一天我回家說,圖書館有一本很棒的書,但他們不肯借給我。爸媽就問我『是什麼書?』我說『大英百科』,於是他們就買了一套。那時我大概十歲或十二歲,所以一定是一九一九年左右的事。等到我上大學,已經讀完了整套大英百科。我有四個兄弟姊妹,每個人都會趕著把功課做完,以便去讀大英百科。」
我問他,以一個從頭到尾讀完的過來人身份,他是否有什麼忠告可以給我?
「你要上班又有家庭,」狄貝基醫生說:「時間很有限,你的方法該是略過你不感興趣的主題,不用讀它們。」
我不想失禮,於是草草記下他的忠告並謝謝他。但我實際上的反應卻是:什麼?我才不能這樣做呢!我正努力在這方面取得成就,生平第一次費盡功夫要完成某樣大業,就算它同時荒唐可笑也一樣。我不能跑了十四英里馬拉松之後,搭計程車跑完那些欠缺吸引力的地帶。我得要做到,誠如垂貝克所說的,對於引不起我興趣的事情也保有好奇心才行。
內容提供:《我的大英百科狂想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