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7-05-10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5-10》

本期內容
  ◎《經典50》之19 亨利‧米勒:《北回歸線》Henry Miller: Tropic of Cancer  
  ◎教育論壇 學習品質如何保證? 



《經典50》之19 亨利‧米勒:《北回歸線》Henry Miller: Tropic of Cancer
  宋國誠
自稱「無產階級的遊唱詩人」,被視為「現代社會的文化暴徒」,以一絲不掛不驚不休的性描寫而創造美國文學史上「米勒現象」的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1980),是一位極富爭議的特異作家。米勒以自己放浪不羈的生活為素材,以不拘形式的灑墨和塗鴉進行創作,作品集自傳、社會批判、哲學反思、超現實與神秘主義於一體。成名作《北回歸線》(Tropic of Cancer, 1934)出版時,立即遭到所有英語國家查禁(小說封面甚至印有「不准進入英國和美國」〔Not to be imported into Great Britain or USA〕的字樣),直到1960年代才重印問世。

「米勒現象」是指一種純意志、無意識、拼貼式、自由化的寫作風格,但米勒現象不只是指一種個人式的作家風格,而且還是一種社會症候和時代面貌的反映。批評家安奈絲‧寧(Anais Nin)把這種現象稱為「巴塔哥尼亞」風格(Patagonia,原意是「大足」〔big foot]),意指大虛空、大融合、大解放,這是一種站在世界邊緣意圖縱身墜落的狂野意志,一種橫掃一切偽人性和假道學的精神形式,以及藐視一切道德與禁忌的人生觀。

淫穢敘事,審醜美學

書名「Tropic of Cancer」,中文譯為「北回歸線」,實際上,以敘事內容涉及作者旅居巴黎的生活紀事來看,小說的主題與這一地理標線毫無關聯。按小說內容其實應指「癌症熱區」或「癌菌地帶」,意指世界因病毒纏身而瀕臨滅頂之際,人類精神有如斷樹枯木而陷入垂死之境。「cancer」在天文學上是指「巨蟹」,意指充滿旺盛的精力和敏銳的洞察力,在星座學上象徵願意為愛犧牲一切的母性特質。綜合來看,小說取意在:行走於癌症地帶,帶著犧牲與救贖的情感,歷經腐朽、墮落、虛無等等醜惡的洗禮與辯證,走出覆滅之後而?然重生。

小說寓意於一種生不逢時、無地自容的困境。對於這個世界,米勒給予徹底的否定:「這個世界難道不是罪惡薰天、痛苦連綿嗎?歷史的巨輪可曾徹底的改變過人性的一絲一毫?」(註1)米勒對於這種困境的描述,不是傳統審美意識的沉思或開展,而是以一連串「淫穢敘事」為開場,開頭一語:「時間如癌,正在吞噬我們。」在空虛、頹廢、無聊之中,在不知等待何事又不知為了何事而等待的境遇中,時間有如死水一般的凝止、癱瘓、發臭,生命猶如無法衝決的網羅,愈解愈纏,愈陷愈深。「我們一個個都要排隊走向死亡的牢獄。」米勒毫不含蓄的剝露出一群青年藝術家浪跡巴黎的苦悶和鬱結,這是一種絲毫沒有振奮力的消極意識,沒有健康與乾淨可言的忿恨情緒。

米勒甚至不把這部小說看成一本書,而是「連續公然的污辱」,「是在藝術的老臉上吐一口臭痰,是狠狠的喘上帝的老二一腳,是狠狠的踹人類、命運、時間、愛情、美等等一腳」(註2)。顯然,米勒把自己的作品看成一種搗蛋、造反、破壞,他不惜以最惡毒的字眼戳破虛假的現實,以污言穢語痛擊這個病蠹世界。

正因為謊言無所不在,所以作家才要寫作,把現實之醜說成美不勝收才是醜中之醜。世界原本就本具有二重分裂性,唯美和戀醜兩股力量的對決從未停歇。米勒正是通過一種反審美、反文明的感官敘事,徹底揭露這個連自己都不正眼一視的酸臭世界:「這個世界就像一個急流中的大漩渦,上面偶而點綴著時間的記憶。這個世界是一個癌症病體,正在吞噬自己……」(註3)這種詆毀式的揭露,扒糞式的嘲弄,意味著米勒試圖以「淫/醜」敘事來顛覆傳統「潔/美」敘事,宣揚一種感官主義的、反文化的創作主張。

文人、妓女、病巴黎

小說沒有整齊有序的篇章,也沒有前後連貫的情節,只有一間空蕩的別墅和飲酒作樂的餐館,幾條用來踢腳閒逛或巡視貧困的街道、一群古怪又缺乏才氣的藝術家、一堆姿色各異的妓女和情婦,一種不倫雜交、乾癟冷澀的性愛關係;在這了無生機、活像人肉屠場的城市裏,一些朝聖型的藝術家白天嫖妓或者夜晚群交、那搖臀交媾的場面就像尺輪脫落的破舊機器嘎嘎運轉;還有那無聊透頂、敷衍了事的工作、虛情假意和油腔滑調的對話。小說像一場接一場的街頭夢遊、一部奇思怪癖的性愛漫畫、一篇精神赴死的荒誕遺囑。小說中的「我」也就是米勒自己,自稱是個藝術家,實際上是個整天餓著肚子閒晃的文化乞丐,他甚至淪落到為妓院撰寫宣傳報導,但也只是換來一夜的免費嫖妓。

米勒像身上流著「酒精血液」的夜盲人,在巴黎這個被視為「通體是病的龐然巨獸」的城市裏,扮演性愛吸血鬼、精神的拾荒者。米勒一反人們對巴黎這一「香榭之都」的幻想和讚美,他把這個文明城市看成一具「發臭的子宮」,裏面就像個「托付著血肉模蝴的停屍間」,「巴黎就像一個妓女,遠遠看去,她叫人流口水,你迫不及待要把她搞到手,但是到手以後,你會空虛得要死,你會厭惡自己,你會有受騙的感覺」(註4)。至於流落巴黎的藝術家,在米勒眼中若不是怪胎就是色情狂,儘管他們自認風流倜戃,但社會從未接納他們,低俗且有限的才華不足以讓他們獲取溫飽。實際上,米勒把一切博學之士看成人類的大敵,是歷史捲畫上的諷刺插圖,文明病體上緩緩蠕動的蛆蟲,在描寫猶太作家摩多夫時米勒這樣寫道:

乍看之下,摩多夫那張臉就像一幅諷刺畫;三角眼、輪胎嘴,講話像滾水。……不管你怎麼看他,你腦中總會浮起這些景象:玉綴鼻煙壺、象牙如玉、棋子、團扇、雕樑畫棟。他發酵太久了,所以已經沒有固定的形體。失去維生素的酵母菌,沒有塑膠花的瓶子(註5)。

在小說中,沒有一個女人是正經的,所有女性總是以最底層、最低級的妓女角色出場,並且表現為最廉價的交配器、亂倫體、帶血物。表面來看,這是米勒「恨女意識」(misogyny)的流露,但實則是一種病態自我的投射,一種由社會憎恨轉化為性暴力意識的表現。如果連繫到米勒較早前就已寫成但晚於《北回歸線》出版的《殉色三部曲》(Sexus/Nexus/Plexus)來看,小說中的妓女關係實際上是米勒對魔娜(Mona)這一謎樣女子「性壓抑」之象徵性與反彈性的表現。

米勒33歲那年認識一位紐約舞孃魔娜,從此拜倒在她裙下。米勒依靠魔娜在外出賣色相渡日,這意味米勒只能徹底拉下男性尊嚴才能獲得愛情和寫作機會。就男性尊嚴而言,米勒的一生可以說為了魔娜而「殉情」,就社會道德而言,米勒則是為了魔娜而「殉色」,而米勒實際上對「殉色」是深感絕望與挫折的。實際上,小說中的性愛場面毫無真正的快樂可言,反而盡是愚蠢、怪誕、機械與嘲諷。米勒對妓女的激情,既是一種轉移性報復,但也流露一種慈父般的同情,它反映出米勒對女性的矛盾心理,更是一個懦弱男性的自我暴露。

一部審醜經典

人們一向把《北回歸線》視為一部淫穢小說,對於習慣於傳統小說的人來說,這部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均令人目瞪口呆、瞠目結舌。然而,充滿淫語性事的敘事描寫並不等於淫穢小說本身,感官的放縱必須連繫到對精神頹廢之社會根源的理解。如果這個世界已經醜陋不堪,而作家卻依然固守傳統的審美傳統,那就是作家的胡亂吹噓和造假。實際上,《北為歸線》是一部現代「審醜美學」的代表作,米勒以完全疏離於社會所接納的冠冕敘事和正規語言之外,無情地解構人性中真善美的浪漫組合,詆毀人們所謂「世界真美好」的烏托邦美夢,目的就在展現一種「醜世性」。

「醜世」正是20世紀一次大戰以來歐洲社會的基本面貌。艾略特(T. S. Eliot)的長詩《荒原》(The Waste Land),對泰晤士河上漂浮著空瓶子、麵包紙、絲手帕、卡紙盒與香菸頭等等破落污濁的描寫,就是在表現戰後歐洲滿目瘡痍的醜惡景象。在醜惡文學中,瑣碎平庸、吃喝拉撒屎取代了神聖原則和讜言大義,愚夫蠢婦、白痴乞丐取代了英雄豪傑、賢人智士。儘管「審醜」至今依然被視為藝術創作的另類範疇,只是作為藝術家審視現實的一個側面視角,但對於作家而言,「審醜」不僅是一種形式和技巧,更是作家社會良心的體現,其中所顯露的不只是「淫穢」(obscenity)一詞所能概括,而是一種可貴的揭醜勇氣,一種對瀕臨土崩瓦解之世道人心的深度關懷與憂慮。

《北回歸線》不是一部墮落之書,而是一條覺醒之路。當一切困頓和迷亂最後都沉靜下來時,生命的雜質就會緩緩的沉澱落底,原本的濁水會浮出一層晶瑩剔透的淨水,在清濁立現中寬納一切、體悟一切。在離開巴黎時,米勒寫道:

塞納河靜靜地流著,靜到幾乎讓人不會注意它的存在。……在這種奇妙的寧靜中,我覺得我好像攀上了一座高山的尖峰;再過一下子,我就可以環顧四周,一覽大地的意義(註6)。

註1:Henry Miller,《北回歸線》,李三沖譯,台北:時報文化,1992,頁114。

註2:《北回歸線》,頁17。

註3:《北回歸線》,頁17。

註4:《北回歸線》,頁198、223。

註5:《北回歸線》,頁24。

註6:《北回歸線》,頁330。

圖說

作品封面曾被印上「不准進入英國和美國」的享利‧米勒。(圖/http://www.galeon.com/elortiba/ayer/Henry-Miller.jpg)

《北回歸線》,Harper Perennial出版,2005年。

《北回歸線》中文版,時報文化出版,2002年。
(回目錄)



教育論壇 學習品質如何保證?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5月1日一早,我到了教育部,參加了一場有意思的座談會。

這個座談會由次長呂木琳主持,邀請的是國內幾個國立及私立大學的教務長,商討如何制定大學最低錄取標準及如何培養大學生核心能力。其實,根本的問題,就是在於如何確定大學生的學習品質。

大學最低錄取標準會作為一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係因為最近輿論不斷檢討,大學大量設置後,整個教育品質下降的問題。尤其,每科平均不到17分就可以上大學,更讓社會質疑大學考試的鑑別性。

究實而論,當前的高等教育機構碰到很大的瓶頸。大學數量過多,加上出生人口下降,想要提升品質,必須設定高標的錄取標準,但如此一來,若非名校,註定招不到學生;若非名校,要招到滿額的學生,鐵定不敢定出非份的標準。這樣的情況,尤以新設學校及排行在後的大學尤為嚴峻!幾年前,新竹一所新設大學,因為錄取標準訂定過於理想,造成錄取率掛零的個案就是著例。

我的意見比較站在不宜訂定的角度。當前的高教困境,其實是大家的共業,就讓市場機制來決定吧!刻意訂一些指標,學校招不到學生,又找立法委員質詢,是不是明年又要取消?

當天,大家覺得比較重要的,反而是進了大學,該如何確保學習品質的問題。大部份學校都提及二一制度,及要不要要求學生淘汰的比例。

世新大學推出新鮮人守護神制度,也是因應當前的困境而提出的。當初的想法,就是希望幫助新進大學的學生,透過一個老師輔導20個學生的作法,型塑他們的學習態度、社會關懷、時間管理、國際觀等素質。世新的理想,是希望從低年級就將新生調教好,接下來的二、三及四年級,就比較容易帶領矣!

從我的角度看,進來的學生如果素質差,想要提升其實有點困難。我覺得應該在高中時期,就讓學生及早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否則,進了大學除了打工,還是打工。

為了提升大學生素質,當天我提了一個革命性的建議。我指出,提升教學品質,只有小班制才有可能。如果一個老師面對的學生只有15名,那個學生用不用功,學得好不好,一定馬上可以掌握。美國的文科大學之所以成功,就因為師生比低,透過嚴謹的篩選機制選進來的學生,加上小班教學,當然百分之百品質保證。如果教育部允許幾個私立大學進行實驗,將學費提高,學生數量大幅降低,確實施行小班制度,一定可以教出好學生。

呂次長當天回應,教育部也在考慮給幾個辦得好的學校一些學費彈性。但說實在地,我懷疑,教育部再怎麼彈性,如何可能達到美國名校一年學費一百多萬台幣的可能?

我另外一個具挑戰性的建議,則是希望教育部開放大陸生來台就學。幾次訪問大陸,大陸生一早在校園苦讀的場景,令我感受良深。如果部份大陸生來台,鐵定會對台灣的學生有所刺激,這應該也是一種良性的反應吧!

針對核心能力的問題,當天雖有討論,然而這個部份最難有共識。專業核心能力,大家或許比較明確;但一般性的核心能力,則常常各說各話,如果還要進行檢測,那可就難上加難了。

去年11月訪問美國姐妹校時,薩其諾州立大學就設定邏輯推論(logical reasoning),及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 skills)作為核心能力,但一說到檢測,他們也是空有理想,但就是缺乏把握。

可見,教育作為一種志業,如果要量化檢測,大概僅能作為參考吧!硬要當成指標,結果就是考試領導教學,可能的後果,就是把學生的靈光都考掉了。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寫信給小編e-mail:
fiveguys@ms19.hinet.net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