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7-05-17》 |
本期內容 | |
◎少女拯救世界(上) | |
◎教授爸爸週記:桂林書局 |
少女拯救世界(上) | |
張約翰 | |
士郎正宗的《攻殼機動隊》,高橋真的《最終兵器少女》,木城幸人的《銃夢》……這些漫畫的主角有個共通點:她們都是女性,都是拯救世界的女性。 戰鬥少女的時代 若以二次大戰結束迄今為範圍,檢視日本漫畫類型發展,可以發現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數十年涇渭分明的現象,從90年代起逐漸產生變化。少年漫畫中拯救世界的,不再只是巨大機器人如鐵人28號、無敵鐵金鋼、鋼彈(即便是,駕駛者也逐漸出現女性,例如《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綾波零與明日香、《機動警察》的泉野明),而格鬥英雄也不再只由男性擔任,可說對少年漫畫主角為男性、女性只是啦啦隊與被拯救者的成規(convention)構成挑戰。 《攻殼機動隊》、《銃夢》與《最終兵器少女》等以少女為主角的漫畫,去除主角為少女這個共通因素,看起來都像少年漫畫:同屬科幻題材,前二者更屬於硬式(hardcore)科幻;都有激烈的格鬥或戰爭場面;主角經過重重的考驗,最後得到勝利;比較脫離日常生活的現實性。但也有與少年漫畫不同的部份:缺乏與劇情無關的女性裸露場面、女性角色重於男性。 這些漫畫也具有少女漫畫的符碼或成規:主角是女性;至少《攻殼機動隊》的草薙與《銃夢》的凱麗有強烈的主動性格。與少女漫畫不同者則是男女主角不一定會終成眷屬;告白、愛情的波折與真愛不一定重要;男性角色不值得倚靠;缺乏美形與美化背景等等。 由此觀之,似乎一種新類型的漫畫正在、甚至已經成形,我稱之為「戰鬥少女漫畫」。女性這類漫畫中取代男性成為主角在故事中的遭遇的及其意義,值得進一步探究。 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成規既已受到挑戰,突破性的文本便有重新分析定位的必要。本文並非試圖重新定義少年/少女漫畫的成規與重要符碼,而是基於研究者個人大量閱讀經驗得到的發現,分析「戰鬥少女漫畫」的敘事結構與符碼,且試圖解析以女性取代男性為主角的意圖、或其塑造的迷思(myth)為何。因此,本文要問: 1.戰鬥少女漫畫與傳統少年漫畫、少女漫畫的成規或符碼有何異同?這種異同的意義何在? 2.戰鬥少女漫畫塑造出的迷思為何? 在進行探討之間,有必要對相關的概念作一釐清。 什麼是漫畫 中文以「漫畫」作為一個畫種的代稱,源自豐子愷。他於1925年自日本回到中國,將「漫畫」一詞帶回中國,自此「漫畫」成為畫種(註1)。 吳偉立總結辭典、漫畫家與漫畫評論家的資料,定義漫畫為一門獨立的繪畫藝術,具有多樣化題材,充滿詼諧、諷刺、幽默與哀傷,令人著迷,形式上是圖像,本質上是文化。 蕭湘文(註2)從傳播觀點檢視漫畫的創作型態、運用形式與產生的效益,定義漫畫為「一種或簡或繁的圖像線條組合,藉由不同的組合形式與媒介刊播,傳達溝通的意義與目的」。 林志展(註3)則從媒介產製進一步定位台灣所稱的漫畫,指出日本漫畫已反輸出到世界最大文化出口國──美國,使「manga」成為美國對漫畫類型的專門稱謂,而台灣漫畫也被列入其中。 因此,本文提及的「漫畫」,指日式漫畫,是具有多樣題材、令人著迷的圖像線條,產製者藉以傳達溝通的意義與目的,本質上是文化。 漫畫研究的侷限 青少年時期,大家都有晚上躲在被子裡看漫畫的經驗;嚴禁帶漫畫到學校的老師,更所在多有。成年人在大眾運輸工具上看刊登血腥照片的報紙、看小說、看封面有上了馬賽克走光圖片的八卦雜誌都無所謂,旁人也不置一詞;但若是像本人(成年男性)敢在捷運上津津有味的看漫畫,需要的勇氣可不小。 對於台灣學術圈不夠重視漫畫研究、甚至整個社會輕視漫畫這種媒體的現況,一些研究者提出了他們的抱怨,包括:視漫畫為低俗、怪力亂神、有害而無用的流行文化;研究偏向帶有預設負面立場的行政學派效果研究(林志展,2000;陳仲偉,2004)。 陳仲偉(註4)指出,動漫畫吸引人不僅在於趣味與感動,還有知識──不是有什麼教育意義,而是它傳達了什麼。漫畫研究不能停留在表象,更要深入到「確立意義」的層面。 確立意義──以不斷戰鬥的少女做為少年漫畫主角,其中的意義,即為本文的目的之一。 符號學分析與性別再現 本文應用符號學的基本原理來分析漫畫內容。在此簡單說明一下什麼是符號學。 符號學最早被應用在語言研究上。符號的意義由社會或文化情境孕育,由社會群體同意認定。傳播者有意無意將符號組合起來描繪現實,因此媒體文本也就孕涵了存在於社會或文化情境中的意識型態。 符號有兩個結構關係:毗鄰軸(syntagm)與系譜軸(paradigm)。前者是符號與其他符號的關係,後者是符號和未出現的、可取而代之的對峙符號之間的關係。符號的意義,端視它在這兩個軸線上的位置。(註5) 舉例來說,一份套餐包含的組成部份,例如西式的湯、沙拉、前菜、主菜、甜點、附餐,這是毗鄰軸,當然也可以改成日式套餐的組合如吸物、漬物、揚物等等。而系譜軸則是各組成部份中的選項,例如西式套餐湯可能有玉米濃湯、派皮湯,沙拉有主廚沙拉和凱撒沙拉,或是日式定食揚物可以選野菜天婦羅、炸蝦、炸豬排。 不同的組合有不同的意義。毗鄰軸有哪些部份,決定這是一份哪種文化的餐;各組成部份的不同菜色,則決定這份套餐的口味。也許是一份有蕃茄魚湯、烤羊膝的地中海風味餐,也可能是一份由味噌湯、醃大根、炸豬排組成的豬排定食。符號的不同組合,也就產生不同的口味,代表不同的意義。 符號的意義既由社會認定,也就代表了社會力運作的結果。男性為合理化對社會的主導權,發展出二元性別觀,建構出性別的意義,將女性特質置入被動、依附與次等的地位(林宇玲,2004)。本文的任務之一,就是藉由文本對主角性別的選擇,分析這種選擇對文本造成的影響,及其中隱藏的性別迷思。 漫畫的類型 不同類型的漫畫,就像是不同的套餐,因應讀者的口味而有不同的組合、不同的菜色。 最基本的漫畫分類,以讀者群性別來分,有男性讀者與女性讀者(本文的性別定義採當事人定義),即少年漫畫與少女漫畫兩大領域(註6),兩者皆可依題材與讀者人口學變項再作細分,如青年漫畫、淑女漫畫、兒童漫畫;靈異漫畫、科幻漫畫、運動勵志漫畫等等。 對出版者與作者而言,漫畫的類型攸關產製與銷售策略;對讀者而言,漫畫的類型是對文本的特定期待,即讀者對自己身份的再一次認同和宣示。 台灣對漫畫類型的定義,不論來自產製者或讀者,迄今都沒有共同的標準。然而漫畫類型因其創作形態、表現方式、讀者群或創作題材等面向,都呈現出足夠可辨識的語言元素,因此分類難度不高(蕭湘文,2002)。 漫畫的成規 文本是一個由符碼組成的符號系統。漫畫做為一種文本,其獨特的符碼包括了敘事的符碼;人物符碼;行動、詮釋、象徵、指涉等符碼;類型、主題、公式;敘事風格;作者風格等等(林志展,2000)。 在符號學中,類型可視為一種符號系統或符碼,每一部作品都運用到與其他作品相關的成規。但類型間的流動性使不同漫畫類型可能混合在一起,兩者的成規或元素相互摻雜(林志展,2000)。 成規(或稱慣例)是敘事方法或角色設計的一部份,且能廣被接受(註7)。讀者因成規的出現而能對漫畫的內容有所期待與認同。 林志展(2000)歸納出少年漫畫的成規,我將其中與少女漫畫相同者、與本文無關者剔除整理後,包括: 1.主角是少年。 2.主角擁有跨界特質。 3.主角通常有一個(或更多個)助手或跟班;主角如果沒有跟班,通常和別人組成英雄團隊。 4.友情、努力、勝利(註8)是英雄團體的重要符碼。 5.主角會經過重重的考驗或比賽,最後得到勝利或成長。 6.女性角色通常戲份少,地位不重要。 7.和少女漫畫相比,比較脫離日常生活的現實性。 8.通常會出現和劇情沒有重大關聯的女性裸露畫面。 9.以事件為主,人物性格發展比較少。 同樣根據林志展(2000)的研究,並參考伊絲塔的論述,我根據上段相同原則整理少女漫畫的成規如下: 1. 主角是少女(BL系〔註9〕例外)。 2. 主角擁有跨界特質。 3. 主角(在事業上或在感情上)通常非常主動;常是冒險團隊的弱點。 4. 告白、愛情的波折、真愛是重要的符碼。 5. 主角和男主角會經過重重的阻礙或考驗,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6. 男性角色非常重要,是女主角追求和依靠的對象。 7. 和少年漫畫較之下,少女漫畫比較重視日常生活的現實性。 8. 少女漫畫有獨特的符碼:如獨白、美形(比如說,背景突然出現的一大堆花朵、大得不成比例的眼睛、同樣不成比例的修長四肢)。 9. 以人物性格發展為主,外在事件比較少。 拆解戰鬥少女漫畫 接著,我們以符號學方法抽取戰鬥少女漫畫的重要符碼,與少年/少女漫畫對照,並解析出該類型文本塑造的迷思。 我參考林志展(2000)的研究,以敘事結構的開始→衝突→結尾(毗鄰軸)與二元對立(系譜軸)為主要分析架構,輔以他所抽取的少年、少女漫畫重要符碼,自戰鬥少女漫畫文本中抽取因素作為比較。具體架構為: 1.毗鄰軸:分為整體與事件。 (1)分析文本的開始→衝突→結尾。 (2)分析文本中事件的開始→衝突→結尾。 2.系譜軸:列舉文本中重要的二元對立符號。 3.重要成規或符碼的抽取。 4.建構迷思。 5.與少年/少女漫畫對照。 文本選擇:《銃夢》 如緒論所述,少年漫畫以女性為主角的文本日漸眾多,儘管我閱讀漫畫經驗豐富,但限於篇幅、時間與能力,本文僅選擇一個樣本進行分析,即木城幸人的《銃夢》。 之前提及的幾部以少女為主角的文本,以《攻殼機動隊》在國際間的知名度最高,它的動畫版續集《攻殼機動隊2:Innocence》曾入圍2004年坎城影展金棕梠獎。但我不選擇《攻殼機動隊》,而以《銃夢》為對象,理由有二。 首先,我想選擇的對象是原創漫畫,而非改編自動畫、電玩或其他文本,或非因改編才具有知名度的文本。在日本文化產業中,動畫、漫畫、電玩三者文本互涉(intertextual)非常普遍。電玩改編為動、漫畫者如《神奇寶貝》(註10),動畫改編為電玩並發行漫畫版如《機動戰士鋼彈》(註11),或是漫畫受歡迎後推出動畫、電玩如《七龍珠》(註12),屢見不鮮。但本文希望以原創漫畫為優先考量,畢竟不論是否衍生其他文本,原創漫畫總是作者想法初始灌注之處。《攻殼機動隊》雖然最早是以漫畫問世,揚名國際的還是動畫版,而非初始的漫畫文本。 選擇銃夢的理由之二,是受矚目程度。《銃夢》將是好萊塢少見改編成電影的日本漫畫。當然,以單行本銷售量而言,它並未創下什麼驚世駭俗的成績,但劇情卻能吸引曾執導過《魔鬼終結者》(1984)、《異形》(1986)、《鐵達尼號》(1997)等作品的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將它搬上大銀幕(註13)。本文的重點之一既然在敘事結構,故事能否吸引人成為樣本選擇的重要指標;能讓曾獲奧斯卡金像獎(1997)的導演投入資金拍攝,已可說明《銃夢》故事的引人程度。 《銃夢》第二部《銃夢:Last Order》(官方簡稱《銃夢LO》)自2000年起連載,因連載未完,缺乏結局,無法對敘事作完整分析,本文將之排除在外,儘量以第一部提及的人物及時空、政經、科技等背景為研究範圍。 (下週續) 註1:吳偉立(2004):《中國大陸漫畫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註2:蕭湘文(2002):《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 註3: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型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註4:陳仲偉(2004):《日本動漫畫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 註5:黃新生(1990):《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第二版)。台北:五南。林宇玲(2004):〈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成露茜、羅曉南編《媒體識讀──一個批判的開始》,頁137至150。台北:正中。 註6:伊絲塔(2003):〈少女漫畫概說〉,傻呼嚕同盟著《少女魔鏡中的世界》,頁13至21。台北:大塊。 註7:李建華譯(2005):《日本動畫瘋》,台北:大塊文化。(原書Patrick Darzen [2002]. Anime Explosion! The What? Why? & Wow! of Japanese Animation. Berkeley: Stone Bridge Press.) 註8:也被稱作「Jump三原則」,源自集英社少年漫畫週刊《週刊少年Jump》。 註9:BL為Boy's Love的縮寫,一種專供女性讀者閱讀的男同性愛漫畫。見維基百科中文版,「BL」條。 註10:1996年由日本Game Freak開發供任天堂Game Boy主機使用的遊戲,1988年劇場版上映票房為42億日幣(dasha,2000)。 註11:1979年於朝日電視網上映,富野由悠季執導。僅由富野本人執導的劇場版,即有8部之多(AIplus,2006)。 註12:1984至1995年於集英社少年Jump連載,見Dragon Ball Mania網站。 註13:《銃夢》電影版片名為「Battle Angel」,前置作業中,20世紀福斯公司出品,預定2009年上映。見IMDB網站。 |
|
(回目錄) |
教授爸爸週記:桂林書局 | |
賴鼎銘(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
兩週前,桂林書局的徐小姐,透過秘書孟瑜留話給我,說有一批書剛到,如果有空,請我到書局挑書。 那一陣子,學校正忙,另外,書局與我上班的方向相反,因此,心裡想去,但總是不得便。 5月1日那一天,開完教育部的教務長會議,看看只有11點,我就順便折向桂林書局,看看有何新書。 在桂林書局,我一向的習慣是先看看書架,再到工作區巡巡看。徐小姐常會趁這個時候,將別的學校挑好的書,要我順便看看。如果我覺得可以,她就會讓我捷足先登,先轉給世新大學圖書館。事後我才知道,她對我這麼優待,是因為有些學校挑了書,但最後因為經費不足,不知何時才能完訂,因此乾脆先賣給我。 那一天,書架上其實沒有什麼新書,我本來想找一、兩本,可以作為博士班參考讀物的學術書籍,但仍然落空。到了工作區,徐小姐指著書架上,中研院已訂的新書,問我要不要?如果我要,她可以設法。 我看了看,多是政治方面的專書,於是搖搖頭,告訴她世新大學又沒有政治系,買這些書給誰看? 那一天,我好心地問她,最近生意如何?她回答說,還不錯,因為5年5百億的學校,向她下了不少訂單! 她的回答,真是令我大吃一驚!一、兩年前,因為教育經費緊縮,不少國立學校的科系一下子沒有錢,讓她吃足了苦頭。不只訂書減少,而且常常發生已訂的書,最後又付不出錢來,書變成庫存。我最後變成她的救命恩人,因為這些書,多半隨後進了世新大學圖書館。 其實,會跟桂林書局結緣,與政治大學新聞系的老馮有關。十幾年前,老馮就提醒我,有空到桂林書局走走。他說這是一家小本經營的書店,傳播方面的書不少,希望我能多多照顧。我當世新大學圖書館館長時,共同科主任委員羅曉南兄,也曾如此關照過。這也是我為什麼三不五時,總是偶爾會去逛逛的原因。 由此可見,桂林書局與學術界的關係非常之深。只要到了書店,看看書架旁留書的大名,就知道此言不虛。這些學者遍佈南北公私立大學的教授群,世新大學的青壯輩教授王志弘及溫洽溢,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看桂林書局最近穩下來的樣子,我想,大部份學術界的朋友,都應該又可以放下一顆心了。台灣的學者,如果沒有這些小書局為他們服務,想掌握新書,還真有點困難。尤其這些都是學術性很強的書,亞馬遜這些網路書店,不見得能查得到。這恐怕是學者群們,大家感激之餘,互相招朋引伴,時時光顧桂林書局的主因。 當天我還是挑了一些書,主要是給圖書館的。只是這些書,何時能找到有緣人,去翻去借,我實在沒有把握。圖書館的新書通報,如果普及層面能廣一點,入館的動作能快一點,總應該有人會想一窺究竟吧!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寫信給小編e-mail: |
fiveguys@ms19.hinet.net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