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無/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本期內容:
編輯室報告— 國際新聞在台灣--從法國大選談起
媒大事
聲明稿
媒活動
媒活動

編輯室報告— 國際新聞在台灣--從法國大選談起


 
法國大選甫於五月初結束,對於新上任的法國總統薩科奇,許多台灣人恐怕還是第一次聽到。同一時間,英國首相布萊爾宣佈將於六月底缷任,提前結束長達十年的執政。此兩件事對於國際政經局勢之影響不可謂不大,因為這象徵著西歐兩大強權跨進入了新世代。然而,對照於國內電視新聞報導,卻僅有些許點綴式性聞片段,不論就質、量上看,都難稱允資訊詳實。容或有「公視全球現場」、「文茜世界周報」等以報播、分析國際新聞為主的專門性節目,卻也被部份觀眾批評插花性質重、觀點不夠深入。於是,這期編輯室報告要與讀者討論,倒底什麼是國際新聞呢?為什麼我們的國際新聞不夠國際觀?
 
如果讀者有固定收看晚間新聞的習慣,則您會發現一般新聞節目中的國際新聞往往以「奇聞異事、人情趣味」居多。以致於類似法國大選、美國制裁蘇丹等重大的國際新聞分析,往往要另闢時段、或在深夜時間播出。而此種比例失衡,亦反映在平面媒體上。平面報紙的國際新聞,通常放在第一落的後面版次。內容方面,篇幅至多不超過一大版、新聞來源大多數直接譯自外電(即所謂的綜合報導),少有台灣駐外記者的一手報導。
 
這種編排策略下呈現的國際新聞,就像是主菜(台灣新聞)後的小甜點。久而久之,養成台灣閱聽眾的軟性國際新聞閱讀習慣,但對全球政經局勢變化等硬性新聞,卻是漠然以對。也因此,才會有「專家」、「學者」跳出來罵台灣人缺乏國際視野。而對於國際事務有興趣的閱聽眾,往往得在一般新聞節目外去尋求資訊。於是有了「公視全球現場」、劉必榮「年代看世界」(節目停播後,改以播客發表http://www.wretch.cc/blog/birong)、「文茜世界周報」這類型的國際新聞專輯節目,「教導」民眾知曉天下事。
 
雖然,這類型節目富有教育意義,但卻稱不上專業的國際新聞。原因就出在台灣媒體鮮少有直接來自駐外記者的現場報導。以NHK、BBC來說,國際新聞的報導是來自駐地記者的一手觀察,這種報導是以本國人民的文化觀點來看新聞,因此避免了以他人的觀點作二手詮釋。台灣媒的體規模雖然無法與NHK、BBC相比擬,但遇著國際重大新聞,不作長期準備,卻是臨時報佛腳到外地胡亂拍鏡頭,或甘脆購買CNN新聞畫面,如此又怎麼說得上是專業呢?
 
另外,對於國際新聞的認知,台灣媒體常常以一種「文化風向球」的方式處理。例如,以中國時報等平面報紙來說,平時國際新聞大多來自翻譯外電的「綜合報導」,週末再由全球特派員專文發稿,撰寫派駐國的文化風情或政經評論。此類新聞雖(很大層次)幫讀者開了扇世界之窗,但與其說是國際新聞報導,倒不如說較像是異國風情的探索、或是駐地記者個人評論,反而與「新聞」本身有所出入。
 
反思上述種種現象,可能與台灣長期以來在國際政治上的孤立有關:戒嚴時期國民政府以唯一的中國代表自居,避談國際局勢。新聞媒體也在控管下以花邊、趣味新聞填補國際時事,以致於島內民眾在缺乏資訊的狀況下,漸漸失去對國際事務的關心。
 
因此在這種先天不足(國際政治孤立),後天失調(民眾喪失興趣)的狀況下,造成今日國際新聞的貧乏。而新聞媒體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更是不願投注金錢培養駐外記者。以致於在充斥著缺乏自我觀點的外電報導下,我們只能收看一個個看似包裝精緻、深入的「國際文化節目」,交由專家學者告訴我們什麼是國際新聞。
 
Our Qurstions
1.你平常有收看國際新聞的習慣嗎?如果沒有,為什麼?
2.你覺得一般新聞時段的國際新聞與專門時段的國際新聞節目有何差異?
3.如果由你來製播國際新聞,你會如何選材、報導?


媒大事

◎二二八節目出包 三立遭罰百萬 主管上課

三立製作的二二八專題節目出包後,NCC從善如流對電視台開罰。一者要求罰款一百萬,二者要求總經理等主管要上「新聞倫理」課程,時數在兩個月內不得少於八小時。除此之外,國民黨籍立委順勢再掀行政院編列預算在媒體置入式行銷的老案,要求NCC管理。NCC表示將研議修法禁止政府、政黨及企業用金錢直接或間接購買或置入新聞。

小編媒批:給三立主管們上課的老師,至今未定。我們建議在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任教多年的李四端與張雅琴,可作最佳人選。前者可主講「黑槍與收視率的相關性」與「媒體管理的藝術-卸責靠智慧」;後者則是「圖表新聞學」、「論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學位在台灣新聞圈的價值-我的經驗談」。

 

◎歐盟修訂「影視媒體服務無疆界指令」 廣告規定將放寬

在歐盟內實施了18年的「影視媒體服務無疆界指令」(前身為「電視無疆界指令」),新修訂的版本近日於歐盟議會通過,其主要精神仍在鼓勵並保障歐盟會員國間的影視產品流通。新法最大特點在於放寬了電視廣告的規範,並允許有條件的置入式行銷。主其事的歐盟「資訊社會與媒體委員會」給的理由是:增加節製製作的財源彈性,增強影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小編媒批:新「指令」所謂的有條件的置入性行銷,條件為:被置入商品的節目,必須在節目播出前後告知觀眾置入的事實;以及不得在兒童節目、資訊性節目中置入商品行銷。「指令」作如此修訂,也許是受資本擴張的壓力所,逼不得不有此退步之舉;但較之台灣影視節目中無所不在的置入式行銷,還是進步多多。希望裝聾作啞很久的NCC,能夠藉三立事件正視台灣節目廣告化泛濫的情形啊。

 

◎購併網路廣告業者aQuantive 微軟撒下美金六十億

繼Google購併網路廣告商Dou-bleClick後,微軟也斥巨資買下aQuantive,欲與Google一別苗頭。近年來企業在網路新興媒體上的廣告投資,比重漸增而速度愈來愈快,因此廣告代理商機與新平台與應用技術的開發,成為網路服務業者的必爭之地。包括入口網站業者yaho、英國的廣告代理商WPP,也都以購併方式開發這市場。據美國市調業者eMarketer指出,2006年美國有2,850億美元的線上廣告額,占全部廣告的5.8%,預計2010年以前將增至10.2%。

小編媒批:看似自由的網路空間,在大企業看來卻是商機處處。這樣看來,web 2.0的時代,閱聽人不只作為商品存在,還同時兼任生產者角色:一面生產內容,一面再生產體制。廣告從此無所不在,我們如何遁逃呢?



聲明稿

針對部分媒體扭曲報導0528樂生抗議事件,傳學鬥聲明稿:
誰的中立客觀?NCC 應要求媒體落實《衛星廣播電視法》之答辯權機制

一直以來學校所教導我們的中立客觀傳統新聞學,目前面臨重大的挑戰,據實陳述現場狀況沒有錯,兩面併陳抗議者與被抗議者說法沒有錯,這些都是學校教我們的。

可是依循這樣中立客觀做出來的新聞,卻一點也無法呈現事實,甚至扭曲事實,原因是,當新聞呈現抗議者時是「衝突的抗爭」卻缺少了背後隱匿適時的陳述。

而當新聞陳述被抗議者說法時,卻是關閉協商的官僚、與不接受討論與質疑的理論基礎,這就是符合「客觀中立」的兩面併陳。

可是這卻是最扭曲民眾瞭解的新聞事實,在此卻不見任何教導這套理論基礎的傳播教師,大聲地說這樣錯了,這樣是違背新聞專業,相反地卻被目前各新聞台視為處理爭議新聞的準則,不見任何反省改善、傳播學界也毫無自我反省。

因此傳學鬥呼籲,處理樂生以及其他重大爭議新聞時,若要符合客觀中立,到底是符合誰的客觀中立?是傳播老師的客觀中立?還是媒體老闆、還是記者?還是只是一個逃脫的藉口。

面對此因為名為「符合客觀中立」,實則「扭曲事實報導」的狀況,我們呼籲NCC要求媒體自律時,更應該以有無落實《衛星廣播電視法》裡答辯權機制,確實要求各家媒體當有扭曲被報導者時,被報導者應有其「答辯權利」,免於被新聞扭曲的權利,作為媒體自律的標準之一。


媒活動

社運‧新聞‧對話:從528事件開啟不同視野
主辦:苦勞網、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時間:6月4日(一)上午10:00到12:30
地點:Youth Hub場地(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樓)
討論議題:
A.社運新聞怎麼報?抗議現場怎麼衝?
B.電視記者工作景況‧時間太少生產太多
C.中立客觀?立場鮮明?記者‧該不該有立場?




媒活動

「記者訓練班—
這樣做就對了!?」

主辦:傳播學生鬥陣
時間:6月9(六)14:00~16:30
地點:人性空間(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3段286巷4弄1號) 3F
報名方式:
請以Email報名(因場地限制,名額有限,請速來信!)
  spicy3@gmail.com
來信附上姓名、電話、Email、服務單位(或,學校系級)
場地(茶水費):當天酌收場地費及茶水費120元

活動聯絡人:葉倩如 0952-799-746 ; 李信漢 0933-747-068


圓桌討論 / 分享議題:
★新聞記者在工作場域中,自願性順服的慣習。

省思如此動態而可能不自覺的服從經驗過程,我們試圖透過對話、經驗分享形式,察見隱身於新聞工作者背後工作秩序原型。
(現場邀請三位第一線記者對談、分享工作心路歷程。也歡迎參與者踴躍發問)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