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數位之牆》Web 2.0 再思考(三)「搭訕」是需要理由的
回到首頁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訂閱人數:141,506 出版日期:2007/06/03

Web 2.0 再思考(三)「搭訕」是需要理由的

重新回想「關係」是怎麼建立與維持的。

■ 更改訂閱方式 避免被擋信,可透過入口網站與RSS訂閱,詳情看這裡

◎人脈社交網站的困境

「關係」是Web 2.0 當中唯一重要的事,圍繞此核心的則是其建立與 維持。然而,由於缺乏對人性的認識,某些社交網路服務已經陷入「 提供工具給用戶建立關係,但關係卻怎麼也建不起來」的問題中。

最明顯的例子,是起步甚早的人脈社交網站(或者稱商務交友),例 如聯絡家或者OpenBC(現在已經改名為Xing.com)。此類服務以知名 的六度空間理論為基礎,鎖定商務人士想要開拓人脈的需求而起。

我認識你,你認識你的朋友,而這些朋友又認識其他朋友。。。如果 能將這條關係鍊具體化,理論上我可以認識世界上任何人,而六度空 間理論告訴我們,這些中間人的數量不會超過六個。

使用過此類服務的人,剛開始可能興奮於其快速接觸大量陌生人的能 力,這些人是你朋友的朋友,也並非全然陌生。然而以筆者為例,當 我的聯絡人清單上已經聚集了超過 200人以後,我就再也不想玩了。

一年多過去,筆者發現這 200多人當中僅剩兩三個活躍份子,大部分 人都跟筆者一樣,很久沒上來使用這個服務。商務人士急於拓展人脈 是高度被肯定的需求,然而這些人突然間冷掉了,到底是怎麼回事?

◎重新回想「關係」是怎麼建立與維持的

回想你現實的商務生活,你會發現「人脈」是建立在利益之上的,而 利益則是建築在有商業往來的前提下。回想你手上的名片簿,你最常 連絡的難道不是你的客戶或者合作夥伴?你們有著共通的利益。

回想你曾經參加過的各式商務聚會,你交換到的大量名片,其中有多 少在事後根本沒繼續跟對方聯繫?有些人很勤奮的將名片掃描歸檔, 號稱數位化人脈管理,然而事後只能偶而轉寄網路笑話給對方?

讓我們面對現實吧!當你跟某個人沒有生意可談的時候,你跟他之間 的關係是不會長久的!「搭訕」是需要理由的,人脈社交網站最大的 問題就在於搭訕的理由不足,以至於連後續的關係維持都很困難。

商務人士急功近利,他們不會花時間在毫無意義的關係建立活動中。 人脈網站上認識的連見都沒見過,也沒啥生意可談的人,關係註定不 會長久。光是處理實體世界的人脈,商務人士就已經忙不過來了。

有些人脈網站發現用戶變得不活躍,於是開始發展類似網路書籤般的 服務出來,讓用戶提交新聞或者視頻給其他人「頂」「推」。這確實 能幫助商務人士打發無聊上班時間,但對於建立關係的幫助是個問號。

◎拿到連絡方式就等於建立人脈?

10年前筆者曾經是知名的「記者會花蝴蝶」,就是穿梭在產業聚會的 人群中到處換名片的意思。10年後,筆者參加類似的聚會永遠只是低 調安靜的坐在角落,結束後默默離開。

這種場合就算換到 100張名片都沒用的,因為跟這 100個人沒有生意 可談。就算把這些名片珍藏起來,哪天突然一個電話打過去,對方也 永遠想不起來他在哪裡見過你。你需要的難道是這種人脈?

如果想認識特定的人,你永遠可以找到人幫你引薦,而實際上完全不 需要透過這種公開場合。反過來說,想找你談生意的人,也永遠有辦 法找到你。關鍵在於你們到底有沒有生意可談。

在公開場合中還有一種情景也很特殊,你永遠可以看到一些小人物鑽 來鑽去急著跟大人物換名片。你想知道這些大人物們怎麼處理這些被 硬塞到手上的名片嗎?不,你不會想知道的。

拿到這些大人物的名片,你會轉寄網路笑話給他嗎?不會。你會跟他 談價值10萬元的小生意嗎?不會。你會打手機跟他天南地北閒聊嗎? 不會。把他加入 MSN,你能確認回你信息的人不是他的秘書嗎?

◎商務交友:先有商務才有交友

在人脈社交網站上,上述情景依然重演。一樣有人在上面猛換名片, 一樣有人在上面想認識名人。說到底人脈社交網站只是虛擬名片本。 儘管名單高達 700個,卻一個都沒用,跟你實體的名片本沒有兩樣。

網站上的各類使用者,呈現的就是你經常在各大商務公開場合上看到 的各種人的行為的反映。而在公開場合中的社交行為,對於關係的建 立與後續維持其實效益是非常低的:如果你們沒有生意可談。

很赤裸?是的。技術會演進,然而人性卻千古不變。Web 2.0 的創業 家們有時候會做出功能 100分的網站出來,卻忘記「Web 2.0 其實是 由人性所驅動的事業」,所有的功能都必須切中人性的要害才行。

目前的人脈社交網站讓用戶可以分類管理人脈,搜尋想認識的人,也 可以透過已經認識的人與對方搭上線,也有論壇可以讓人們在網上交 流意見。問題是商務人士的關係建立與維持方式從來不是如此。

如果人脈社交網站做不到協助用戶「建立關係」與「維持關係」,此 類網站也不過就是空間無限的名片簿罷了,談不上甚麼人脈。我們觀 察到,在急功近利的商務交友這件事情上,是先有商務才有交友的!

◎傳統交友網站的瓶頸

社交網路服務可以約略分為幾種,除了前面提到的商務交友,還有傳 統交友,休閒交友以及婚戀交友等幾種。其中,傳統交友網站想必你 並不陌生,此類網站從 1.0時期就已經存在。

最典型的,首頁就是一個醒目的搜尋引擎,讓你輸入想尋找的對象是 男生/女生,年齡,所在地等。還可以依照學歷,興趣嗜好等條件進 階搜尋。這也是一種目標非常精確的網路社交活動。

然而,眾所皆知,傳統的交友網站一直面臨用戶不斷流失,以至於必 須長年編列廣告預算,想辦法不斷去「買」新用戶的局面。網站經營 者已經很清楚,每取得一個新用戶的成本必須花多少錢。

這是交友網站的宿命:單身男女來到此地,花費兩個月時間結識理想 對象,在取得對方聯繫方式後就自然離開這個網站。然而,交友網站 裡有更大一部份的人,是花了兩個月卻一無所得,失望的離開。

典型的用戶行為,是在註冊完帳號,並填入一堆自己的興趣愛好,職 業甚至收入等資料後,搜尋「在該網站上已經有上傳照片」的異性, 憑著對照片的感覺開始向對方打招呼。這種搭訕方式成功機率有多少?

◎「共鳴」,是讓用戶建立關係的第一步

你在人潮洶湧的鬧區四處尋找年齡大約25到30歲的女子,你心裡對身 高體重以及對方長相自有一把尺。當終於發現合適的對象時,一個箭 步上前:小姐我可以跟你交朋友嗎?這種搭訕,失敗的機率極高。

然而,如果對方爽快的答應,你接下來該怎麼辦?許多男孩子之所以 懼於搭訕,不見得是害怕被拒絕,有部分原因其實是更懼怕於「如果 成功了,接下來該怎麼辦」。這才是交友網站要面對的人性問題。

「搭訕」是需要理由的。太過精確的搜尋工具,往往讓人們忽略了「 第一次開口之前需要培養什麼」。光憑著對方的長相,出生日期,年 齡,興趣職業等資料向對方打招呼,難道就能保證一定獲得回應?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交友網站開始想著要提供Blog服務的原因,因為經 營者發現,「單憑外在條件的精確配對」其實並不夠。人與人之間能 不能建立關係,最終決定的不是這些外在條件。

事實上,心理的素質往往強過一切。問題是經營者如何展現每個用戶 的心理素質?提供Blog服務給用戶,讓每個人上來寫寫日記吧!你在 第一次開口搭訕之前,從對方的Blog最終能發現你與他是否有共鳴點。

「共鳴」,是讓用戶建立關係的第一步,也是長久維持關係的方法。

◎傳統網路服務的關係建立議題

前些時候,有個長年經營線上學習網站的朋友詢問筆者有關Web 2.0 的事情。由於感覺到這似乎是個趨勢,他也想在他的網站上引入社群 相關的機制。除此之外,也有經營電子商務的網站的朋友來詢問。

我們依然要看看「關係」!B2C 購物網站的購物者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有必要建立關係嗎?會因為什麼而開始第一次搭訕?建立起來的是 甚麼關係?能夠長久維持嗎?

「關係」,是Web 2.0 唯一需要思考的關鍵,這件事情在線上學習的 生意上也一樣。其實線上學習的經營者會認為,他們的服務是最適合 建立學習社群的。但是,沒有看過太多以學習為主的成功社群出現。

我們一樣要問,同樣去聽某個老師上課的學員間,是否有建立關係的 必要?在什麼情況下他們有建立關係的需求?跟講師之間是否需要建 立關係?能維持多久?這些關係鏈如果建不起來,社群就不可能出現。

同樣的命題,我們還可以運用在很多地方再思考,例如:在求職網站 上尋找同類型工作的人,彼此有建立關係的需求嗎?在網路上觀看同 一段影片的人,彼此有建立關係的需求嗎?如何建立?又如何維持?

並不是所有的Web 2.0 服務都會走向交友服務。但是關係的建立與維 持卻是Web 2.0 賴以生存的基礎。而其實,多想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是如何產生的,以及背後的人性心理是甚麼,是很有幫助的。(文:黃彥達

針對本文發表意見


上一篇:Web 2.0 再思考(二)「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

 
本週產業動態

線上市調: 「好朋友」惹麻煩 怎麼辦? - 2007/06/01

■ 歷史上的今天

關於Web 2.0 ,給親愛的黃彥達先生 - 2006/06/04

當數位變成時尚 - 2005/06/05

書評:《100億的教訓 - 你所不知道的電子商務》 - 2004/06/06

MOD 之外的寬頻影音選擇 - 2003/06/08

MOD 服務的定價策略思考 - 2003/06/01

eBay來台灣做什麼?(上) - 2002/06/09

通訊‧網路‧新媒體 - 2002/06/01

終極的網際網路(一)由開放走向封閉 - 2001/06/03

入口網站何去何從 - 2000/06/04

軟體與媒體的典範轉移 - 1999/06/05

網路媒體的迷思(二)Push是網際網路的未來嗎 - 1998/06/05

■ 關於作者
find out more about the GLG Scholars program 黃彥達,1998年 4月創立數位之牆,以觀察科技趨勢為終身職。曾任台灣新浪網網站總監,台灣大哥大行銷副理,3G威寶電信行銷經理。現為跨國顧問公司格理行業專家團 Top 20%專家 ,從事網際網路與電信產業顧問工作,目前定居上海。
電子商務 搜尋引擎 手機 社群 B2C Blog MSN 交友 線上學習 Web 2.0

個人.家庭.數位化 - 數位之牆

欲引用本站圖文,請先取得授權。本站保留一切權利 ©Copyright 2006, DigitalW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uestion ? Please mail to webmaster@digitalwa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