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Paper Dome Letter
             台灣神戶社區營造交流報 第003期 2007/06/05 發行

 

 鷹取教會及鷹取社區中心,是多元族群交會融合的地方。


多元族群孕育出的殿堂

--鷹取教會.鷹取社區中心介紹

撰文/井上哲雄

 

神戶市長田區有很多外籍人士居住,鷹取教會即位於長田區西邊郊外。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阪神大地震,造成神戶市受創嚴重,圖為神戶市公所旁,東遊園地內的紀念雕塑。
神戶市是國際聞名的港灣,阪神地震雖然嚴重受創,但也積極重建市容。圖為災後重建的大樓及集合住宅。
長田區鷹取地區,震災時夷為平地的街道,如今已煥然一新。
鷹取教會及神田裕神父在社區重建中擔任重要角色。圖為在新教堂舉辦的禮拜。

 神戶「這個都市」,長田「這個地區」
 神戶,有著倚山傍海的細長街道,以及聞名國際的港灣,是日本極富代表性的港都。
 一八六八年由於安政條約的簽署,神戶被迫開港,臨海港和山邊相繼有歐美、中國等外籍人士進駐居留,同時也引進了外國的文化。隨後,神戶即以港口貿易、造船、鋼鐵、機械等工業為發展主力,漸漸成為日本數一數二的重工業都市。為了支撐工業的發展,除了來自農村的眾多人力之外,也尋求沖繩、奄美乃至於台灣、韓國等亞洲諸國的勞動力,或以強制的方式使他們移居神戶。相較於歐美、中國以及印度人主要居住在中央區,韓國人除了中央區外,也有聚居在以長田區為中心的西部市街。
 大約從一九七零年代開始,旅日韓人所聚居的長田區,也成了沖繩、奄美人、越南難民以及日裔巴西籍、南美洲與東南亞等各國人士的群居地,而頗富亞洲多元文化色彩。阪神大地震時的長田區,十三萬人口中,有來自二十八個國家、一萬名以上的外籍人士在此生活。鷹取教會即位在神戶市長田區西邊的郊外。

 震災之後,活動開始
 一九九五年阪神大地震,喚醒了深藏於歷史與日常生活的秘密。 災害發生之後,許多志工前來協助救援,因血緣、地緣關係所組成的旅日外籍人士的組織以及專家們的熱忱,也匯聚在鷹取教會的土地上。正因為有天主教鷹取教會這塊土地,才能成立「鷹取救援基地」,並以此為據點而展開救援行動。
 一次的交流造就了另一次的交流,一個活動就像細胞分裂般地增生了數個活動。爾後才猛然發覺,已有「FM YY電台」、「Tour de Communication」、「鷹取町的保健室」、「亞洲女性自立計劃」、「促進多元語言交流中心」、「世界兒童協會」以及「神戶外籍住民支援中心」等八個組織,為城市以及為住民提供服務。

 非營利組織「鷹取社群中心」
 二OOO年時,這些團體組成了非營利組織「鷹取社群中心」,宗旨為「多元文化共存」。地方上超過五百人次的各式各樣住民,參與了中心形形色色的志工活動。這種超越國籍,災後重建的共同經驗,孕育著深刻的社造思維。
 組織成立之後,持續有新的交流、新的能量注入、新的想法誕生,像細胞分裂一樣地反覆進行,至今已計有十個組織從事下列活動:
 
 FM YY電台:以十種語言發送地方生活情報
 Leaf Green:支援老年人、身心障礙人士的生活
 Tour de Communication:以電腦、攝影支援地方活動
 C:透過孩子們的活動呈現多元文化背景
 非政府組織「越南人在神戶」:旅日越南人士的社群
 多國語言中心-FACIL:翻譯、口譯事業的整合組織
 亞洲女性自立計劃:對於外國女性自立生活的支援
 世界兒童社區:協助養成孩子們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鷹取星期六學校:為外籍孩童補習日語
 兵庫縣非營利組織情報通訊支援網路:為市民活動提供情報技術支援

 新建築新交流
 在城市復興之後重建教會的理想,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實現了。
 今日的鷹取教會有了新的樣貌,正準備邁向新的里程。即使對於地震災害引起的思維逐漸消逝,「多元文化共生」的課題仍會繼續存留在日常生活中吧!今後,新的交流應是指日可待的。

 


從鷹取教會救援基地到

非營利組織鷹取社區中心

               演講者:神田裕
                            (2001.12.11寺小屋市民交流演講會紀錄 )

鷹取教會在大火中倖存的耶穌像。

阪神大地震的火災,讓鷹取教會付之ㄧ炬。

投入賑災救援的志工,聚集在鷹取救援基地。

FM YY電台在災後提供多國語言的訊息傳遞。
神田裕(Kanta Hiroshi)神父、一九五八年生,擔任神職約有二十年,一九九一年赴鷹取教會工作。 他在地震發生前並未從事NGO的活動,只單純做神父的工作。地震發生後,和鷹取社區活動中心併肩而行,不知從何時開始頸上總是披著毛巾。
日比野純一。一九六二年生於東京。就讀於水產大學時歷經世界的學習之旅後,任職記者。但就在他結束八年記者生涯之時,馬上發生了阪神大地震,他以救援志工的角色進入神戶市,以長田區天主教鷹取教會的救援基地(現在的鷹取社區中心)為據點,致力於救援外國的地震受災者,一九九六年一月參與籌設日本真正的多國語言、多元文化的社區電台「FM YY」。爾後,在神戶致力於多元文化共生的社造活動。

吉富志津代。地震前是南美領事館的職員,地震時,投入重建多國語言的電台(FMYY前身)、以提供多國語言的資訊、培育青少年為切入點,日常的工作是協助外國人的溝通問題。她致力於經營社區成為一個:只要肯努力,不管是誰都會予以認同的多樣而快樂的所在。

金千秋。地震剛開始就參加志工活動,開始愛上神戶這個地方,當時發現有這麼多人在社區幫忙,非常受到感動。剛來當志工的時候,原本什麼目標都沒有,也不知道要做什麼,但是看到這麼多人沒有私心默默奉獻,被那種力量觸動了。她很感謝鷹取把這麼多人集合起來,好像看到了未來。現在也是 FM YY的成員。

HADEITAENGA。中南半島難民,來日本的第14年遇到阪神大地震,雖然她長久生活在日本,但地震卻是頭一次遇到,實在是不知所措。從語言的障礙開始,到文化、習慣的差異,對災害的應變系統也不知悉。但她因為地震而關注到的事情很多,目前一面援助在日的越南人,一面思索如何改善此類問題。

新鷹取社區中心裡的FM YY新播音室。

教會的越南籍信徒幫忙做椅子。

大家把本來在公園的長條椅子重新上漆。

 燒毀的教會變成志工活動的據點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阪神大地震那一天,教會因火災付之一炬。從次日開始,已有許多來自於不同地區的志工投入災區救援工作,其中也有人現身於鷹取教會。漸漸地教會的人越聚越多,教會也就成為志工聚會的場所。
 教會的土地面積有六百五十坪。本來是信徒做禮拜的場所,對非信徒來說,是不會踏入的地方,然而因為地震導致教會燒燬,到後來就變成了志工們自由進出的場所及救援活動的重要據點。
 正值地震這個非常時期,抱持不同想法的志工們都聚集在這裡,我想,在扶持居民從災害中站起來的時刻,有個能夠集會的場所是必要的。
 真的有許多志工來到鷹取教會。光是有登錄的,就有四、五千人。若包含未登錄的,大約有一萬人曾以教會為活動據點。

 鷹取教會救援基地
 最早的活動是搜集周圍倒褟房屋的柱子,建造志工們暫住的宿舍,另一方面也從周邊持續蒐集各種情報。地震第一年的夏天,約有一百八十名志工留宿從事救援活動。例如,剛開始他們發現,在政府設置的避難所之外的地方,便當等物資無法送達,於是開始運送各項救援物資、或者料理伙食。志工們會各自判斷:到底還少些什麼呢?同時也搜集相關的情報,「一步一步去做,不是很好嗎?」就這樣一邊思考一邊實踐他們的想法。漸漸地志工們發展成有組織的團體,宿舍也成了鷹取教會救援基地,並向當地居民提供臨時性的支援。
 當志工們協助居民搬到組合屋後,他們便想著:「組合屋並不是一個真正可以讓人住下來的地方。」他們認為還有很多東西是需要添增的,從墊腳石、欄杆乃至於狗屋,各式各樣的主意出爐後,志工們竭力製作組合屋的傢俱,因此當時他們的宿舍還被稱為「鷹取木工所」。
 一開始製作傢俱,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木材捐贈到這裡,當中生產檜木的長野縣南木曾町,整個城鎮出動了十幾輛十噸重的卡車,來回三趟為我們載送木材。

 「鷹取町的保健室」與「Leaf Green」
 地震發生後的一星期左右,天主教的組織也來到這裡。天主教醫療委員會在鷹取教會搭建了組合式的臨時診療所。全國約有四、五百名的醫生、護士輪流來到這裡進行為期三個月的免費看診。義診結束之際,為了讓地方上的老年人來就診,他們決定繼續留在這裡服務。雖然後來診療所沒有醫生,但有一名修女護士長期駐守,診療所是以「鷹取町保健室」為名,在災後五年,持續照料組合屋的爺爺奶奶們。
 組合屋拆除的時候,保健室也結束了服務,取而代之的是專責老人照護的非營利組織「Leaf Green」,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錯誤中,提供付費的運送服務。

 越南災民救援通訊社
 鷹取教會有許多越南籍教友,教會在地震過後就成了外國人救援活動的據點之一。
 一九九五年一月底,震災後的兩個星期左右,日本越南友好協會以及大阪外國語大學越南語學科的教授及學生紛紛來訪,彼此之間展開了交流。在鷹取地區,我們和外國語大學的學生、友好協會以及難民居住中心的人們接觸後,決定不要各自行動,而要團結一致,因此成立了「越南災民救援通訊社」這個組織。
 在湊川公園、南駒榮公園等地,因有許多越南人在此露宿,通訊社就把來自於官方的消息翻譯成越南文後,提供這些情報給他們。此外,通訊社也會邀請官方前來舉辦說明會,並提供現場口譯的服務。那些活動就是以公園為據點而舉行的。
 在鷹取社群中心,以「FM YY電台」為首,成立許多與外國人相關的地方重建非政府組織,實際上這些組織的先驅即是「越南災民救援通訊社」。

 「FM YY電台」
 大阪生野區的豬飼野聚集了許多韓國人,那裡有一個小型的調頻廣播電台,電台的職員在地震過後來到了長田,因為地震的情報幾乎都是用日語傳達,因此在災區成立了以外語傳達情報為目的的媒體。一月三十日左右,涵蓋未經許可亦可發送電波之範圍的電台在新長田車站北側的「居留日本之韓國人民同胞團體」(簡稱民團)事務所的四樓揭開序幕。(FM YOBOSEYO)
 然而一個月之後,鷹取教會呼籲 FM YOBOSEYO 電台:由於鷹取教會從事支援越南人的活動,那麼電台不考慮用越南話向越南人傳達訊息嗎?就這樣促成了雙方的會晤。和民團交涉的結果,決定在鷹取教會再開設一個以越南語廣播的播放室,這個小型的播放室隨後在四月十六日開始運作。
 然而電台小歸小,電波也實在太弱了,再三引起近畿電波管理局的注意,此時由於郵政省正在獎勵社區調頻廣播電台,因此暗示我們若能乘機成立廣播公司,就能獲得許可設立正式的廣播電台。一開始我們拒絕了,後來我們重新思考,即使外國人的問題在地震災害後逐漸消逝,但仍會繼續存留在日常生活中。所以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一步步的邁向目標,教會的組織也動了起來。剛好在地震過後整整一年,也就是一九九六年一月十七日,電台就以「FM YY公司」的名義正式發聲了。
 FMYY電台最初是從越南災民救援通訊社分支出來,不過現在卻已經做到了以八種語言提供情報的服務。

 兵庫縣外國居留者生活復興中心
 還有一個團體是位在長田區其他地方的「兵庫縣外國居留者生活復興中心」,這是對居留日本的韓國人提供災後照護的組織,創立者在活動幾個月後,因為租金等問題,不得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
 我在那裡和他見了面,研議把中心搬到鷹取來。我們處理的是越南人的問題,他則是處理韓國人的問題,對象一樣都是居住在長田區的外國人。一開始我們在同一個地點各自活動,後來整合成「神戶外籍住民支援中心」,這也是從越南災民救援通訊社衍生出來的一個組織,也是透過交流而邁向新里程的另一個例子。

 神戶亞洲村促進協會
 還有一個目前只有名目但無實質運作的組織,叫做「神戶亞洲村促進協會」。
 這個組織位在新長田區北側細田地區的區域計畫整頓事業內部,這是個不只有韓國人,也有很多中國人、越南人等亞洲人聚集的地區,因此打算成立具有亞洲城市特色的「亞洲村」這個組織。剛開始居民齊力組成了「神戶亞洲村促進協會」,但可惜因為人際關係的問題,後來進展得並不順利。
 我們在協助韓國人、越南人的活動當中,意識到救援的活動未來要推行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成立亞洲村不就能把我們的活動帶到下一個階段嗎?因此亞洲村就從新長田的北側遷移到鷹取,繼續推動和以往不一樣的活動內容,像是書寫多國語言的城鎮看板、用多國語言提供資訊等等。

 鷹取救援基地
 這些活動是在鷹取教會救援基地的體制之下進行的,但震災過後的一千個日子,救援基地的名稱即刪除教會二字,以鷹取救援基地的名義再度展開活動。
 「鷹取町保健室」變成「Leaf Green」,亞洲村也結束了一個任務,但其中分離出來的部門,有一個是藉電腦提供各種資訊的「Tour de Communication」、還有專責多國語言翻譯的「多國語言中心-FACIL」、以及以外籍小孩為主題的「世界兒童社區」等,再次細分為不同的活動而延續亞洲村的任務。

 鷹取社區中心
 二OOO年四月,鷹取救援基地更名為「鷹取社區中心」,並在同年八月取得法人資格。
 鷹取社區中心並非以單一的組織來運作,在教會中各有宗旨的九個NGO團體不再做更細部的劃分,集結在一起,支持萌芽中的運動,默默努力建立鷹取社區中心成為法人團體。
 實際上成立鷹取社區中心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在所謂教會這個宗教法人團體的土地上,從事與宗教法人無關的活動仍是具有效力的。因此當時正好即時通過的 NPO法人制度,讓我們取得了法人資格,若要說那和我有什麼關連的話,就是即使宗教法人發生人事異動,社區中心仍可依 NPO法人資格繼續迄今從事的活動。
 雖然是教會的組織,但我們都有共識-鷹取社區中心將會永續發展,不管是誰來到這裡都不會改變,因為NPO法人本身就有其計畫與架構。

 結語
 鷹取社區中心和持續各項活動的宗旨是完全一樣的,原點都是一月十七日。
 各式各樣的人在那裡為我們奔走、相互交流,有了交流就有了能量,有了能量就產生了想法,像細胞分裂一樣周而復始。如此的循環至今仍在繼續。我想今後細胞一定也會繼續分裂下去!
 來吧!現在,讓我們在新家活動吧!

台灣的各位朋友們,歡迎光臨新的鷹取社區中心。

關於「多元文化共生」這個共同的課題,

讓我們一起做進一步地交流吧!


發行/鷹取Paper Dome Letter 台灣再生計畫推動委員會
   日本事務局 Takatori Community Center
   台灣事務局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電話:886-49-2422003 傳真:886-49-2422018
   E-mail:land@homeland.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