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悲傷的紀錄片」,蘭嶼反核廢運動發起人郭建平道出其深沈的觀感。2007年甫公開映演的紀錄片《國際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是關曉榮十年前的舊作。1997年3月至6月這段期間,關曉榮深入蘭嶼,為該地留下豐厚的影像紀錄。《國際邊陲》全片蕩漾著舊時代的氣息,素樸、緩慢且沈著。可貴的是,片中觸及的議題並未過時,反而隨著現代潮流的拍打而更形迫切。蘭嶼反核廢料運動堂堂邁入第二十週年、造舟文化逐日喪失、青壯人口外移等等課題,無不提示著全球化浪潮底下,蘭嶼該如何在邊緣化的處境中重新鞏固其文化命脈之重要性。
開場鏡頭中,關曉榮的旁白引領觀者進入蘭嶼,旁白的運用凸顯關曉榮作為一名外來者,始逐步建構他以及觀者對於蘭嶼的認知地圖。後來,關曉榮轉為一位聆聽者,傾聽島上族人的見解,也傾聽達悟族長者淺唱低吟,綿延無盡的聲浪一波一波襲來,感性地訴說著發生在島嶼上的故事。
關曉榮作為一名拍攝者,並未選擇隱藏在攝影機後頭,而是不斷鑲嵌入被攝者的社會關係網絡中。他援用真實電影(Cinema verite)的拍攝手法,透過當面訪問或參與討論,與被攝者直接交流意見,促使拍攝者與被拍攝者兩者之間互為主體。
提及從事原住民運動之動機,關曉榮遙想起他早年至屏東縣霧台鄉拍照的經歷。有一回,關曉榮在路上碰見一群返鄉的山地青年,他們已有幾分醉意,彼此相談甚歡,這群山地青年隨即熱絡地邀請關曉榮至他們家中,一同暢飲高歌。翌日,酒醒,關曉榮外出散步,恰與前夜同歡的某族人擦身而過,他熱情地同對方打招呼,未料對方竟視若無睹,漠然離去。關曉榮百思不得其解,頗為神傷。及至後來,他才幡然了悟,那一夜,在酒精的煽動下,山地青年得以跨越漢人和山地人之間平時積累的不信賴感;然而,一旦酒精效力退卻,原住民作為被殖民者的心理創傷與防衛心便又復返。理解了這一層隔膜及芥蒂之後,關曉榮便覺自己身為漢人的一份子,對於原住民的挫敗難辭其咎。懷抱著這股愧對之情,關曉榮遂選擇走進他們的生活。
反高學費行動聯盟
教育不是商品!物價指數不是調漲標準!九十六學年度學雜費不調漲!
2007年反高學費運動動員通知
|
‧時間:2007年6月10日上午9:30
‧地點:教育部旁,中山南路與徐州路交叉口
‧發起單位:反高學費行動聯盟等
‧聯絡方式:0930-100-207
★我們的訴求與主張:
一、教育不是商品!物價指數不是調漲指標,九十六學年度學雜費不調漲!
教育部去年首度創國際先例,將物價上漲指數當作學雜費的調幅標準,不顧本聯盟強烈反對,今年持續以此為指標,導致今年學雜費漲幅繼續攀升為3%,可預期的,依今年物價上漲情況,明年的學費調漲幅度將一路攀高,實令人憂心。這種將「物價指數上揚故調漲學費」的說詞,實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因教育不是商品!物價上揚已使學生和家長生活負擔加重,教育部再依此調漲學費,是對學生及家長落井下石!本聯盟要求,教育部應把物價上漲指數作為調降學費之指標,才能減低學生和家長之經濟負擔!
二、降低就學貸款利率,修改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措施
幾年來面對反高學費的聲浪,教育部一直迴避解決「錢從那裡來?」的結構性問題,而以「就學貸款相關的助學措施」來因應,因此本聯盟去年特對就學貸款相關的助學措施提出訴求並獲得教育部允諾如下:「一、降低就學貸款利率;二、延長就學貸款還款年限;三放寬就學貸款項目;四、建立銀行回饋機制。」。但在承貸銀行的反對下,遲遲未能落實,直到31日得的記者會上才針對第一、二點作小幅的調整,至於第三、四點及讓學生有主動選擇申貸銀行之權利並開放學生能在不同銀行間轉貸等等問題上則開了空頭支票。
綜觀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以下稱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政策,該辦法自88年發布,除了在92年以「保護銀行債權」為出發點,增修了「信用保證機制及代位清償等相關事項」外,對學生權益保障部分卻隻字未提,恐有圖利特定銀行財團之嫌。
因該制度之設計,本應以「公費透過民間銀行機制,以協助學生就學」為主,但現行制度許多規定卻似由「保護銀行債權」為出發點,就學貸款辦法全文14條條文內,皆以申貸學生需負之義務為主,而提供服務之銀行,在條文中並無任何責任,在「學生客戶─銀行」的天平上,明顯傾向銀行利益。
尤其在降低利率部分,表面上是維護學生客戶利益,但實質上卻是保障銀行的基本收益,也就是說銀行「失去」主動降低利率的權利。凡此種種,可見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措施已到了該徹底檢討的時刻。本聯盟要求應儘速徹底檢討就學貸款辦法相關措施,以確實保障學生應有權益。並提出相關訴求如下:
1.教育部應主控學貸利率調降權,不能放任少數銀行「綁價」;教育部與銀行商議時,應有學生、家長代表參與決策
2.降低學貸利率,全面延長還款年限
3.教育部應建立銀行回饋機制,專款用以降低學費
4.放寬就學貸款項目,改為負面表列,生活費尤應列入貸款項目
三、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
反高學費運動不是一場為了幾百元、幾千元討價還價的消費者運動,而是一場關乎社會公平正義的階級運動。企業既然享有優質勞動力所帶來的高額利潤,自然必須負擔勞動力在受教過程的教育訓練成本,才是符合社會公平正義的做法!總之,高學費問題並非貧窮問題,而是賦稅不公、偏袒財團、教育商品化與社會結構的問題。本聯盟不只是關注學費漲不漲的問題,教育經費來源的結構才是我們真正關注的方向,所以我們提出「課徵企業紅利稅,專款專用於教育」的訴求,惟有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教育經費不足的困境。
因此,我們將於今年6月10日,再次前往教育部,要求將上述各點確實做到!不達目的,決不終止!
(詳情請見)
|
|
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丘延亮於此亦感同身受。他悠緩地道出:「已經不記得第幾次看這部電影了,每次都想很多,每次都想得不一樣。」丘延亮憶及他十六歲時曾至山地生活一個半月,親眼見證「山地平地化」政策如何促成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模式、文化命脈和族群信仰一一崩解,他意識到自己是統治的漢民族,是壓迫者的一員,倘若不採取行動、推動變革,自己就要淪為幫兇。於是,覺醒之後的丘延亮便倉皇地逃下山,在原住民的啟蒙下對人生有了另一番思考。
丘延亮戲稱關曉榮的片子是「出土文物」,實屬難能可貴。《國際邊陲》可謂「老掉牙的人道主義的芬芳」,使得蘭嶼島上所有的癥結在同一個鬥爭點上重新匯集,企圖吸引世人的目光。
針對原住民所遭逢的困境,東海大學社會系教授趙剛也指出,過去對少數族群的歧視往往明目張膽,戰鬥者容易找到一個標的,進行反擊;反觀當代的歧視,卻經常詭譎難辨,不易識破。趙剛以他幼女的教科書為例,書上列出台灣各個原住民族群以及相應的特色產物,要求學生進行配對。如此一來,各族群遂簡化成為某種物質的表徵,如百步蛇、琉璃珠、飛魚等消費性符碼,忽視其深厚的社會文化意涵。再者,透過「區隔」的手段固然有助於大眾記憶,但也容易流於專斷,且有進而形塑族群刻板印象之可能。
儘管長期投身蘭嶼草根運動的達悟青年郭建平認為《國際邊陲》是一部悲傷的電影,但悲傷並不能框限人們對未來的展望。郭建平表示,反核廢料運動只是其中一個環節,他意圖將蘭嶼當成一個基地,藉此串連全台灣的原住民族,在原住民先後歷經「外部殖民」與「內部殖民」之後,得以重新建構其主體性。同樣成長於蘭嶼的原住民文學作家夏曼‧藍波安在紀錄片中亦侃侃而談他離鄉至台灣求學、謀生,復又在父親的召喚下回返蘭嶼的心路歷程。他不斷自我反思,指出倘若只會以中文高談闊論,表述其意識形態,卻僅能用母語進行基本的日常會話,無法深入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信仰,自我便要飄零、喪失。
◆用紀錄片拼出社會樣貌
關曉榮執導的紀錄片《國際邊陲》乃是由侯孝賢電影社出資,完成10年後終於獲得問世的機會,於日前正式發行DVD。侯孝賢表示,他早年初抵蘭嶼,親見達悟族人同心協力捕撈飛魚的情景,並訝於他們竟體現著漁獲均分的共產社會形態,宛如烏托邦。此外,達悟族傳統地下屋的建築形式也讓侯孝賢印象深刻。
侯孝賢坦言他受陳映真早期的小說影響很大,如〈山路〉、〈將軍族〉,並體認到愈介入社會角落,愈發現弱勢族群遭受的剝削和欺壓。侯孝賢將紀錄片視為「拼圖」的工作,藉由影像的再現,得以還原社會各階層的真實面貌,目前他構思中的紀錄片素材尚包括日據時代的人物、樂生療養院等。
※註:本文為2007年4月14日《國際邊陲》首映會暨座談會紀要。
※播映消息:
公視將於6/1(五)晚間十點播出《國際邊陲》(上集)、6/8(五)晚間十點播出《國際邊陲》(下集)。
影片內容簡介:
人、海、魚、歌、勞動、生活、島嶼,構成了關曉榮作品《國境邊陲:1997島嶼上的人類》的音畫要素,素樸的音畫語言,多重而辯証地交織出蘭嶼反核廢運動發動十周年後達悟族人的處境,以及關曉榮作為一位影像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位社運工作者的反思。
作品的內容,藉由達悟族人的處境,直揭資本主義商品体制下環環相扣的強凌弱問題──達悟人世居的蘭嶼家鄉成了核廢料的儲存場,與整個族人居於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弱勢,與年輕族人被迫離鄉、為了謀生而流離於異鄉台灣,與飛魚文化的泯喪,甚至與全球化潮流下第三世界國家淪為強權國家掠奪性政策(核電科技只是其中一種,戰爭又是另一種)的輸入國,恰恰是同時發生的。
[留言 / 轉寄]